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成;张春才;王秋根;王家林;许硕贵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5例膝关节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但有明显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RI检查,重点观察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及髌骨的骨质信号,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半月板的完整性和信号异常情况.结果隐匿性骨折的好发部位为:胫骨内外侧平台(14/35)、股骨内外侧髁(13/35).35例患者中X线检查全部阴性,其中CT检查11例,3例阳性(27%),MRI检查全部阳性(100%).结论MRI是检查隐匿性骨折的佳影像学方法,对于X线或CT显示正常但又有明显症状的膝关节外伤患者,应做MRI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
作者:胡必富;孔祥泉;蒋从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治疗股骨干骨折,采用不扩髓髓内钉比扩髓髓内钉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失血也少.但是,扩髓钉的骨愈合更快,延迟愈合更少.两者都没有显著增加包括肺损害等其它并发症的风险.功能结果不能确定.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制一种可用于临床神经损伤修复的人工桥接物,并对其进行微观空间结构观察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方法利用生物相容性较好且可降解的Ⅰ型胶原和明胶经混合溶解及冷淋后形成具有单一纵向微管的神经桥接物.将该材料植入BALB/C小鼠股部肌袋中,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材料植入的第7、14、21、35天等不同时间段进行组织学观察及血液生化学的检测.结果术后各组小鼠如常,伤口Ⅰ期愈合、组织学观察及血液学的检测提示该桥接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吸收性.结论该材料可用作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组织工程桥接物.
作者:梁伟;罗卓荆;王树森;闫铭;王萌;张亚靖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应用的适应证、优点及其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3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段骨折21例,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18例获随访,全部骨性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膝痛、跛行、膝关节僵直等.结论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段骨折具有明显优势,固定牢固、坚强,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不需要C臂X线机和骨科手术牵引床,适合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欧阳永生;苏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导致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传统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采用椎体成形术(PVP)或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先用球囊撑开压缩的椎体后再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强化,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文就有关这种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王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一直被认为是外科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典方法,于1913年由Marie和Foix先提出.其术式甚多,优、缺点各异,操作也有简有繁.现结合腕部神经解剖特点,将每一种术式归纳复述如下.
作者:田光磊;张胜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Melone分型2B以上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掌侧入路,LCP钢板固定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对这些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随访、X线片观察等分析,评定该方法的疗效.结果经术后平均2.1年随访,30例患者中26例术后没有腕关节疼痛,能满足日常生活要求,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2例术后仍存在腕关节疼痛且需服用止痛药.2例存在手指活动障碍.术后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平均掌倾3.38°,尺倾18.9°,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0.9cm.2例桡骨远端较术后早期X线片缩短0.2cm.未发现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Melone 2B型以上)采用掌侧LCP内固定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对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高度和关节面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沈宇辉;张伟滨;王蕾;王亚梓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桥式系列接骨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桥梁力学原理及结构形式设计一桥式系列接骨板,并对12肢胫骨骨折及41肢股骨中下段骨折进行桥式系列接骨板内固定,随访复查并统计在8、12、16、20、24周内骨愈合情况.结果53肢12周内临床愈合48肢,牢固愈合27肢,16周内临床愈合51肢,牢固愈合47肢,20周内临床愈合53肢,牢固愈合52肢,24周内全部牢固愈合.结论桥式系列接骨板是较好的临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鲁木;刘立伟;姚毅勇;王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旋入式自锁髓内针逆行导入方法治疗15例肱骨干骨折.结果随访15例,其中14例完全骨性愈合,l例骨折延迟愈合,13例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2例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针逆行导入法治疗肱骨干骨折,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
作者:吴春辉;邓洁瑜;李涛;颜志坚;徐力;陈日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治疗儿童胫骨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2月~2003年7月对6例儿童胫骨棘骨折在关节镜下复位,利用导线在关节外搭接后将固定线引入,横穿前交叉韧带基底固定骨折块.结果随访6~20个月,所有骨折均在术后4周愈合,无骨折移位.术后3个月关节活动范围均与健侧相同,无关节不稳,前抽屉实验及Lachmann征阴性.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儿童胫骨棘骨折有助于早期诊治合并伤,利用导线在关节外搭接后将固定线引入操作简便易行、复位准确、固定可靠、不需特殊器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胫骨棘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韩守江;杨连根;娄宏亮;安小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同时应用降脂、抗凝药物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选用大白鼠60只,体重约200g,随机分为A、B、C、D组,A、B、C组给予不同的药物,D组不给药,空白对照.实验8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头作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并用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①光镜下B、C两组较A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增大,A组接近D组.②电镜下B、C两组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边聚较多见于A组,A组接近D组.③C组凋亡骨细胞多见于其它组,A组接近D组,A组BcL-2表达多于其它组.结论大剂量应用激素同时给予降脂、抗凝药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降脂药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坏死和凋亡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卫哲;李景南;郑得志;张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老年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提高老年转子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手术治疗老年转子部骨折58例,平均69岁,96%合并内科疾患,进行了围手术期治疗.应用外固定架固定9例,股骨重建钉固定12例,动力髋螺钉固定37例.结果无1例发生骨折愈合前死亡,功能优良率外固定架治疗组88.9%,股骨重建钉治疗组100%,髋动力螺钉治疗组94.6%.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老年转子部骨折手术治疗的安全保障;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及骨折类型选择固定方式.
