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男;李斌;杜学亮;杜永军
目的探讨IL-1β在体外培养的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表面的表达及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 方法将1个月龄SD幼鼠坐骨神经远端切断,预溃变2 d后,制成神经匀浆液,回注自体腹腔3 d后,抽取腹腔液体培养巨噬细胞,培养3 d后收集培养基,即得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不损伤坐骨神经而直接腹腔注射培养基培养3 d后的巨噬细胞的上清即为未激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将上述两种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分别设为C组和B组,把含15%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注射于SD幼鼠腹腔5 min后培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设为A组即对照组.将A、B、C 3组分别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3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的含量. 结果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胞内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较明显,B组与A组比较IL-1β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之间IL-1β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吞噬自体神经匀浆颗粒后的巨噬细胞被诱导激活,从而高表达IL-1β,将可能对外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俊;武雷;余磊;邱小忠;廖华;朴英杰;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于凤宾;俞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胸脐与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应用修复前臂及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联合带血管蒂胸脐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前臂大面积缺损7例. 结果 7例14个联合应用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预期断蒂,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前臂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应用联合带血管蒂皮瓣的移植,有效解决了皮肤缺损和无可供吻合血管问题.
作者:王晨霖;丛海波;翟建国;吴红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吻合血管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不同时段存活状况. 方法建立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股骨干移植动物模型,在术后不同时段进行活体解剖,观察血管的通畅度,并切取移植骨进行组织学、电镜及SDH染色检测. 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血管基本完全闭塞,而实验组术后血管保持通畅.组织学检查显示对照组术后移植骨骨陷窝内骨细胞缺失,哈弗斯管内血管亦消失;而实验组术后骨陷窝内始终有骨细胞充填.电镜表现为对照组术后移植骨出现骨细胞核浓缩,核碎裂,直至骨陷窝内骨细胞丢失;实验组术后骨细胞超微结构正常.对照组术后2周,骨组织SDH染色已无蓝染的骨细胞,而实验组术后可见同心圆排列蓝染的骨细胞. 结论在免疫调控下,吻合血管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术后供体始终保持活力状态.
作者:谢昀;陈振光;陶圣祥;郑晓晖;杨玉华;潘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背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纵行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转移至阴茎腹侧与原尿道作显微吻合成新尿道修复尿道下裂21例. 结果术后20例效果满意,阴茎外形良好,排尿功能正常,无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尿瘘,经修补后治愈.远期效果均满意. 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谢扬;蒋学武;李建宏;王广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癌前期和恶性结膜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癌前期和恶性结膜肿瘤47例,包括黑色素瘤12例,鳞状细胞癌26例,Bowen病6例,原发性获得性黑病变症3例. 结果 47例的肿瘤均在显微手术中一次性完整切除,随访4个月~5年(平均17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显微手术下结合酒精烧灼和冷冻等方法切除癌前期和恶性结膜肿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手术前细致检查对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
作者:杨华胜;吴中耀;艾思明;毛羽翔;陈智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伴有肌腱、骨骼外露的前足软组织缺损修复十分棘手,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但是该皮瓣在逆行转移时,血管蒂长度常显不足,使皮瓣的适用范围严重受限.1998年以来,我们对皮瓣的切取方法进行了改良,有效延长了血管蒂,临床应用5例,全部成功.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经验,探讨小隐静脉的不同处理方法对该皮瓣成活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共53例,小隐静脉未作特殊处理25例;分别于外踝水平行小隐静脉结扎23例及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5例. 结果对小隐静脉未作处理的病例,术后皮瓣坏死1例、部分坏死3例,均有较明显臃肿;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臃肿.随访6个月~1年,前者有明显色素沉着者5例,其余皮肤颜色及质地良好.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解剖恒定,是修复小腿远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对小隐静脉的不同处理方法对该皮瓣成活及预后有重要影响.
作者:李锦荣;李浪;赵双奇;卢尔海;朱永光;钟立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车祸致伤右下肢及腹部术后1 d,外院诊断:肠破裂、右小腿严重开放骨折.行肠破裂清创吻合术,拟行右下肢截肢术,因故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8.8℃,脉搏120次/min,血压12/7 kPa,心肺无异常,胃肠减压管在位,右腹见15 cm长纵向切口,引流管在位.右下肢创面污染严重,恶臭,右小腿下后部有13 cm×14 cm皮肤缺损创面,跟腱、胫后血管断裂,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胫后神经挫伤,连续性存在,胫骨下段骨折.
