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速公路车祸创伤后应激障碍18例临床分析

夏俊杰;刘志荣;施建国;黄宏前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车祸伤
摘要:目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高发人群、发病特点做回顾性研究,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对1523例高速公路创伤患者中,经<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明确诊断为PTSD的18例患者的性格、性别、受教育程度、临床表现、治疗、康复时间做回顾性研究.结果18例患者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5例,占83.3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例,占16.67%.性格偏内向者14例,占77.78%;性格偏外向者4例,占22.22%.PTSD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言语不能、躁狂、歇斯底里、记忆减退、判断力减退、持续恶梦、警觉性提高等精神障碍.治疗后缓解时间男性组2~18d,女性组3~25d;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组8~25d,高中以上组2~16d;性格偏内向组7~12d,性格偏外向组3~9d.结论本文提示文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女性比男性,性格偏内向人群比性格偏外向人群更易发生PTSD,且患病经治疗缓解时间延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在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50例,3例闭合复位,47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26个月,术后对位、对线均满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8周,2例延迟愈合,无主钉或锁钉断裂,无肢体短缩、功能障碍.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一种理想、可靠的内固定方法,其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涛;高韧;崔林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髋关节囊外骨折--髓内和髓外固定的比较

    对于股骨关节囊外骨折,虽然有些研究认为髓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但还看不出其优于髓外固定.

    作者:Tim Pohlemann;Ladislav Nagy;Hartmut R.Siebert;陈国奋;顾立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重组sCR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可溶性补体受体Ⅰ型(sCR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组织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SD大鼠脊髓急性损伤模型,观察伤后12h、1d、3d、7d、14d时间点sCR1组与生理盐水(NS)组脊髓损伤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C3c的阳性表达,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采用BBB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sCR1组在伤后各时间点C3c阳性表达均明显少于NS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sCR1组在伤后各时间点损伤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弱于NS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sCR1组在伤后7、14d时间点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优于NS组(P<0.05、P<0.01).结论重组sCR1可通过抑制补体系统激活机制显著减轻急性脊髓损伤组织的免疫炎症反应,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

    作者:李良满;朱悦;范广宇;Henry Marsh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15例,锁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4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胫骨10~20周(平均12周),1例骨折延迟愈合(20周),无骨不愈合;锁骨6~10周(平均8周),肱骨8~13周(平均11周),均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所有病例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固定(BO)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

    作者:郑晓辉;沈泽培;黄枫;周琦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椎弓根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椎弓根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椎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16例,其中93例获得随访.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同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2个月,90%以上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塌陷.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T12(3.14±0.41)cm,L1(3.33±0.34)cm]与正常值[(T12(3.26±0.38)cm,L1(3.47±0.61)c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CT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边缘模糊,融合良好,植骨块无吸收现象.结论后路椎管环形减压及内固定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行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作者:王华东;侯树勋;史亚民;李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膝关节开放脱位的治疗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膝关节脱位的方法.方法2001~2004年,我院采用局部简单内固定、韧带修补、外固定架超膝固定、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膝关节开放脱位28例.结果26例获8个月~3年随访,按王亦璁提出的方法评定:优2例,良16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69.2%.结论膝关节开放脱位时早期局部固定、韧带修补、关节腔灌洗对预防关节感染,早期功能练习,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效果良好.

    作者:张雪松;项力源;陈德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探讨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系统(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7例,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测定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USS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操;杨述华;王洪;孟春庆;邵增务;肖宝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速公路车祸创伤后应激障碍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高发人群、发病特点做回顾性研究,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对1523例高速公路创伤患者中,经<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明确诊断为PTSD的18例患者的性格、性别、受教育程度、临床表现、治疗、康复时间做回顾性研究.结果18例患者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5例,占83.3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例,占16.67%.性格偏内向者14例,占77.78%;性格偏外向者4例,占22.22%.PTSD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言语不能、躁狂、歇斯底里、记忆减退、判断力减退、持续恶梦、警觉性提高等精神障碍.治疗后缓解时间男性组2~18d,女性组3~25d;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组8~25d,高中以上组2~16d;性格偏内向组7~12d,性格偏外向组3~9d.结论本文提示文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女性比男性,性格偏内向人群比性格偏外向人群更易发生PTSD,且患病经治疗缓解时间延长.

