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内肿瘤X射线放射外科治疗精确度研究

王云彦;胡立宽;李淑英;鲍修风

关键词:放射外科, 肿瘤, 眼球, 定位
摘要:背景与目的:眼内肿瘤 X射线放射外科治疗受眼球旋转的限制,常规定位方法误差极大.本研究探讨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进行放射外科治疗的精确度.方法:人体头颅模型内特定标记物测定 CT定位的精确度;应用我院研制的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进行眼内肿瘤 CT扫描和验证扫描,测定眼球固定精确度和靶区定位精确度.结果: CT平均定位误差为 0.65 mm,大误差为 1.09 mm.利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精确度为 0.84 mm,大误差为 1.17 mm.眼内肿瘤定位精确度为 0.87 mm,大误差为 1.19 mm.SRS 200治疗的摆位误差为 0.22 mm,大误差为 0.32 mm.总治疗误差为 1.40 mm, 95%置信概率为 2.12 mm.结论 :利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进行眼内肿瘤放射外科治疗精确度高,可减少放射外科治疗时眼球旋转所产生的误差.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Genistein抑制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增殖和诱导凋亡发生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许多研究表明 Genistein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但有关 Genistein对卵巢癌细胞作用的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测 Genistein对人卵巢癌细胞系 SKOV3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抗癌作用的机理.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 Genistein对 SKOV3的生长抑制作用;吖啶橙 /溴乙锭( AO/EB)荧光染色法及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凋亡特征性 DNA梯形带;免疫细胞化学法及 RT- PCR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调控相关蛋白及其 mRNA的表达。结果: Genistein对 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 20 μ mol/L和 40 μ mol/L Genistein作用 72 h后,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 72. 07%和 74. 93%。 20 μ mol/L Genistein作用 SKOV3细胞 48 h后出现细胞周期的 G2/M期阻滞。荧光显微镜和电镜均观察到用药后凋亡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率以 Genistein 20 μ mol/L组高,达 23. 7%。凝胶电泳观察到特征性 DNA梯形带。 20 μ mol/L Genistein作用 SKOV3 48 h后, bcl- 2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而 p21WAF1/CIP1和 bax基因表达增加( P< 0. 05); PCNA、Bcl- 2及 cyclin B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Bax、p21WAF1/CIP1蛋白表达增加( P< 0. 01)。结论: Genistein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系 SKOV3的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Genistein可能通过上调 p21WAF1/CIP1基因及蛋白水平、下调 cyclin B1及 PCNA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增殖;通过下调 bcl- 2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 bax基因及蛋白表达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

    作者:李昱;米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ATM蛋白在不同放射敏感性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背景与目的: ATM(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nt)蛋白与细胞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 ATM蛋白在具有不同放射敏感性的鼻咽癌细胞系 CNE1, CNE2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 CNE1、CNE2中的 ATM蛋白进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LSCM)分析.结果: ATM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及胞浆中,并以细胞核为主,且 CNE1细胞核中 ATM蛋白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较 CNE2强;半定量分析, CNE1中 ATM蛋白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为 9× 106, CNE2中为 3× 106.结论: ATM蛋白的表达在 CNE1、CNE2中有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它们所具有的不同放射敏感性有关.

    作者:王宏梅;伍新尧;夏云飞;钱剑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PTEN基因编码产物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第 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脂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突变或缺失及蛋白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抑癌基因 PTEN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方法测定 2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10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和 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 PTEN mRNA表达水平; SP免疫组化法测定 7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其中腺癌 57例)、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组织、71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 PTEN蛋白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各病例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子宫内膜腺癌组和癌前病变组中 PTEN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内膜增生症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各组组织中 PTEN 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 0.35± 0.13、0.46± 0.11、2.32± 0.32、2.45± 0.51; 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 66.67% (38/57)、76.00% (19/25)、5.63% (4/71)和 0% (0/31).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与其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P均 < 0.01),与其肌层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无关( P均 >0.05).结论: PTEN表达缺失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高庆蕾;叶飞;李静;邢辉;卢运萍;马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Epstein-Barr病毒A73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内定位研究

