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胡青芳;李俊玲;冯姗姗;胡晓川

关键词:心理干预, 职业病, 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接收的700例职业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干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通过心理干预,患者职业病症状消失的显效率69.71%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显效率60.29%;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7.15%;观察组患者无效率2.86%,对照组患者无效率12.85%。结论针对患者的职业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改善职业病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价值。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受损与非免疫受损患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免疫受损与非免疫受损患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免疫受损并发肺结核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治疗非免疫受损合并肺结核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探讨总结二者间异同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咳嗽、咳痰、胸痛、湿罗音等症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误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受损合并肺结核患者在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表现,临床诊断易误诊,因此需加强患者临床表现观察、重视患者各类症状表现,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茹先古丽·艾依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切面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切面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1200例中孕期胎儿,对1200例中孕期胎儿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分别进行9个标准切面和32个标准切面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比较9个标准切面和32个标准切面的临床系统超声检查的标准切面及临床意义。结果对1200例中孕期胎儿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200例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检查9个标准切面的有6例胎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32个标准切面有8例胎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采取32切面的中孕期胎儿的系统超声检查的敏感性优于9切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超声检查中孕期胎儿32切面,能够有效的提高胎儿的畸形产前检出率,减少对胎儿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极大的提升了胎儿的出生质量,所以对中孕期胎儿的系统超声检查32切面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新突破--PTGD

    探讨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 bladder drainage,PTGD)的穿刺方法、并发症预防及治疗后效果观察。

    作者:谢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护理研究分析

    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是临床失禁患者的常见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给医院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当前危重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护理措施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失禁性皮炎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作者:何育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既不同于纯中药制成的中成药,又不同于纯化学成分制成的西药,因此不能作为普通中成药应用,只有重视含西药成分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才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段桂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对性心理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针对性心理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创伤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88.6%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效果70.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理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显著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应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袁花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临床小儿区域麻醉中氯胺酮和芬太尼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在临床小儿区域的麻醉操作中使用芬太尼与氯胺酮的效果探究。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进入本院并接受术前麻醉的94例患儿。将以上患儿分作对照、研究两组,各47例,对照组向本组患儿施行氯胺酮单药麻醉,研究组向本组患儿施行芬太尼、氯胺酮双药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成效。结果经分析,研究组47例患儿中,SBP、SpO2、HR、RR、DBP等各指标变化情况都优越于对照组的47例患儿,即研究组的生命体征状态更为稳定,组间的比较差异较大(P<0.05)。研究组所用氯胺酮的平均值是(55.17±9.97)mg/kg,芬太尼的平均值是(20.38±8.74)μg/kg,患儿苏醒平均时长是(10.39±5.17)min;对照组所用氯胺酮的平均值是(168.46±31.17)mg/kg,患儿苏醒平均时长是(33.74±9.49)min。两组比较,所得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芬太尼+氯胺酮共同运用于小儿临床区域麻醉当中,可将患儿生命指标的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且麻醉药物的用量较少,患儿能在较短时间得以苏醒,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毛国华;陈中洪;顾增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原因,为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5年儿童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疫苗类型及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儿童预防接种发生不良反应的疫苗类型中前三位分别为乙脑疫苗、麻疹及百白破疫苗,占比分别为28.8%(15/52)、23.1%(12/52)及17.3%(9/52),发生不良反应前三位的原因分别为患儿体质、药物影响及接种时间,占比分别为32.7%(17/52)、26.9%(14/52)及21.5%(11/52)。不良反应类型中一般反应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不良反应(P<0.05)。在12-24h之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比例明确高于其他时间段患儿比例(P<0.05)。结论分析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疫苗类型,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提供参考,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预防接种儿童安全。

    作者:董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讨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深入探讨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面护理,然后就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资料整合,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及住院时间上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行全面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作者:张顺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产妇焦虑和分娩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产科护理新模式的优势,探讨其对产妇焦虑、分娩质量所造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0例产妇进行护理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护理模式。分析护理效果,产妇的分娩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焦虑指数、疼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的例数也少于实验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即将分娩的时候,采用新的护理模式不但能够减少产妇的焦虑程度,而且还能够提高分娩的质量,保障母婴安全。因此,这样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彩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雾化吸入后吸痰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婴幼儿肺炎的护理及体会

