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程;周星明;陈奇勋;刘金石;严福来;蒋友华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袖式切除和/或肺血管袖式切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大限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为肺癌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手术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袖式切除的技术问题、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袖式切除的8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其中23例同时行肺动脉血管袖式切除,2例单独行肺血管袖式切除.所有患者术中行系统淋巴结清扫.观察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清扫9~57个淋巴结,平均20个,中位数19个.淋巴结Nl转移49例,占59.8%;N2转移21例,占25.6%.2例(2.4%)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无支气管吻合口瘘发生.全组中位生存期26个月.l、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4%、52.5%、39.1%、join_2007_00000066.TXT23.4%.男性和女性、<60岁与≥60岁患者的l、3、5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l(-)N2(-)、N1(+)N2(-)、N2(+)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I期、II期、IIIA期、IIIB期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癌袖式切除手术死亡率以及与吻合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代替全肺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袖式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与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性别、年龄无关.
作者:陈鹏程;周星明;陈奇勋;刘金石;严福来;蒋友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 5-溴汉防己甲素(5-bromotetrandrine, BrTet)是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的溴化产物,具有逆转P-糖蛋白(P-glyeoprotein, 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muhidrug resistance, MDR)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比较BrTet与Tet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A02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rTet对K562细胞和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检测阿霉素(adfiamycin, ADM)对K562细胞和K562/A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加用BrTet、Tet时上述抑制作用的变化,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逆转倍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g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ADM的蓄积.结果:K562/A02细胞对ADM的耐药倍数为49.51倍.2.0 μmol/L及更低浓度的BrTet和1.5 μmol/L及更低浓度的Tet对K562细胞和K562/A02细胞抑制率均小于10%,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加入1.0 μmol/L的Tet后,K562/A02细胞对ADM的耐药倍数为12.17倍.加入0.25、0.5和1.0 μmol/L的BrTet后,K562/A02细胞对ADM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7.88、9.97和4.24倍.1.0μmol/L的BrTet和let分别使K562/A02细胞内ADM浓度提高了69.0%和51.6%,使P-gp表达分别下调了51.1%和43.7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Tet及Tet均可逆转K562/A02细胞耐药,且前者较后者逆转作用更强,逆转机制与抑制P-gp的表达、增加细胞内抗肿瘤药物浓度有关.
作者:王珏琼;陈宝安;程坚;许文林;孙新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具有重要的细胞调节功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宫颈癌中该通路的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拟检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探讨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宫颈癌组织,2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1O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I3K、Ak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I3K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无表达,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表达率为42.9%.显著低于宫颈癌组织的69.7%(P<0.01).Akt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和52.4%,显著低于宫颈癌组织的75.0%(P<0.01).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有关(P<0.01),与年龄、原发灶大小、组织类型无关(P>0.05).随着宫颈癌组织中PI3K表达的增强,Akt的阳性率增加.二者呈正相关(r=0.425,X2=18.96,P<0.01).结论:PI3K蛋白的高表达和Akt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姚婷婷;戴玉珍;李胜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然而,EGFR对鼻咽癌的预后价值尚存争议.本研究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GFR及其磷酸化形式(phosphorylated EGFR, pEGFR)的表达,探讨其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9年1月至12月住院治疗鼻咽癌患者的鼻咽癌组织110例,同时收集20例正常鼻咽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及正常鼻咽组织中EGFR及pEGFR的表达,半定量方法评价染色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GFR及pEGFR在鼻咽癌组织和鼻咽正常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10/11O)、10%(2/20)和60%(66/110)、15%(3/20),不同组织中两种蛋白表达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GFR蛋白高表达与T分期相关(P=0.034),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EGFR高表达患者5年无转移生存率显著低于pEGFR低表达患者(72.2% vs.91.0%,P=0.012),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EGFR表达不是鼻咽癌患者无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EGFR高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无转移生存相关,EGFR活化可能与鼻咽癌的转移有关.
