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引物原位标记技术在鼻咽组织印片中的应用

谢民强;黄郁林;肖健云;赵素萍;陈朝晖;王承龙

关键词:印片, 引物原位标记, 染色体, 鼻咽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引物原位标记技术应用于鼻咽组织印片中的可行性.方法:以鼻咽非癌组织和鼻咽癌组织印片为研究材料,外周血正常淋巴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作对照,采用7号染色体特异性引物和引物介导原位DNA合成技术检测鼻咽印片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6例鼻咽印片组织细胞7号染色体都获得特异性标记,3例正常组织的标记率为99.0%,二倍体细胞达94.0%;3例鼻咽癌细胞标记率为97.7%,二倍体细胞只有70.7%,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引物原位标记技术可用于组织印片中染色体的检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7号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可作为判断鼻咽恶性肿瘤的重要参考指标.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淋巴瘤治疗研究进展

    由美国血液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组织的美国血液学年会是目前全球血液学界重要的会议之一.2000年(第42届)ASH年会在美国三藩市举行,提交大会交流的论文逾5 000篇.大会涉及到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广泛领域,信息量大,充分反映了血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动向.本次ASH年会对恶性淋巴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药、新的方案单独或与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病,特别是低度恶性NHL的临床研究.现将该专题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作者:黄慧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应用小地域分析模型研究四会市鼻咽癌的发病因素

    目的:应用集合数据分析模型,在小地域水平、深层次上发现广东省四会市鼻咽癌发病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筛选发病因素.方法:利用该市1989~1998年资料,应用S-PLUS软件拟合集合数据分析模型.结果:共发现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即成人食腌制品量、饮龙江水、烧香次数、习惯饮凉茶;其中四会市居民饮用水源的分布与鼻咽癌发病率分布基本一致,饮龙江水人群鼻咽癌发病率较高,饮其它水源人群鼻咽癌发病率较低,提示饮用龙江水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集合数据分析模型的结果残差较小,稳健性好.结论:集合数据分析模型可用于小地域的各种群体水平的数据分析,及其它肿瘤等少见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郭颖;骆福添;姜文奇;刘国辉;郑迎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MMP-2/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lloproteinases-2/matrix melloproteinases-9,MMP-2/MMP-9)的表达和Ⅳ型胶原(type IV collagen,ColⅣ)的分布形式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揭示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机制,同时为可能应用MMPs抑制剂的新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乳腺非癌组织对照组中MMP-2、MMP-9的表达情况和ColⅣ的分布形式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在82例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4%(43/82)和53.7%(44/82);ColⅣ分布形式中包裹型占14.6%(12/82)、崩解型占85.4%(70/8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MMP-2/MMP-9的表达与ColⅣ的分布形式相关(P<0.05),MMP-2/MMP-9的阳性者,则崩解型ColⅣ出现的概率大.(3)MMP-9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MMP-2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虽有差别,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MMP-2/MMP-9的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或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恶性度和生物学行为.

    作者:黄晓曦;许东坡;王力群;高凌云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癌组织中ER mRNA和PR mRNA阳性表达的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索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mRNA、孕激素受体(PR)mRNA阳性表达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运用RNA原位核酸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278例乳腺癌中ER mRNA和PR mRNA阳性率与临床各因素、阳性和阴性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1)生存组中ER mRNA和PR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2.8%和73.8%,死亡组阳性率分别为55.2%和34.5%(P<0.01);(2)淋巴结无癌转移组ER mRNA和PR mRNA阳性率为75.9%和68.8%,淋巴结癌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53.7%和50.0%(P<0.01);(3)组织学为I+Ⅱ级组的ERmRNA、PR mRNA阳性率分别为73.2%和66.8%,Ⅲ级组分别为54.5%和50.0%(P<0.01,P<0.05);(4)生存组、淋巴结无癌转移组和组织学I+Ⅱ级组ER mRNA、PR mRNA单一阳性和ER、PR mRNA双阳性者平均生存期均高于死亡组、淋巴结癌转移组和组织学Ⅲ级组中单一阳性或双阳性表达(P<0.01,P<0.05).(5)淋巴结无癌转移组、组织学为I+Ⅱ级组和癌组织≤2 cm等组中ER mRNA或PR mRNA单一阳性和ER、PR mRNA双阳性表达者平均生存期高于单一阴性或双阴性表达者(P<0.01,P<0.05).结论:生存组、淋巴结无癌转移组和组织学为I+Ⅱ级组的ER mRNA、PR mRN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死亡组、淋巴结癌转移组和组织学Ⅲ级组,各组中阳性表达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阴性表达者.

