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臼骨折的治疗

孙俊英

关键词:髋臼骨折, 解剖复位, 治疗原则, 手术疗效, 关节骨折, 移位, 系统研究, 手术创伤, 临床疗效, 功能锻练, 复位质量, 分类, 线表现, 内固定, 可比性, 患病率, 股骨头
摘要: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练早已成为移位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然而这一原则能否适用于髋臼骨折(Acetabulum fracture,下称AC)曾有争论.反对者认为AC的X线表现与疗效并不密切相关,只复位股骨头,不解剖复位骨折,仍可取得满意疗效.相反,某些切开解剖复位者,因手术创伤导致的患病率增加,功能并不满意.60年代始,Judet系统研究AC后认为,缺乏统一合理的分类是导致手术和非手术疗效缺乏可比性的关键,鉴此提出了AC的Judet分类.此后,Letournel又对此作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为合理.近20年的研究则证实,AC的复位质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移位AC.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16例

    目的选择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模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复杂髋臼骨折按不同类型分别用空心双头螺纹钉、拉力螺钉等予以内固定治疗.主张应用联合切口显露术野.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5~10年,平均6年.复位按Judet方法评估:解剖复位11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1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13例,良好2例,差1例.其中股骨头坏死并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7例.结论复杂性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是唯一佳方法.术前准备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尤其重要.手术无创操作,术后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是术后防止静脉栓塞、股骨头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敬梅;王传华;潘峰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第一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高级讲习班在广州举行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的治疗

    髋臼骨折主要因交通、压砸、坠落摔伤等高能量性损伤所致,移位方式多种多样,常合并骨僵骨折、股骨头脱位、髋臼中心性骨折,髋臼与股骨头对合不良,治疗困难,愈后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功能障碍.对髋臼骨折的治疗,目的以恢复髋臼与股骨头的对应关系,尽量保留髋关节功能.我院1988~1998年共收治31例,经手术及非手术治疗,随访29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白玺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盆的解剖和生物力学

    骨盆的解剖一、骨盆的构成骨盆由一个通过骶骨的岬、弓状线和耻骨梳(也称髂耻线)和耻骨嵴组成的界线所作的倾斜的平面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两部分,也称假骨盆和真骨盆.大、小骨盆互相连通,并通过骨盆上口或骨盆人口与体腔相续,构成体腔的一部分大骨盆.

    作者:原林;高梁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特殊类型复杂髋臼后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一种特殊类型复杂髋臼后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2例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行术前CT平扫和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髋臼后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2例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分别得到1年和1.5年的随访,按Matta的疗效标准2例均为优,2例均发生坐骨神经损伤,1例恢复.结论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复杂髋臼后部骨折,X线平片对该种骨折诊断困难,CT平扫和三维重建可以发现这种损伤,手术是治疗该种骨折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此种骨折极易引起坐骨神经损伤,要特别加以注意.

    作者:王钢;汪群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钢丝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5例报告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的内固定疗效.方法切开复位钢丝固定耻骨联合分离5例.结果随访时已有3例下地行走,无腰腿痛,患肢短缩、跛行等并发症.结论钢丝固定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的疗效满意,操作方便,创伤小,便于急诊使用,易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付秀利;季晓风;梨兆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后脱位的手术治疗(附28例报告)

    髋臼骨折并股骨头后脱位是髋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常为高能性损伤所致;其骨折类型,移位方式多样,治疗较为困难.以往多采用牵引等治疗,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对错位明显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我院于1995年7月至2000年5月收治的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后脱位28例,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卓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2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2例全部获得6月-4年,平均15月的随访,按Maff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8%,X线标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CT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具有指导作用.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只要移位大于2-3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钢;裴国献;顾立强;朱立军;郭刚;夏霆;林昂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的治疗

    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练早已成为移位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然而这一原则能否适用于髋臼骨折(Acetabulum fracture,下称AC)曾有争论.反对者认为AC的X线表现与疗效并不密切相关,只复位股骨头,不解剖复位骨折,仍可取得满意疗效.相反,某些切开解剖复位者,因手术创伤导致的患病率增加,功能并不满意.60年代始,Judet系统研究AC后认为,缺乏统一合理的分类是导致手术和非手术疗效缺乏可比性的关键,鉴此提出了AC的Judet分类.此后,Letournel又对此作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为合理.近20年的研究则证实,AC的复位质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移位AC.