    作者:夏俊杰;刘志荣;施建国;黄宏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LISS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粉碎骨折初步临床报告

    目的研究使用LISS PLT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指征、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自2003年9月~2004年8月使用LISS PLT通过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10例,观察术后软组织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经过平均8个月的随访,术后骨折复位、对线良好,全部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无皮肤坏死、后期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或失效的并发症.结论LISS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损伤小、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和骨折愈合快的优点,值得在有条件的单位推广使用.

    作者:周琦石;黄枫;何才勇;郑晓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髓内扩张自锁钉(IESN)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胫骨标本18根,制成中段斜行骨折模型;梅花针、交锁钉、IESN固定胫骨后进行抗屈伸、抗侧弯、抗短缩、抗扭转、抗疲劳方面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价IESN的内固定稳定性;同时比较三种内固定稳定程度的差异.结果IESN在抗侧弯、抗短缩、抗扭转、抗疲劳刚度方面明显强于梅花针(P<0.01),在抗屈伸方面与梅花针、交锁钉相当(P>0.05);在抗侧弯方面强于交锁钉(P>0.05);在抗扭转方面稍差于交锁钉(P>0.05);在抗短缩方面明显弱于交锁钉(P<0.01).结论髓内扩张自锁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有较强的固定作用和稳定性.

    作者:骆洪涛;孙天胜;赵卫东;胥少汀;钟世镇;张建政;张美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跖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经验.方法2000年5月~2005年1月共收治l 3例跖骨骨折病例,其中4例为第五跖骨骨折(2例为骨干骨折,2例为基底部骨折),3例为跖跗关节骨折脱位,1例为第一跖骨基底部骨折.全部患者中有4例为开放性骨折.手术方法包括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钢板、加压螺钉、微型外固定支架等固定.术后石膏固定6~12周,平均8周.随访骨折愈合和负重行走情况.结果13例患者术后随访2~48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4周.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针道感染.所有患者站立及行走时无明显足底疼痛.结论解剖复位是跖骨骨折疗效的保证.

    作者:魏亦兵;王思群;夏军;黄煌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可动态检测骨折断端压力的单边加压外固定架的设计与测评

    目的研制一种可动态显示骨折断端压力的实用单边加压外固定架,并进行测评.方法通过在单边外固定架上加装加压器和触力传感器及压力显示仪以达到动态检测骨折断端压力的目的.结果该装置传感器在0~100kg范围内,其线性度和重复性优于1%,精确度达0.5kg.施加的压力和骨折断端显示的压力具有相关性.结论该外固定架可以较好的动态显示骨折断端的压力,为四肢管状骨骨折提供适度的轴向加压力以促进骨折愈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龙江;戴景兴;张磊;黄文华;赵卫东;张美超;张辉;原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外伤性股骨髁部负重区软骨缺损的治疗

    目的探讨外伤性股骨髁部负重区软骨缺损的治疗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文献回顾.方法2000年至今共处理股骨髁部骨折20余例,其中2例为股骨髁部骨折并负重区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另有1例刀砍伤致负重区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合并股骨髁部骨折首先复位固定骨折,然后软骨缺损以骨膜移植进行修复;刀砍伤所致软骨缺损行磨削关节成形术.结果按照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例1随访1年,评分21分;例2随访8个月,评分29分;例3随访6个月,评分4分.结论单纯软骨缺损采用骨膜移植疗效一般;采用磨削关节成形术效果较好,与文献回顾疗效相吻合.