    背景与目的: A73基因是 EB病毒 (Epstein- Barr virus,EBV) BamHⅠ A区右向转录物家族( BamHⅠ A rightward transcripts,BARTs)的主要成员,该家族基因转录表达于多种 EB病毒相关细胞和肿瘤.本研究旨在了解 A73基因在广东地区鼻咽癌病例中的表达特点,克隆该基因并明确其在上皮细胞中表达的亚细胞区域.方法:收集鼻咽癌组织、鼻咽非癌组织和鼻咽癌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 SUNE1、B95.8、Raji和 BJAB等细胞株,分别提取各样品的 DNA和总 RNA,以巢式 PCR扩增 W序列来检测 EB病毒的感染, RT- PCR检测 A73基因在各组织、细胞株中的表达, 克隆测序后定向亚克隆入 pEGFP- C2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其转入人胚肾上皮( human embryo kidney 293, HEK293)细胞, RT- PCR检测 A73 mRNA的表达,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表达的亚细胞区域.结果:除 BJAB细胞株外,所有标本中均检测到 EB病毒 W序列; A73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79 63%( 43/54),在鼻咽非癌组织中则仅为 4%( 1/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01);鼻咽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未检测到 A73表达, SUNE1细胞中 A73的表达高于 B95.8和 Raji细胞.所构建的 A73重组质粒可稳定表达于 HEK293细胞,其编码蛋白的表达以胞浆为主.结论: EB病毒 A73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广泛转录,其编码蛋白在体外可稳定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浆,表明 A73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上皮癌变过程的信息传递.

    作者:李昂;张晓实;王鸿鹤;姜桔红;刘晓琼;刘启才;曾益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叶酸与肿瘤

    叶酸是水果和蔬菜中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甲基供体参与细胞内的甲基化反应和脱氧核糖核酸的从头合成.叶酸缺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联,这可能是因为叶酸缺乏影响 DNA合成、修复和正常甲基化.叶酸在细胞内需要代谢转化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 MTHF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 677C→ T和 1298A→ C)使其编码的酶功能活性显著降低,从而影响叶酸的生物转化和功能.众多的研究表明, MTHF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是一些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作者:缪小平;林东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术前口服5′-DFUR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中PyNPase的影响及意义

    背景与目的:嘧啶核苷磷酸化酶 (pyrimid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yNPase)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去氧氟尿苷( 5′- deoxy- 5- fluorouridine,5′- DFUR)可以降低 PyNPase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但术前口服 5′- DFUR不同时间后对肿瘤组织中 PyNPase的影响如何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术前口服 5′- DFUR不同时间后对 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中 PyNPase水平的影响, 探讨术前化疗的适宜时间.方法: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共 73例, 根据术前口服 5′- DFUR (600~ 1 200 mg/d)至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 A组 (3天组 )27例, B组 (1周组 )22例, C组 (2周组 )15例, D组 (2月组 )9例; E组(对照组) 24例为同期住院手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上述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 PyNPase的表达水平.结果:( 1)在电镜下, C组肿瘤细胞常出现不可逆的致死性改变,但在光镜下所见肿瘤细胞形态正常,仅 D组可见肿瘤间质中纤维结缔组织增多;( 2)与 E组肿瘤组织中的 PyNPase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0.95± 0.09, 29.34± 1.82)相比, A组( 0.79± 0.08, 19.26± 1.65)已明显降低, C组 (0.43± 0.07, 5.91± 1.45)为明显,而 C组与 D组( 0.42± 0.04, 5.36± 1.19)相比无明显差别.各组间肿瘤组织中 PyNPase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r=0.92, P< 0.0001).结论:术前口服 5′- DFUR可以破坏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随服药时间延长,肿瘤组织中 PyNPase含量呈进行性减少, 2周左右达到低水平;服药时间以 2周左右为宜.

