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梦;王志刚;冉海涛;郭大静;余进洪;李奥;陈维娟
目的 探讨非结石阻塞性胆管良性狭窄(NCBDS)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方法 29例NCBDS分为4组:(1) 炎症性狭窄10例;(2)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损伤性狭窄7例;(3)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3例;(4)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9例.观察并记录各组病例的声像表现.结果 炎症性狭窄80.0%(8/10)位于I或II级胆管分叉处, 20.0%(2/10)位于胆总管下段;LC术中损伤28.6%(2/7)狭窄处位于左右肝管分叉处, 71.4%(5/7)位于肝总管;肝移植术后3例狭窄均位于胆管吻合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66.7%(6/9)为胆总管全程病变, 22.2%(2/9)发生于肝门部胆管,11.1%(1/9)发生于右肝内胆管.各组病例声像表现不同.结论 超声诊断为临床提供NCBDS影像学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高上达;林礼务;何以敉;吴丽足;王艳;林展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比较2 种外科心室重建 (SVR) 术式:前室间隔旷置术 (SAVE) 和心室内环缩成形术即Dor 手术切除左室 (LV) 前壁室壁瘤对LV 形状、大小及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34 例拟行SVR 的LV 前壁室壁瘤患者随机分为2 组:SAVE手术组和Dor手术组.于体外循环 (CPB) 转机前及心脏复跳后行TEE 检查,计算LV 舒张末期球形指数 (SI)、L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EDVI) 及射血分数 (EF).比较CPB 转机前和心脏复跳后2 组患者LV SI、EDVI 及EF的变化.结果 与CPB 转机前比较,心脏复跳后:(1) SAVE 组LV 形状更接近于椭圆形,Dor 组更接近于球形;(2) SAVE 组较Dor 组LV 大小更接近于正常;(3) EF (%) 增加值在SAVE 组和Dor 组分别为 (16.50±4.58)% 和(9.33±1.25)% (P< 0.001).SAVE 组LV 整体收缩功能改善明显好于Dor 组.结论 对于LV 前壁室壁瘤,SAVE 较Dor 手术更易使成形后的LV 形状接近椭圆形、使LV 大小接近正常,从而更为明显地改善LV 整体收缩功能.
作者:王瑶;高长青;王刚;吴扬;叶卫华;肖苍松;刘国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孕妇,27岁.孕1产0,孕28周,无遗传病史.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见宫内孕双活胎,两胎儿间可探及羊膜隔,性别不同.双顶径、股骨长均符合孕周,胎心率分别为140次/min、152次/min.
作者:张为霞;丛海静;王淑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76岁.以发作性心悸、黑矇4年,左胸前起搏器置入术区疼痛2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4年前因发作性心悸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近2个月术区局部疼痛,间断寒战、发热.查体;体温363 ℃,呼吸16次/min,脉搏56次/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后间断寒战发热,体温在371 ℃~396 ℃间波动;左胸壁起搏器切口愈合佳,左第3肋间见5 cm×5 cm包块,红肿,按压囊性感;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内05 cm,未及震颤及反常运动,叩诊心界不大,心率56次/min,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作者:刘佳;郇致福;岳庆雄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通过体外照射能否导致毫米级兔股动脉内血栓形成,血流被较长期阻断.方法 HIFU工作频率0.4 MHz,焦距110 mm,焦点平均强度2.0 kW/cm2,将60只兔随机分成三组,用HE染色观察HIFU照射后即日、3 d、7 d兔股动脉组织学变化,DSA观察HIFU照射后兔股动脉血流变化.结果 HIFU照射后各实验组所有兔均可见股动脉内血栓形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兔股动脉内血流中断.结论 HIFU照射能使毫米级的兔股动脉在较长的时间内(7 d)血栓形成,血流中断.
作者:岳渝娟;陈文直;王智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孕妇,26岁.孕1产0,孕10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增大子宫内可见双胎儿影像,一胎儿头臀径为39 cm,另一胎儿头臀径为37 cm,还未形成完整的颅骨光环,胎盘前壁,0级,羊水大深度为46 cm.
作者:张欢;王海霞;朱见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子宫腺肌病经腹(TAS)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S)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13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TAS及TVCS检查,并将超声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子宫腺肌病声像图可分为弥漫型、局灶型、合并肌瘤型.与病理结果比较,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4.1%,误诊率3.7%,漏诊率2.2%.结论 联合经腹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显著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率.
