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式选择

高堂成;张春才;王秋根;王家林;许硕贵

关键词:骨折, 股骨转子, 骨折固定术, 内, 老年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在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问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参照Evans分型,85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性77例,稳定性8例,分别应用不同内固定治疗,其中Gamma钉20例、重建钉25例、动力髋部螺钉(DHS)和动力髁部螺钉(DCS)40例.结果术后随访79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其中大于5°髋内翻者有12例.根据患者骨折愈合、关节活动、主观感觉与生活能力恢复等因素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4.8%(67例).未发生因本手术所致内科合并症加重或患者死亡.结论髋内翻是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主要并发症.Evans分型对选择内固定具有指导意义.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器械,可以提高不稳定性转子问骨折的疗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开放性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和伤害控制论的应用

    目的总结治疗开放性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和应用伤害控制观念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3年12月60岁以上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住院治疗的病例21例.应用伤害控制学的原则:全面评价其外伤程度,条件允许则急诊手术,危重患者就临时固定,监护患者的生理指标,限期施行骨折固定手术.结果17例患者获得超过4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7.3个月.17例患者在术后平均15周内(79~168d)达到临床愈合.参照Shelbourne疗效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78%.结论治疗开放性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应用伤害控制的观念,兼顾患者全面情况,同时治疗骨质疏松和其它并存疾病.手术固定以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为主,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于晓雯;蒋建新;高洪;章振林;张长青;曾炳芳;施慧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PHP治疗29例肱骨近端骨折.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6例.结果平均愈合时间7.4周(6~12周).按照Constant评分标准,功能优18例,良为8例,中为3例,优良率为89.6%.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简单、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周蔚;罗从风;翟伟韬;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同种异体骨与血管组织深低温冷藏的时限研究

    目的研究储藏在液氮中的带血管蒂骨组织保持存活状态的时限,为下一步行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冷藏不同时段的带血管蒂骨组织进行组织学、电镜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结果冷藏4个月后的骨组织结构形态学正常,骨细胞SDH染色阳性,而冷藏6个月后的骨组织有线粒体肿胀的超微结构改变,骨细胞SDH染色阴性;冷藏6个月后的血管结构形态学正常,内膜SDH染色阳性.结论存储于液氮中的带血管蒂骨组织维持存活状态的佳时限为4个月.

    作者:陈振光;张发惠;谢昀;郭广松;陶圣祥;杨玉华;潘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小转子必须固定吗?

    目的讨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小转子骨折是否需要固定.方法回顾分析6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其中股骨小转子固定仅2例,其余未行小转子骨折块固定.结果术后至少随访1年以上,所有的病例骨折均愈合,无骨不连、髋内翻和内固定失效.结论如果DHS固定牢靠,不用螺钉固定股骨小转子,但强调在骨折愈合之前限制负重行走.

    作者:王亚梓;王蕾;张海生;陆宸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兔活骨组织在体外促同种成骨细胞与支架粘附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提高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活性骨的质量,探索一种促进种子细胞与支架粘附的方法.方法应用三蒸水浸泡新鲜兔骨碎粒5h后与L-聚乳酸(PLLA)/聚磷酸钙纤维(CPPf)复合支架共培养48h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共培养的L-聚乳酸(PLLA)/聚磷酸钙纤维(CPPf)复合支架作为对照组.接种成骨细胞24h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支架复合体内粘附细胞情况,应用MTT法测接种细胞上架率.结果实验组的接种细胞上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扫描电镜下实验组支架内粘附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兔活骨组织在体外可以促进同种成骨细胞与支架的粘附,从而提高体外构建活性骨的质量.

    作者:周红星;杨柳;顾祖超;陈光兴;李起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肱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目的总结肱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和相关因素.方法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18例,按AO分型:C2型10例、C3型8例.18例中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6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10例;经尺骨鹰嘴骨折进入2例.C2型骨折中髁间螺钉加AO重建钢板、1/3管型板固定10例;髁间螺钉加AO重建钢板固定2例;C3型骨折中髁间螺钉加A0重建钢板、1/3管型板固定5例,髁问螺钉加AO重建钢板、克氏针固定1例、髁间髁上螺钉、克氏针固定2例.结果18例随访8~63个月,平均38个月,采用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优8例,良5例,可3例,差2例.结论积极手术治疗,关节结构解剖重建,骨折稳定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良好治疗结果的保证.首选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作者:姚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可吸收高强度左旋聚丙交酯螺钉内固定兔股骨髁截骨

    目的应用新式可吸收材料的增强技术-固态压缩法制得高强度可吸收左旋聚丙交酯(SC-PLLA)螺钉.通过观察其固定动物股骨髁截骨后骨折愈合和组织反应,评估该装置的固定效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12只新西兰兔于右侧股骨髁横向截骨,单枚SC-PLLA螺钉固定.术后4、8、12、36周处死,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截骨周围均能明显地观察到骨痂,未见明显畸形.镜下见截骨愈合为骨性连接,骨组织可与PLLA直接接触.结论SC-PLLA对承重松质骨的固定可靠,并且生物相容性良好.

    作者:王立;戴克戎;汤亭亭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安全治疗高龄骨折

    高龄社会的到来促使医疗事业的重心偏移,安全治疗高龄骨折为创伤骨科医生提出了新的任务.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如发生骨折则引发一系列处理难题.本文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骨折患者的术前评估,如何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法及治疗骨折同时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等方面对如何提高骨折治疗质量及降低治疗风险作一简述.