    作者:王文见;时德;王深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肿瘤负荷

    背景与目的:在评价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对各种治疗如 IFN-α、骨髓移植等的反应程度时,准确判断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肿瘤负荷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 (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I- FISH)技术监测 CML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方法:应用 I- FISH技术对 10例对照的骨髓细胞进行检测并确定正常分界值 ;对 20例治疗中 CML患者骨髓中的肿瘤负荷进行检测 ,并将结果与常规细胞遗传学 (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G)G显带及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 PCR)技术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 FISH检测对照组骨髓细胞阳性细胞率为 0 6%~ 2 0% ,分界值为 2 45% ;20例 CML患者经 IFN-α治疗或骨髓移植后, 9例经 CCG检测到 Ph(+ )细胞 ,阳性细胞率 16 7%~ 100% ;结合正常分界值 ,20例中有 16例 (80% )经 I- FISH检测到 bcr- abl(+ )肿瘤细胞 ,阳性细胞率 2 8%~ 99 6%.这 16例患者行 RT- PCR检查,其中 13例 (81 3% )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结论: I- FISH技术可较灵敏、特异地监测 CML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负荷的变化.

    作者:杜庆锋;周淑芸;刘晓力;宋兰林;张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降钙素基因甲基化测定用于髓系白血病疗效和病情演变的监测

    背景与目的:降钙素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常呈现低甲基化状态,其高甲基化往往意味着细胞的恶性变;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可能与病情进展有关,但有关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在髓系白血病诊疗中价值的研究报道尚少.本文旨在探讨降钙素基因甲基化分析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微小残留病灶(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及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病情演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内切酶 HpaⅡ酶切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研究 31例初诊期 AML患者和 45例 CML患者(其中慢性期 33例、加速期 2例、急变期 10例)的降钙素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病情的关系,以 14名健康成人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初诊期 AML患者中 80.6% (25/31)呈现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 P< 0.01);动态观察的 5例 AML患者中, 4例于初诊期及完全缓解期均呈现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 ,分别于完全缓解后 3、5、6、14个月病情复发,另 1例无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者完全缓解后 25个月病情未复发.45例 CML患者中, 3例慢性期患者、2例加速期患者、8例急变期患者呈现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 ,急变期组(包括加速期)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 P< 0.01), 3例在慢性期呈现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者分别于检测后 10、12、13个月后发生急变.阴性对照组中无降钙素基因高甲基化者.结论:降钙素基因甲基化分析有助于判断 AML患者的预后及监测 CML患者的病情演变.

