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蒋国梁;钱浩;王丽娟;傅小龙;赵蓉蓉;凌云华;赵森
目的:探讨灵芝复康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则定不同剂量芝复康宝对S180荷瘤小鼠血清IL-2、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小剂量组(0.5mg/kg体重)血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和TNF-α均有一定的诱生作用,提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可能通过调节宿主BRM(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系统而发挥其抑制肿瘤的作用.
作者:郑振;沈自尹;俞红;姚明;黄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端粒与端粒酶是近年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实它与细胞衰老和肿瘤密切相关.虽然端粒酶与肿瘤发生的因果关系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但端粒酶可在90%的肿瘤组织中表达这一事实使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利用前景.本文采用TRAP-银染法对32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就端粒酶检出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假阴性结果等几个涉及端粒酶在肿瘤诊断应用中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寸凌云;陈雯;许发茂;张桥;万德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HCC细胞凋亡、p21和PCNA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HCC标本采用DNA末端标记(Tunel)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计算机图像技术定量分析.结果:小肝癌(<5cm)AI高于大肝癌(P<0.01),肝内转移、浸润性及低分化HCC的AI分别低于无转移(P<0.01)、非浸润性及高分化HCC(P<0.05).而PCNA-LI恰好相反.癌旁组织p21阳性率及p21表达值(PU)均高于癌组织(P<0.01).并且癌及癌旁组织p21表达值在浸润性及肝内转移HCC分别高于非浸润性及无转移HCC(P<0.01).AI与PCNA-LI呈高度负相关(r=0.7289,P<0.01).术后生存1年以上者其AI大于生存1年以内者(P<0.01),而PCNA-LI和p21表达值却小于生存1年以内者(P<0.05).结论:AI、PCNA-LI和p21表达水平与HCC的分化、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成为HCC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作者:孔宪炳;梁力建;黄洁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淋巴毒素(rhLT)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采用MTT法测rhLT对人胃癌细胞MKN-45的细胞毒作用,体内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rhLT对体外培养的MKN-45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为1.98×10-2μg/ml;rhLT对小鼠体内移植的S180实体瘤和小鼠Ehrlich氏实体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34.13%和34.08%;在rhLT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中发现rhLT有很好的疗效,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rhLT预防组,30.61%;rhLT治疗组,59.45%;rhLT预防治疗组79.23%.结论:rhLT在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有潜在的预防转移作用.
作者:李纯懿;任文龙;李昌本;李平;姚玉龙;戴静芝;刘全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应用PCR-SSCP(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和直接测序方法.结果:4/38例患者BRCA1基因有突变,突变例数占总例数的10.5%,其中3例突变位置在内含子的拼接区,一例突变位置在11号外显子上.结论:筛查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赖春宁;江泽飞;宋三泰;王建安;黎燕;沈倍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真核细胞核内的核基质结构和功能复杂,已知核基质的功能与细胞的分化、增殖等生命活动过程有关,且与细胞的癌变和凋亡有关[1],我们比较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及凋亡过程核基质蛋白的改变,并分析了核基质蛋白在K562细胞凋亡过程的可能作用及其意义.
作者:李娟;罗绍凯;张国材;彭爱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CT扫描是诊断肺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高分辨率的重建技术能够提高肺部病灶的分辨率,有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现在广泛采用的肺高分辨率技术常常是提高了肺组织的分辨率,却降低了纵隔软组织的分辨率.混合重建技术是近发展的一项新的CT重建技术,它可使上述两种组织均能同时在CT图像上清晰显示.本文收集210例患者应用这种混合重建技术作CT胸部扫描,着重探讨如何提高肺组织图像的分辨率及其在肺肿瘤诊断的价值.
作者:郑庆生;徐志斌;钟锐;卢丽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材料与方法:56例经HRCT检查的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男52例,女4例.采用双盲法阅片,总结放射性肺损伤的HRCT征象,并与临床表现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损伤的部位与照射野一致;(2)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表现与CT征象不平行,一般较CT征象为轻.结论: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依据.
