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方跃;蔡立民;黄中强;谭志超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伴血气胸为高能量损伤,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我院从1998年5月~2006年6月共收治此类患者42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宗新;丛云海;王世坤;温天义;林飞;龚子顺;姜玉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髋臼骨折是人体深在的大关节内骨折,复杂髋臼骨折是导致髋关节对应关系改变、头臼吻合关系紊乱的严重损伤.随着交通及建筑等工业的发展,髋臼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近年来对髋臼解剖及骨折分类的深入认识、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内固定器材的发展,大多数此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是术中准确显露、复位及内固定的关键.我们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对经扩展髂腹股沟入路治疗的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王建民;李保良;王虎;魏思奇;孙永健;罗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股骨远端累及关节面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治疗困难且易发生并发症,要达到满意的功能恢复,需要有稳固准确的复位固定及适当的功能操练.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如动力髁螺钉、顺行或逆行髓内钉、锁定钢板等,各有其优缺点及相对的使用范围.
作者:丁坚;陆男吉;蒋建新;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1年7月~2006年12月采用肱骨头置换治疗的5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根据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39例,四部分骨折16例,均为新鲜骨折,所有假体均采用单极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55例关节活动度:外展平均100°(90°~110°),前屈95°(80°~100°),外旋35°(30°~40°),内旋L2水平(L1~L3).采用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对患肩进行综合评分,本组评定结果平均26.2分(23~28分),优(27分以上)41例,良(24~27分)7例,优良率达87.3%.无假体松动、下沉或断柄,无肩袖功能不全、关节不稳、异位骨化、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肱骨头置换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慎重选择适应证和假体、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完善的术后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杨述华;邵增务;肖宝钧;李进;杨操;许伟华;刘国辉;刘勇;叶树楠;叶哲伟;刘先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本报告所引用的两项小型回顾性研究中,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膝关节脱位应该进行早期处理还是延迟处理.
作者:David C Ring;Ian Harris;李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人工关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设计及材质的不断改进是生物力学专家、材料工程师和骨科医生努力的智慧结晶.人工关节置换由髋关节起步,然后拓展到全身其他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踝关节,继而发展到指间关节和掌指间关节[1].
作者:钱本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984年Watson和Ballet[1]在系统回顾4000多张腕部X线片后,提出了舟月进行性腕塌陷(scapholunate advanced collapse,SLAC)的概念,并系统描述了SLAC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首次进行四角融合术(four-corner arthrodesis),即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融合,是一种重建腕关节功能的部分腕骨融合手术方式,目前常常联合舟骨切除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SLAC.采用四角融合术治疗SLAC后,患者腕部疼痛消失,握力可恢复至对侧80%左右,而且术后还可以保留腕关节一定的活动范围,疗效满意.后来Ashmead和Watson[2]将这种手术方式称为SLAC腕重建术;1995年Wyrick等[3]将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融合称为四角融合术.
作者:覃励明;徐永清;申小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肩锁关节脱位在临床上多见,往往伴有喙锁韧带及肩锁关节囊断裂.治疗的关键是修复喙锁韧带、缝合肩锁关节囊,以便达到肩锁关节复位和维持骨折复位的目的.自2001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采用钛缆重建喙锁韧带复位、固定肩锁关节全脱位应用于临床23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卢旭华;陈爱民;侯春林;张伟;刘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构建前体相关蛋白(LAP)为潜伏作用,基质蛋白金属酶(MMP)酶切位点为导向作用,生长转化因子-β3(TGF-β3)活性部分为治疗作用的具有靶向治疗作用的工程化TGF-β3蛋白,并检验其特异性的靶向治疗作用.方法 将人工合成的编码MMP酶切位点氨基酸的正、反义DNA序列经基因重组定向克隆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中,获得pIRES-EGFP-MMP重组体,用PCR从大鼠胚胎组织中TGF-β3的LAP段和TGF-β3的活性部分mTGF-β3,分别插入pIRES-EGFP-MMP中MMP的上游和下游,获得pIRES-EGFP-LAP-MMP-mTGF-β3重组体.然后将其转染入CHO细胞,后用Westen Blot检测不同环境下细胞上清液中TGF-β3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过测序和酶切鉴定,确认成功构建了pIRES-EGFP-LAP-MMP-mTGF-β3质粒,转染CHO细胞后也成功表达了工程化TGF-β3蛋白,而且这种蛋白只在有MMP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特异性地释放出有活性的mTGF-β3.结论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成功构建工程化TGF-β3蛋白真核表达载体,其蛋白产物具有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功能.
作者:李进;杨述华;郑东;杨操;冯勇;傅德皓;梅荣成;徐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上接2007年第9卷第8期第775页)(九)骨折固定干骺部螺钉固定:如需要,在旋入任何锁定螺钉前,拉力螺钉对骨折片的复位必须完成.3.5 mm中孔圆锥螺钉可用于拉力螺钉固定.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设计中的价值.方法 将临床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可视模型,并按国际标准分类.选取典型骨折三维模型进行内固定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并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的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其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较观察,初步实现了骨折术前手术设计以及内固定手术的计算机模拟.结论 数字化虚拟技术重建的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骨折分类,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及内固定方式的选择等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元智;陆声;金丹;陈炅昊;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后路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恢复伤椎高度、脊柱生理弧度及间接椎管减压效果肯定.但后路手术时椎管前方的减压不是直视下操作,无法客观准确地判断,易出现椎管内骨块残留,造成减压不彻底,影响神经损伤的恢复,且伤椎复位后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未同时恢复,形成了椎体内的空隙,是内固定物失败及椎体高度的丢失、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脊髓或马尾迟发性损害及慢性腰背痛的主要原因[1-3].为减少后路手术并发症,本文对后路手术的一些技巧加以探讨,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自2003年4月~2005年10月采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8例,疗效满意.