作者:袁太泽;李晓霞;曹云;钱朝南;曾木圣;郭翔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对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小鼠前胃癌(mouse forestomach carcinoma. MFC)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为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一些依据.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正常饲养组、单纯肿瘤组、单纯束缚组及肿瘤加束缚组,每组15只,对单纯束缚组和肿瘤加束缚组小鼠建立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单纯肿瘤组及肿瘤加束缚组小鼠于实验第4周时建立MFC移植瘤模型,种瘤后10d处死全部小鼠,测量移植瘤体重量,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对MFC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酶连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b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能力.结果:单纯肿瘤组瘤重(1.39±0.39)g,肿瘤加束缚组瘤重(2.10±0.52)g,与单纯肿瘤组相比,肿瘤加束缚组的MFC移植瘤生长较快,肿瘤增长率达51.08%(P<0.01);正常饲养组、单纯肿瘤组、单纯束缚组和肿瘤加束缚组小鼠的脾T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分别为1.77±0.22、1.70±0.17、1.69±0.18、1.22±0.15,脾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分别为1.73±0.14、1.65±0.17、1.64±0.21、1.33±0.11,效靶比在5:1和10:1时小鼠脾细胞对MFC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3.01±4.76)%、(19.47±3.70)%、(16.81±3.68)%、(7.14±5.00)%和(33.03±3.91)%、(28.34±4.58)%、(24.94±2.97)%、(13.49±7.94)%,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含量分别为(260.03±14.96)pg/mL、(239.78±10.93)pg/mL、(238.11±13.50)pg/mL、(186.34±10.42)pg/mL,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慢性束缚应激和移植瘤均使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对MFC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及产生IL-2的能力减弱,并且两者具有交互效应,其中以慢性束缚应激的影响程度较大(P<0.01).结论:慢性束缚应激可通过削弱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MFC移植瘤生长.
作者:李建;胡淞;张才全;杨海平;倪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HPV负荷量与宫颈癌的关系存在争论,其与肿瘤标记物的关系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高危型HPV负荷量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级别、Ki-67和p16ink4a表达及术后再次出现细胞学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1例CIN患者宫颈组织石蜡标本(CIN Ⅰ 8例、CIN Ⅱ 12例、CIN Ⅲ 41例),免疫组化检测Ki-67、p16ink4a表达.所有患者术前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 Ⅱ, HC Ⅱ)检测HPV负荷量.术后进行随访.结果:高危型HPv负荷量与CIN等级、Kj-67和p16ink4a表达之间呈等级正join_2007_00000076.TXT相关(r分别为0.288、0.318、0.336,P<0.05).经过平均18.5个月的随访.发现6例患者再次出现宫颈脱落细胞学异常.其中5例术前HPV负荷量≥100 RLU/PC、<1000 RLU/PC,1例≥1000 RLU/PC,但术前HPV负荷量与术后再次出现细胞学异常无关(P>0.05).年龄、产次、组织学诊断、Ki-67与p16ink4a表达强度亦与术后细胞学异常无关.结论:HPV负荷量与CIN进展、细胞恶性程度增高呈正相关.尽管HPV负荷量与术后再次出现细胞学异常无关.但对病毒负荷量>100 RLU/PC的患者仍应严密随访.
作者:易为;王建六;李杏红;魏丽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因平时无高血压等症状,术前容易误诊.而术中可出现剧烈的血压波动,手术风险较大.本研究分析总结术前未诊断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术中应急处理经验,以提高术中的应急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7年6月11例无症状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9例行全身麻醉,2例为硬膜外麻醉术中转全身麻醉.8例行开放手术,3例腹腔镜下手术.术中高收缩压160~330mmHg,平均253mmHg;低收缩压55~120mmHg,平均92mmHg.其中高收缩压在300 mmHg以上有3例,切除肿瘤后低收缩压<90mmHg有4例.术中根据血压波动,都诊断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应急措施包括迅速完善麻醉监测、扩容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和在密切的麻醉配合下手术.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35min.术中出血100~500mL,平均280mL,无患者输血.无心衰、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住院时间为6~11d,平均8d.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密切的麻醉配合及熟练的外科技术,术中诊断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可一次性完成手术.