作者:井茹芳;马春梅;树俊莲;邱雪梅;马秀珠;董继红;李春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TUI)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60例妊娠14~40周胎儿进行TUI检查.利用实时三维容积探头获取容积数据,观察胎儿头颅、颜面部、心脏、胸腹腔等解剖结构,实时显示三维图像或在检查结束后脱机分析.结果 760例胎儿中共检出胎儿畸形23例,其中唇裂畸形7例(2例合并腭裂),脑积水2例,脊柱裂1例,心脏畸形3例(2例室缺,1例右室双出口),心脏外翻1例(合并单心房单心室),腹裂2例(肠膨出),多囊肾1例,肾积水3例,胸、腹水3例.结论 TUI技术能较直观显示胎儿各个方向上的断层图像,便于识别胎儿畸形,是胎儿畸形产前筛查快捷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惠芳;张素阁;刘兰芬;邵荣姿;赵晓峰;张鸿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一种多功能的超声造影剂,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显影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在体内能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通过双乳化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包裹磁共振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 ,Gd)和氟碳气体的PLGA微泡造影剂(Gd-PLGA造影剂).观察其外观、形态、体外显影效果,检测其粒径、电位及包裹Gd的能力.结果 采用本法成功制备了Gd-PLGA造影剂;光镜及电镜观察其形态规则,呈球型,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47±0.38) μm,电位为(-28.0±12.4) mV;包封率为(64.37±2.5)%;能实现体外超声与磁共振显像.结论 PLGA包载Gd制备的Gd-PLGA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体外超声与磁共振显影效果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超声造影剂以及基因或药物治疗的载体.
作者:敖梦;王志刚;冉海涛;郭大静;余进洪;李奥;陈维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在判断乳腺病灶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4个乳腺肿块进行弹性成像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弹性参数差异.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的弹性分级4级以上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肿块在弹性图与二维图中的直径变化率和面积比参数在良恶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种参数的ROC曲线发现,肿块的面积比较直径变化率在鉴别良恶性方面的准确性更高.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能客观地评价乳腺肿块的相对弹性硬度,定量参数直径变化率和面积比有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孙卫健;范晓芳;康莉;冯佩珍;周跃;曹根成;丁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探讨我院115个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甲状腺癌肿块的术前超声检查,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内部有无钙化、后方回声、边界、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结果 乳头状甲状腺癌二维及血流显像表现多种多样,癌肿内的血流供应与癌肿位置(P=0.135)无关,而瘤内血液供应的丰富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结论 掌握乳头状甲状腺癌超声表现特征,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泉水;陈胜华;熊华花;郭国强;张家庭;田平;粟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颈部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为临床医师作颈淋巴结清扫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口腔鳞癌患者75例.对颈部淋巴结的彩超特点结合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在早期就发生肿瘤细胞从原发灶经淋巴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宏观的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灶.按病理学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37例,超声提示符合28例,不符合9例;淋巴结无转移38例,超声提示符合33例,不符合5例.结论 彩超能检出淋巴结,作出具有提示价值的诊断.且与其它影像学诊断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作者认为超声对颈部的淋巴结诊断是首选.
作者:徐秋华;燕山;袁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孕妇,25岁.孕1产0,孕24周来我院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子宫明显增大,宫腔内探及2个胎儿影像.胎儿1:双顶径 55 cm,胎心139次/min,股骨长 32 cm,肱骨长26 cm,胎盘后壁 I级,厚度27 cm,羊水深60 cm,各系统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胎儿2: 未探及正常颅骨回声环及双上肢,胸腔内未探及心脏回声及搏动,腹腔未探及明显脏器回声,仅探及脊柱及双下肢回声,股骨长28 cm,双足足底与胫腓骨在同一切面显示,头侧脊柱旁可探及一大小60 cm×50 cm囊实性包块,胎儿皮下组织明显水肿.
作者:胡杨柳;陈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检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对SLE患者中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评估.方法 超声检查36例SLE患者(绝经前妇女,SLE病程1年以上)和36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endothelium-dependent dilation,EDD)及非内皮依赖性(endothelium-independent dilation,EID)舒张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LE患者颈动脉IMT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SLE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EID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结论 超声检查SLE患者颈动脉IMT及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早期手段.
