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平;楼列名;史永振;李振华;顾昕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骨折椎椎弓根直接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 2001年6月~2005年11月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24例,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32.5岁.骨折部位:T11 2例,T12 9例,L1 11例,L2 2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3例,E级13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4度:Ⅰ度3例,Ⅱ度9例,Ⅲ度10例,Ⅳ度2例.手术方法:骨折椎及相邻的上、下椎体经椎弓根置入螺钉后,按固定区的正常矢状面形态将棒预弯;旋转预弯棒,利用中间螺钉作为支点,将骨折椎向前推顶,纠正伤椎后突畸形及水平移位;上、下椎弓根钉撑开,行后外侧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3~34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伤椎高度恢复至正常的93.6%,水平移位恢复至正常的0.6%,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6.5°恢复至术后的3.1°.椎管面积由术前的44.6%增加至术后的92.1%.骨折椎体愈合满意,不完全神经损伤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对骨折直接复位和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应力分布.
作者:吴卫平;楼列名;史永振;李振华;顾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四种常用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取正常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16具,随机分为4组,每组4具;标本制作成ACL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后用4种不同内固定方法进行固定的模型:钢丝正向内固定组、钢丝反向内固定组、缝线内固定组及螺钉内固定组.标本屈曲30°位在MTS上机施加30、60、90 N的持续牵拉力,模拟Lachman试验,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在不同角度对膝关节进行扫描,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股骨、胫骨及膝关节结构模型.对各内固定组ACL的位移变化进行比较,数据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结果 施加30、60 N的应力时,各组间ACL股骨和胫骨附着点间距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加载90 N应力状态下,缝线内固定组股骨和胫骨附着点间距变化小,平均为(4.8±1.7)mm(2.5~6.2 mm),优于其它三组.螺钉内固定组与钢丝反内固定组间在ACL位移变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14),但均优于钢丝正内固定组(P<0.05).不同应力下钢丝正内固定组向前平均位移大,平均为(7.2±1.3)mm(5.6~8.7 mm).结论 缝线固定膝关节稳定性优于钢丝反内固定、螺钉内固定及钢丝正内固定;钢丝正内固定向前平均位移大,膝关节稳定性差.螺钉内固定与钢丝反内固定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吴宇峰;苏培基;伍中庆;高彦平;李义凯;赵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早在1996年,就有人尝试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1],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将它作为标准术式加以推广.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微创观念的深入人心,2000年以后有关微创(mininally-invasive surgery,MIS)THR技术的报道逐渐增多[2-4],也越来越得到了骨科医生的认同,已逐渐成为初次THR的常规术式之一.
作者:韩一生;朱庆生;王海强;杨敏;丛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肘关节不稳定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1998年8月~2002年8月,12例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患者完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分析其原因;采用内、外侧入路分别或同时修复与重建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总结疗效.桡侧副韧带的修复方法是将指总伸肌腱的外侧半劈开向外侧转位,将外侧关节囊重叠缝合数针后,在尺骨冠突外侧尺侧副韧带前束的起止点处钻骨孔,将转位的肌腱穿过骨孔后缝合重建桡侧副韧带前束,然后将伸肌总腱缝合.尺侧副韧带的修复是将屈肌总腱劈为两半,取外侧半,保留其在肱骨髁的止点,从尺骨冠突内侧钻骨孔后将肌腱条穿过骨洞后反折缝合固定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止点处,将后束增生瘢痕尽量切除,缝合关节囊及屈肌总腱.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6年,平均3年.肘关节未发生复发性脱位,应力外翻试验阴性,肘关节外侧及后外侧轴移试验(PST)阴性,肘部无疼痛;活动范围:平均屈伸0~135°,前臂旋转:平均旋前85°、旋后80°,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2000年,无锡)全国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慢性肘关节不稳定主要原因是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采用手术重建肘关节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效果可靠.
作者:杨运平;张义生;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脱位伴上段颈髓受压和减压的形态学及MR矢径变化特点,建立上段颈髓减压效果的MR评估标准.方法 通过观察和测量20例正常及25例寰枢关节脱位的上段颈髓受压及减压的MR矢径变化规律,设计出上段颈髓受压指数公式和上段颈髓减压改善率公式.结果 上段颈髓受压指数=(拟正常颈髓矢径-窄段颈髓矢径)/拟正常颈髓矢径;颈髓减压改善率=(治疗后窄段矢径-治疗前窄段矢径)/(拟正常颈髓矢径-治疗前窄段矢径)×100%.结论 上述MR评估标准能客观评估上段颈髓受压程度和减压改善效果.
作者:尹庆水;麦小红;夏虹;吴增晖;权日;章凯;昌耘冰;艾福志;王智运;刘景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过程中采用过伸体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0年11月~2004年7月34例患者39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采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然后再经皮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测量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结果 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后再行椎体成形术,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达到(40.1±23.5)%,后凸畸形角度恢复率达到(42.5±29.3)%.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利用过伸体位闭合复位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作者:毛克亚;赵欣;王岩;刘保卫;刘郑生;肖嵩华;张永刚;陶笙;王继芳;卢世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 1999年2月~2005年6月收治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17例患者采用清除病灶,根据死腔部位及大小选择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肌皮瓣或皮瓣填充覆盖,一期消灭死腔,改善局部血运,覆盖创面,并于皮瓣覆盖的上、下部分别将冲洗及引流管置入原死腔部位进行持续冲洗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3个月~3年(平均25个月)的随访,术后移植组织全部成活,骨髓炎无复发,足跟部皮瓣外形良好,13例感觉恢复好,耐磨擦能力尚可,能够负重.结论 组织移植并持续冲洗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成功率高和疗效好等优点,是治疗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溃疡或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邹林;刘立峰;曹学成;蔡锦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Orthofix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大段劈裂的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9年5月~2005年7月对18例股骨大段劈裂的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均为股骨远端C3型骨折.对于髁间、髁上骨折处缺损视情况给予自体髂骨或异体骨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8个月(6~49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4周(20~31周),患肢功能按Rasmussen评分,优良14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1例发生延迟愈合;1例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经手术松解后关节活动度从<40°恢复至90°.无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股骨大段劈裂的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为该类关节及其周围复杂骨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费军;余洪俊;王爱民;张连阳;杨欣健;普兴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胫骨远端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10例,开放性骨折5例;骨折按AO分类:B3型3例,C1型4例,C2型6例,C3型2例.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撬拨复位,AO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开始踝、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16个月,平均8.6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痂形成时间4~13周,平均9周.膝、踝关节功能根据Johner-Wruhs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胫骨干骺端锁定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对骨膜损伤小等明显优点,对于胫骨远端邻近关节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在临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建全;王大平;熊建义;刘黎军;李文翠;黄俊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香港骨科医学会和中华骨科交流学会(台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将于2007年在广州举行.为了更好地举办第二届论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2006年8月25~27日在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预备会议,会议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上海工作部承办.