作者:崔念基;李贻卓;陈林;徐志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以p21作为标志物的功能检测方法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53基因功能状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未经阿霉素诱导及阿霉素诱导后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中p53及p21蛋白表达.结果:对25例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进行了检测,显示5例p53基因功能异常,其中1例为慢性期,显示p53基因为野生型,但无功能;1例为加速期;3例急变期,分别为急粒变、急单变和多克隆急变,在急淋变中未见.p53基因功能异常者预后差.结论:p53基因功能异常多出现于慢粒急性髓细胞变,与患者预后相关.除因基因本身改变而致p53功能丧失外,慢粒中可能存在p53抑制因子或结合蛋白,致使p53功能丧失.
作者:毕丹;周淑芸;曾木圣;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克隆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识别原代大鼠气管上皮细胞同由α粒子辐射诱发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之间的差别表达基因.结果:共克隆到15个可能同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s),共向GenBank登录7条新基因序列.其中克隆ZC66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高度同源,经Northerm杂交证实其在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中高表达,序列分析提示nm23在此恶转细胞中存在突变.结论: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辐射致癌提供了线索,并提示nm23基因可能参与α粒子辐射致大鼠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原发过程.
作者:李刚;吴德昌;胡迎春;赵永良;项晓琼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整合蛋白(integrin)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表面膜蛋白,为重要的细胞粘附因子[1~2].它在结构上具有多态性,由α和β二个亚单位构成异源性二聚体复合物,其不同状态的复合物可与不同的粘附蛋白结合.我们近研究发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乳腺癌细胞外基质(ECM)中占较大比例,并且表达量多与患者预后好有明显关系[3].国外研究证实α-5、β-1整合蛋白是大多数细胞表面较大的FN受体,它与FN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对恶性肿瘤发生多方面的作用[1~2][4~5].但它在乳腺癌实体瘤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还不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作用和意义,我们对α-5、β-1整合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观察.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邓永江;刘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食管癌转移器官以淋巴结、肺、肝多见,也有骨、肾、肾上腺、脑转移.食管癌十二指肠转移临床罕见.本科1998年3月收治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3岁,进行性吞咽梗阻一个多月入院.体查发现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大1cm×1cm,质韧,固定,无压痛.食管X线点片:食管胸中段相当于第6~8胸椎右后充盈缺损,粘膜中断,壁硬,扩张度差.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30cm~35cm处食管前壁溃疡灶,周围隆起,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cm×2cm溃疡,降部见散在多发性溃疡.活检病理(汕大医学院125969)示:食管鳞状细胞癌Ⅱ级(图1);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粘膜内见鳞状细胞癌浸润(图2).
作者:陈创珍;陈志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EA-重组痘苗病毒对CEA阳性肿瘤的预防作用.方法:构建CEA阳性小鼠Hepa肝癌细胞模型(Hepa-CEA+).将实验鼠分为4组,先分别皮下接种痘苗病毒(野生型W-VV或重组型CEA-rV)3次,再分别颈背部皮下注射CEA阳性或CEA阴性同源鼠Hepa肝癌细胞.观察动物反应并在接种癌细胞后每周测量一次肿瘤大小.结果:3个对照组各鼠颈背部皮下均可见有瘤块形成,并且以相近速率快速增长,3组之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接种CEA-rV/Hepa-CEA+组各鼠在观察期限内均无肿瘤形成.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鼠未表现有毒副反应.结论:CEA-rV通过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CEA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反应,能有效预防小鼠移植性CEA阳性肿瘤的形成.
作者:卢方安;黄冰;杨洁;罗超权;杨英浩;伍新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病理学特征与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总结1983年-1997年间经病理证实3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分析其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关系.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发生部位:乳上部15.4%(6/39),乳下部12.8%(5/39),乳周部71.8%(28/39).病理类型:息肉菜化型71.8%(28/39),溃疡浸润型25.6%(10/39),缩窄型2.6%(1/39).组织学:乳头管状腺癌76.9%(30/39)低分化腺癌12.8%(5/39),粘液腺癌5.1%(2/39),类癌5.1%(2/39).临床主要症状是黄疸,上腹部隐痛,腹胀呕吐,呕血黑便.诊断符合率,钡餐72.2%(13/18),内窥镜87.5%(14/16).手术切除率:67.6%(25/37),胆胰漏发生率10.8%(4/37).手术死亡率5.4%(2/37).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好发于乳周部且以息肉菜花型多见,组织学主要是乳头管状腺癌.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钡餐结合内窥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方法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其它术式在不同情况下也可酌情应用.