    作者:谢贤和;陈志哲;张学敏;黄明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 PTEN/MMAC1/TEP1是近来新发现的具有磷酸酯酶活性的抑癌基因,有研究证实 PTEN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丢失或突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在肾癌中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探讨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中抑癌基因 PTEN的蛋白表达及其与肾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 44例手术后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 RCC组织、15例癌旁非癌肾组织及 10例非瘤正常肾组织,采用免疫组化 SP法进行 PTEN蛋白检测,按 PTEN蛋白阴、阳性各选 15例 RCC组织和 10例正常肾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指数和凋亡率,从而分析 PTEN蛋白与肾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结果: PTEN蛋白在肾组织中表达主要位于胞浆, RCC组织中 PTEN阳性表达率为 36.36% ,显著低于癌旁非癌肾组织 (73.33% )及正常肾组织 (100% )(P< 0.01),在不同组织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 (P >0.05).PTEN蛋白在Ⅰ、Ⅱ期 RC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Ⅲ、Ⅳ期 RCC组织 (P< 0.05),PTEN蛋白阳性 RCC细胞的增殖指数为 (5.6± 0.8)% ,显著低于 PTEN蛋白阴性者的 (15.6± 1.6)% (P< 0.01),而 PTEN蛋白阳性者的细胞凋亡率为 (6.5± 1.9)% ,显著高于 PTEN蛋白阴性者的 (2.8± 1.6)% (P< 0.01).结论 :PTEN蛋白在 R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下降 ,其抑癌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 G1期和增加细胞凋亡率 ,提示检测 PTEN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病变的发展及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金雨;曹润福;汪鸿;谢庆祥;王共先;熊礼生;缪友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吗啡已被证实对自然杀伤细胞有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研究显示超大剂量的芬太尼对自然杀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临床常用剂量芬太尼对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是否有类似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食管癌根治术患者 45例,随机分为Ⅰ、Ⅱ、Ⅲ 3组,每组均为 15例,各组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依次为 5 μ g/kg、10 μ g/kg、20 μ g/kg.在麻醉前、术后 24 h、术后 48 h分别采中心静脉血 6 ml,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单克隆抗体花环法检测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结果: 3组术后 24 h时 CD3+细胞(Ⅰ组 50.30± 8.42,Ⅱ组 48.53± 9.62,Ⅲ组 46.58± 8.56)、CD4+细胞(Ⅰ组 30.04± 7.24,Ⅱ组 28.67± 7.52,Ⅲ组 26.65± 6.55)及 NK细胞(Ⅰ组 3.26± 1.62,Ⅱ组 3.01± 1.56,Ⅲ组 3.01± 1.54)与术前 CD3+细胞(Ⅰ组 58.25± 9.62,Ⅱ组 56.33± 10.45,Ⅲ组 58.68± 9.76)、CD4+细胞(Ⅰ组 37.56± 6.54,Ⅱ组 35.66± 7.24,Ⅲ组 38.42± 7.68)及 NK细胞(Ⅰ组 6.03± 1.12,Ⅱ组 6.67± 1.25,Ⅲ组 6.82± 1.01)的数量相比较,前者均显著性下降 (P< 0.01).术后 48 h Ⅲ组( CD3+细胞 48.89± 9.82, CD4+细胞 22.64± 6.02, NK细胞 3.41± 1.88)与Ⅰ组( CD3+细胞 57.32+ 9.13, CD4+细胞 35.62± 5.98, NK细胞 5.96± 1.08)、Ⅱ组( CD3+细胞 55.62± 10.21, CD4+细胞 34.24± 6.85, NK细胞 6.04± 1.09)相比较, 3种细胞的数量显著性下降 (P< 0.05),而第Ⅰ、Ⅱ组术后 48 h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对手术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且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持续时间也越长.

    作者:李伟;汤惠珍;蒋艳波;许梅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眼内肿瘤X射线放射外科治疗精确度研究

    背景与目的:眼内肿瘤 X射线放射外科治疗受眼球旋转的限制,常规定位方法误差极大.本研究探讨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进行放射外科治疗的精确度.方法:人体头颅模型内特定标记物测定 CT定位的精确度;应用我院研制的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进行眼内肿瘤 CT扫描和验证扫描,测定眼球固定精确度和靶区定位精确度.结果: CT平均定位误差为 0.65 mm,大误差为 1.09 mm.利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固定眼球,精确度为 0.84 mm,大误差为 1.17 mm.眼内肿瘤定位精确度为 0.87 mm,大误差为 1.19 mm.SRS 200治疗的摆位误差为 0.22 mm,大误差为 0.32 mm.总治疗误差为 1.40 mm, 95%置信概率为 2.12 mm.结论 :利用微真空角膜接触眼球固定器进行眼内肿瘤放射外科治疗精确度高,可减少放射外科治疗时眼球旋转所产生的误差.

