学术投稿

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比较研究

王源瑞;贾堂宏;赵东

关键词:神经缺损, 神经移位, 缝合技术
摘要:目的 通过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的对比观察,分析神经端侧缝合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用SD大鼠20只,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下肢行神经端侧缝合,另一侧下肢建立带血运的神经游离移植模型.术后分笼饲养,观察肢体瘫痪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取缝合处以远腓总神经段标本切半薄切片,分别做甲胺蓝、变色酸2R-亮绿髓鞘染色和HE染色,测量神经横切面轴突数目、密度、直径等.超薄切片做透射电镜观察,测髓鞘厚度和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结果 所有大鼠伤口一期愈合,足部无溃疡形成,外观红润饱满.于术后3个月左右胫前肌肌力恢复,趾展反射出现.光镜检查见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再生纤维排列整齐密集,呈线形平行排列.电镜观察见髓鞘形态正常.两种术式轴突数目、密度、直径、髓鞘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修复效果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无显著性差异.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37例,根据AO-Weber分型:B型11例,C型26例.通过关节镜修整软骨缺损的关节面,取出游离体,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螺钉固定骨折的内踝和后踝.在关节镜监视下准确复位仍有残存不稳的下胫腓联合,并用螺钉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4~36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1~15周,平均13周.无感染、断钉及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等并发症,根据AOFAS评分:优23例,良10例,可或差4例,优良率为89.1%.结论 通过踝关节镜可更准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并更精确地将其复位、固定,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作者:梁杰;杜远立;金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经皮多针撬拨复位配合跟距反弹器治疗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其治疗方法各异.我们自2004~2006年应用经皮多针撬拨复位配合跟距反弹器(由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附属白马寺医疗器械厂生产)治疗跟骨舌状骨折和部分关节压缩型骨折23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吴楚;祝少博;付涛;沈家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价值.方法 将临床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可视模型,并按国际标准分类.选取典型骨折三维模型进行内固定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并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的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其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较观察,初步实现了骨折术前手术设计以及内固定手术的计算机模拟.结论 数字化虚拟技术重建的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骨折分类,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等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元智;陆声;金丹;陈炅昊;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活动度的测定

    目的 探讨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对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鲜尸体前臂12侧,建立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模型,并借助腕关节动力学测试仪,模拟出腕关节的主要运动并加以测量.结果 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平均屈曲60.4°,背伸44.6°,桡偏13.6°,尺偏33.3°;分别为融合前的72.34%、73.96%、57.80%和86.40%,融合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有所丧失,以桡偏活动受限为明显,但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基本保留了术前的60%,可以满足日常活动功能要求.

    作者:黄勇;刘璠;刘涛;蔡玉辉;刘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吻合静脉及切口减张修复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

    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治疗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临床难题,若处理不妥常导致撕脱皮肤坏死、创面感染及深部组织裸露,严重影响手的修复及功能恢复.我院自1997年2月~2006年1月采用静脉吻合及切口减张的方法对21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进行修复,患者手部功能与外观均得到良好恢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建玺;谢昌平;张忠;谢书强;秦耀;马运刚;韩颖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钛颗粒在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引起人工关节松动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不同直径、不同浓度的钛颗粒对人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 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单核/巨噬细胞,去除钛颗粒表面的内毒素,将直径(15.47±5.18)μm和(2.54±0.86)μm的钛颗粒,分别以颗粒体积(μm3):细胞数比为10:1及100:1的浓度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在钛颗粒刺激细胞24 h后,运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骨溶解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 钛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可分泌IL-6、TNF-α和IL-1β;颗粒体积:细胞数比为100:1时,平均直径2.54μm的钛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6、TNF-α和IL-1β的作用均大于直径15.47 μm的钛颗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含内毒素的钛颗粒本身具有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溶骨介质的作用;高浓度、直径小的钛颗粒可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更多的溶骨介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作者:马若凡;丁悦;刘尚礼;许杰;黄东生;何杰民;黄乐然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扩展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是人体深在的大关节内骨折,复杂髋臼骨折是导致髋关节对应关系改变、头臼吻合关系紊乱的严重损伤.随着交通及建筑等工业的发展,髋臼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近年来对髋臼解剖及骨折分类的深入认识、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大多数此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是术中准确显露、复位及内固定的关键.我们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对经扩展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王建民;李保良;王虎;魏思奇;孙永健;罗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脊柱外科手术