作者:刘新成;赵天云;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高龄社会的到来促使医疗事业的重心偏移,安全治疗高龄骨折为创伤骨科医生提出了新的任务.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如发生骨折则引发一系列处理难题.本文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骨折患者的术前评估,如何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法及治疗骨折同时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等方面对如何提高骨折治疗质量及降低治疗风险作一简述.
作者:贺良;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应用外固定支架和羟基磷灰石涂层钉治疗开放性中老年胫骨、肱骨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03年7月55岁以上肱骨和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8例.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钉使用螺纹上覆盖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不锈钢钉(Orthofix,Italy),常规使用抗生素链珠.患者均予测定骨密度并服用钙剂.部分患者应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结果17例患者获得超过5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8.2个月.16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8周内(98~159d)达到临床愈合.1例ⅢA型开放性骨折有局部感染和骨不连.无支架、螺钉松动发生.结论羟基磷灰石涂层钉应用于外固定支架治疗中老年开放性胫骨、肱骨骨折,具有稳定性好、康复早的特点,是一种恰当的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方法.有必要对此进行更多病例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施慧鹏;高洪;王建华;于晓雯;罗从风;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3月~2002年3月用DHS共治疗患者29例.骨折按Evans分型,本组Evans ⅠA 2例,Evans ⅠB 10例,EvansⅡA 3例,EvansⅡB12例,EvansⅢ2例.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6例,良9例,中3例,差1例.结论如能及时手术良好复位,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国胜;张义峰;苏兰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其神经再生趋化性在组织特异性和解剖特异性水平上的差异.方法大鼠按年龄分幼年和成年组各40只,分别建立组织特异性(幼、成年组各20只)和解剖特异性(幼、成年组各20只)模型,术后3、6周分别采用神经电图、组织学检测神经再生.结果术后3、6周,幼年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神经纤维再生准确率、胫腓神经传导速度比值和波幅比值、远端胫神经侧与腓总神经侧有髓轴索数的比值方面均低于成年组;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幼年大鼠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的组织和解剖特异性较成年差,提示幼年大鼠较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的主要原因在于周围神经的错向生长.
作者:周友清;陈亮;顾玉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桡尺骨分离是较少见的特殊损伤,探讨其发生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1990~1998年,收治4例同侧上、下尺桡关节损伤(桡尺骨分离伤)患者.其中3例早期确诊,手术治疗2例,手法复位1例.1例诊断延迟2个月,二次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6个月~8年,平均46个月.肘关节和腕关节功能评定参照Trousdale引用的百分法,优4例.结论桡尺骨分离伤临床少见,损伤机制较特殊,早期确诊治疗效果好.
作者:吴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老年性骨折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和跌倒.老年性骨折的常见部位包括脊柱、髋部、桡骨远端等.老年性骨折重在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包括适当的运动、营养、避免酗酒、吸烟和药物的滥用等.通过骨密度测量可以预测髋部骨折的危险性.老年性骨折的愈合过程不发生改变,但新骨形成迟缓,后期愈合时间延长.本文还介绍了老年骨折的治疗原则、方法及难点.
作者:郭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治疗开放性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和应用伤害控制观念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3年12月60岁以上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住院治疗的病例21例.应用伤害控制学的原则:全面评价其外伤程度,条件允许则急诊手术,危重患者就临时固定,监护患者的生理指标,限期施行骨折固定手术.结果17例患者获得超过4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7.3个月.17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5周内(79~168d)达到临床愈合.参照Shelbourne疗效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78%.结论治疗开放性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应用伤害控制的观念,兼顾患者全面情况,同时治疗骨质疏松和其它并存疾病.手术固定以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为主,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于晓雯;蒋建新;高洪;章振林;张长青;曾炳芳;施慧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为提高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活性骨的质量,探索一种促进种子细胞与支架粘附的方法.方法应用三蒸水浸泡新鲜兔骨碎粒5h后与L-聚乳酸(PLLA)/聚磷酸钙纤维(CPPf)复合支架共培养48h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共培养的L-聚乳酸(PLLA)/聚磷酸钙纤维(CPPf)复合支架作为对照组.接种成骨细胞24h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支架复合体内粘附细胞情况,应用MTT法测接种细胞上架率.结果实验组的接种细胞上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扫描电镜下实验组支架内粘附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兔活骨组织在体外可以促进同种成骨细胞与支架的粘附,从而提高体外构建活性骨的质量.
作者:周红星;杨柳;顾祖超;陈光兴;李起鸿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