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芳;陈朝伦
尽管乳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鉴别诊断可以在常规的HE切片中进行,然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偏面性,故提出具有可重复性的肿瘤定量组织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拟在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癌中,进行定量形态学比较,并在伴有或缺乏侵袭性成分的原位癌癌变细胞间特征的比较,观察小叶癌和导管癌之间的差异.
作者:郑唯强;郑建明;高莉;朱明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的价值及后装治疗合适的每次剂量与总剂量.方法: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112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外照射加腔内照射52例,单纯外照射60例,分组比较.并将综合组的剂量分组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综合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32.7%、23%;对照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6%、18.3%、8.3%.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其中病变长度小于或等于5cm外照射加后装的病例1、3、5年生存率比单纯外照射明显增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而长度大于5cm的病例,两组病人差别不大.结论:外照射综合高剂量率后装治疗对病灶小于或等于5cm的食管癌可明显提高疗效.掌握后装剂量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外照射60Gy后再加腔内后装5Gy/次,总量15Gy效果佳.
作者:刘庆深;林连兴;张小贤;李忆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自Nakane(1966)建立了免疫酶标记技术以来,这门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DAKOEPOS先进的多聚螯合物免疫组化一步染色法,是一种即用型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具有更为简便、更为敏感和高特异性的特点.
作者:林秋雄;李红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腺癌产生粘液物质的类型、性质及分布.方法:收集22例原发性肺腺癌进行五种粘液组化染色,ABpH2.5,ABpH1.0,HID ABpH2.5,ABpH2.5-PAS,PAS-D.结果:22例均见粘液细胞型粘液,21例见被膜型粘液(两者主要为唾液酸粘液),10例见到腺腔型粘液(硫酸粘液为主).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粘液可共存于同一肺腺癌中.结论:被膜型粘液是肺腺癌一种独立类型粘液,与粘液细胞型粘液,腺腔型粘液一样对肺腺癌有诊断意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粘液共存于同一肺腺癌中,反映了肺腺癌的异质性;肺腺癌主要含酸性粘液,ABpH2.5辅助诊断肺腺癌既简单又实用.
作者:胡陆林;陈镆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对35例原发性喉癌,癌旁1.0cm组织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了IL-8在喉癌组织和边缘正常组织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戴嵩;宋津辉;邰旭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研究证实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1].p21WAF1/CIP1和p53是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的负性调控因子.本实验以喉正常粘膜、喉粘膜不典型增生病变和喉癌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种基因蛋白产物,观察在喉癌癌变过程中变化及相互关系.
作者:王建波;王金泉;娄卫华;董明敏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揭示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MUC5AC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正常胃粘膜、癌前病变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5AC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人正常胃粘膜中的浅表1/3范围内广泛分布MUC5AC基因产物(100%),肠化、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29.6%、100%和40.0%.胃癌组织中MUC5AC核粘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肿瘤的部位和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和浸润、临床分期无关(P>0.05),但MUC5AC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胃癌的Lauren'氏分型差别显著(P<0.05).结论:MUC5AC是组成胃粘膜的粘蛋白基因之一,在胃癌和癌前病变是下调表达,MUC5AC核粘蛋白与胃癌的Lauren'氏分型有关.
作者:汪荣泉;房殿春;罗元辉;刘为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α-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TGFα-PE40,简称TP40)对人肺腺癌细胞生长的导向抑制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人肺腺癌SPC-A-1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TP40对SPC-A-1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用过量EGF竞争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果:SPC-A-1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出大量棕黄色的EGFR阳性染色.TP40浓度为1~100ng/ml时,对SPC-A-1细胞生长及蛋白质合成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过量EGF能完全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论:人肺腺癌SPC-A-1细胞能高水平地表达EGFR,重组TP40对SPC-A-1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部位为细胞的EGFR.
作者:王兵;徐永华;王杰军;黄渊;江万里;陆健;高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寻找染色体3p14.2区域与鼻咽癌相关的表达序列标记(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为筛选鼻咽癌候选基因打下基础.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同源性比较筛选EST的策略,结合Northern杂交和逆转录PCR方法,检测3p14.2区域的相关ESTs在鼻咽癌和正常鼻咽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3p14.2区域筛选到一个在鼻咽癌中低表达的ESTw23312,与正常鼻咽上皮组织相比较,在鼻咽癌细胞株及13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的5例其表达下调(P<0.01).结论:染色体3p14.2区域ESTw23312在鼻咽癌中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参与鼻咽癌癌变过程,为克隆鼻咽癌相关基因提供了新线索.
作者:田芳;李友军;陈主初;何春梅;邓燕飞;袁建辉;段朝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4~1997年间外科收治的100例硬纤维瘤,包括腹壁硬纤维瘤53例,腹壁外硬纤维瘤47例.结果:全组100例硬纤维瘤行广泛切除术68例,根治切除术27例,术后合并放疗12例,全组病例复发率36%,本院治疗复发率10.8%,1例病人死于肿瘤肺转移.结论:硬纤维瘤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治疗应按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处理.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可能对肿瘤有效.
作者:赵东兵;邵永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累及前颅底或颅内脑组织的鼻腔副鼻窦癌的手术切除途径及方法.方法:经颅面联合进路行显微外科连续整块切除累及前颅底或颅内脑组织的鼻腔副鼻窦癌15例,其中5例仅累及前颅底,10例累及前颅底至颅内额叶脑组织.硬脑膜缺损应用大腿阔筋膜修补.结果:15例均作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长为10年,短为2年.其中4例为初治患者,11例为综合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9例无瘤生存2年以上,2年无瘤生存率为60.00%.11例接受此手术行拯救外科治疗,其中6例无瘤生存2年以上,2年拯救成功率为54.55%.结论:经颅面联合进路行显微外科连续整块切除累及前颅底或颅内脑组织的鼻腔副鼻窦癌是可行的.