作者:吴献伟;戴建辉;陈国立;占鲤生;林海滨;林宇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对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鲜尸体前臂12侧,建立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模型,并借助腕关节动力学测试仪,模拟出腕关节的主要运动并加以测量.结果 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平均屈曲60.4°,背伸44.6°,桡偏13.6°,尺偏33.3°;分别为融合前的72.34%、73.96%、57.80%和86.40%,融合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有所丧失,以桡偏活动受限为明显,但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基本保留了术前的60%,可以满足日常活动功能要求.
作者:黄勇;刘璠;刘涛;蔡玉辉;刘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不同直径、不同浓度的钛颗粒对人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 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单核/巨噬细胞,去除钛颗粒表面的内毒素,将直径(15.47±5.18)μm和(2.54±0.86)μm的钛颗粒,分别以颗粒体积(μm3):细胞数比为10:1及100:1的浓度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在钛颗粒刺激细胞24 h后,运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骨溶解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 钛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可分泌IL-6、TNF-α和IL-1β;颗粒体积:细胞数比为100:1时,平均直径2.54μm的钛颗粒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6、TNF-α和IL-1β的作用均大于直径15.47 μm的钛颗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含内毒素的钛颗粒本身具有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溶骨介质的作用;高浓度、直径小的钛颗粒可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分泌更多的溶骨介质,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作者:马若凡;丁悦;刘尚礼;许杰;黄东生;何杰民;黄乐然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不同模式高强度运动训练对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影响,了解不同运动所致关节软骨过劳性损伤的病变始动因素及病理特点.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8只)、跑步组(16只)以及蹦跳组(16只).跑步组与蹦跳组动物每日分别施行高强度跑步与蹦跳训练.实验动物分别于训练4、8周时处死取材.膝关节软骨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行光电镜显微观察以及葡萄糖胺聚糖(GAG)、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厚度、坏死细胞率、Mankin病理学评分等检测.结果 显微观察显示两组训练动物在训练4周时便开始有膝关节软骨过劳性损伤早期改变,8周时损伤改变进一步加重.4周时,蹦跳组GA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跑步组,跑步组死亡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及蹦跳组,跑步组和蹦跳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周时,跑步组GA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细胞率与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蹦跳组GAG含量、软骨下骨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死亡细胞率与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跑步组与蹦跳组在GAG含量与坏死细胞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长时间高强度的蹦跳与跑步运动均容易产生关节软骨运动性损伤.跑步运动所致损伤早期多表现为软骨细胞损伤,而蹦跳运动则以基质流失为主要表现.
作者:常祺;黄昌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其治疗方法各异.我们自2004~2006年应用经皮多针撬拨复位配合跟距反弹器(由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附属白马寺医疗器械厂生产)治疗跟骨舌状骨折和部分关节压缩型骨折23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吴楚;祝少博;付涛;沈家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胫前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伤口感染致内固定物暴露、慢性骨髓炎等愈合困难,处理棘手[1].文献报道可采用不同皮瓣进行修复,疗效不一[1-4].我院自1998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胫前组织缺损47例,分别采用小腿内侧皮瓣、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45例患者经0.5~3年的随访,疗效良好.本文对三种方法的适应证选择、预后及术中相关处理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郭建欣;石法亮;程勇杰;董跃福;于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骨折,在中老年患者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8%[1].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目前多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是临床常采用的方式之一,但由于适应证的选择及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过早负重等原因常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004年1月~2006年7月我院应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2例,其中2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6.9%.本文对其在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功能锻炼等方面失误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经验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张立峰;苏立新;王志强;鲁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20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51例,女150例,年龄60~98岁,平均78.2岁.按Garden分型,Ⅱ型20例,Ⅲ型86例,Ⅳ型95例.采用多枚中空螺钉固定、Morre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10~14 d,5~7 d即能早期下床活动,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内无一例死亡.85%患者获得8个月~4年(平均2年)的随访,功能恢复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结论 老年人各脏器机能衰退,多同时合并各种内科疾病,手术治疗存在风险,但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仍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陈惟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脊柱功能重建技术脊柱融合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从寰椎到骶椎,从前方到后方,整个脊柱都已经可以进行融合固定,体现了脊柱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坚强内固定带来的某些缺陷,如运动功能受损、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引发症状重现等,促使骨科学者积极探索新的固定方法.脊柱的基本功能是支撑躯干并以其节段运动特点维持人体的平衡和前屈后伸活动,使直立的人类可以从事各种劳动.脊柱功能重建技术由此产生,其目的是稳定脊柱的同时保持脊柱的活动功能.相对于融合固定技术,脊柱功能重建技术算是一个新生儿,但却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