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
目的 观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过程中采用过伸体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0年11月~2004年7月34例患者39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测量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结果 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后再行椎体成形术,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达到(40.1±23.5)%,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达到(42.5±29.3)%.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作者:毛克亚;赵欣;王岩;刘保卫;刘郑生;肖嵩华;张永刚;陶笙;王继芳;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沈忆新;王成;董启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脱位伴上段颈髓受压和减压的形态学及MR矢径变化特点,建立上段颈髓减压效果的MR评估标准.方法 通过观察和测量20例正常及25例寰枢关节脱位的上段颈髓受压及减压的MR矢径变化规律,设计出上段颈髓受压指数公式和上段颈髓减压改善率公式.结果 上段颈髓受压指数=(拟正常颈髓矢径-窄段颈髓矢径)/拟正常颈髓矢径;颈髓减压改善率=(治疗后窄段矢径-治疗前窄段矢径)/(拟正常颈髓矢径-治疗前窄段矢径)×100%.结论 上述MR评估标准能客观评估上段颈髓受压程度和减压改善效果.
作者:尹庆水;麦小红;夏虹;吴增晖;权日;章凯;昌耘冰;艾福志;王智运;刘景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四种常用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取正常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16具,随机分为4组,每组4具;标本制作成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后用4种不同内固定方法进行固定的模型:钢丝正向内固定组、钢丝反向内固定组、缝线内固定组及螺钉内固定组.标本屈曲30°位在MTS上机施加30、60、90 N的持续牵拉力,模拟Lachman试验,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在不同角度对膝关节进行扫描,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股骨、胫骨及膝关节结构模型.对各内固定组ACL的位移变化进行比较,数据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结果 施加30、60 N的应力时,各组间ACL股骨和胫骨附着点间距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加载90 N应力状态下,缝线内固定组股骨和胫骨附着点间距变化小,平均为(4.8±1.7)mm(2.5~6.2 mm),优于其它三组.螺钉内固定组与钢丝反内固定组间在ACL位移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14),但均优于钢丝正内固定组(P<0.05).不同应力下钢丝正内固定组向前平均位移大,平均为(7.2±1.3)mm(5.6~8.7 mm).结论 缝线固定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钢丝反内固定、螺钉内固定及钢丝正内固定;钢丝正内固定向前平均位移大,膝关节稳定性差.螺钉内固定与钢丝反内固定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吴宇峰;苏培基;伍中庆;高彦平;李义凯;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Objective To describe dislocation of the elbow with 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a type of elbow fracture-dislocation about which little has been written. Methods Four patients with a dislocation of the elbow and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were identified. Three had dislocation and complex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capitellum, trochlea, and lateral epicondyle. Results Two patients (one treated with a second operation to address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capitellum) achieved a functional arc of elbow motion and one patient was lost after removal of the implants 3 months after fracture with documented healing. The fourth patient had a complex open fracture dislocation involving the entire articular surface. An attempt to salvage the articular surface resulted in deep infection. Extensive heterotopic bone led to arthrodesis of the elbow. Conclusions Dislocations of the elbow with 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are uncommon. Most injuries involve the capitellum, lateral trochlea, and lateral epicondyle.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distal humerus fracture can restore stability without repairing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2005年7月收治25例胫骨干远端骨折患者(AO 42-胫腓骨骨干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6例,B型10例,C型9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Gustilo分型:Ⅰ型3例,Ⅱ型4例).采用间接复位技术和MIPPO技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10.1个月;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3~7个月;功能评价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1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小范围皮肤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无畸形愈合、感染、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IPPO技术是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可保护皮肤软组织,减少骨折端血供的破坏,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
作者:姜雪峰;周正明;周枫;张云庆;顾家烨;孙惠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12月~2005年5月共收治肱骨骨不连患者25例,均为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其中3例并发骨髓炎,6例合并不同程度肱骨骨缺损,骨缺损长度为3~6 cm.骨不连病程8个月~5年.15例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10例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进行肱骨固定并辅以自体骨植骨.结果 术后25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6年2个月.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组中移植的腓骨段均与肱骨干形成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1个月;交锁髓内针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3.8个月.按Crates和Whittle肩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腓骨移植组:优9例,良4例,差2例;交锁髓内针组:优5例,良3例,差2例.结论 应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辅以自体骨移植对硬化性肱骨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对合并骨髓炎、大段骨缺损及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可一期进行修复与重建.