作者:伍国号;耿军;陈福进;曾宗渊;闵华庆;许光普;魏茂文;郭朱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IGF-I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2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组织IGF-I mRNA的表达.结果:28例结直肠癌中,IGF-I mRNA表达阳性者20例,癌周组织仅3例阳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1);C、D期癌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癌(P<0.01).结论:IGF-I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广泛的表达,IGF-I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转移有关.
作者:李晴;孔宪国;郝杰民;叶世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嗅神经母细胞瘤为少见的鼻腔恶性肿瘤.自1924年由Berger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已有不少文献对本病的病理和临床进行了研究.本文收集6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守云;周阳春;夏火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白血病bcl-2,p170,CD34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77例急性白血病和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l-2,p170,CD34的表达.结果: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bcl-2,p170,CD34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初治急性白血病;bcl-2,p170,CD34高表达的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不表达或低表达者;加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D34表达高于慢性期;bcl-2高表达的阳性符合率为90.9%,略高于p170或CD34;白血病bcl-2,p170的表达有轻度正相关性(r=0.386,P<0.001).结论:bcl-2为较敏感的临床预测指标,联合检测bcl-2,p170,CD34可能提高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CD34可能是CML病程进展的指标.而不同多药耐药机制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段宝华;刘少君;席雨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鼻咽癌合并皮肤病的报告不多,所报告的多为鼻咽癌合并皮肌炎.鼻咽癌并发银屑病的个案尚未见报道,近年我科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金辉;蔡悦成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膀胱癌发病中作用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例正常膀胱粘膜和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Fas和FasL表达.结果:膀胱癌中Fas和FasL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粘膜中表达;Fas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复发之间均密切相关,但FasL表达与三者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Fas和FasL系统异常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逃避的重要因素;Fas可作为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标记物.
作者:谢庆祥;汪鸿;缪友仁;林福地;李金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对80例食管浸润癌组织中的局部体液免疫即IgG、IgM、IgA产生细胞及p53蛋白、PCNA进行检测,以探索局部体液免疫对抑癌基因突变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和S-P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IgG产生细胞与p53蛋白、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IgG阳性而p53、PCNA阴性的病例,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的程度显著降低.IgA、IgM与p53突变及PCNA的表达无关.结论:IgG似通过抑制p53突变及细胞增殖活性来抑制肿瘤浸润与转移.
作者:苏蔚;赵卫星;付华民;和瑞芝;卢朝晖;马力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关系,以探讨胃泌素对大肠癌的促增殖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PCNA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 5%,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PCNA-LⅠ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1),Dukes'C期和D期显著高于A期(P<0.05).胃泌素阳性组癌组织PCNA-LⅠ为63.16±15.14,胃泌素阴性组为47.41±13.04,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方式产生胃泌素,促进细胞的增殖.
作者:何渝军;何双梧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肝多发性血管瘤及合并肝癌或肝转移瘤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连续扫描在诊断上的优越性.方法:21例患者(16例多发性血管瘤,2例肝血管瘤合并原发性肝癌,3例肝血管瘤合并肝转移瘤).按常规先对全肝进行平扫,然后于注射造影剂后30秒、60秒、2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进行肝脏螺旋扫描.结果:21例患者肝脏内病灶数共75个.血管瘤病灶66个,其中21/66小血管瘤病灶平扫时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区,增强扫描30秒、60秒,表现均匀强化,或边缘不规则强化,2分钟、5分钟、表现高密度或等密度灶;10分钟、15分钟,表现为等密度灶或低密度灶.44/66例大血管瘤,增强扫描表现为强化渐向中心扩展;1/66例大血管瘤,5~15分钟,表现为边缘轻度强化.2例肝血管瘤合并肝癌,肝癌病灶共2个,平扫时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30秒表现为不均匀强化.3例肝血管瘤合并转移瘤,转移病灶7个,平扫表现低密度.增强扫描5/7个病灶在30秒、60秒表现为周边强化,2/7个病灶各期呈均匀低密度.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不仅同时对肝多发性血管瘤做出诊断,而且同时对血管瘤合并肝癌或肝转移瘤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吴沛宏;赵明;卢丽霞;阮超美;郑列;李立;莫运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从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人的肿瘤抑制基因p14ARF,以研究其对人的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出0.4Kb的p14ARFcDNA片段,测序正确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的BamHI和EcoRI位点,命名为pcDNA3ARF.此质粒由脂质体LipofectamineTM介导转染肿瘤细胞Hep2、KB、KB-v200、HepG2、HLE、Huh7以及MCF7和MCF7/ADR,经G418筛选2周后统计形成的集落数.结果:经抗生素G418筛选2周后,发现p53阳性的肿瘤细胞HepG2、Hep2、MCF7形成的集落数较少,分别为59±2.1,60±2.1和66±7.0,占各自对照组的47%,57%,58%;而p53异常的肿瘤细胞KB,HLE,Huh-7,则形成相对较多的集落,分别为91±2.5,48±2.0,41±2.0,占各自对照组的74%,65%,80%,但是二种p53异常的耐药肿瘤细胞株KB-v200和MCF7/ADR,形成的集落数少,分别为13±2.0和21±1.5,占各自转染空载体pcDNA3的对照组的15%和17%.结论:p14ARF能明显抑制p53阳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p53相关性;然而p14ARF对p53阴性的耐药肿瘤细胞却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由此提示:p14ARF抑制耐药肿瘤细胞的生长是p53非依赖性的(至少在这两种耐药肿瘤细胞中).
作者:范国昌;雷磊;谢建君;吴祖泽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