作者:李红丽;李凤华;张春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IP)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模型近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兔20只随机分为IP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前及实验后2周对两组家兔进行超声检测.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⑴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⑵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计算VE/VA;应变率成像测量:⑴舒张早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E);⑵舒张晚期径向峰值应变率(SRA),计算SRE/SRA.结果 实验前,两组兔VE、VA、VE/VA及径向SRE、SRA、SRE/SRA无差异;实验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IP组VE、VE/VA、径向SRE、SRE/SRA显著增高;与实验前比较,对照组与IP组VE、VE/VA及径向SRE、SRE/SRA显著降低.结论 IP对缺血心肌舒张功能有显著近期保护作用.
作者:陈金玲;郭瑞强;周青;吴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频凸阵探头对儿童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凸阵探头对7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点,并于术前行X-线检查.结果 7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直肠盲端距肛穴皮肤>20 mm(高位畸形)者30例,15~20 mm(中间位畸形)者13例,<15 mm(低位畸形)者35例.高频凸阵探头判定失误2例,X-线检查判定失误9例,直肠盲端与肛穴皮肤间距的超声测量与外科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类疾病的临床分型中,高频凸阵探头检查明显优于X-线.结论 应用高频凸阵探头对患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儿童进行检查,图像清晰,解剖层次分明,对本类疾病的临床分型有极为实际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红艳;王霞;董凤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评价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Philips iE33采集40例各种病因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与30例健康志愿者的组织多普勒(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与左室全容积图像.使用系统自带的Qlab软件获取左室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自动计算达到小收缩容积的时间Tmsv,并分别计算出16节段、12节段、6节段Tmsv的标准差和大差值(即Tmsv16-SD,Tmsv16-Dif,Tmsv12-SD,Tmsv12-Dif, Tmsv6-SD和Tmsv6-Dif).并与DTI的12节段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心衰组的收缩不同步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心功能重度减低组的收缩不同步显著高于轻度减低组(P<0.05).上述各指标与Ts-SD均呈明显正相关(r=0.612~0.825,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分析软件能在同一心动周期内检测左室整体的收缩同步性,并可由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直观地反映出来,为临床评价心衰患者左室内不同步性提供了简便、直观、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路晶;谢明星;王新房;方凌云;付倩;韩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聚焦度超声激活血卟啉作用于活体兔心肌后,细胞凋亡,Bax、Bcl-2表达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为声动力用于心肌消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血卟啉(Hematoporphyrin,Hp)组,超声(Ultrasound,U)组,超声+血卟啉组(sonodynamic therapy,SDT).术前2 h,Hp和SDT组静脉给予2.5 mg/kg血卟啉.4组均行开胸手术,U组和SDT组于左室游离壁超声辐照1 min.术后第4 d,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组织切片观察心肌细胞结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标记Bcl-2、Bax表达.结果 与U组比较,SDT组细胞坏死更明显,凋亡指数增加了34.7%(P<0.01).与对照组比较,U组和SDT组Bax 表达明显上调,而Bcl-2则下调(P<0.01).术后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SDT有明显致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效应,其凋亡机制与Bax表达上调 、Bcl-2表达下调相关.适当的SDT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安全消融心肌的方法.
作者:李文章;黄晶;刘地川;吴奇;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29岁.发现右侧枕部包块半年,头痛、恶心、呕吐1个月,以每日晨起时为重,触及搏动感,诊治入我院.除右侧枕部可触及6 cm×6 cm的包块并有搏动感,听诊闻及吹风样杂音,按压右侧颈总动脉,搏动减弱外,余体征均未见异常.
作者:丁桂春;张曼辉;刘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后血管重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45例(53条)颈动脉狭窄行自膨胀式支架植入术患者,在术后3 d内、3、6、12、24个月分别测量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支架内新生内膜厚度,支架颈内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CA)及舒张末期流速(EDV=ICA)、颈总动脉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CA);术前根据斑块的病理成分和相应的组织回声,分为软斑块(12条)、混合斑块(29条)和钙化斑块(12条).结果 支架的各节段内径在术后2年中持续增加(P<0.01),以中间段明显;支架内新生内膜在术后3~12个月持续增生(P<0.01),第2年增长趋势缓慢(P>0.05),PSV=ICA/PSV=CCA在术后12个月亦持续增加(P<0.05),第2年有所下降;支架自膨胀程度与术前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P<0.01).结论 支架内新生内膜增生(负重构)主要表现在术后第1年,并有可能发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支架的自膨胀(正重构)在第2年占优势,特别表现在支架中间段;术前颈动脉狭窄为严重钙化斑的支架术后自膨胀相对较差,还是首选外科手术为佳(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作者:王凯华;陈鹏;林苗;黄旭梅;杨丽翠;王军;孙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