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罗从风;高洪;仲飙;眭述平;曾炳芳

关键词:胫骨骨折, 内固定器, 膝, 关节,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微创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 2002年 1月~ 2002年 10月共有 17例( 17膝)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法治疗.患者平均年龄 45.3岁 (20~ 66岁 );其中左膝 12例,右膝 5例;男 8例,女 9例.按 AO分型, 41 B型 3例, 41 C型 14例;按 Schatzker分型,Ⅱ型 2例,Ⅴ型 4例,Ⅵ型 11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钢板固定.术后 1、 3、 6个月及 1年随访患者,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 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 PA);术后 1年行膝关节 HSS评分.结果患者术后与术后 1年 TPA及 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 TPA: t= 0.979, P=0.342; PA: t= 0.659, P=0.519).术后 1年膝关节 HSS评分平均为 88.7分( 75~ 98分).本组患者无深部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微创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及时,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48例,骨折类型按 Schatzker分型,其中Ⅲ型 12例,Ⅳ型 9例,Ⅴ型 14例,Ⅵ型 13例,均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骨缺损者同时予以植骨.结果 48例中 46例获 1~ 4年随访,优良率 77%.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宜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而异.

    作者:王树金;邱锡定;陈建红;李云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疲劳性骨折临床分型的应用

    目的应用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指导军训,以减少疲劳性骨折的发生与发展. 方法 1999年 2月~ 2002年 2月,将疲劳性骨折临床分型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某集训队,指导监督训练,预防并及时治疗疲劳性骨折. 结果 1999~ 2002年,疲劳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下降,Ⅱ、Ⅲ型 (重型 )疲劳性骨折明显减少. 结论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对减少和减轻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伯勇;陈虹;毛琳;马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镍钛记忆合金锁骨钩环抱器治疗新鲜重度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评估镍钛记忆合金锁骨钩环抱器治疗新鲜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新鲜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3例合并锁骨远端骨折,应用镍钛记忆合金锁骨钩环抱器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随访6~12个月,平均7.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肩关节肌肉无萎缩,外观正常,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片示无再脱位征象.采用Karlsson术后疗效分级:A级15例,B级1例.结论镍钛记忆合金锁骨钩环抱器治疗新鲜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简便易行,疗效好,对合并锁骨远端骨折病人更具有独特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周松;蔡建春;庄明增;郝永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前臂毁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目的探讨前臂毁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四种组织瓣对不同程度、不同组织缺损的前臂毁损伤进行修复与功能重建.结果本组组织瓣全部成活,重建的骨支架均骨性愈合,重建肌肉的功能部分恢复,肌力达Ⅱ~Ⅳ级,尺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者正中神经支配区触觉恢复好,而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端侧吻合时尺神经支配区触觉恢复差,运动功能无改善.结论不同组织缺损的前臂毁损伤可采用不同的组织瓣修复和功能重建,既保全肢体,还获得部分功能.

    作者:李杰锋;侯英兰;成明华;肖勋纲;李康杰;彭中才;罗炜;王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双翼异型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双翼异型钢板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1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按Allman分类Ⅱ°7例,Ⅲ°4例,均采用双翼异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结果按Karlsson评分标准,优10例,良1例,未出现松动、感染、断钉等合并症.结论双翼异型钢板适用于肩锁关节半脱位及完全脱位,术前检查时应特别重视是否有神经损伤.

    作者:王秀会;吴祖明;顾伟民;陆跃刚;王明辉;许国祥;付备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重建完全性截瘫病人的步行功能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往复式截瘫步行器 (RGO)帮助截瘫患者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促进截瘫患者全面康复.方法为 19例 T4~ L1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安装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并对其进行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站立等综合康复训练.结果 19例患者中, 16例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可作功能性家庭内步行, 3例可作治疗性步行.通过电话或信件随访, 5例患者对截瘫步行器逐步熟悉和适应,达到功能性社区内步行, 11例患者可作功能性家庭内步行, 2例患者应用步行器作治疗性步行, 1例患者放弃应用步行器. 结论 T4~ L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以应用往复式截瘫步行器以重建站立及步行功能、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损伤平面高低决定患者能否应用截瘫步行器步行,治疗师对病人进行的综合康复训练是影响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对 T6以上的截瘫患者应慎重,安装前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体型、上肢力量、脊柱稳定性、躯干的控制能力及腰背肌、腹肌肌力等条件,心理因素也不能忽视.

