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39例临床分析

常家聪;刘弋;王瑞祥

关键词: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病理学特征与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总结1983年-1997年间经病理证实3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分析其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关系.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发生部位:乳上部15.4%(6/39),乳下部12.8%(5/39),乳周部71.8%(28/39).病理类型:息肉菜化型71.8%(28/39),溃疡浸润型25.6%(10/39),缩窄型2.6%(1/39).组织学:乳头管状腺癌76.9%(30/39)低分化腺癌12.8%(5/39),粘液腺癌5.1%(2/39),类癌5.1%(2/39).临床主要症状是黄疸,上腹部隐痛,腹胀呕吐,呕血黑便.诊断符合率,钡餐72.2%(13/18),内窥镜87.5%(14/16).手术切除率:67.6%(25/37),胆胰漏发生率10.8%(4/37).手术死亡率5.4%(2/37).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好发于乳周部且以息肉菜花型多见,组织学主要是乳头管状腺癌.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钡餐结合内窥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方法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其它术式在不同情况下也可酌情应用.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食管癌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食管癌转移器官以淋巴结、肺、肝多见,也有骨、肾、肾上腺、脑转移.食管癌十二指肠转移临床罕见.本科1998年3月收治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3岁,进行性吞咽梗阻一个多月入院.体查发现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大1cm×1cm,质韧,固定,无压痛.食管X线点片:食管胸中段相当于第6~8胸椎右后充盈缺损,粘膜中断,壁硬,扩张度差.纤维胃镜检查:距门齿30cm~35cm处食管前壁溃疡灶,周围隆起,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cm×2cm溃疡,降部见散在多发性溃疡.活检病理(汕大医学院125969)示:食管鳞状细胞癌Ⅱ级(图1);十二指肠粘膜慢性炎症,粘膜内见鳞状细胞癌浸润(图2).

    作者:陈创珍;陈志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12的含量及其意义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目前人们研究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对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的水平进行了检测.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复方食管乳剂治疗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食管炎是胸部肿瘤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常用的复方维生素B液加庆大霉素和/或1%普鲁卡因水剂的疗效不够满意.本研究采用本院药剂科研制的复方食管乳剂与1%普鲁卡因水剂作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和副作用.

    作者:陈明;蒋国梁;钱浩;王丽娟;傅小龙;赵蓉蓉;凌云华;赵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疗效分析

    立体放射外科(SRS)以其定位准确,对周围正常的脑组织保护好,可对颅内小体积病灶的单次大量照射,具有精确、靶区边缘剂量陡降的特点,因此对脑转移瘤这种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的肿瘤是非常有效的.脑转移瘤的生物和物理学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放射外科靶.现报道我们使用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的情况.

    作者:翁志成;黄民权;吴贵华;吴家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双期增强螺旋CT佳参数设置

    螺旋CT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动态扫描,对肝细胞肝癌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普通CT机作常规增强扫描,由于扫描和成像速度慢,所获取图像多为门脉相或肝实质相,不能充分反映肝细胞癌血供特点,不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近年来,我们对154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作双期增强扫描,探讨获得佳的动脉期、门脉期显像参数,现将资料完整的病例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钟锐;郑庆生;李立;陈林;卓水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人脑肿瘤中SV40大T抗原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

    目的:探讨SV40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Tag)表达及与抑癌蛋白pRb的相互作用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43例人脑肿瘤组织及5例正常人脑组织中Tag的表达,并对15例Tag阳性瘤组织检测Tag-pRb复合物的存在.结果:Tag在5例室管膜瘤及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中全部表达,垂体腺瘤(5/6)、星形胶质细胞瘤(7/10)、脑膜瘤(4/6)、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5)及髓母细胞瘤(1/5)均有Tag的表达;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松果体瘤及5例正常人脑组织无Tag表达.15例Tag阳性瘤组织中均发现Tag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结论:在人脑肿瘤组织中Tag广泛表达,Tag可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Tag-pRb特异性复合物的形成导致pRb失活,可能是人脑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理.

    作者:甄海宁;章翔;步星耀;黄文晋;张志文;肖华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肢体大血管与神经干旁软组织肉瘤的序贯治疗

