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波;林奕中;张昌卿;吴雪强;周志伟;陈功;万德森;潘志忠
真核细胞核内的核基质结构和功能复杂,已知核基质的功能与细胞的分化、增殖等生命活动过程有关,且与细胞的癌变和凋亡有关[1],我们比较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及凋亡过程核基质蛋白的改变,并分析了核基质蛋白在K562细胞凋亡过程的可能作用及其意义.
作者:李娟;罗绍凯;张国材;彭爱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十二指肠壶腹部血管内皮肉瘤极为罕见,胰尾鳞癌也极少见,同时并存国内文献未见报道.我们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8岁.上腹部不适2个月,纳差、全身皮肤黄染7天,于1998年3月5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消瘦,全身皮肤黄染,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腹水征(-).
作者:董双菊;张崇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临床治疗28例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病例,并随机抽取12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的鼻咽轴位CT,统计鼻腔粘连的发病情况.结果:CT资料显示鼻腔粘连发生率为28.5%,其中94%的病人发生在放疗后6个月内,女性、接受鼻咽腔内照射以及放疗前鼻咽肿瘤浸润程度广泛的病人,容易发生鼻腔粘连.经治疗后的鼻腔粘连病例,鼻腔再通气效果良好.结论:鼻咽癌放疗后的鼻腔粘连有较高的发生率,多于放疗后6个月内形成;它与性别、鼻咽腔内照射、鼻咽肿瘤的浸润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鼻腔粘连的佳方法.
作者:周永;唐安洲;李杰恩;曾钢;兰新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小鼠肿瘤内直接注射不同剂量32P-玻璃微球(32P-GTMS)和90Y-玻璃微球(90Y-GTMS)后,不同时间肿瘤组织的生物效应.材料与方法:采用昆明鼠作为实验动物,腋部皮下接种S180肿瘤细胞,7~10天后在注射部位长出实体瘤块.将每36只带瘤鼠分成三个剂量组,分别向各组鼠瘤块中心注射不同剂量(1mCi,2mCi,4mCi)的32P-玻璃微球或90Y-玻璃微球碘油悬浮液50μ1,在注射后不同时间(7天,14天,21天,28天)分批杀死各剂量组小鼠,取出瘤块,观察瘤体大小及病理变化.结果:32P和90Y-玻璃微球具有明显的肿瘤抑制和杀伤作用,它的有效杀伤半径分别约为3.5mm~4mm和5mm.结论:32P和90Y-玻璃微球对肿瘤的有效杀伤半径不随放射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作者:谭建;董峰;孙福印;崔瑞雪;苑淑渝;惠京;张富海;贾强;吴晓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整合蛋白(integrin)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表面膜蛋白,为重要的细胞粘附因子[1~2].它在结构上具有多态性,由α和β二个亚单位构成异源性二聚体复合物,其不同状态的复合物可与不同的粘附蛋白结合.我们近研究发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乳腺癌细胞外基质(ECM)中占较大比例,并且表达量多与患者预后好有明显关系[3].国外研究证实α-5、β-1整合蛋白是大多数细胞表面较大的FN受体,它与FN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对恶性肿瘤发生多方面的作用[1~2][4~5].但它在乳腺癌实体瘤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还不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作用和意义,我们对α-5、β-1整合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观察.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邓永江;刘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立体放射外科(SRS)以其定位准确,对周围正常的脑组织保护好,可对颅内小体积病灶的单次大量照射,具有精确、靶区边缘剂量陡降的特点,因此对脑转移瘤这种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的肿瘤是非常有效的.脑转移瘤的生物和物理学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放射外科靶.现报道我们使用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的情况.
作者:翁志成;黄民权;吴贵华;吴家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RI在评价NPC放疗后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NPC放疗后患者行MRI检查,其中15例为RF,21例RNPC,3例RF及3例RNPC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经病理活检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或随访追踪证实.MRI扫描使用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SE序列T1、T2加权横断、冠状、矢状位成像,其中34例(16例RNPC,18例RF)加行Gd-DTPAT1W增强扫描.结果:21例(21/21)RNPC、8例(8/18)RF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16例RNPC(16/16)及1例RF(1/18)有强化,12例(12/16)RNPC呈均匀强化;RF随时间演变信号变化大;咽旁淋巴结增大8例,2例为良性,6例为转移癌.结论:T2WI对鉴别RF与RNPC有一定价值,而Gd-DTPA增强扫描价值重大.对于NPC有咽旁淋巴结增大者应常规使用增强扫描以确定其为良性增生或淋巴结转移癌.
作者:梁碧玲;沈君;林云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妇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方法:以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者为研究组(127例),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缝合盆腹膜者为对照组(114例),对比两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阳性率为8.66%,对照组为24.56%,后者为前者的2.84倍(P值<0.01).结论:术中缝合盆腹膜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重要原因.术中开放盆腹膜能显著减少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作者:熊樱;李孟达;梁立治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课题研究了正常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不同部位粘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痔切除时,用活检钳咬取并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直肠粘膜10例.经纤维结肠镜咬取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大肠腺瘤20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大肠癌30例,标本离体后,立即沿肠管纵轴剖开铺展,在自然伸展状态下,分别取远癌旁(距肿瘤边缘5~10cm)、近癌旁(距肿瘤边缘2cm)和癌粘膜各1块(0.5cm×0.5cm×0.5cm).30例大肠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22例,低分化2例.分期:A期5例,B期14例,C期9例,D期2例.