    作者:梁红英;侯树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并发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并发肺损伤的机理、病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家兔40只,通过改良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截瘫按Talove分级为1~2级,分为治疗组(B)和对照组(A),治疗组于伤后3h开始自静脉给予常规剂量(0.35mg/kg)的地塞米松治疗,分别于不同的时相点处死家兔,观察动物肺脏的病理改变.结果家兔脊髓损伤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肺脏损伤,肺出血(100%).脊髓损伤所致的肺出血,治疗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均并发不同程度的肺损伤.肺损伤的发生机理主要是神经-体液应急反应.应用常规剂量的地塞米松即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并发的肺损伤.

    作者:傅廷友;万年宇;卢廷胜;林勇;宫岩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 方法对 2000年 1月~ 2003年 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 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 X线片分析.结果随访 6个月~ 2.5年,平均 15个月,约有 28.1%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关节面塌陷 >3mm和 /或轴向对线不良 >5°),总结出 6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①年龄 >60岁,②严重骨质疏松,③复杂性、粉碎性骨折,④拉力螺钉、 T或 L型钢板抗剪应力较差,⑤植骨不充分,⑥过早负重. 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足量植骨、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及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减少平台高度丢失、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关键.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及术后康复锻炼中,如能充分考虑上述六种造成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加以克服,将可能避免或延缓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汤旭日;王秋根;张秋林;沈洪兴;纪方;禹宝庆;许硕贵;唐昊;张春才;王家林;陆晴友;王万宗;吴剑宏;汪方;方大标;杨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上胸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中上胸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方法对一组 35例手术治疗的中上胸椎骨折 (T1-10)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 25例,不完全性损伤 10例.比较不同手术时间的出血量、手术前后 ASIA分级及感觉运动评分变化. 结果骨折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 10例,随访 ASIA分级提高 1~ 2级;骨折合并脊髓完全性损伤,不能改善 ASIA分级,但能提高运动感觉评分平均 20分.结论中上胸椎骨折具有损伤累及节段多、脊髓损伤严重、功能恢复差的特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应尽早手术,完全性损伤宜在伤后 2周手术.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中上胸椎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李利;史亚民;侯树勋;韦兴;张轶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22例复杂下颈椎损伤在全麻下行前后路一期手术,先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或者先后路单开门减压,再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 18个月, 8例脱位者达完全复位,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内置物无松动,无断裂,植骨后 4个月均骨性融合,无血管、神经、食道、气管损伤并发症.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发生 2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是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章凯;昌耘冰;权日;张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有合并伤的臂丛损伤

    目的在急诊处理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锁骨下动脉损伤及肩关节脱位、骨盆骨折等创伤的同时或 2~ 3周内进行臂丛神经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的手术修复,以提高其术后的优良率.方法 1993年 2月~ 2003年 1月,我们对怀疑有臂丛损伤的患者,尽快进行 MRI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对其中明确为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的 29例患者,在伤后急诊或 2~ 3周内实施了臂丛探查,神经直接缝接,颈丛、膈神经、副神经移位,臂丛神经交叉移位及侧侧缝合等手术. 结果其中 21例患者术后得到 6个月~ 6年 (平均 3年 )的随访,按照顾玉东的臂丛损伤功能评定标准,本组患者观察总体优良率达 70.6%. 结论对有合并伤的臂丛神经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患者,急诊或 2~ 3周内进行手术探查和修复,可减少手术次数和难度,提高臂丛损伤修复术的优良率.

    作者:马玉海;张少成;王志伟;麻文谦;潘永太;孙来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对兔骨骼肌再灌注损伤延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兔骨骼肌再灌注损伤是否存在早期、延迟保护作用及保护程度. 方法选择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对照组、早期保护组 (EP)和延迟保护组 (DP).对照组直接用气囊止血带阻断兔后肢血流 4h,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EP和 DP组先进行缺血预处理,分别在预处理后立即和 24h后用气囊止血带阻断兔后肢血流 4h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期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 (CPK)、天门冬酰胺氨基转移酶 (A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光、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结构变化. 结果再灌注后 1、 2、 4、 8h,EP与 DP组血清中 CPK和 AST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1); 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而 EP与 D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骨骼肌线粒体空泡变性和肌原纤维溶解均延迟出现,其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结论缺血预处理不仅存在早期、延迟保护作用,且均能提高骨骼肌对长时间缺血的耐受能力,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这两种保护作用的程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晓军;王爱民;郭庆山;王子明;汤守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西脉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54例.结果54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优良率96.3%.结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内固定确实等优点,但应加强术后管理.