    目的:探讨雾化后吸痰与机械振动排痰联合治疗婴幼儿肺炎中的作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68例婴幼儿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观察小儿排痰效果及疗效,是否出现并发症。结论婴幼儿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可以更好地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并发症,排痰机在排痰的同时还可以松弛患儿紧张的肌肉,制激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痉挛,使患儿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患儿依从性较好,适合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飞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对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接受中医中药康复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2015年收治确诊为脑梗塞后遗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其接受治疗方案差异为标准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和观察组(西医联合中医中药康复治疗),每组各有患者50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0%,两者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中风病积分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等各项指标,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优越性,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理论指导的中药康复综合疗法,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消极心理情况,保障患者预后质量和正常生活,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作者:王会利;李奎涛;张海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

    目的:比较在开展髋关节置换手术时采用两种麻醉技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5年1月至11月期间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的手术者中随机抽取88例,将其按照麻醉方法分为硬膜外组和腰-硬联合组,比较不同麻醉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腰-硬联合组的麻醉效果均为优效,未出现良效以及差效,麻醉优率达到100%,硬膜外组中,有37例手术者麻醉效果为优,麻醉优率仅有84.09%,腰-硬联合组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组(P<0.05);两组手术者早麻醉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硬膜外组手术者产生的变动幅度明显大于腰-硬联合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选择腰-硬联合法进行麻醉不仅麻醉效果好,而且有利于稳定手术者在麻醉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作者:陈中洪;顾增浪;毛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探索与研究

    中风是人体颅内血管中形成血栓,阻碍了血液运行而出现的相关症状。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中风的机理是一致的,都是抑制血栓的形成、溶解已形成的血栓,终目的是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作者:张连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通州区东社镇散居儿童体弱儿管理分析

    目的:探究通州区东社镇散居儿童体弱儿的管理状况。方法选取卫生院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儿保门诊健康体检0-3岁婴幼儿共4890例,对其中筛选出的体弱儿实施管理。结果4年来筛选出的体弱儿有326例,发病率达到了6.67%。主要的体弱儿病种类型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活动性佝偻病、肥胖及营养不良等。结论针对体弱儿问题,需加强孕期保健指导,加强产前筛查及诊断。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对婴幼儿的健康保健,保障其健康成长及发育。

    作者:李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白藜芦醇增敏表阿霉素抗人骨肉瘤作用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增敏表阿霉素治疗骨肉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培养人骨肉瘤细胞MG-63,倒置显微镜观察骨肉瘤细胞 MG -63的生长情况;MTT 法检测单独和联合用药前后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单独和联合用药前后 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蛋白 Bax的表达。结果白藜芦醇和表阿霉素各自单独应用对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但当表阿霉素在2.0-8.0μmol/L浓度范围内时,对 MG -6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反降低,此时可引起MG-63细胞NF-κB信号通路表达上调。联合用药后药物对MG-63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在体外与表阿霉素联合应用,可明显增敏表阿霉素的抗肿瘤效果;白藜芦醇和表阿霉素联合用药后通过下调NF-κB表达并上调下游蛋白Bax的表达,增敏表阿霉素的抗骨肉瘤作用。

    作者:刘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患儿138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后进行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治疗组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炎琥宁,治疗疗程均为3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炎琥宁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不良反应率更低,临床价值显著,应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朱长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雾化吸入治疗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的具体操作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例并以其接受治疗方案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0例,接受常规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对症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雾化吸入方案。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完成治疗后评估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物雾化吸入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操作简单,保障老年人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重视推广。

    作者:邓海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诱因分析

    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诱因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4例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并就发病诱因与同期的77例非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有:感染(58.3%)、消化道出血(33.3%)、电解质紊乱(29.2%)、高蛋白饮食(25.0%)、医源性因素(16.7%)、肾功能不全(16.7%)、便秘(12.5%);与非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相比,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 <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诱因较多,其中感染发生率高,需要积极防治。

    作者:张玉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头孢他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本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头孢他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慢性支气管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48例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所有患者都经痰培养确定为革兰阴性菌感染48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头孢哌酮组与头孢他定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都以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头孢哌酮组痊愈14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21/24(87.5%),头孢他啶组痊愈7例,显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15/24(62.5%),头孢哌酮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组,X2=10.1912,P <0.01,有统计学意义。头孢哌酮组的细菌清除率为23/24(95.83%),头孢他啶组的细菌清除率为18/24(75%),头孢哌酮组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头孢他啶组(P<0.01),X2=13.9321, 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相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革兰阴性菌感染临床疗效更明显,细菌清除率更高,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优先选择。

    作者:孟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