    目的:探讨提高肢体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Sarcoma,STS)晚期病例的疗效、降低截肢率.方法:对9例累及血管、神经干的STS晚期患者进行了保存肢体的序贯治疗.即:术前介入化疗、热疗-手术切除-术后内照射(辅加外照射)-化疗.结果:9例均保存了肢体,近期疗效较满意.其中5例无瘤生存至今,长时间已达2年6个月.结论:对晚期的肢体STS病例采用保存肢体的序贯治疗改变了以往肢体STS一经累犯血管、神经干必须截肢的传统观念.我们体会序贯治疗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切除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保全了肢体,改善了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威;詹友庆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对腹膜后原发性肿瘤(RPT)和肿瘤样病变(RTLD)的定位和良恶性鉴别能力.资料和方法:本文共收集150例(共157个病灶)腹部肿物患者(用于定位分析),其中80例(共87个病灶)为RPT和RTLD病人(用于定性分析).男性9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岁.全部病例均获病理学证实.结果:超声定位准确性达88.54%(139/157),敏感性达90.80%(79/87),特异性达85.71%(60/70).80例RPT和RTLD病人中,61例(76.25%)可正确鉴别良恶性.内部异质性、边界清晰与不清晰、外形规则与不规则、以及移动性,这些超声征象对于良恶性鉴别较有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于RPT和RTLD的发现和定位是很好的影像诊断方法;进行超声影像的综合分析,能对大多数病人做出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朱强;严昆;孟焱;陈敏华;陈素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食管癌组织多种肿瘤抑制基因微卫星多态位点的杂合丢失和不稳定

    目的:研究p53,p16,Rb,DCC,APC等多种已知抑癌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缺失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检测高发区36例配对的食管癌标本14个微卫星DNA多态位点的杂合丢失和不稳定性.结果:分别与p53,p16及Rb连锁的D17S261,D9S162、D9S171、IFNA和D13S170均有高频率的杂合丢失(>25%);两个以上的位点异常者占86%,pTNMⅢ期患者微卫星DNA多态位点异常的频率显著高于Ⅱ期患者(P<0.01).结论:同一病例有多个微卫星DNA多态位点异常提示食管上皮癌变涉及多个抑癌变涉及多个抑癌基因的失活.

    作者:吴孔明;王明荣;王瑞林;韩亚玲;蔡岩;徐昕;晏梅;孙燕;吴旻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咖啡因促进受照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受照后G2/M期阻滞和凋亡的关系及调控.方法:以K562细胞为对象,用流式细胞仪、形态学、DNA电泳和凋亡蛋白2.7(APO2.7)等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1)20Gyγ射线照射K562细胞后引起G2/M期阻滞,48hG2/M期比例为71.2%,流式细胞仪、形态学和APO2.7检测凋亡比例分别为2.6%、2.0%±1.1%和22.5%;(2)照前加入10mmol/L咖啡因,G2/M比例降低至12.0%,凋亡比例增至13.5%、20.1%±3.5%和34.4%,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P<0.01).咖啡因本身对细胞周期和凋亡没有影响.结论:抑制G2/M期阻滞可促进辐射诱导的凋亡,为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赵卫红;陈家佩;从玉文;吴岚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分析38例散发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应用PCR-SSCP(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和直接测序方法.结果:4/38例患者BRCA1基因有突变,突变例数占总例数的10.5%,其中3例突变位置在内含子的拼接区,一例突变位置在11号外显子上.结论:筛查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赖春宁;江泽飞;宋三泰;王建安;黎燕;沈倍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黄岑中酚性甙类对小鼠放射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索黄苓中的放射损伤防护作用有效成分.方法:黄芩水提液酸化保温(80℃)50分钟,滤去析出的黄芩黄酮类(FSBG),水溶液用经典分离法得一沉淀物(Ⅰ)、化学分析其结构类型;用60Co7.7Gy~8.7Gy全身照射纯系NIH雌性小鼠,照前35~45min每鼠腹腔注射(Ⅰ)1g/kg或2g/kg,观察生存防护效力、30天存活率和照射4.0Gy(2g/kg)后第4天和第12天的WBC、PLT、RBC和HGB.结果:(1)FSBG和(Ⅰ)均对三氯化铁、Molisch、Fehling试剂呈阳性反应,前者对浓硫酸、碱试液和盐酸镁粉呈阳性而(Ⅰ)呈阴性;(2)每鼠1g/kg和2g/kg剂量均显著提高生存防护效力(1.35~2.08治疗组30天存活时间和对照组30天存活时间之比值)和30天存率(治疗组为8.33~41.46%,对照组为0~2.50%),2g/kg能明显增加4.0Gy照后第4天和第12天的WBC、PLT、RBC和HGB.结论:(1)对浓硫酸等的呈色反应差异表明(Ⅰ)和FSBG化学结构不同;对FeCl3等阳性反应提示(Ⅰ)的主要成分为酚性性甙类;(2)GSBG有显著的放射损伤护作用;(3)本研究为黄芩的新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利国威;冼超贵;雷穗妮;陈昆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重组人淋巴毒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淋巴毒素(rhLT)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采用MTT法测rhLT对人胃癌细胞MKN-45的细胞毒作用,体内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rhLT对体外培养的MKN-45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为1.98×10-2μg/ml;rhLT对小鼠体内移植的S180实体瘤和小鼠Ehrlich氏实体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34.13%和34.08%;在rhLT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中发现rhLT有很好的疗效,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rhLT预防组,30.61%;rhLT治疗组,59.45%;rhLT预防治疗组79.23%.结论:rhLT在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有潜在的预防转移作用.