    作者:陆良勇;刘尚廉;黄伟达;杨广才;陈成伟;李晓燕;蒋树娟;魏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2001年ASCO会议综述之三

    一年一度的ASCO大会是临床肿瘤学界重要的学术年会,2001年会议同往年一样,肺癌的处理成为与会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本届ASCO会议有关肺癌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争论,二是肺癌的靶向治疗.从大的方面看,单一手段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的作用,综合治疗的合理性;小的细节如化疗的三药联合或两药联合,非铂类方案的应用等方面均作了大量探讨.因此,会议主持者Sause用“无处不是、无处不在”来评价对肺癌治疗的争论,确实十分恰当.

    作者:吴一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食管支架治疗难治性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

    目的:探索难治性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方法,评价食管支架置入术对其的疗效.方法:应用自制塑料食管支架10个、Celestin管8个及自扩金属支架14个共32个食管支架治疗难治性颈部吻合口狭窄患者25例,其中合并吻合口瘘5例.吻合口狭窄0.00~0.60 cm,平均0.26±0.13cm(95%可信限0.23~0.29cm).食管支架置入术前吞咽功能分级平均2.56±0.58级.无合并吻合口瘘者在支架置入术前2月内已行食管扩张术2~5次无效或效差,合并吻合口瘘者在支架置入术前未行食管扩张术治疗.结果:支架置入术成功率100%.随访时间4.0~36.0月,平均13.48±8.55月.全组支架置入术后吞咽功能分级平均为0.32±0.48级,平均提高2.24±0.78级,吞咽功能明显改善(t=14.378,P=0.000);吻合口瘘口全部被阻断、愈合.15例初次置入的支架脱落,脱落时间平均2.95±1.98月,其中14例为管型支架,1例为不带膜金属支架,5例发生再狭窄;10例未脱落,其中金属支架7例、管型支架3例.8例局部疼痛,4例出现明显胃食管反流,2例出现支架腔内粘膜生长引起再狭窄.结论:食管支架治疗难治性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方法简单,疗效确切;选择支架时,应首选塑料支架或Ce-lestin管,放置金属自扩支架要慎重.

    作者:傅剑华;戎铁华;杨名添;李小东;马国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沸腾卡铂溶液瘤内注射治疗实验性肝癌的研究

    目的:探索肿瘤局部注射高温化学药物治疗肝癌的新方法.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卡铂溶液加热至60℃、80℃和100℃,检测加热前后其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建立BALB/c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沸腾卡铂溶液(A组)、室温卡铂溶液(B组)、沸腾蒸馏水(C组)和室温蒸馏水(对照组),观测肿瘤生长曲线、瘤灶消失率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卡铂溶液加热至上述温度持续20 min后,含量、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基本无变化.注射沸腾液体时瘤体中心温度超过80℃,边缘为53℃.注射后A组肿瘤100%(16/16)消失,无复发,与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组肿瘤曾一度全部消失,但75%复发(12/16).B组无瘤灶消失,但肿瘤倍增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组织学检查见A、C组在注射后早期瘤灶大片坏死,边缘残存变性瘤细胞.21天后A组瘤灶细胞全部坏死,C组复发者大量癌细胞增长.B组瘤灶呈灶性坏死,残存瘤细胞较多.结论:卡铂溶液在沸腾状态下仍可保持化学性质稳定,瘤内注射通过高温直接杀癌和热效应增强卡铂杀伤效果的双重作用,能够完全灭活肝癌组织.

    作者:吕明德;申权;吕伽林;任斌;黎曙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Plk1基因为靶的反义寡核苷酸对HepG2肝癌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

    目的:以Plk1基因为靶筛选抗肿瘤药物.方法:根据Plk1mRNA的二级结构设计8条反义寡核苷酸药物,以脂质体介导进行转染,MTT染色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从中筛选出一条序列并对其进行优化.后以佳序列9号进行体外作用持续时间及裸鼠移植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分析.结果:针对5'编码区的5号序列在0.2μmol/L、0.4 μmol/L和0.8μmo1/L时抑制率分别是59.1%、75.5%和90.7%.它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强.5号序列的5'端向内移动3个碱基形成的9号序列的抑制率高于其它3条序列,9号的IC5o是0.081μmol/L.终浓度为0.2μmol/L的9号药物经脂质体介导转染给药1次后,抑制活性逐渐增加,第4天抑制率达到93.0%的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到第6天抑制率为78.3%.荷瘤裸鼠每日腹腔注射9号药物(25 mg/kg)用药28天,处死时对照组的瘤重为(1.536±0.196)g,用药组瘤重为(0.485±0.378)g,方差分析表明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5.59P<0.01),用药组抑瘤率达68.42%.结论:靶向Plk1的反义治疗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Plk1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林莉;王升启;管伟;杨秉呼;胡小电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72例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分析

    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恶性肿瘤.临床上并不常见,发病率为全身恶性肿瘤的1%~2%,但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1].我院1977~1996年经病理确诊恶黑72例,现就其诊治与预后进行总结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2例,女性40例,男女之比1:1.25.年龄2~76岁,中位年龄53.7岁,40~70岁为52例,占72.22%.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其次是瘙痒、疼痛、溃烂、出血,黑痣脱毛,颜色加深,外伤后久不愈合等.

