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胎之一无心畸形超声表现3例

李世雄

关键词:双胎妊娠, 无心畸形, 探头频率, 超诊断仪, 产前检查, 孕妇
摘要:我院于2005年10月~2009年3月间,应用GE logiq-3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0~5.0 MHz,对35 256例孕妇进行了产前检查,共检出双胎妊娠98例,其中发现3例双胎之一为无心畸形.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2010年上半年超声诊断学习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招生通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动脉横纹肌肉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59岁.于2个月前右上腹不适,40 d前伴有呼吸困难并加重收入我院.查体:血压130/92 mm Hg(17.3/12.2 kPa),心率88次/min,全身水肿、恶心、呕吐,心界扩大,节律规整,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Ⅴ/6级收缩期杂音,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作者:张婷;高东梅;宋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对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在闭合性跟腱断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我院骨科临床证实的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检查结果 ,结合术中探查所见及临床保守治疗效果,做术前超声检查与术中探查结果 及临床保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探讨超声在闭合性跟腱断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6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中,完全性断裂10例,不完全性断裂6例,其中估测断裂程度大于50%~70% 者4例,断裂程度小于30%者2例,该2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经骨科临床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超声诊断符合率100%(16例/16例).结论 超声检查闭合性跟腱断裂能够为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病况信息及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贺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收缩失同步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及常规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运动失同步.方法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LBBB)20例,正常对照者20例.定量组织多普勒测量左室基底及中段共12个节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_S),并计算其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作为收缩不同步指数(SDI).同时测量心肌做功指数(MPI)、左室射血分数(EF)及充盈时间(FT).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LBBB组的患者左室收缩明显延迟,12个节段T_S的均值明显延长(P<0.001).其SDI显著增大(P<0.001).LBBB组的MPI增大,EF、FT均显著减小(P<0.001).结论 LBBB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延迟,对左室的整体功能存在影响.定量组织多普勒观察心室电-机械耦联情况,结合对左室整体功能的测定,可以综合评价左心室收缩的失同步.

    作者:孙欣;王浩;王志民;吴伟春;陈欧迪;肖明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Larsen综合征产前超声表现1例

    孕妇,32岁.初次妊娠.于妊娠第25周行首次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大小与孕周相符,内脏及肢体未观察到明显异常.

    作者:钱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类风湿关节炎跖趾关节病变的超声表现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跖趾关节病变的超声表现.方法 RA患者65例,健康志愿者20例,分别利用高频超声检查跖趾关节,观察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情况.结果 RA患者跖趾关节病变的超声表现主要为:滑膜炎,部分可见血流信号;关节腔积液;骨质破坏;肌腱病变.结论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RA患者跖趾关节的病理改变,且有明确的声像图表现,在判断病情变化和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拾林;吕国荣;林玲;肖进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计算机辅助容积超声诊断在正常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容积超声诊断(sonoVCAD)在正常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0例胎儿心脏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扫查及三维容积扫查,并对容积数据利用sonoVCAD软件分析,分别记录2种方法 对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胃泡、腔静脉连接右房及动脉导管弓切面的显示率.结果 2种模式对左室流出道切面及胃泡切面的显示率均为100%,但sonoVCAD模式对右室流出道切面的显示率略高于普通二维模式,对腔静脉连接右房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的显示率则显著高于普通二维模式.结论 利用sonoVCAD技术可自动获取胎儿心脏筛查中所需的重要切面,并在某些切面的显示率明显高于普通二维模式.通过影像采集的标准化减少了人为失误的可能性并减少了扫查时间,在临床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颖;蔡爱露;李婷;赵一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部表皮囊肿伴肉芽肿性炎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18岁.自诉近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颈前一无痛包块,似核桃大小,近逐渐长大,有压迫感,呼吸困难来院就诊,查体:颈前部、胸骨上窝处隆起,可探及约5.0 cm×5.0 cm包块,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触动,不随吞咽活动,耳后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曹欣宇;刘成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扩张型心肌病左房舒缩功能的应变率研究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房收缩与舒张功能.方法 对照组20 例和DCM组21 例分别测量左房侧壁(LALW)、前壁(LAAW)、下壁(LAIW)基、中、尖各节段及房顶部的收缩期应变率(Ssr)、舒张早期应变率(Esr)和舒张晚期应变率(As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CM组Ssr、Esr、Asr 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收缩期各房壁尖段及房顶部峰值Ssr均高于基段,舒张期除LALW外,其余各房壁Esr、Asr变化同收缩期;DCM组收缩期和舒张期LAIW尖段及房顶部Ssr、Esr、Asr均低于基段,LALW和LAAW各节段与基段相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和DCM组的LALW、LAAW、LAIW的 Ssr与Esr、Asr负相关.结论 对照组左心房舒缩运动的应变率指标由左房壁尖段、房顶部向中段、基段方向递减,DCM组此规律消失.

    作者:吐尔逊娜依·阿迪;徐娟;穆玉明;关丽娜;李艳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中的表现.方法 对22例2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肾占位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 本组22个肾占位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头状肾癌13个和嫌色细胞癌9个.22个肿块大直径范围1.1~14.2 cm,常规超声显示实质性肿块17个,囊实性肿块5个;18个病灶内发现彩色血流信号,4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22个病灶均见增强,同步增强13个,缓慢增强9个,其延迟时间2~4 s,达峰值和实质期增强程度始终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快速消退16个,同步消退6个,共11个肿块周边显示假包膜.结论 缓慢增强和全期低增强对诊断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黄备建;俞清;周盛;金赟杰;韩红;于红;王文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房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左房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CP患者应用Simpson's法计算左房被动射血分数和主动射血分数,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房侧壁及房间隔的二维应变及应变率.并与4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1)CP患者左房小容积、左房被动射血分数、左房主动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2)CP患者左房侧壁及房间隔处心肌应变(S)、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左房侧壁舒张晚期应变率(Sra)显著减低(P<0.05),房间隔处Sra较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CP患者左房功能减低,心包粘连主要影响左房泵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评价CP患者左房功能.