    作者:张淑云;贺健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从数量与功能两方面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髂骨穿刺,梯度离心分离获得 hMSCs,体外扩增培养;对第 3代细胞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 C等成骨诱导培养,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和钙结节形成情况;诱导细胞与可吸收性复合支架材料体外构建复合体,植入裸小鼠皮下,对照组仅植入支架材料,术后 3周取材检测骨钙素、Ⅰ型胶原表达.结果 4ml骨髓含 3.2× 107~ 6.0× 107个单个核细胞,培养 3周收获 hMSCs 2.5× 107~ 4.3× 107;成骨诱导后,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阳性细胞数 >50%,对照组 < 10%;诱导细胞与材料复合后植入体内仍然高表达骨钙素、Ⅰ型胶原.结论 hMSCs能够满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种子细胞数量和功能的要求.

    作者:段小军;杨柳;顾祖超;李起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生存与凋亡的动态平衡

    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增殖,轴突再生.雪旺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雪旺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生存和凋亡的调节:①大量分泌NGF,②表达P75,③分泌IGF-2、PDGF-BB、NT-3及CNTF,④假设在增殖的雪旺细胞群中存在着维持其生存和凋亡的动态平衡.进一步提出是否需重新评价外源性NGF在周围神经中促进轴突再生的价值的问题.

    作者:何继银;劳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 方法对 2000年 1月~ 2003年 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 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 结果随访 6个月~ 2.5年,平均 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 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秋根;汤旭日;张秋林;沈洪兴;纪方;禹宝庆;许硕贵;唐昊;王家林;陆晴友;王万宗;吴剑宏;汪方;方大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 2000年 1月~ 2002年 3月期间对 21例胫骨远端骨折( AO/ASIF分类: A1型 3例, A2型 5例, A3型 4例, B1型 3例, C1型 4例, C2型 2例)采用间接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1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 13.7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愈合时间 3~ 5个月,无畸形愈合及钢板折弯或断裂,治愈后 89%伤肢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设计合理 ,固定效果良好,结合间接复位、小切口技术对骨折进行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内固定要求,疗效优良.

    作者:李爱国;陈鸿辉;梁伟国;吴劲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

    胫骨平台骨折属胫骨近端的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 Hohl修正后分类( 1991)、 Schatzker分类( 1979)及 AO分类( 1990). AO分类内容详尽,共分为两型( 41-B和 41-C) 6组 18个亚组,对资料积累极为有利, 2000年已被美国 JBJS杂志推荐使用,并作为美国创伤骨科学会 (OTA)会议与 J Orthop Trauma杂志论文的标准骨折分类. Schatzker分类分为 6型,临床实用性很强,目前应用为广泛.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后的功能评价,多选用 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 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放射学评价早期多用 Rasmussen评分标准,远期可参考 Resnick-Niwoyama退行性关节疾病评分标准.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视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胫骨近端骨折,特别是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上有很多困难:软组织必须承受损伤与手术剥离的双重压力 ,常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近端骨块的复位、固定与维持.治疗上根据这些特点应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合并损伤,对骨折损伤正确判断,根据每个骨折的特点及软组织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特别强调手术中对软组织的保护.

    作者:曾炳芳;罗从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高能量损伤

    目的探讨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后( Schatzker Ⅴ、Ⅵ)的微创治疗,即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 Hybrid外固定支架的疗效. 方法从 1999~ 2002年收治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12例,男 8例,女 4例;年龄 27~ 48岁,平均 39.3岁.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 结果经 6~ 27个月随访,平均 15个月. 12例均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 3.2个月.膝关节功能伸膝 0~ 5°,屈膝均超过 100°.未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其中 1例发生针道感染, 2例术后 2年 X线有骨关节炎表现.平均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分别为 88.7和 85.2. 结论利用间接复位技术及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王蕾;陆宸照;王亚梓;张海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