    作者:孙俊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报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骶髂关节前部切口,显露骶髋关节前面,复位后应用骨盆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4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均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随访8~20个月,骶髂关节完全融合,骨盆稳定.结论骶髂关节的完整对骨盆环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发生骨折脱位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恢复其稳定性.

    作者:郭澄水;郑良国;韩国华;孔祥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脊柱内固定新技术新理论讲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24例报告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临床比较常见,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资料,X线片对股骨头小骨折片或软骨损伤容易漏诊.CT扫描能较清楚显示关节内结构变化.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关节内骨块、整复髋臼及其周围骨折并固定.笔者对96年1月~2000年7月收治获随访的髋关节后脱位并股骨头骨折病人影像资料、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10例治疗体会

    髋臼骨折多见于骨盆骨折,常伴髋脱位,并发下肢其它部位骨折脱位或颅脑、脏器的损伤,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发病率有所升高,对此病的诊断及治疗较为棘手,我院骨科自1997年6月至2000年10月共治疗十余例,资料完整者10例,为总结经验教训,现整理报告并浅谈体会如下:

    作者:王宏修;宋兴杰;武爱民;刘帮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盆骨折槽型固定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附31例临床分析

    为解决骨盆不稳定性骨折固定难,易产生合并症的难题、结合骨盆的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骨盆骨折固定器,经31例骨盆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观察,随访6个月~2年零6个月,治疗前后X线检查及临床疗效评定:优15例,良10例,可6例,认为该固定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有加压、撑开、纠正旋转等多项功能结合于一体,是一种治疗骨盆不稳定性骨折比较新颖和理想的外固定器.

    作者:陈德满;苏继承;付伟;王天明;曲天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盆的开放复位和内固定

    在70年代用外固定架处理有移位的骨盆骨折很流行.现在对于不稳定的活动出血的骨盆骨折,前部外固定架毫无疑问仍是主要手段.它运用起来简便又迅速,可提供临时的稳定,并且可填塞止血和提供临时固定.

    作者:汪群力;王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维CT在骨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骨盆结构复杂.平片视觉分辨率较低,缺乏纬度精确性,图像变形,结构重叠,难以清楚显示病变.二维CT(Twodimensional CT,2DCT)扫描层面薄,密度分辨率较高,避免前后重叠因素,但显示的是一系列二维断层图像.八十年代三维CT(Three-dimensional CT,3DCT)的出现,真正体现骨盆三维解剖结构特点,对其病变的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

    作者:王劲;张雪林;李树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盆骨折的处理

    骨盆骨折的治疗原则1.恢复骨盆环的完整性2.解剖复位,防止畸形,减少患者痛苦,促进康复.稳定及轻微移位骨折治疗原则包括:对症治疗,保护下负重活动,观察骨折的稳定及愈合状况.

    作者:梁国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26例分析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多数骨盆骨折是稳定性的,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在治疗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1994年以来,我院收治骨盆骨折50例,对其中的26例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进行了内固定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鹏;焦兆德;侯孝廉;张玉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移位性髋臼骨折之外科治疗

    移位性髋臼骨折乃属复杂及困难治疗之关节骨折,在分类上,乃是以法国Letournel之分类为普遍.其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作者:邱方遥;陈全木;罗惠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髋臼横形骨折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研究不同平面髋臼横形骨折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以正确界定髋臼负重区及其手术指证.方法选24个尸体髋关节,按内侧顶弧角30°、40°、50°和60°截骨分为4组,每组6髋,以建立髋臼横形骨折模型.对骨折模型加载轴向载荷800N,分别测定反映各组髋关节稳定性的纵向、水平位移和刚度.结果加载800N时,30°、40°、50°和60°组髋臼的纵向位移分别是7.83mm、6.20mm、5.50mm和5.00mm,水平位移分别为0.036mm、0.029mm、0.024mm和0.022mm,轴向刚度分别为102.17N/mm、129.03N/mm、145.46N/mm和160.02N/mm.按照稳定性评判标准,30°和40°组分别有6髋和1髋完全不稳定,且40°组有3髋部份不稳定,50°组1髋部份不稳定,60°组无不稳定.结论后顶弧角大小与髋关节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内顶弧角>40°、后顶弧角≥45°且二者之和>90°时,能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陆爱清;孙俊英;董天华;唐天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