    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computer-assisted surgery,CAS)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1-4].简单来说,它是通过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应用广及精度较高的是光学定位系统,如红外线照像机)来识别患者的解剖结构、手术置入物和手术仪器的相互空间关系,计算机可实时提供内固定物在体内位置的多个方向上的虚拟图像.这样可以帮助术者明确内固定物在体内的位置,如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

    作者:冯贵游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救治

    目的 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早期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方法 1996年2月~2007年6月收治45例发生FES患者,均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连续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下降情况获早期诊断.根据出现症状分型:肺型FES 29例,脑型FES 4例,肺脑混合型FES 12例.发生时间:术前29例,术中1例,术后15例.予高浓度吸氧、地塞米松、丹参注射液和桑白皮汤加减等措施进行治疗.结果 45例FES患者抢救治疗成功43例,成功率95.5%,无应激性溃疡发生.2例死亡,为开放性粉碎性股骨骨折患者,急诊行清创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中突发暴发型肺FES,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是提高FES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邓方跃;蔡立民;黄中强;谭志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的对比观察,分析神经端侧缝合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用SD大鼠20只,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下肢行神经端侧缝合,另一侧下肢建立带血运的神经游离移植模型.术后分笼饲养,观察肢体瘫痪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取缝合处以远腓总神经段标本切半薄切片,分别做甲胺蓝、变色酸2R-亮绿髓鞘染色和HE染色,测量神经横切面轴突数目、密度、直径等.超薄切片做透射电镜观察,测髓鞘厚度和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结果 所有大鼠伤口一期愈合,足部无溃疡形成,外观红润饱满.于术后3个月左右胫前肌肌力恢复,趾展反射出现.光镜检查见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再生纤维排列整齐密集,呈线形平行排列.电镜观察见髓鞘形态正常.两种术式轴突数目、密度、直径、髓鞘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修复效果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王源瑞;贾堂宏;赵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A组,n=11)和后路短缩截骨术(B组,n=14)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法评估临床结果,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X线片评估融合及后凸矫正,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14~48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A、B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由术前9.3、8.9分减少到3.2、2.5分;JOA评分及其平均恢复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A、B组分别6例、5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或E级,5例、9例由D级恢复到E级,分别改善1.5、1.7级;A、B组后凸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6.9°、37.3°矫正到术后9.3°、6.5°和末次随访的14.5°、11.7°,术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对于后凸角度较大者,宜选择后路短缩截骨术.

    作者:龙厚清;Kazumasa Ueyama;刘少喻;黄阳亮;陈立言;李佛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钢板螺钉取出困难应对策略

    目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仍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钢板在骨折愈合后作为异物不宜长期存留于体内,应予取出[1].而有时钢板螺钉的不易取出会使手术陷入进退两难境地[2].1992年2月~2004年12月收治钢板取出困难病例22例共计22块钢板、56枚螺钉.均应用断取螺帽法及改进改锥法顺利取出.

    作者:雷晓晶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当前骨科临床相关问题之管见

    脊柱功能重建技术脊柱融合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从寰椎到骶椎,从前方到后方,整个脊柱都已经可以进行融合固定,体现了脊柱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坚强内固定带来的某些缺陷,如运动功能受损、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引发症状重现等,促使骨科学者积极探索新的固定方法.脊柱的基本功能是支撑躯干并以其节段运动特点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前屈后伸活动,使直立的人类可以从事各种劳动.脊柱功能重建技术由此产生,其目的是稳定脊柱的同时保持脊柱的活动功能.相对于融合固定技术,脊柱功能重建技术算是一个新生儿,但却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技巧探讨

    后路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伤椎高度、脊柱生理弧度及间接椎管减压效果肯定.但后路手术时椎管前方的减压不是直视下操作,无法客观准确地判断,易出现椎管内骨块残留,造成减压不彻底,影响神经损伤的恢复,且伤椎复位后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未同时恢复,形成了椎体内的空隙,是内固定物失败及椎体高度的丢失、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脊髓或马尾迟发性损害及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1-3].为减少后路手术并发症,本文对后路手术的一些技巧加以探讨,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自2003年4月~2005年10月采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8例,疗效满意.