    作者:李纯懿;任文龙;李昌本;李平;姚玉龙;戴静芝;刘全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CT混合重建技术在肺肿瘤诊断的应用

    CT扫描是诊断肺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高分辨率的重建技术能够提高肺部病灶的分辨率,有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现在广泛采用的肺高分辨率技术常常是提高了肺组织的分辨率,却降低了纵隔软组织的分辨率.混合重建技术是近发展的一项新的CT重建技术,它可使上述两种组织均能同时在CT图像上清晰显示.本文收集210例患者应用这种混合重建技术作CT胸部扫描,着重探讨如何提高肺组织图像的分辨率及其在肺肿瘤诊断的价值.

    作者:郑庆生;徐志斌;钟锐;卢丽霞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nm23-H1和层粘连蛋白表达预测声门上喉癌隐性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隐性颈淋巴结转移更好的预测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m23-H1基因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129例声门上喉癌的病例资料.结果:nm23-H1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nm23-H1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可用于指导临床对声门上型喉癌N0病例应用选择性颈清扫术.

    作者:杨安奎;曾宗渊;陈福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表达α-5、β-1整合蛋白的临床病理意义

    整合蛋白(integrin)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表面膜蛋白,为重要的细胞粘附因子[1~2].它在结构上具有多态性,由α和β二个亚单位构成异源性二聚体复合物,其不同状态的复合物可与不同的粘附蛋白结合.我们近研究发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乳腺癌细胞外基质(ECM)中占较大比例,并且表达量多与患者预后好有明显关系[3].国外研究证实α-5、β-1整合蛋白是大多数细胞表面较大的FN受体,它与FN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对恶性肿瘤发生多方面的作用[1~2][4~5].但它在乳腺癌实体瘤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还不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作用和意义,我们对α-5、β-1整合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观察.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邓永江;刘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及TNF-α的诱生作用

    目的:探讨灵芝复康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则定不同剂量芝复康宝对S180荷瘤小鼠血清IL-2、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小剂量组(0.5mg/kg体重)血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和TNF-α均有一定的诱生作用,提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可能通过调节宿主BRM(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系统而发挥其抑制肿瘤的作用.

    作者:郑振;沈自尹;俞红;姚明;黄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500例良恶性肿瘤ICM-DNA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各种恶性肿瘤及相应良性病变中DNA含量及倍体的变化,分析其对诊断、分级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DIPAS-200生物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常见恶性肿瘤及其良性病变共500例作ICM-DNA分析研究.结果:(1)宫颈鳞癌、卵巢常见恶性肿瘤(浆液性及粘液性囊腺癌)、滤泡性淋巴瘤的DNA含量和超二倍体率均显著高于相应起源组织或良性肿瘤;(2)结直肠高分化腺癌与良性病变之间、各种类型甲状腺癌与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和良性肿瘤之间的DNA含量和倍体无显著差异;(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宫颈鳞癌、结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DNA含量均越高,超二倍体率也越高.结论:ICM-DNA检测能在定量水平分析肿瘤,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特别是对一些交界性肿瘤和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DNA含量和DNA倍体特征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分化状态有关.

    作者:许良中;周晓燕;杨文涛;朱伟萍;施宗高;李小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诊断学意义

    端粒与端粒酶是近年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实它与细胞衰老和肿瘤密切相关.虽然端粒酶与肿瘤发生的因果关系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但端粒酶可在90%的肿瘤组织中表达这一事实使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利用前景.本文采用TRAP-银染法对32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就端粒酶检出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假阴性结果等几个涉及端粒酶在肿瘤诊断应用中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作者:寸凌云;陈雯;许发茂;张桥;万德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53基因功能检测

    目的:通过以p21作为标志物的功能检测方法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53基因功能状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未经阿霉素诱导及阿霉素诱导后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中p53及p21蛋白表达.结果:对25例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进行了检测,显示5例p53基因功能异常,其中1例为慢性期,显示p53基因为野生型,但无功能;1例为加速期;3例急变期,分别为急粒变、急单变和多克隆急变,在急淋变中未见.p53基因功能异常者预后差.结论:p53基因功能异常多出现于慢粒急性髓细胞变,与患者预后相关.除因基因本身改变而致p53功能丧失外,慢粒中可能存在p53抑制因子或结合蛋白,致使p53功能丧失.

    作者:毕丹;周淑芸;曾木圣;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