作者:陈壮飞;秦自科;周芳坚;韩辉;刘卓炜;张钉钻;杨建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多原发大肠癌在大肠癌中并非少见,但其生物学行为较独特.本研究探讨多原发大肠癌(MPCC)的临床特点、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3年间手术治疗的70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C)61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MC)9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术前经肠镜、钡灌肠或CT诊断,15例患者因远端肿瘤过大无法进镜于术中诊断.70例患者中伴发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者33例.除3例患者肿瘤广泛播散仅行短路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52例,姑息性切除15例.总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5.7%和45.7%.其中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和59.3%.结论:MPCC的发生过程与腺瘤及息肉关系密切.其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MPCC总体预后较好.应着重随访伴发腺瘤及息肉的MPCC患者.
作者:王玮;周志伟;万德森;卢震海;陈功;潘志忠;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子宫癌肉瘤也称子宫同源性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发病率低,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7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2例子宫癌肉瘤的临床资料并对12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2例子宫癌肉瘤患者中,宫颈癌肉瘤2例,宫体癌肉瘤10例.宫颈癌肉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宫体癌肉瘤则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和绝经后阴道流血.确诊需要依据病理组织检查.1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8例术后辅助化疗,2例术后辅助放疗.2例宫颈癌肉瘤中l例于术后2年内死亡;10例宫体癌肉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O%、50.0%、50.0%.结论:手术是子宫癌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预后与手术病理分期、治疗方式有关.
作者:王銮虹;熊樱;李艳芳;李俊东;冯艳玲;李玉洁;陈晨;陈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K-ras基因点突变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 1, IGF-IR)过表达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K-ras mRNA和IGF-IR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 ASODN)均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对K-ras基因12密码子点突变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K-ras ASODN)联合IGF-IR硫代反义寡核苷酸(IGF-IR ASODN)对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体内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using special sequence primers. PCR-SSP)法和基因测序检测Patu8988细胞K-ras点突变形式,根据点突变形式设计并合成K-ras ASODN.K-ras ASODN和IGF-IR ASODN分别单独和联合作用Patu8988细胞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克隆形成实验及透射电镜观察其对Patu8988细胞增殖及形态结构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K-ras和IGF-IR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RT-PCR检测K-ras和IGF-IR mRNA表达水平;以Patu8988细胞建立裸鼠人胰腺癌模型,观察K-ras ASODN与IGF-IR ASODN联合应用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结果:PCR-SSP法和基因测序检测表明Patu8988细胞存在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点突变,其突变方式为GGT→GTT.2~32 mg/L的K-ras ASODN和2~32 mg/L的IGF-IR ASODN单独应用均能一定程度抑制Patu8988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抑制作用更为显著(P<0.01).体内实验表明,K-ras ASODN与IGF-IR ASODN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抑制BALB/c裸鼠胰腺癌的生长(P<0.01).结论:K-ras ASODN和IGF-IF ASODN两种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增殖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联合下调K-ras、IGF-IR蛋白及K-ras、IGF-IR mRNA表达水平.
作者:申咏梅;杨晓春;张梅花;沈钧康;孙亦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阿霉素类药物是治疗肝母细胞瘤的传统化疗药,但近年来其疗效不佳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问题,目前配合基因治疗提高阿霉素的疗效,是肝母细胞瘤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本实验研究阿霉素与p21基因转染联合对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独加药组、pcDNA3转染对照组、p21转染组及p21转染+药物联合组.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后HepG2细胞的生长趋势,联合处理后细胞增殖抑制状况;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p21 mRNA的表达情况,联合处理后survivin mRNA的水平变化.结果:转染后,p21转染组在第3 d和第4 d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两对照组(P<0.01);经鉴定其有p21 mRNA表达量的增高,是空白对照组的155倍(P<0.05).以空白组为对照,在第3~5 d,联合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独加药组和p21转染组(第3d:43.92%vs.32.97%、35.77%,P<0.01;第4d:59.86%vs.39.35%、40.96%,P<0.01;第5d:51.81%vs.33.91%、10.68%,P<0.01);且1-4d内随联合用药时间的延长,抑制效应增强(r=0.91,P<0.05),并在第4d时较显著(Q=1.07).荧光定量PCR显示,联合组survivin mRNA水平显著低于p21转染组(P<0.01);与单独加药组比较,联合作用仅在48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p21可增强阿霉素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降低胞内survivin mRNA的表达.