作者:高建明;骆宇春;陈伟南;储旭东;张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带旋股外动脉内侧降支股前外侧皮瓣在毁损性断掌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例有严重皮肤、血管损伤的毁损性断掌,切取带旋股外动脉内侧降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用股前外侧皮瓣覆盖手部创面,旋股外动脉内侧降支修复手部血管缺损. 结果除1例术后拇指远节部分发生缺血坏死外,其余再植手指和皮瓣全部成活,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对于有严重皮肤、血管损伤的毁损性断掌,应用带旋股外侧动脉内侧降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能同时解决皮肤和血管缺损.
作者:于胜军;孙明;李京宁;付胜强;刘万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病变的实用性及其优势. 方法对38例脑桥小脑角病变采取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结果 10例听神经瘤全切并面神经保留,22例胆脂瘤及1例脑膜瘤全切除,5例三叉神经痛术后发作性疼痛消失.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 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小脑角病变,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危险性.
作者:刘玉光;吴承远;杨扬;苏万东;王云彦;李新钢;李刚;朱树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多孔羟基磷灰石(HA)人工听骨在鼓室成形术的应用效果,以寻找较理想的听骨链重建材料. 方法回顾分析1999至2001年间采用BMP复合HA人工听骨行鼓室成形术63例(69耳),其中45耳用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24耳用全听骨赝复物(TORP). 结果术后听力提高超过15 dB HL者65耳(94.2%),气骨导差小于20 dB HL者48耳(69.6%),听力达应用水平者55耳(79.7%),无排斥反应,无听骨脱出,无中耳炎复发. 结论 BMP/HA人工听骨生物相容好,是一种理想的中耳传音结构重建材料.
作者:张龙城;宋为明;唐增福;门晓光;全超坤;钟海林;刘国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应用外科皮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与康复. 方法从1991年1月至2001年7月,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8例,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9例,示指近节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修复8例,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管修复8例,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临床应用43例,术后41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虎口宽度成人平均增加35 mm,儿童增加34 mm;虎口角度成人平均增加55°,儿童增加60°. 结论应用外科皮瓣治疗均能够有效开大虎口,应根据患者年龄、损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条件、虎口畸形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作者:胡成栋;张伯勋;邵新中;魏民;梁向党;郭义柱;范恒华;陈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在2000年9月-2002年12月采用第一、二掌背动脉为蒂的示、中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急诊一期修复拇指损伤9例10指,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
作者:王晓南;陈克俊;殷忠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作为支架,体外构建人工神经的研究.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并培养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描绘其生长曲线;取猕猴3段4 cm的周围神经,其中2段用4%triton -X -100及4%脱氧胆酸钠液分别萃取1次和2次,在新鲜神经和萃取神经中段取材,组织学检测及电镜学观察萃取前后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把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萃取两次的异体神经内,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生长情况. 结果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增殖能力强;萃取1次的异体神经细胞及髓鞘结构仍部分存留,而萃取2次的其细胞及髓鞘结构消失;HE染色可见细胞在萃取2次的异体神经内可爬行生长. 结论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化学萃取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适合体外构建人工神经.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朱家恺;刘小林;朱庆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肌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不仅可应用于创面缺损的覆盖、外形的重建,有收缩能力的肌瓣还被广泛应用于瘫痪肌肉的动力功能重建.除了骨科临床常用的四肢动力功能重建外,还被探索应用于外科其它领域的功能重建.如Acker[1]报道的背阔肌心肌成形术(cardiomyoplasty)、Perez-Abadia等[2]报道的股薄肌成形术(graciloplasty)以及Baeten等[3]报道的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等,Stremel[4]将其统称为动力性肌成形术(dynamic myoplasty).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近10年来,一些学者探索用肌瓣对驰缓性膀胱进行逼尿肌动力功能重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称为逼尿肌肌成形术(detrusor myoplasty).本文就此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王华柱;刘志波;赵建勇;张远林;吴海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游离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首先对手腕部创面控制感染,减少分泌物,术中彻底清创,对受区血管状况做出判断,保证吻合血管质量,其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后,断蒂前修薄皮瓣至浅筋膜层,一般保留穿支血管周围1.5~2.0 cm血管袖组织,可仅保留1支穿支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后密切观察血供,及时处理血管危象. 结果临床应用19例,移植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手术后24 h出现血液循环危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皮瓣血液循环. 结论削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厚度适宜,供区隐蔽,简便实用,可用于手腕部创面缺损修复,尤其适用于较大面积及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创面的修复.
作者:罗盛康;高建华;罗力生;张立宪;胡志奇;颜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部分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显微外科手术修复32例,由于重视了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使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立;黄卫东;徐基农;裴国献;林昂如;顾立强;金明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方法. 方法 1997年至2003年对14例体积巨大、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经侧脑室及经额下或经纵裂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 结果 4例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病人无死亡. 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一次性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李士其;王镛斐;赵曜;寿雪飞;贾丕枫;周良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