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继;范爱香
目的前瞻性地研究两种不同方法的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方法自2002年以来,我科共收治1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AO分型均为A型.随机分成两组:A组64例,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注射型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术前矢状面指数(SI)平均为34°;B组64例,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应用固态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SI平均为36°.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5个月,A组术后即刻SI平均为13°,椎体终板高度丢失平均为4.0 mm,在后随访时SI和终板高度丢失无明显变化;B组术后即刻SI平均为4.5°,椎体终板高度丢失平均为1.0 mm,在后随访时SI和终板高度丢失无明显变化.A组与B组之间术前S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后随访时SI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即刻及后随访时终板高度丢失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胸腰椎骨折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时,进行椎体成形不仅能够有效地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避免术后复位效果的丢失,而且用固态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能改善椎体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也比注射型人工骨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作者:傅一山;朱海波;徐建广;孔维清;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应用可控性微动外固定支架研究骨折端低频微动对骨痂增殖和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绵羊39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间隙2 mm,用连有微动装置的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10 d,随机选择一侧肢体进行微动,按不同的微动频率分为3组:A组0.5 Hz,B组1 Hz,C组5 Hz;幅度为0.25 mm,4 周结束(30 min/d).另一侧肢体不微动,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6、9周切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检测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大体与X线检查显示各实验组均有大量的骨痂生成,4周末达高峰;组织学检测显示微动组骨痂软骨内骨化与类骨质形成的速率在6周为明显,均快于对照组,以B组形成速率快.9周末生物力学测试微动组弯曲刚度均强于对照组,以B组的力学强度大.结论骨折端低频微动在骨折愈合早期均能有效地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痂的矿化,以1 Hz频率效果佳.
作者:喻鑫罡;张先龙;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肌腱病是由过度使用所引起的肌腱及腱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三十年来,它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尽管人们对肌腱病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目前仍然不能完全阐明肌腱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治疗方案.本文阐述了肌腱病的病理分类、形态学、光镜及电镜下的特点,以及光镜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着重介绍了近关于从各种刺激到凋亡再发展为肌腱退变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
作者:崔清波;李昭铸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8月以来,在G型臂机监控下采用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3例.14例为单椎体伤椎,7例为2个椎体伤椎,2例为3个椎体伤椎,共治疗34个椎体.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3~16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其中22例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立即消失,10例当天离床,12例第2天离床,均在5 d内出院.术后X线片示伤椎内骨水泥均匀分布,无渗漏.术后复查,疼痛无复发,X线片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有1例因Simplex骨水泥注入量太少(仅0.5 mL)而无明显效果.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止痛效果和明显的微创优点,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尹庆水;吴增晖;夏虹;章凯;权日;李凭跃;马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锁骨钩钢板或可吸收螺钉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TossyⅢ型27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17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10例.结果 27例随访7~27个月,平均15个月,按Karlsson分类进行评价:锁骨钩钢板固定组A级10例,B级7例;可吸收螺钉固定组A级3例,B级7例.结论锁骨钩钢板和可吸收螺钉均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可吸收螺钉固定需同时重建喙锁韧带,而锁骨钩钢板固定更牢,更能早期活动,恢复快.
作者:崔立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肢体关节爆炸伤并海水浸泡后的肢体创伤反应.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和实验组(B组n=12).0.9 g铜壳单质猛炸药以海绵间隔6 cm,绑于实验下肢膝关节前外侧,麻醉后电引爆分组实验.A组伤口包扎后陆地放置1 h,B组伤口包扎后下肢浸入海水中1 h,各组分别于麻醉后及实验后分别测血白细胞(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6(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爆炸后1 h血WBC、SOD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01);CRP、IL-l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DA、IL-6、TNF均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组间比较MDA、SOD、IL-6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肢体关节爆炸伤后机体创伤反应严重,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WBC减少、IL-6、TNF表达增强.海水浸泡肢体进一步加重创伤反应,MDA、IL-6值显著增高,SOD值显著降低.
作者:张雪非;刘文华;史惠强;肖大平;张湘悦;陈道运;徐步靖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髁部角度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髁部C型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我院1993年12月~2003年6月间治疗的股骨髁部C型骨折患者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两组,一组为切开复位角度钢板内固定(23例),另一组为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33例).通过随访收集56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测定,应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差异和患膝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角度钢板内固定组为57.17°±17.63°,解剖钢板内固定组为86.09°±26.55°;解剖钢板内固定组患膝功能康复的优良率为90.9%,而角度钢板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73.9%.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证明,两组膝关节术后平均活动度及患膝功能康复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解剖钢板组术后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及患膝功能康复明显优于角度钢板组.结论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比角度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C型骨折在术后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康复.
作者:刘明廷;刘永涛;戚大春;朱晓东;孟涛;刘涛;黄秀芝;张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治疗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术前的计划,缺损的辨认和稳固的重建是成功翻修手术的基础.应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移植填充骨缺损,目前使用特殊的重建方法行髋臼重建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临床上髋关节翻修手术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针对髋臼骨缺损建立系统的诊断和治疗程序.本文就髋臼骨缺损的分类和重建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雨;王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对纳米晶骨修复和重建复合材料(n-HA/PA66)可能存在的潜在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细胞毒性试验体外法>的评价标准和要求,采用规定的L929细胞(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经直接接触、材料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等方式对n-HA/PA66复合材料进行细胞毒性测试,采用细胞形态观察法定性观察各组L929细胞在24、48、72 h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1、2、4、7 d L929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来判别材料对细胞的毒性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两两比较对L929细胞的增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 n-HA/PA66与L929细胞相容性好,参照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标准属于安全范围.