    作者:陈滨;郭刚;王钢;朱立军;陈国奋;林昂如;裴国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维生素E、FDP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E、1,6-二磷酸果糖(FDP)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围手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9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于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THR术,随机分为未用药组(A组,46例)和用药组(B组,51例)即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术后1、3、5、7d抽取血样,测定红细胞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所有病例于术后第7天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THR术可引起患者机体术后红细胞中MDA的含量明显增高;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可有效地预防围手术期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32.6%,用药组DVT发生率为13.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维生素E联合术中应用FDP可显著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作者:王友华;刘璠;王洪;吴菊;侍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髋臼后柱(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壁)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1996年9月~2003年9月,对32例髋臼后柱(壁)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1~5年(平均3.5年)的随访.参照美国骨科学会(AAOS)提出的评价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结论掌握手术的适应证,争取合适的手术时机,积极手术治疗,同时注意手术时的微创操作和术后处理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杜恒胜;余斌;汪志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研究新进展

    组织工程的血管化问题是制约组织工程产品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血管发生中内皮细胞的来源不同,将血管发生分血管生成和血管再生两种形式,两种血管形成的方式都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生长因子和粘附物质来调节.对组织工程组织的血管化研究模型有体外和体内两种.体外实验可以检测支架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增殖及迁移、材料的细胞毒、血管化效应和各种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体内简单实用的模型是用鸡胚茸毛尿囊膜模型,更高等的实验模型是在完整的动物体.组织工程组织血管化的策略有对支架材料的表面结构进行修饰、在材料内复合缓释的生长因子、内皮细胞与其它种子细胞联合培养、体内血管网包裹、血管束植入、血管模板以及体外在人造组织内构造微血管等,但目前的方法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相信随着对血管化的机制和分子基础的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会找到比较理想的血管化方法.

    作者:汪群力;裴国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告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和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较大皮支穿出点作为旋转点,蒂部设计一宽1~1.5cm的皮桥,保留大隐静脉,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下段或跟踝部皮肤缺损16例.修复足跟或足底皮肤缺损的皮瓣逆转后,隐神经与受区神经行端端吻合.结果本组16例,除1例皮瓣受压,皮瓣远1/3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其余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5年,外形及功能满意.行吻合神经的3例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2mm.结论该皮瓣具有血运佳、抗感染能力强、不臃肿、切取简单、能重建感觉功能、不牺牲主干血管等优点,适宜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俊明;蔡喜雨;黄红山;黄贺军;李道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双荷包丝线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探讨双荷包丝线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的技术及疗效.方法1995年~2003年,我们对235例髌骨骨折,采取早期切开复位、双荷包丝线缝合法进行内固定治疗,并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期,骨折均愈合.按陆裕朴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69例,良62例,可4例,优良率98.3%.结论双荷包丝线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疗效确切、无需手术取内固定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秀锋;隋云先;王剑英;慈元;周长明;王罡;王景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种不同骨瓣重建跟骨缺损的有限元及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腓骨、肩胛骨重建跟骨缺损的有限元及临床效果.方法建立足骨骼三维模型,模拟跟骨大部分缺损,分别采用髂骨、腓骨、肩胛骨重建,以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位移及应力作为评价足功能指标.同时分析临床8例跟骨缺损重建后的疗效.结果有限元计算表明跟骨部分缺损对残足位移及应力影响很大,跟骨缺损后大综合位移(USUM)为3.535mm,比正常足增加434倍;大应力(VON)为154.372MPa,增加约50倍.髂骨重建者USUM、VON小于腓骨、肩胛骨重建者.临床骨重建后足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吻合血管的髂骨移植效果较好.结论从力学角度和临床效果考虑,跟骨缺损必须修复,髂骨为首选供骨.

    作者:潘朝晖;王剑利;蒋萍萍;王成琪;许瑞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临床应用共21例,根据创面特点,设计多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皮瓣面积5cm×4cm~12cm×9cm,筋膜蒂长12cm.小腿下部10例,足踝部7例,肘部2例,手腕部2例.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大部分坏死,1例误伤桡神经深支,出现暂时性垂腕,2个月后完全恢复.5例皮瓣远端1~2cm坏死,伤口换药愈合.主要并发症有皮瓣下血肿、早期皮瓣和足部肿胀、皮瓣边缘与受区皮肤愈合延迟、供筋膜蒂区皮肤水疱、表皮轻度糜烂以及皮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皮肤感觉障碍.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之一,供区灵活多样,损伤小,操作简单,皮瓣不臃肿.

    作者:吕玉明;李健;高粱斌;潘永谦;曾勉东;余升华;张志;张平;张在恒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