    作者:王云彦;胡立宽;李淑英;鲍修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鼻咽癌放疗前、中、后SOD和MT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初探

    背景与目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 OH@)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 MT)是和 OH@的主要清除酶.目前有关鼻咽癌( nasophary- ngeal carcinoma, NPC)与 SOD和 MT关系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旨在了解 NPC放疗过程中患者血清 SOD活性和肿瘤组织 MT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从 2000年 12月至 2002年 1月,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 46例 NPC患者放疗前、中、后外周静脉血 T- SOD活性及肿瘤组织 MT表达的动态变化.取 26例确诊未患癌症者作为正常检测对照.结果: 32例患者完成了 3次 T- SOD动态检测,放疗前 T- SOD活性为( 83.9± 19.6)UN/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的 (96.8± 23.6)UN/ml(P< 0.05).放疗前、中、后血清 T- SOD活性变化:早期(Ⅰ期)患者分别为 (77.6± 19.1)UN/ml、(87.1± 18.6)UN/ml和 (96.3± 31.6)UN/ml(P >0.05);晚期(Ⅳ期)为 (80.1± 15.0)UN/ml、(78.0± 35.4)UN/ml和 (110.6± 72.0)UN/ml(P >0.05);放疗近期疗效达 CR患者为 (79.8± 18.2)UN/ml、(87.2± 31.7)UN/ml和 (94.8± 36.3)UN/ml(P >0.05); PR为 (98.5± 18.6)UN/ml、(62.9± 35.3)UN/ml和 (79.2± 27.3)UN/ml(P >0.05).其中, 27例 NPC患者完成了 3次 MT检测,放疗前 NPC组织 MT表达率为( 39.8± 37.8)%,较正常对照组( 12.1± 22.4)%明显升高 (P< 0.05).放疗前、中、后 NPC组织 MT表达率变化:早期(Ⅰ期)分别是( 33.0± 42.2)%、( 21.3± 36.1)%和( 5.0± 10.0)% (P< 0.05);Ⅳ期为( 62.2± 40.5)%、( 9.2± 12.8)%和( 9.2± 15.0)% (P< 0.05);近期疗效达 CR者为( 42.5± 38.6)%、( 19.8± 27.5)%、( 10.0± 13.9)% (P< 0.05); PR者为( 32.3± 37.2)%、( 1.43± 2.43)%和( 5.4± 9.1)% (P< 0.05).结论:血清 T- SOD检测有助于 NPC的早期诊断,但其在 NPC放疗期间的动态变化不明显;放疗前 NPC组织 MT表达异常升高,放疗后显著下降.

    作者:苏勇;夏云飞;杨惠玲;何洁华;吴秋良;郑芹;侯景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预处理方案的比较

    背景与目的:预处理方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预处理方案治疗白血病的优缺点.方法: 21例采用白消安( busulfan,BU) 16 mg/kg加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CY) 120 mg/kg方案 (BU/CY组 ); 23例采用全身照射( 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 7.5~ 8.5 Gy加 CY 120 mg/kg方案 (TBI/CY组 ).结果: BU/CY组和 TBI/CY组 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61.5%与 64.7%,复发率分别为 23.8%与 26.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05).BU/CY组肝脏毒性发生率高于 TBI/CY组,分别为 80.9%与 54.3%( P< 0.05), 均无发生肝静脉闭塞病.BU/CY组口腔和胃肠道毒性发生率 (33.3%与 42.9% )则明显低于 TBI/CY组 (78.2%与 78.2% )( P< 0.05);膀胱和肺毒性的发生率两组相似,前者为 23.8%与 26.0%,后者为 14.3%与 13.0%( P >0.05),但 TBI/CY组发生 1例致死性的Ⅳ级肺毒性.两组均未发生心脏、肾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BU/CY组疗效与 TBI/CY组相当.BU/CY组预处理方案易于实施,患者耐受好,髓外毒性低.

    作者:张国材;郑冬;管迅行;罗绍凯;李娟;彭爱华;童秀珍;赖凤珍;谭恩勋;洪文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hTERT启动子调控osm基因表达在体外的抑癌作用