    作者:刘爽;马春燕;任卫东;李秀云;唐力;陈昕;张立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血流加速的超声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分析

    目的 超声观察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血流加速,并结合心脏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其形成机制.方法 37例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血流加速者为观察组,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于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显示收缩期主动脉瓣口血流信号;测量实验组及对照组左室腔与左室流出道中轴线的夹角;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主动脉瓣及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峰值流速.结果 观察组的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收缩期彩色血流信号显示明亮、部分呈湍流.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尖五腔切面左室腔与左室流出道二者中轴线的夹角分别为128°±15°及145°±13°(P<0.01);心尖三腔切面左室腔与左室流出道二者中轴线的夹角分别为126°±19°及141°±16°(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由左室到主动脉瓣的空间心腔轴线变化幅度增大,主要表现为前后方向的变化幅度增大.结论 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的血流加速与左室腔、左室流出道夹角变小所致的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不均匀,并与主动脉右冠瓣与无冠瓣交界处所处的方位有关.

    作者:郭宝生;杨军;姜克新;喻晓娜;张颖;韩冰;刘守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包裹Gd-DTPA的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显影效果兔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自制包裹Gd-DTPA的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Gd-PLGA)的显影效果、特点及其安全性.方法 质量浓度为10%的Gd-PLGA溶液,按0.5 ml/kg剂量经兔耳缘静脉团注,分别对肝血管、肝实质进行超声及磁共振成像,并对肝实质信号强度进行动态定量分析;所有兔在Gd-PLGA注射之前以及注射之后7、14、30 d静脉取血进行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结果 Gd-PLGA在超声显像中能明显增强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而在磁共振成像中肝实质信号强度亦较造影前增强,作用时间均持续约30 min;所有兔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观察1个月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且各组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d-PLGA是一安全、显影效果好、持续时间长、能实现实时超声及磁共振双重造影的新型多功能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

    作者:敖梦;王志刚;冉海涛;郭大静;余进洪;李奥;陈维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宫腔声学造影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目的 探讨宫腔声学造影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根据造影所见采用超声监控引导子宫内膜息肉摘除的价值.方法 对经阴道超声检查怀疑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进行宫腔声学造影.在实时超声监控下根据造影所见行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或子宫内膜诊刮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20例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经宫腔声学造影,19例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1例未见异常.宫腔声学造影结果 均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后随访1~15个月,20例临床症状均消失,经阴道超声复查1例术后1个月后复发.结论 宫腔声学造影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诊断及根据造影所见在超声实时监控下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经济、便捷的方法 .

    作者:吴秀琴;洪永强;谢艳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上颌窦鳞状上皮囊肿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47岁.4年前发现左面部肿物,无痛、发热等症状,未治疗,1年来肿物增大伴疼痛,外院CT诊为左侧上颌窦肿物,为诊治入院.专科情况:左面部副鼻窦投影区3.0 cm×3.0 cm肿物,皮肤无红肿,边界不清,轻度压痛.

    作者:张轻;侯新燕;丁桂春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食管超声诊断二尖瓣膜瘤1例

    患者男,34岁.因发热伴乏力2月余入院.查体:左手小指掌指关节处可见Osler结节,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Ⅲ/Ⅳ级舒张期杂音.血培养检查发现草绿色链球菌.

    作者:张艳超;陈昕;任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产前提示胎儿人体鱼序列综合征1例

    孕妇,33岁.孕21周,孕3产0.既往史:乳腺癌手术史,放疗及化疗停药后5年,外院超声检查:单活胎中孕,胎儿双侧多囊性发育不良肾,羊水少.

    作者:林毅;詹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合并腰大肌血肿超声表现1例

    患儿男,21 d.足月顺产,自行接生,因皮肤黄染伴腹胀1 d入院.行腹部超声检查,仪器为ACUSON X300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5~13 MHz.

    作者:高虹;易欣;樊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亚微米级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基因转染效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制备亚微米级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方法 ,以GFP作为目的 基因验证其作为一种新型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以高剪切分散法制备超声微泡造影剂,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其形态及粒径;将超声微泡造影剂与不同剂量的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Shuttle-IRES-hrGFP-1结合后转染HepG2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检测其基因转染效率.结果 自制超声微泡造影剂为均匀分散的圆泡,粒径分布在282.2~415.7 nm之间,平均值为(335±5)nm,达到亚微米级;该微泡能将GFP基因成功转运到HepG2细胞内并高效表达,转染效率达32.61%±3.42%.结论 自制亚微米级超声微泡造影剂粒径小、分散均匀,并能成功转运外源DNA进入细胞内,可作为一种新型基因载体.

    作者:张波;何剪太;黄铁汉;潘一峰;刘刚;谭化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超声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检查价值

    目的 探索超声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检查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随访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观察病变部位、内部回声、大小、边界及血流分布.结果 37例原发性肠脂垂炎均发生于结肠侧旁,其中位于盲肠周围3例,升结肠周围4例,降结肠周围4例,乙状结肠周围26例.超声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偏高回声包块,呈倒三角形或椭圆型,边界欠清,平均长径(3.9±0.9) cm,平均厚度(2.3±0.8) cm,彩色多普勒包块内未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部分病例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原发性肠脂垂炎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容易作出提示诊断.

    作者:范晓华;陶赛;姬亚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