    作者:吴献伟;戴建辉;陈国立;占鲤生;林海滨;林宇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四角融合术在治疗腕部疾患中的应用进展

    1984年Watson和Ballet[1]在系统回顾4000多张腕部X线片后,提出了舟月进行性腕塌陷(scapholunate advanced collapse,SLAC)的概念,并系统描述了SLAC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首次进行四角融合术(four-corner arthrodesis),即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融合,是一种重建腕关节功能的部分腕骨融合手术方式,目前常常联合舟骨切除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SLAC.采用四角融合术治疗SLAC后,患者腕部疼痛消失,握力可恢复至对侧80%左右,而且术后还可以保留腕关节一定的活动范围,疗效满意.后来Ashmead和Watson[2]将这种手术方式称为SLAC腕重建术;1995年Wyrick等[3]将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融合称为四角融合术.

    作者:覃励明;徐永清;申小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不同模式高强度运动训练对兔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模式高强度运动训练对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影响,了解不同运动所致关节软骨过劳性损伤的病变始动因素及病理特点.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8只)、跑步组(16只)以及蹦跳组(16只).跑步组与蹦跳组动物每日分别施行高强度跑步与蹦跳训练.实验动物分别于训练4、8周时处死取材.膝关节软骨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行光电镜显微观察以及葡萄糖胺聚糖(GAG)、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厚度、坏死细胞率、Mankin病理学评分等检测.结果 显微观察显示两组训练动物在训练4周时便开始有膝关节软骨过劳性损伤早期改变,8周时损伤改变进一步加重.4周时,蹦跳组GA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跑步组,跑步组死亡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蹦跳组,跑步组和蹦跳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周时,跑步组GA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细胞率与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蹦跳组GAG含量、软骨下骨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细胞率与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跑步组与蹦跳组在GAG含量与坏死细胞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长时间高强度的蹦跳与跑步运动均容易产生关节软骨运动性损伤.跑步运动所致损伤早期多表现为软骨细胞损伤,而蹦跳运动则以基质流失为主要表现.

    作者:常祺;黄昌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工踝关节假体改进与临床进展(一)

    随着人工踝关节运动载荷概念的援用、踝关节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的深入研究,促进了人工踝关节的设计,促进临床疗效迅速提高.其疗效从第1代的3年生存率17%~32%、第2代的24%~44%提高至第3代的78%~96%.以STAR(Scadinavian total ankle replacement)假体为代表的第3代、3件套、双关节和半限制型的临床疗效在世界各国的大宗报告8~14年优良率为64%~91%,生存率为79.7%~100%,获得各国医生的广泛认可.此外,Agility、Salto、HINTERGRA和陶瓷等假体的疗效十分可喜.

    作者:毛宾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期疗效分折

    目的 探讨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1年7月~2006年12月采用肱骨头置换治疗的5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根据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39例,四部分骨折16例,均为新鲜骨折,所有假体均采用单极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55例关节活动度:外展平均100°(90°~110°),前屈95°(80°~100°),外旋35°(30°~40°),内旋L2水平(L1~L3).采用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对患肩进行综合评分,本组评定结果平均26.2分(23~28分),优(27分以上)41例,良(24~27分)7例,优良率达87.3%.无假体松动、下沉或断柄,无肩袖功能不全、关节不稳、异位骨化、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肱骨头置换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慎重选择适应证和假体、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完善的术后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杨述华;邵增务;肖宝钧;李进;杨操;许伟华;刘国辉;刘勇;叶树楠;叶哲伟;刘先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陈旧性髋臼C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陈旧性髋臼C型骨折(AO分型)的手术疗效、入路选择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陈旧性髋臼C型骨折26例,其中C1型13例,C2型11例,C3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4周18例,5~6周5例,6周以上3例,其中长1例68 d,平均为31.6 d.单纯或延长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6例,单纯髂腹股沟入路4例,髂股入路7例,联合入路9例.结果 平均手术耗时255 min,失血1840 mL.所有患者获得8~52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无死亡、急性感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切口渗出1例,异位骨化5例.术后12周按照Matta标准对复位情况进行评估:解剖复位19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满意率92.3%.采用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对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优16例,良5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为80.8%.结论 对于陈旧性髋臼C型骨折应争取尽早解剖复位,并进行积极的术后功能锻炼.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医生的手术经验和伤后手术时机决定.

    作者:李康华;李雄;雷光华;肖东民;高曙光;胡懿合;朱勇;廖前德;李人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重建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过程中髋臼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1996年7月~2006年7月收治36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8例,Ⅲ型8例,Ⅳ型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在髋臼周围做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片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吸收现象,植骨块对髋臼的平均覆盖率为35%,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0.6分,术后平均90.3分,近中期随访效果良好,暂无二期翻修病例.结论 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髋臼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作者:勘武生;郑琼;黄珩;魏忠民;陈明;王俊文;李鹏;彭永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