    作者:魏晓丽;杨卫卫;王颖萍;张晓玲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鼻咽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全基因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1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定位NPC发生高频率LOH的区域,为定位NPC相关基因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335个位点)技术检测98例NPC肿瘤基因组DNA等位基因缺失.结果:在22对染色体中,19对染色体在所选取位点中有至少1个位点LOH频率≥30%,3对染色体(15号、20号和22号)无LOH频率大于30%的位点;在335个位点中,4个位点LOH频率≥60%,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1个在9号染色体;5个位点LOH频率介于50%~59%,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5号和¨号染色体各1个位点;2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40%~49%,5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30%~39%;252个位点LOH频率低于30%,提示为背景缺失;LOH频率≥30%的位点主要集中于12个染色体臂,分布于:1p36-34,3p24-26,3p14-21,3q25-27,4q35-31,5q15-21和5q32-33,8p22-23,9p21-23和9q33-34,11p12-14,11q13-23,13q13-14和13q31-32,14q11-13,14q23-24,14q32.本研究新报道在染色体区带1p,5q和19q等发生高频率LOH,LOH精细图谱提示这些区域内可能存在与NPC相关的TSG.结论:NPC肿瘤细胞在多染色体区带发生高频率LOH是常见的分子事件,提示在这些缺失区,可能存在与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邵建永;王辉云;黄晓明;黄丽惜;余杏娟;冯启胜;黄平;冯丙键;李锦添;曾益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13例l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发病、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我院1985年1月至2000年12月13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均为弥漫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同期乳腺恶性肿瘤的0.35%.7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5年生存率为52.0%;4例行局部切除术加化疗和/或放疗,2例复发;2例单纯化疗.总的5年生存率为47%.结论:肿块细针穿刺涂片未能确诊,光镜下组织学检查可确诊,免疫组化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本病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全身化疗,效果良好;手术切除局部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首选;预后与临床分期和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有关.

    作者:张旭;杨名添;戎铁华;曾灿光;马国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研究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Methy thiazolyl tetrazolium)法观察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cl-2、p53、bax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其IC50为(17.65±0.58)μmol/L.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Manumycin处理的HepG2细胞DAPI染色后,细胞核内可见浓染致密的颗粒荧光,典型细胞可见新月型改变,固缩或片段化的核.DNA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DNA梯形带.流式细胞DNA直方图上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细胞凋亡与Manumycin作用的时间和浓度相关.Manumvcin能时间依赖性地诱导HepG2细胞发生G2/M期阻滞.Manumycin处理HepG2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Manumycin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是诱导HepG2细胞凋亡.Manumycin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与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无关,而p53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此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军民;潘启超;杨小平;刘宗潮;廖端芒;符立梧;梁永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放疗、介入、生物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多模式综合治疗使肝癌预后明显改观,但术后复发率仍高达60%,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其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极易侵入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tumor thrombus,PTT),通过门静脉进一步向邻近肝脏播散,导致术后复发.本文仅就PTT形成机制及演变过程综述如下:

    作者:苏小康;李锦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I期修复与重建

    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法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I期修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对25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缺损进行了I期修复与重建,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1.3岁,男160例,女98例.缺损部位包括:头皮62例,颈部40例,口颊部39例,鼻部29例,唇颏部27例,颧颞部22例,下颌骨20例,舌及口底部12例,其它7例.修复方法:局部皮瓣修复75例;局部皮瓣加游离植皮53例;邻近组织瓣修复加游离植皮47例;肌皮瓣18例;肌皮瓣加局部皮瓣或游离植皮25例;游离组织瓣移植30例;游离组织瓣加邻近组织瓣修复3例;组织代用品7例.结果:全组258例病人,共采用276个皮瓣及组织代用品修复.手术成功224例,手术基本成功23例,手术失败11例.结论:头颈部肿瘤术后I期修复与重建可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功能障碍和畸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许光普;曾宗渊;陈福进;巍茂文;伍国号;郭朱明;张诠;杨安奎;刘均墀;宋黎君;钟铁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v银染RNA AP-PCR差示法克隆人胃癌转移相关基因