作者:常家聪;刘弋;王瑞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对腹膜后原发性肿瘤(RPT)和肿瘤样病变(RTLD)的定位和良恶性鉴别能力.资料和方法:本文共收集150例(共157个病灶)腹部肿物患者(用于定位分析),其中80例(共87个病灶)为RPT和RTLD病人(用于定性分析).男性9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岁.全部病例均获病理学证实.结果:超声定位准确性达88.54%(139/157),敏感性达90.80%(79/87),特异性达85.71%(60/70).80例RPT和RTLD病人中,61例(76.25%)可正确鉴别良恶性.内部异质性、边界清晰与不清晰、外形规则与不规则、以及移动性,这些超声征象对于良恶性鉴别较有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于RPT和RTLD的发现和定位是很好的影像诊断方法;进行超声影像的综合分析,能对大多数病人做出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朱强;严昆;孟焱;陈敏华;陈素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课题研究了正常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不同部位粘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痔切除时,用活检钳咬取并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直肠粘膜10例.经纤维结肠镜咬取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大肠腺瘤20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大肠癌30例,标本离体后,立即沿肠管纵轴剖开铺展,在自然伸展状态下,分别取远癌旁(距肿瘤边缘5~10cm)、近癌旁(距肿瘤边缘2cm)和癌粘膜各1块(0.5cm×0.5cm×0.5cm).30例大肠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22例,低分化2例.分期:A期5例,B期14例,C期9例,D期2例.
作者:徐德龙;王克诚;刘宁青;肖文华;魏梅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RI在评价NPC放疗后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NPC放疗后患者行MRI检查,其中15例为RF,21例RNPC,3例RF及3例RNPC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经病理活检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或随访追踪证实.MRI扫描使用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SE序列T1、T2加权横断、冠状、矢状位成像,其中34例(16例RNPC,18例RF)加行Gd-DTPAT1W增强扫描.结果:21例(21/21)RNPC、8例(8/18)RF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16例RNPC(16/16)及1例RF(1/18)有强化,12例(12/16)RNPC呈均匀强化;RF随时间演变信号变化大;咽旁淋巴结增大8例,2例为良性,6例为转移癌.结论:T2WI对鉴别RF与RNPC有一定价值,而Gd-DTPA增强扫描价值重大.对于NPC有咽旁淋巴结增大者应常规使用增强扫描以确定其为良性增生或淋巴结转移癌.
作者:梁碧玲;沈君;林云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髓质型食管癌因肿瘤的生长特点不同,在X线片上也就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些不同的表现和其它因素是否对放疗预后产生影响,为此,本文探讨了部分病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世坚;陈志坚;李德锐;彭逊;林志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隐性颈淋巴结转移更好的预测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m23-H1基因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129例声门上喉癌的病例资料.结果:nm23-H1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nm23-H1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可用于指导临床对声门上型喉癌N0病例应用选择性颈清扫术.
作者:杨安奎;曾宗渊;陈福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小鼠肿瘤内直接注射不同剂量32P-玻璃微球(32P-GTMS)和90Y-玻璃微球(90Y-GTMS)后,不同时间肿瘤组织的生物效应.材料与方法:采用昆明鼠作为实验动物,腋部皮下接种S180肿瘤细胞,7~10天后在注射部位长出实体瘤块.将每36只带瘤鼠分成三个剂量组,分别向各组鼠瘤块中心注射不同剂量(1mCi,2mCi,4mCi)的32P-玻璃微球或90Y-玻璃微球碘油悬浮液50μ1,在注射后不同时间(7天,14天,21天,28天)分批杀死各剂量组小鼠,取出瘤块,观察瘤体大小及病理变化.结果:32P和90Y-玻璃微球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和杀伤作用,它的有效杀伤半径分别约为3.5mm~4mm和5mm.结论:32P和90Y-玻璃微球对肿瘤的有效杀伤半径不随放射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作者:谭建;董峰;孙福印;崔瑞雪;苑淑渝;惠京;张富海;贾强;吴晓琪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