    背景与目的:肿瘤基因治疗中基因特异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特异表达载体是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本研究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基(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启动子调控抑瘤素( oncostatin M,osm)基因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表达的特异性,以及 osm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 phTERT- osm表达载体,瞬时转染肿瘤细胞;采用 RT- PCR法检测外源基因表达,用 MTT法检测 osm基因表达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hTERT启动子调控 osm基因在端粒酶阳性 HepG2细胞中明显表达,而在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human embryonic lung fibroblast,HEL)中未见表达.osm的表达对端粒酶阳性 HepG2、HeLa、Glc和 A549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 12 4%~ 46 0%;而对端粒酶阴性的 HEL细胞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hTERT启动子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能明显激活 phTERT- osm载体表达 osm,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杨义军;郑晓飞;朱捷;吕星;罗瑛;孙志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D44v6、bcl-2和VEGF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探讨 CD44v6、bcl-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 SP法检测 CD44v6、bcl- 2、VEGF在 55例子宫内膜腺癌及 1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1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和 1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中 CD44v6及 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00%、40 00%、60 00%、78.18%和 0%、0%、10 00%、83 84%,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01,P< 0 001),而 bcl- 2表达无显著差异 ;( 2) 55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 CD44v6表达强度与手术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呈负相关 (P< 0 05,P< 0 01),bcl- 2的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中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VEGF的表达强度与手术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有无转移显著相关 ;( 3) bcl- 2与 VEGF、CD44v6在子宫内膜腺癌中有协同表达 (P< 0 05,P< 0 05);( 4)单因素生存分析 CD44v6及 bcl- 2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预后有关 (P< 0 01,P< 0 05),多因素 Cox模型分析筛选出患者的年龄、手术分期和 CD44v6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CD44v6阴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较阳性表达者短.结论: CD44v6、VEGF及 bcl- 2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不同程度的作用,其检测可为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恶性程度的判定、预后分析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项达军;薛文群;冯一中;陆以农;陈萍倩;王嘉园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EA毫微粒对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葡萄球菌肠毒素 A(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A, SEA)是一种研究广泛的超抗原,它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拟采用纳米技术制备超抗原 SEA毫微粒( nanoparticle- encapsulated SEA, NSEA),并观察其对小鼠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抗肿瘤作用.方法:以界面聚合法制备 NSEA;将 BALB/c小鼠分成 3组(每组 12只),每组 12只,分别注射 0 1 ml NS( NSⅠ组)、0 1 ml 2 mg/L SEA( SEAⅠ组)、0 1 ml 2 mg/L NSEA( NSEAⅠ组),观察小鼠 CD4+与 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及绝对值的变化;建立小鼠肝癌 H22模型,于小鼠皮下分别注射 0 1 ml NS( NSⅡ组)、0 1 ml 2 mg/L SEA( SEAⅡ组)、0 1 ml 2 mg/L NSEA( NSEAⅡ组),并比较各组小鼠肿瘤大小及生存时间长短。结果: SEA与 NSEA对小鼠 CD4+与 CD8+ T细胞亚群的比例均没有明显影响( P >0. 05),但是两者可以显著提高 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 P< 0. 01); NSEAⅠ组 CD4+与 CD8+ T细胞亚群的数量均在 72 h时达到高峰,分别为( 8. 26± 1. 46)× 109/L与( 5. 53± 0. 91)× 109/L;而 SEAⅠ组 CD4+ T细胞数量在 48 h时达到高峰,为( 8. 61± 1. 59)× 109/L, CD8+ T细胞在 72 h时达到高峰,为( 6. 05± 1. 31)× 109/L,两者 96 h时都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 SEAⅡ组与 NSEAⅡ 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58. 9%与 50. 0%,生命延长率为 67%和 69%。结论: NSEA与 SEA均可以刺激小鼠 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但是两组小鼠 CD4+与 CD8+ T细胞的比例均没有明显影响; NSEA的作用相对 SEA较弱,但作用时间相对较长.

