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滨;裴国献
1991年 3月~ 2000年 3月,我们用开窗引流的方法治疗皮下潜行剥脱伤 15例,经临床观察,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明举;麻滨瑞;王岩;周勇刚;汪伟;蒋冬平;廖铁铭;常静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对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解剖、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后交叉韧带损伤日益受到重视,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
作者:李贤让;陈鸿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儿童套状髌骨骨折的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1993~ 2001年收治的 10例小儿套状髌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 结果可据张力性膝关节肿胀、高位髌骨和髌骨下套状骨块特征性征象明确诊断;治疗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 4周后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预后良好. 结论 小儿套状髌骨骨折远端多为软骨而骨质较少,临床工作中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焱;骆宇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或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同时修补撕裂的肩袖和关节囊,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结果 8例随访 1~ 4年,平均 3年,患侧肩关节功能优良率 87.5%.结论 T形钢板或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肱骨近端三部和四部分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应用正确,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叶韶晖;陈鸿辉;梁伟国;王文;曾国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器官移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移植前的组织配型、供体的预处理以及移植部位的选择等手段明显减轻了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各种免疫制剂的长期应用进一步控制了排斥反应.但由于无关人群中,HLA相同的个体十分罕见,而免疫抑制目前的方法有许多明显的副作用,慢性移植排斥也没有有效控制的方法,因此临床器官移植中抗移植排斥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目前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诱导受者对供体组织器官的免疫耐受.
作者:吴岚晓;郭坤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带掌背浅静脉的第三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手术方法,扩大第三掌背动脉皮瓣的修复范围,提高皮瓣的成活质量. 方法 通过皮瓣蒂部带第三掌背皮神经及掌背浅静脉,在原轴线近端距轴点 6cm左右,以浅静脉为轴线向腕背部延伸,在此轴线上设计切取皮瓣.自 1999年以来,修复中指、环指近、中节指背或指腹软组织缺损 13例,其中合并远节指腹指背软组织缺损 5例.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 2例类似于静脉皮瓣成活.结论 本术式扩大了第三掌背动脉岛状皮瓣的修复范围,使之可修复中、环指的整个指背或指腹软组织缺损.该术式操作方便,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永军;冯祥生;李庆生;杜学亮;阮树斌;徐国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骨折 36例,其中锁骨中段骨折 33例,中外 1/3骨折 3例. 结果 35例获平均随访 16个月( 8~ 20个月), X线片示术后平均 2.8个月( 2~ 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根据韩平良等的疗效标准,优 22例,良 11例,可 2例,优良率 94.3%.结论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操作安全等优点,适用于锁骨中段、内侧段骨折,骨折位于锁骨外 1/3弯曲处时应慎用.
作者:孙建峰;艾尼瓦尔;邓磊;顾敏琪;韩斌;肖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世界上早记载的骨移植术始于 1688年,此后数百年中,由于临床的迫切需要(如美国每年要进行 20万例骨移植术) [1],该项技术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从历史来看,骨移植术研究历经以下几个阶段:①自体骨(大块或整段)移植 ;②异体骨移植;③自体吻合血管的骨移植;④组织工程骨的应用.影响骨移植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移植物的再血管化,这是因为再血管化为移植骨的新骨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氧合营养物质,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能使成骨细胞得到激活且不断增殖.同时,再血管化与成骨细胞的相关性还可能与生长因子有关[2].一些血清中的生长因子及移植骨基质中活化释放的生长物质均可刺激周围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成成骨细胞,间接刺激新骨生成.在骨愈合过程中,矿物质沉积的主要控制机理是血流量,而不是骨膜的生理代谢变化.再者,一般骨移植要经过骨的爬行替代过程,而带血管的骨移植则无此过程[3],这也说明了血供对骨移植物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其他影响移植骨愈合的因素包括合适的特化细胞的存在、合适的应力刺激及各种理化因素等 [4].