作者:熊娟;胡丽华;李一荣;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geal carcinoma, NPC)发展至中晚期时,可表现为上行型、下行型或混合型.上行型、下行型具有显著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预后转归也不同.寻找它们之间的分子差异,对鼻咽癌的分子分型、预后预测和发生发展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寻找上行型、下行型鼻咽癌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利用涵盖2.13万条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oligo gene chip)技术,筛选上行型、下行型鼻咽癌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其中一个差异表达基因在上行型、下行型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用Oligo基因芯片检测分析技术,在上行型、下行型鼻咽癌中发现了1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SELB、 Clorf29、 GLE1L和FLJ20989基因在上行型鼻咽癌的表达高于下行型鼻咽癌,而ID12A、 ASPN、 DCN、 PRO2219、 LRDD、 DIO2、 ULBP2、PRO3073、 IGVH3、 IGVH4、 IGLJ3、 PRO0943和AK057247基因在下行型鼻咽癌的表达高于鼻咽癌上行型;差异倍数在2.30-4.23倍之间.用RT-PCR方法进行研究发现,DIO2基因在下行型鼻咽癌中有90%(9/10)表达较高,而在上行型中只有33.3%(3/9)表达较高,两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上行型、下行型鼻咽癌的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IO2基因在下行型鼻咽癌的表达高于在上行型,其高表达可能与鼻咽癌的转移潜能密切相关.
作者:梁卫江;邱枋;洪明晃;郭灵;覃海德;刘启才;张晓实;麦海强;向燕群;闵华庆;曾益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有恶性进展的趋势,而诱导分化治疗可诱导高级别肿瘤的分化,使肿瘤恶性程度降低甚或转为正常.本研究旨在检测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处理后胶质瘤SHG-44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改变,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以10靘ol/L ATRA处理SHG-44细胞后,提取总RNA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并以荧光染料Cy3和Cy5标记cDNA产物,然后进行芯片杂交,检测ATRA诱导前后SHG-44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随机选择数个差异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实验,以验证cDNA微阵列的结果.结果:应用cDNA微阵列检测发现ATRA处理前后的SHG-44细胞之间存在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28个、表达下调14个.这42个差异表达基因按功能分为:凋亡类3个、细胞迁移和转移类3个、细胞周期与生长调节类2个、细胞骨架类2个、分化类1个、细胞代谢类5个、癌基因1个、氧化磷酸化类1个、受体与信号传导类2个、核蛋白体类3个、泛素-蛋白酶系统类2个、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类1个及其他类相关基因16个.结论:ATRA可引起胶质瘤SHG-44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上述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不仅介导药物诱导胶质瘤分化的机制,而且调节胶质瘤的演进.