    目的:以改进的银染RNA AP-PCR法分析原发性及转移性胃癌标本,鉴定和克隆胃癌转移相关基因.方法:以原发及转移灶胃癌标本总RNA为研究对象,首先以T12MN“锚定”引物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再以10核苷酸任意引物进行PCR扩增,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后银染显示并回收差异条带,经RNA点杂交验证、克隆测序后进入GenBank数据库检验同源性.结果:经银染RNA AP-PCR法分析,获得系列差异表达片段.对其中MGA1(662bp)和PGA1(589 bp)两个片段进行验证和测序,结果显示,MGA1与胃癌转移相关,并与编码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CSF-1R)的原癌基因c-fmns 100%同源;而PGA1则属胃癌转移抑制基因,与编码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完全同源.结论:银染RNA AP-PCR法适用于分析和克隆差异表达基因,具有快速、直观、假阳性率低等优点;提示CSF-1R及KAI-1与胃癌转移表型相关,为进一步研究CSF-1R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陈瑞川;蔡克瑕;苏金华;马胜平;付永贵;吴艳环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口腔颌面部黑色素瘤处理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黑色素瘤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1970年1月1日~1998年12月30日收治口腔颌面部黑色素瘤患者66例,I期10例,Ⅱ期16例,Ⅲ期27例,Ⅳ期13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35例,手术加化疗15例,单纯化疗5例,手术加放疗4例,手术加化疗及生物治疗3例.结果:本组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7%、24.7%和17.3%.I~Ⅳ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是80%、72.9%、15.9%和0,5年生存率分别为69.3%、53.2%、5.3%和0.单纯手术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4%和13.2%,手术加化疗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和55.9%.手术病例的原发灶复发率为53.3%.48例死于肿瘤,死亡率为72.7%;死亡病例的远处转移率为72.9%,是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结论:以手术广泛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黑色素瘤较为合理的治疗,治疗性颈清扫术是必须的;辅助化疗有助于减少远处转移,提高疗效.

    作者:张诠;魏茂文;陈福进;曾宗渊;郭朱明;许光普;伍国号;杨安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2001年ASCO会议综述之五

    白血病是危害人类的一种恶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为化学疗法和骨髓移植疗法,尽管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存在着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探讨开发新的生物治疗学方法,用于治疗白血病,特别是应用分子靶点治疗白血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今年ASCO会议的论文,结合近年的一些文献报告,简略介绍这方面的进展.

    作者:吕跃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诱导体外恶性胶质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观察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MTT(methy thiazolyl tetrazolium)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的情况,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bcl-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一定浓度(100μmol/L)的NDGA处理SHG-44细胞不同时间后,在NDGA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也可诱导此细胞发生凋亡,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越明显;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NDG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出现SHG-44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呈负相关;③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DGA处理细胞不同时间后,出现SHG-44细胞bcl-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一致.结论:NDGA可诱导SHG-44细胞的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其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有关,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郭德玉;陈意生;卞修武;史景泉;陈自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CK20m RNA在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以CK20mRNA作为靶产物,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癌细胞即微转移,并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和4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20例大肠癌新鲜组织标本中CK20mRNA的表达.结果: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扩增出370 bp的条带,结肠腺癌HT-29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亦扩增出370 bp的条带,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全组47例大肠癌病人,19例外周血中表达CK20mRNA,总阳性率为40.4%(19/47),CK20mRNA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大直径、肝转移有关.结论:CK20mRNA可作为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微转移的良好指标;外周血中CK20mRNA的检测有助于识别出具有复发或远处转移倾向的高危大肠癌病人.

    作者:孙现军;马恒;侯文红;僧国珍;僧靖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争议——2001年ASCO会议综述之四

    ⅢA 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居临床就诊的肺癌患者的1/3以上,其外科治疗5年生存率仅有15%左右,虽然外科手术在Ⅲ期N2 NSCLC治疗中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其重要性日益受到挑战.从治疗学的观点看,ⅢAN2 NSCLC可分为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两大类,可切除的ⅢAN2 NSCLC包括了影像学上单站或多站纵隔淋巴结转移但估计能完全切除的病例,称为偶然性的ⅢAN2,不可切除的ⅢAN2 NSCLC包括了影像学上有纵隔的团块状阴影,纵隔镜检查阳性的患者,称为边缘性的ⅢAN2.对于临床分期已确定为ⅢAN2期NSCLC患者,关键是要确定哪一些患者属于有治愈可能的病例,对于这类患者应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那么,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目前的现状如何?有何争议?现将2001年ASCO会上所报道的临床试验资料并结合近期一些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作者:王思愚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