    作者:叶菁;隋延仿;吴道澄;李增山;陈广生;张秀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短发夹状RNA在人细胞诱导RNA干扰

    背景与目的: RNA干扰是一种通过细胞内导入双链 RNA而导致特异基因表达抑制的进化保守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目前 RNA干扰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旨在利用 DNA载体在细胞内产生短发夹状 RNA( short hairpin RNAs,shRNA) ,通过这些 shRNA来诱导 RNA干扰( RNA interference,RNAi),为基因功能分析提供新的实验手段.方法: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来检测 DNA载体在细胞内产生的 shRNA诱导 RNAi的效果.比较该载体产生的 shRNA在不同条件下的 RNA干扰效果.结果: DNA载体产生的 shRNA在人细胞能诱导 RNAi,序列特异地抑制基因表达.抑制效果与所选基因靶位点高度相关.结论: shRNA在人细胞能诱导 RNA干扰,序列特异地抑制基因表达,这一方法可用于基因功能分析.

    作者:陈扬超;宋超;罗超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癌患者术后用氯诺昔康及曲马多行自控镇痛的比较研究

    目前术后患者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多采用阿片类药物,但其呼吸抑制、皮肤骚痒等副作用明显.氯诺昔康( Lornoxicam,商品名 Xafon)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化学结构属于烯醇酸类,镇痛作用为同类药物倍数 [1],血浆清除半衰期为 3~ 5 h,有文献报道其适用于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 [2].曲马多( tramadol)为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对μ受体的亲和力低,临床剂量很少出现呼吸抑制 [3].研究表明,通过肌注进行术后镇痛,氯诺昔康的效果优于曲马多 [4].本文就氯诺昔康及曲马多用于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

    作者:徐康清;冯雨人;黄文起;陈秉学;孙来保;刘卫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EBV DNA定量分析在监测鼻咽癌转移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 EB病毒 (Epstein- Barr virus,EBV)感染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近年来,有报道鼻咽癌患者血浆 /血清中可检测到游离 EBV DNA,但血浆 EBV DNA水平对判断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转移、复发的临床意义尚缺少大宗研究报道.本研究定量检测鼻咽癌放疗后随诊患者血浆 EBV DNA含量,探讨其在监测鼻咽癌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门诊随诊的放疗后鼻咽癌患者 90例,用荧光定量 PCR方法检测血浆 EBV DNA含量,比较转移、复发与持续缓解患者血浆 EBV DNA拷贝数.结果:放疗后转移或复发患者血浆 EBV DNA的检出率为 96.7%( 29/30),中位拷贝数为 2 650 copies/ml( 0~ 5 900 000 copies/ml);而持续缓解组患者血浆 EBV DNA检出率 12%( 7/60),中位拷贝数为 0 copy/ml( 0~ 71 000 copie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3例临床持续缓解但有血浆 EBV DNA升高患者,在随后的 3~ 4个月随访中,证实有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血浆 EBV DNA 定量检测可能成为监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肿瘤转移、复发的敏感肿瘤标记物.

    作者:李宇红;邵建永;赵美卿;郜红艺;李丽容;管忠震;曾益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MMP2活性测定在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性中的意义

    背景与目的: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 MMP2)在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ix,ECM) 和基底膜( basement membrane,BM)降解、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膀胱移行细胞癌(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中 MMP2活性与其侵袭性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活性 MMP2对判定 BTCC侵袭性的意义.方法:运用半定量明胶酶谱法对 20例 BTCC组织和 4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活性 MMP2的含量进行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 BTCC组织中 19例检测到 MMP2的活性,随着 BTCC分级和侵袭能力的增强, MMP2活性亦明显升高, 11例 G1期肿瘤 MMP2比活为( 8 896.5± 1 655.6) (mg@ ml- 1)- 1, 5例 G2期肿瘤比活为( 18 355.6± 5 307.1) (mg@ ml- 1)- 1, 3例 G3期肿瘤比活为 ( 26 467.1± 4 705.6) (mg@ ml- 1)- 1; 10例 Tis~ T1期肿瘤比活为 ( 7 843.4± 1 515.4) (mg@ ml- 1)- 1, 9例 T2~ T4期肿瘤比活为( 21 295.6± 3 297.9) (mg@ ml- 1)- 1.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 MMP2为阴性.结论:活性 MMP2在 BTCC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雪培;周芳坚;申鹏飞;周成;魏金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