作者:陈滨;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 Kaneda、Z Plate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截瘫中的疗效.方法对 5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采用 Kaneda内固定 32例, Z Plate钢板内固定 19例.结果术后随访 5个月~ 8年,其中 45例获良好复位,脊柱生理曲线恢复. 48例神经功能恢复按 Frankel分级提高 1~ 3级.结论 Kaneda内固定系统具有前路减压彻底、内固定牢靠及价格便宜等优点,而 Z Plate钢板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
作者:肖建德;李振宇;熊建义;余铮;王大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屈肌腱鞘部分缺损及腱鞘损伤后直接缝合两种情况下,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以来亨鸡双侧第 3足趾 II区屈肌腱鞘部分切除及切开后直接缝合、趾深屈肌腱部分切断后缝合为实验模型, 192只来亨鸡随机分成 4组:主动活动腱鞘切除组( A1)、主动活动腱鞘缝合组( A2)、制动腱鞘切除组( C1)、制动腱鞘缝合组( C2).术后 1、2、3、4、8、12周对各组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数据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A2、C2组在 1周内都发生损伤区腱鞘结构消失.但 A1、A2组均在手术区域形成新生腱鞘, C1、C2组腱周都形成致密瘢痕,无腱鞘或腱鞘样结构形成. A1与 A2、C1与 C2组间在形态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上均无显著差异; A1与 C1、A2与 C2组间差异显著. 结论修复腱鞘在主动活动后的病理改变分三期:术后 1周腱鞘变性、碎裂、退化;术后 2周早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 4~ 8周成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腱鞘再生是防止粘连的关键因素,仅仅修复腱鞘不能有效防止粘连.
作者:邵新中;糜菁熠;徐建光;胡成栋;姚群;张桂生;寿奎水;陈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新生儿,男,13d,足月顺产.父母为其洗澡时发现患儿右示、中、环指皮肤近节并指畸形,遂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予局麻下行右示、中、环指近节皮肤并指畸形矫正松解术,术后2h其父母发现患儿右中指远节皮肤逐渐苍白,指腹瘪陷,皮温降低,16h后急诊转入我院.查:足月顺产儿,母乳喂养,生命体征正常;
作者:林立;顾立强;裴国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胫骨骨折在临床上较多见,由于滋养动脉的损伤,胫骨中下段骨折易发生骨不连.以往采取骨折端清理固定后,周围植入足量的松质骨.已有报道应用吻合血管的髂骨骨膜皮质骨瓣移植修复胫骨骨不连,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亦有应用带胫前血管的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1]、应用筋膜骨膜瓣移位及节段血供胫骨骨膜支骨膜瓣移位修复 [2].作者自 1997年 4月以来应用小腿前外侧带筋膜血管蒂骨膜瓣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季永东;李光宪;吕翠华;耿海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士兵投弹所致的肱骨螺旋骨折的 X线特征.方法分析 46例肱骨投弹骨折 X片,测量骨折部位、长度、斜面角度和骨折的螺旋弧度等形态指标.结果 46例骨折均发生于肱骨中下段.远近段骨折线均为螺旋形,具有对称性.骨折长度均在 30mm以上,以 51mm~ 90mm多,共 31例 (67.4% ).骨折端斜面角度均≤45°,其中 40°~45°42例 (91.3% ).骨折螺旋角度在 285°~326°,平均 305.5°(0.85个圆周). 4例在骨折端内侧有一螺旋蝶形骨片. 结论投弹骨折按形态特征分为 3种类型,主要发生于上臂加速期,由扭转暴力和纵轴压缩力引起.
作者:张世民;刘大雄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创伤骨科的临床救治成活率近年提高较快,但成活后的功能恢复率并不满意.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创伤骨科基础研究范围广泛,近年出现的较新进展有数字化虚拟人体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上的应用;生物力学研究从常用的实测技术方法向理论模拟的有限元发展;创伤早期救治的分子生物学探索;骨质疏松的药理学基础研究;用组织工程学理论和技术寻找新的创伤缺损修复材料来源.
作者:钟世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手背皮肤缺损伴断指再植,治疗上比较困难,单纯行断指再植,因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再植失败.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所带血管桥接一回流静脉,同时修复创面及再植一例取得成功.
作者:张立新;马清亮;张建国;孙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肢体严重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坏死,不仅使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而且伴有肌肉、肌腱、手指或骨骼的缺损,在修复创面的同时重建肢体的功能较为困难.我们从1996年 10月至 2001年 10月,应用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并重建功能 1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广义;刘德强;宋世江;郑寿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报道严重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 1994年 4月~ 2002年 3月 106例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 结果骨盆骨折主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 (69例,占 65.1% )及坠落伤 (31例 ,占 29.3% ). 106例中, 87例生存, 19例死亡,死亡率为 17.9% ,其中 10例死于出血性休克, 4例死于严重脑外伤, 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骨盆骨折手术治疗 32例,优良率达 91.7 %. 结论 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院前急救十分重要,要及时处理严重合并伤,积极行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
作者:王大平;肖建德;熊建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