作者:孟纯阳;安洪;蒋电明;高鹏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股骨头坏死的骨重建和修复是包括各种细胞在内的复杂过程.十几年来,随着大量的细胞因子不断的被认识、分离和纯化,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因子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本文简要介绍治疗股骨头坏死有关的细胞因子,以期对细胞因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讨论细胞因子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作用、现存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作者:曹勇;巴彩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回顾1993年2月~2004年3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对其中12例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2例随访8~28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膝关节外翻、术后过早负重致骨折端移位、内固定松动、膝关节僵硬、感染各1例,关节面塌陷2例,膝关节不稳2例,复位效果不佳3例.结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不佳的原因有:①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②术前检查不完善,③内固定选择不当,④未充分植骨,⑤术中复位不佳,⑥合并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修复不确实,⑦膝关节锻炼及负重不适度,⑧对开放性骨折清创不彻底.
作者:赵振营;李伟豪;罗伟雄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透明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阻滞剂(TIMP-1)mRNA表达的作用及相关意义,更好地理解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 TGF-β1作用于传代培养的人软骨细胞12 h,浓度分别为1 ng/mL、10 ng/mL、100 ng/mL;上述不同浓度TGF-β1与白介素-1β(IL-1β)10 ng/mL组成联合作用组,继续培养12 h.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方法(FQ-PCR),检测TGF-β1及其与IL-1β联合作用于传代培养的人透明软骨细胞MMP-1、TIMP-1 mRNA表达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透明软骨细胞可见MMP-1、TIMP-1 mRNA扩增产物,而实验组TGF-β1 1 ng/mL、10 ng/mL、100 ng/mL作用于透明软骨细胞12 h后,MMP-1 mRNA表达逐渐降低,TIMP-1 mRNA表达逐渐增高;TGF-β1与IL-1β联合作用后,随着TGF-β1浓度的升高,MMP-1 mRNA表达逐渐降低,TIMP-1 mRNA表达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TGF-β1与MMP-1、TIMP-1 mRNA表达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不同浓度TGF-β1按照剂量依赖方式抑制人软骨细胞MMP-1 mRNA基因的表达,刺激人软骨细胞TIMP-1 mRNA基因表达;TGF-β1具有对抗IL-1β对人软骨细胞MMP-1、TIMP-1 mRNA表达的作用,也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研究结果对揭示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指导其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亓建洪;赵庆华;朱宝林;刘延菊;叶文静;郭其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章凯;尹庆水;王智运;艾福志;夏虹;吴增晖;昌耘冰;权日;马向阳;麦小红;刘景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珊瑚人工骨在颈前路手术中的愈合情况.方法应用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人工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180例(男126例、女54例),根据影像学资料,统计椎间隙高度、椎间角、颈前屈术前与随访时的变化.结果通过总结6年的随访结果,珊瑚人工骨得到了良好的愈合,使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角、颈前屈的纠正得到了的保持.结论珊瑚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可以达到和目体髂骨同样的临床作用.
作者:李志宇;田伟;刘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肱骨干下段骨折钢板内固定失败后骨不连的外科佳治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6月~2003年10月共收治疗11例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在生物力学实验的基础上,全部采用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鼓励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手术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8个月,没有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采用钢板加对侧异体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丁真奇;翟文亮;康两期;林斌;郭林新;郭延杰;毛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应用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05年3月,对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和椎弓根内固定后,在硬膜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不良反应,防粘连效果良好.结论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是一种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材料.
作者:刘勇;杨述华;郑启新;杜靖远;邵增务;李进;许伟华;吴宏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AO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18处)掌、指骨粉碎性骨折,其中包括关节内骨折及开放性骨折缺损等,应用AO微型钢板或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并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16例骨折全部愈合,无感染、钢板外露及螺钉松动,关节僵硬1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可1例.结论应用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手部复杂骨折固定牢固,骨折可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并可尽早活动,有利于手的功能恢复.
作者:佟智慧;史广强;郑鹏;董重;金日龙;王奇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O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头颈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9例肱骨头颈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AO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平均11.5个月,优良率为88.9%.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头颈部骨折内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功能活动,减少关节粘连,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王建华;黄山东;尹庆水;章莹;黄华杨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克氏针、接骨板和记忆合金环抱器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128例锁骨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术后优良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分析.结果所采用的三种内固定的方法中,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后患者的优良率高,而且并发症较低;接骨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多,疗效不及另外两种.结论锁骨骨折行手术治疗时以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为佳.
作者:郭永继;范爱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微创外固定架固定(MIEFF)与传统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97年8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条件均衡.其中一组采用切开复位有限接触加压钢板(LD-DCP)内固定(传统切开组),另一组采用MIEFF.对两组的手术过程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MIEFF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4 d和8 d,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IEFF手术耗时2.3 h,骨折愈合时间为11周,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MIEFF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感染及外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MIEFF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符合美学要求、根据需要可调整固定强度,是一种疗效较好的生物学固定方法.
作者:王俊江;宋恒义;董智;王晖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