    作者:贺良;王满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不同年龄大鼠神经再生趋化性差异的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其神经再生趋化性在组织特异性和解剖特异性水平上的差异.方法大鼠按年龄分幼年和成年组各40只,分别建立组织特异性(幼、成年组各20只)和解剖特异性(幼、成年组各20只)模型,术后3、6周分别采用神经电图、组织学检测神经再生.结果术后3、6周,幼年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神经纤维再生准确率、胫腓神经传导速度比值和波幅比值、远端胫神经侧与腓总神经侧有髓轴索数的比值方面均低于成年组;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幼年大鼠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的组织和解剖特异性较成年差,提示幼年大鼠较易发生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步收缩的主要原因在于周围神经的错向生长.

    作者:周友清;陈亮;顾玉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针逆行导入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旋入式自锁髓内针逆行导入方法治疗15例肱骨干骨折.结果随访15例,其中14例完全骨性愈合,l例骨折延迟愈合,13例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2例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针逆行导入法治疗肱骨干骨折,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

    作者:吴春辉;邓洁瑜;李涛;颜志坚;徐力;陈日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降脂、抗凝药物预防激素所致股骨头骨细胞坏死、凋亡及对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同时应用降脂、抗凝药物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作用及病理机制.方法选用大白鼠60只,体重约200g,随机分为A、B、C、D组,A、B、C组给予不同的药物,D组不给药,空白对照.实验8周处死动物,取股骨头作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并用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①光镜下B、C两组较A组股骨头骨小梁变细、稀疏、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增大,A组接近D组.②电镜下B、C两组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边聚较多见于A组,A组接近D组.③C组凋亡骨细胞多见于其它组,A组接近D组,A组BcL-2表达多于其它组.结论大剂量应用激素同时给予降脂、抗凝药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降脂药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细胞坏死和凋亡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卫哲;李景南;郑得志;张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常导致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传统采用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采用椎体成形术(PVP)或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先用球囊撑开压缩的椎体后再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强化,可以达到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文就有关这种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王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5例膝关节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但有明显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RI检查,重点观察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及髌骨的骨质信号,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半月板的完整性和信号异常情况.结果隐匿性骨折的好发部位为:胫骨内外侧平台(14/35)、股骨内外侧髁(13/35).35例患者中X线检查全部阴性,其中CT检查11例,3例阳性(27%),MRI检查全部阳性(100%).结论MRI是检查隐匿性骨折的佳影像学方法,对于X线或CT显示正常但又有明显症状的膝关节外伤患者,应做MRI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

    作者:胡必富;孔祥泉;蒋从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骨折愈合、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骨折愈合分为四个阶段:血肿炎症期、肉芽形成期、骨化期和重塑期.四阶段的病理变化连续而重叠,诸多炎性介质和生长因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终骨折根据稳定性程度达到直接愈合或骨痂愈合.骨折是否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可以从治疗时间、临床表现、放射学表现和生物力学几方面进行评价,重点对骨不连的两种基本形式进行了解释,并对造成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生物性、全身性、机械性和生物物理治疗四方面概括了促进骨折愈合的多种手段.

    作者:秦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桥式系列接骨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桥式系列接骨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桥梁力学原理及结构形式设计一桥式系列接骨板,并对12肢胫骨骨折及41肢股骨中下段骨折进行桥式系列接骨板内固定,随访复查并统计在8、12、16、20、24周内骨愈合情况.结果53肢12周内临床愈合48肢,牢固愈合27肢,16周内临床愈合51肢,牢固愈合47肢,20周内临床愈合53肢,牢固愈合52肢,24周内全部牢固愈合.结论桥式系列接骨板是较好的临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鲁木;刘立伟;姚毅勇;王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桡尺骨分离损伤

    目的桡尺骨分离是较少见的特殊损伤,探讨其发生机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1990~1998年,收治4例同侧上、下尺桡关节损伤(桡尺骨分离伤)患者.其中3例早期确诊,手术治疗2例,手法复位1例.1例诊断延迟2个月,二次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6个月~8年,平均46个月.肘关节和腕关节功能评定参照Trousdale引用的百分法,优4例.结论桡尺骨分离伤临床少见,损伤机制较特殊,早期确诊治疗效果好.

    作者:吴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膝关节松解术后联合骨牵引治疗膝关节僵直

    目的总结一种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对48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行手术松解,关节内外和股四头肌成形术后加股骨髁上或髌骨牵引.结果术后对34例患者随访3~3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加了70°~105°.结论膝关节松解术联合股骨髁上牵引或髌骨牵引手术治疗膝关节僵直能持续延长股四头肌的长度,不断增加关节屈曲角度,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功能康复.

    作者:刘锁利;张朝建;张建鹏;王明昊;郝建学;赵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评价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3月~2002年3月用DHS共治疗患者29例.骨折按Evans分型,本组Evans ⅠA 2例,Evans ⅠB 10例,EvansⅡA 3例,EvansⅡB12例,EvansⅢ2例.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6例,良9例,中3例,差1例.结论如能及时手术良好复位,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国胜;张义峰;苏兰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髂腹股沟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及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58例手部及上肢软组织缺损伴深部组织外露应用该皮瓣进行修复,面积4cm×4.5cm~15cm×22cm.结果本组358例,26例有不同程度的血运障碍,2例皮瓣部分坏死,余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5年,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该皮瓣切取方便、血运丰富、质地良好,是修复手部及上肢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作者:张桂生;邵新中;张克亮;朱晓光;苗存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胸小肌止点变异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报道胸小肌存在的解剖学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1具防腐尸体进行相应解剖研究.结果6例胸小肌存在不同类型变异.结论胸小肌解剖变异可能是肩关节疼痛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增方;杜建春;张岩;朱朝晖;李玉椿;张鑫;侯毅斌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