作者:甄平;刘兴炎;王宏东;田琦;薛云;高明暄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位于臂丛神经及其前中斜角肌周围的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2003年7月~2006年1月,采用门诊收集病例,根据病情轻重分组,分别采用药物、局部封闭及手术方法治疗179例确诊为臂丛神经和(或)其属支卡压综合征的患者.其中采用药物、手法治疗89例;注射治疗74例,其中需要第二次注射32例;手术治疗16例,同时或分别进行双侧手术2例,需要第二次手术者1例.结果 128例患者得到1个月~2年5个月随访.其中,药物手法治疗55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能维持现状.局部注射治疗58例(其中接受第二次注射者24例),2例出现心跳减缓,其余病例无并发症发生,VAS评分情况:1分2例,2分16例,3分20例,4分12例,5分3例,6分3例,7分2例;第二次注射结果:2分5例,3分16例,4分3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10例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工作.结论 臂丛神经及其属支涉及其周围众多神经,可产生众多症状;明确病因后,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效果欠佳者采用手术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陆伟;徐建光;肖建德;王大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香港骨科医学会和中华骨科交流学会(台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将于2007年在广州举行.为了更好地举办第二届论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2006年8月25~27日在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预备会议,会议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上海工作部承办.
作者: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Orthofix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大段劈裂的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5月~2005年7月对18例股骨大段劈裂的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均为股骨远端C3型骨折.对于髁间、髁上骨折处缺损视情况给予自体髂骨或异体骨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6~49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4周(20~31周),患肢功能按Rasmussen评分,优良14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1例发生延迟愈合;1例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经手术松解后关节活动度从<40°恢复至90°.无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大段劈裂的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为该类关节及其周围复杂骨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费军;余洪俊;王爱民;张连阳;杨欣健;普兴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骨折椎椎弓根直接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 2001年6月~2005年1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32.5岁.骨折部位:T11 2例,T12 9例,L1 11例,L2 2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3例,E级13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4度:Ⅰ度3例,Ⅱ度9例,Ⅲ度10例,Ⅳ度2例.手术方法:骨折椎及相邻的上、下椎体经椎弓根置入螺钉后,按固定区的正常矢状面形态将棒预弯;旋转预弯棒,利用中间螺钉作为支点,将骨折椎向前推顶,纠正伤椎后突畸形及水平移位;上、下椎弓根钉撑开,行后外侧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3~34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伤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3.6%,水平移位恢复至正常的0.6%,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6.5°恢复至术后的3.1°.椎管面积由术前的44.6%增加至术后的92.1%.骨折椎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对骨折直接复位和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
作者:吴卫平;楼列名;史永振;李振华;顾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采用经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与传统方法插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5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均予以闭合复位,其中微创组在完成复位后经皮自大转子顶点打人1枚克氏针置于股骨近段髓腔中央,后做皮肤小切口,在克氏针引导下插入PFN;传统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PFN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77.20 min、104.20 mL和5.12 cm,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108.84 min、240.38 mL和11.79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组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结论 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插入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更加微创的内固定手段,早期临床疗效更令人满意.
作者: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SF)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为临床应用和离床活动指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具冻存的新鲜尸体,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脊柱的骨密度(BMD),取胸腰段脊椎(T12~L2 12具,L16具)随机分成三组:PVP组、PSF组(T12~L2)和正常对照组(L,),每组6具.PVP组和PFS组实验椎体均制成骨折模型,PVP组给予经双侧椎弓根注入低粘度的含显影剂骨水泥各2.5 mL.PSF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钉棒系统固定,测试并比较两组和对照组静态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 PVP组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其平均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2 645±478)N,(117±81)N/mm;PSF组平均大抗压强度与刚度分别为(1 862±620)N,(125±33)N/mm.两组比较平均大抗压强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PMMA,其抗压强度优于椎弓根钉方法,对于轻度骨质疏松者尤为适用.PVP术后患者可早期(3~5 d)下床活动,而PSF术后患者离床活动时间可适当延后.