作者:王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12月~2005年5月共收治肱骨骨不连患者25例,均为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其中3例并发骨髓炎,6例合并不同程度肱骨骨缺损,骨缺损长度为3~6 cm.骨不连病程8个月~5年.15例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10例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进行肱骨固定并辅以自体骨植骨.结果 术后25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6年2个月.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组中移植的腓骨段均与肱骨干形成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1个月;交锁髓内针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3.8个月.按Crates和Whittle肩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腓骨移植组:优9例,良4例,差2例;交锁髓内针组:优5例,良3例,差2例.结论 应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辅以自体骨移植对硬化性肱骨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对合并骨髓炎、大段骨缺损及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可一期进行修复与重建.
作者:甄平;刘兴炎;王宏东;田琦;薛云;高明暄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2005年7月收治25例胫骨干远端骨折患者(AO 42-胫腓骨骨干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6例,B型10例,C型9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Gustilo分型:Ⅰ型3例,Ⅱ型4例).采用间接复位技术和MIPPO技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10.1个月;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3~7个月;功能评价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1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小范围皮肤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无畸形愈合、感染、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IPPO技术是治疗胫骨干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可保护皮肤软组织,减少骨折端血供的破坏,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
作者:姜雪峰;周正明;周枫;张云庆;顾家烨;孙惠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量、不同分布及骨水泥向椎间隙渗漏等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一具,范围为L4,5,建立L4,5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的有限元模型.模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不同分布特点,观察不同压力方向时,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变化.结果 不同骨水泥的量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不大,但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和骨水泥在椎间隙的渗漏可导致邻近椎体的终板应力增加.结论 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和骨水泥渗漏到椎间隙可引起邻近椎体终板应力的集中,这可能是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进行椎体成形手术时建议骨水泥均匀分布,并避免渗漏到椎间隙.
作者:陆声;徐永清;张美超;丁自海;汤逊;钟世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采用经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与传统方法插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5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均予以闭合复位,其中微创组在完成复位后经皮自大转子顶点打人1枚克氏针置于股骨近段髓腔中央,后做皮肤小切口,在克氏针引导下插入PFN;传统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PFN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77.20 min、104.20 mL和5.12 cm,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108.84 min、240.38 mL和11.79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创组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结论 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插入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更加微创的内固定手段,早期临床疗效更令人满意.
作者: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 2000年9月~2004年12月收治13例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患者,分析肺栓塞高危因素、致病原因、发生时间、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评价临床实用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 2例术前发生肺栓塞者均死亡.术中1例发生肺栓塞者及时插管抢救溶栓后痊愈.术后10例发生肺栓塞患者中,1周内6例,2周内4例;4例经溶栓病情稳定后出院,继续口服华法林,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病情反复;6例死亡,其中5例栓塞后24 h内死亡,1例72 h死于二次栓塞.结论 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简单实用的早期临床诊治流程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策略.
作者:张建政;刘智;孙天胜;任继鑫;刘树清;胥少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2月~2005年1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12例胫前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创面患者,其中新鲜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8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 cm × 6 cm~19 cm×12 cm.结果 1例皮瓣移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12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5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创面完全修复,大部分皮瓣感觉恢复满意.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恒定、口径粗、部位隐蔽、可带肌肉及股外侧皮神经、切取面积大,是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段永壮;余占洪;黄昌林;王增涛;何波;郝丽文;缪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作者:沈忆新;王成;董启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小牛椎体标本(T11~L8),MTS机压缩制作L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实验分完整状态组、骨折组、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个方位的运动范围(ROM)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脊柱骨折状态6个方向ROM均显著增加(P<0.05),椎间刚度值明显降低(P<0.05);固定状态的ROM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显著减小(P<0.01),而刚度值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之间的ROM、刚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跨节段椎弓根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在重建脊柱骨折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魏富鑫;刘少喻;赵卫东;于滨生;李浩淼;陈柏龄;梁春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2年6月~2005年1月,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临床应用59例,切口长度为6.5~12.0 cm,平均(9.2±0.8)em.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完成,术中无需对周围组织过分牵拉.术后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25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内外翻出现;除1例术后出现切口轻度脂肪液化经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2.5分提高至术后的平均91分.结论 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确实可行,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作者:胡朝辉;李康华;李兵;李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5年3月采用肩入路顺行自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其中新鲜骨折30例,陈旧性骨折骨不连2例.术后根据肩、肘关节活动范围对其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4~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肩、肘关节功能按陈子华等标准进行评价:优23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6.9%.术后无继发性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骨不连发生.结论 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干扰轻等优点,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卢盛华;吴有荣;胡重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