作者:曾义;杨忠;韩杨云;游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图像对软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但由于失真和缺乏剂量计算所需要的电子密度而限制了其在脑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而MRI和CT图像融合可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探讨MRI与CT的图像融合精度,及其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放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及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 OARs)体积和中心位置的影响.方法:9例颅内胶质瘤术后患者MRI和CT图像采用标点法进行融合,评价其融合精度,分别采用体积法及几何中心法(center of geometry, COG)研究融合前后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和中心的变化,测定病灶MRI-CT融合图像的COG与CT定位图像COG的距离,体积法测定病灶MRI与CT图像融合部分体积(VMRI-CT)占总体积(VMRI-CT)的百分比(PMRI-CT).结果:采用人工标记法进行融合的精度小于1.5 mm,完全达到脑部肿瘤的误差要求.融合后各危及器官体积无明显改变(P>O.05);9例患者中8例融合界面勾画的CTV体积比CT定位图像CTV体积减小13.85%-73.59%,1例体积增大10.35%;平均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后CTV的中心位置变化大[(8.74±6.60)mm],其次为双眼[左右眼分别为(5.25±2.38)mm和(5.65±2.56)mm],脑干位置变化小[(1.83±1.06)mm].结论:采用人工标记的方法进行图像融合具有较高的融合精度,MRI与CT融合的方法可明显减少脑胶质瘤术后放疗CTV勾画的不确定性.
作者:李丹明;武新虎;朱锡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人们往往根据肿瘤病理组织学情况判断乳腺癌的预后.近年来,人们发现生物学指标不仅有助于判断肿瘤的预后,还能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根据浸润性乳腺癌基因表达情况,可以将乳腺癌分为4个亚型,即luminal A, luminal B, HER2过表达和basal-like型.各型有不同的临床预后,Basal-like型的临床预后较差.本文将简单介绍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分布情况,概述basal-like型乳腺癌的特性以及其预后情况的近期研究进展.
作者:陈莉颖;陈红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细胞周期调控是决定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nt, ATM)功能与细胞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通过反义RNA抑制ATM基因表达可增加鼻咽癌细胞系CNE1辐射敏感性,本研究拟探讨其辐射增敏的细胞周期阻滞调控机制.方法:ATM反义组细胞CNE1/pDOR-atm及对照组细胞CNE1/pDOR经2 Gy、 5 Gy X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1h、4h、8h、24h、48h)收获,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 FCM)检测各细胞周期百分比及凋亡率.结果:两组细胞X线照射后均未出现明显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但分别在照射后1h、4h、8h出现明显S期阻滞,24h、48h出现明显G2期阻滞,其中反义组S期细胞百分率总均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G2/M期细胞百分率总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义RNA抑制ATM表达致CNE1辐射增敏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可能与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有关,与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的调控无关.
作者:王宏梅;陈龙华;郑小康;伍新尧;夏云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在不同组织类型鼻咽癌细胞内的增殖周期特征决定了基因治疗所采取的策略.本研究探讨EBV感染鼻咽癌细胞后的增殖周期特征.方法:利用EBV阳性的B95-8细胞标准株与鼻咽癌细胞CNE2接触培养,通过补体激活的细胞毒性试验去除共培养体系中的B95-8细胞,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分析鼻咽癌细胞中病毒的初始感染状态.结果:B95-8细胞与CNE2细胞接触共培养的方法使EBV成功感染CNE2细胞,EBV裂解期标志性基因BZLF1转录时间平均为12d,病毒感染标志性基因EBER转录时间平均为22d.结论:EBV侵入CNE2细胞后可能多数病毒开始处于裂解期增殖,之后EBV从裂解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潜伏期,并随着细胞的传代培养病毒逐渐丢失.
作者:何玉文;曾军;欧雪玲;张革;杜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背景与目的:晚期上颌窦鳞癌的治疗效果较差,其有效治疗方式目前也尚未有统一意见.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上颌窦鳞癌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78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T3、T4期上颌窦鳞癌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放疗组21例,单纯手术组8例,综合治疗组63例(其中手术结合放疗51例,化疗+放疗12例).结果:单纯放疗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9.O%、9.5%,单纯手术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12.5%,综合治疗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6.0%、33.3%.单纯放疗组及单纯手术组分别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其3年和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晚期上颌窦鳞癌行单一治疗效果较差,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如何制定以手术为主,有机结合放疗、化疗的佳治疗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苏耀荣;伍国号;曾宗渊;郭朱明;陈文宽;魏茂文;陈艳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疾病,其诊断和治疗尚无明确标准,本文2006年收治该病1例,现予以报告.
作者:肖平;林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