作者:林欣;李家谋;张昆亚;麻松;武迪;杨新健;刘志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 1999年2月~2005年6月收治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17例患者采用清除病灶,根据死腔部位及大小选择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肌皮瓣或皮瓣填充覆盖,一期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运,覆盖创面,并于皮瓣覆盖的上、下部分别将冲洗及引流管置入原死腔部位进行持续冲洗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3个月~3年(平均25个月)的随访,术后移植组织全部成活,骨髓炎无复发,足跟部皮瓣外形良好,13例感觉恢复好,耐磨擦能力尚可,能够负重.结论 组织移植并持续冲洗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成功率高和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邹林;刘立峰;曹学成;蔡锦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脊髓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脊髓内的表达.方法 Wistar大鼠69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5只,不手术,作为后两组的对照)、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和脊髓损伤组.根据术后时间点不同后两组又分为1 h、6 h、12 h、24 h、3 d、7 d、14 d和28 d八个亚组(每组4只).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PO及EPO-R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在各时相点均未发现有EPO表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发现EPO-R的表达,脊髓损伤组在伤后1 h未见EP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6 h开始有表达,12 h有明显的表达,至24 h达到高峰,3 d和7 d时仍维持在高表达水平,未见减弱,14 d开始下降,至28 d时仍有EPO-R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显示EPO-R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脊髓中央管内室管膜细胞.结论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内大量表达EPO-R,这是外源性EPO与EPO-R结合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基础.
作者:王岩松;姚猛;刘斌;董大明;姜永庆;孙崇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早在1996年,就有人尝试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1],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将它作为标准术式加以推广.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微创观念的深入人心,2000年以后有关微创(mininally-invasive surgery,MIS)THR技术的报道逐渐增多[2-4],也越来越得到了骨科医生的认同,已逐渐成为初次THR的常规术式之一.
作者:韩一生;朱庆生;王海强;杨敏;丛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胫骨远端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10例,开放性骨折5例;骨折按AO分类:B3型3例,C1型4例,C2型6例,C3型2例.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撬拨复位,AO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开始踝、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16个月,平均8.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痂形成时间4~13周,平均9周.膝、踝关节功能根据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胫骨干骺端锁定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对骨膜损伤小等明显优点,对于胫骨远端邻近关节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在临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全;王大平;熊建义;刘黎军;李文翠;黄俊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2月~2005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12例胫前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创面患者,其中新鲜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 cm × 6 cm~19 cm×12 cm.结果 1例皮瓣移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12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创面完全修复,大部分皮瓣感觉恢复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恒定、口径粗、部位隐蔽、可带肌肉及股外侧皮神经、切取面积大,是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段永壮;余占洪;黄昌林;王增涛;何波;郝丽文;缪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 2000年9月~2004年12月收治13例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患者,分析肺栓塞高危因素、致病原因、发生时间、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评价临床实用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 2例术前发生肺栓塞者均死亡.术中1例发生肺栓塞者及时插管抢救溶栓后痊愈.术后10例发生肺栓塞患者中,1周内6例,2周内4例;4例经溶栓病情稳定后出院,继续口服华法林,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病情反复;6例死亡,其中5例栓塞后24 h内死亡,1例72 h死于二次栓塞.结论 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简单实用的早期临床诊治流程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策略.
作者:张建政;刘智;孙天胜;任继鑫;刘树清;胥少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5年3月采用肩入路顺行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其中新鲜骨折30例,陈旧性骨折骨不连2例.术后根据肩、肘关节活动范围对其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肩、肘关节功能按陈子华等标准进行评价:优2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6.9%.术后无继发性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骨不连发生.结论 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干扰轻等优点,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卢盛华;吴有荣;胡重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