作者:徐德龙;王克诚;刘宁青;肖文华;魏梅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髓质型食管癌因肿瘤的生长特点不同,在X线片上也就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些不同的表现和其它因素是否对放疗预后产生影响,为此,本文探讨了部分病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世坚;陈志坚;李德锐;彭逊;林志雄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方法:本组70例均作X线检查,34例行CT扫描;66例接受手术治疗,恶性肿瘤行综合治疗.结果:良性肿瘤60例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5例平均生存32个月,1例生存在18年.结论: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CT扫描更有价值.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预后差.
作者:曾灿光;戎铁华;吴一龙;黄植蕃;杨名添;苏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提高肢体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Sarcoma,STS)晚期病例的疗效、降低截肢率.方法:对9例累及血管、神经干的STS晚期患者进行了保存肢体的序贯治疗.即:术前介入化疗、热疗-手术切除-术后内照射(辅加外照射)-化疗.结果:9例均保存了肢体,近期疗效较满意.其中5例无瘤生存至今,长时间已达2年6个月.结论:对晚期的肢体STS病例采用保存肢体的序贯治疗改变了以往肢体STS一经累犯血管、神经干必须截肢的传统观念.我们体会序贯治疗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切除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保全了肢体,改善了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威;詹友庆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受照后G2/M期阻滞和凋亡的关系及调控.方法:以K562细胞为对象,用流式细胞仪、形态学、DNA电泳和凋亡蛋白2.7(APO2.7)等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1)20Gyγ射线照射K562细胞后引起G2/M期阻滞,48hG2/M期比例为71.2%,流式细胞仪、形态学和APO2.7检测凋亡比例分别为2.6%、2.0%±1.1%和22.5%;(2)照前加入10mmol/L咖啡因,G2/M比例降低至12.0%,凋亡比例增至13.5%、20.1%±3.5%和34.4%,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P<0.01).咖啡因本身对细胞周期和凋亡没有影响.结论:抑制G2/M期阻滞可促进辐射诱导的凋亡,为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赵卫红;陈家佩;从玉文;吴岚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独特型疫苗主动免疫治疗鼻咽癌病人的抗肿瘤效应.方法:用两株具有鼻咽癌相关抗原内影像的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2H4、5D3,经氢氧化铝凝胶沉淀法制备成抗独特型疫苗Alum-2H4、Alum-5D3,对19例晚期鼻咽癌放疗病人作主动免疫治疗,9例放疗加生理盐水注射为对照组.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抗体和细胞因子水平.用原位Northern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mRNA的表达.结果:接受Alum-2H4或Alum-5D3治疗的病人无一例有过敏或其他毒副反应,血清中抗抗独特型抗体(Ab3)、抗肿瘤抗体(Ab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也产生了人抗鼠抗体(HAMA).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水平在大多数治疗组病人中升高.而对照组Ab1'、IFN-γ、TNF-α及IL-2血清水平均未升高.病人血清的IL-2含量与PBMCIL-2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8829).结论:(1)疫苗化的2H4和5D3用于晚期鼻咽癌病人的主动免疫治疗是安全的.(2)抗独特型疫苗可作为模拟抗原激发鼻咽癌病人的主动免疫应答.
作者:李官成;谢鹭;周国华;符红普;周建华;孙去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16基因是否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存在高频的失活,以确定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状况.并用比较多重PCR-Southern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这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基因外显子1α和外显子2可能的缺失,以了解导致p16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结果:在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有12例(~85%)缺乏p16蛋白的表达,但其中只有2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存在外显子2的缺失.结论:以上的数据显示p16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高频率的失活,提示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上述结果也提示p16基因的缺失并不是鼻咽癌中造成p16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作者:卓缨;曹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埃泼斯坦-巴尔(EB)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1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进行EBV编码的RNA(EBERs)及EBV潜伏膜蛋白(LMP1)和潜在膜抗原(EBNA2)检测.结果:本组12例ALCL中EBERs阳性率为25%(3/12);12例ALCLLMP1检出率为8.3%,EBNA2检出率为0(0/12);12例ALCL免疫表型,8例为T源性,3例为B源性,1例非B非T;12例BerH2均阳性.结论:本结果表明EB病毒感染与部分ALCL关系密切,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饶慧兰;黄奕莉;侯景辉;林汉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目前人们研究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对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的水平进行了检测.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胃癌发生的分子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RB基因与肿瘤发生、生长调节密切相关.已在骨肉瘤、膀胱癌、食管癌[1]等中发现有RB基因的缺失、突变,而关于胃癌中RB基因突变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采用PCR-SSCP方法,对胃癌组织中RB基因部分特殊区域进行了突变分析,以探讨胃癌发生与RB基因之间的关系.
作者:阮绪芝;严世荣;骆传祖;易建华;黄永章;熊秀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螺旋CT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动态扫描,对肝细胞肝癌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普通CT机作常规增强扫描,由于扫描和成像速度慢,所获取图像多为门脉相或肝实质相,不能充分反映肝细胞癌血供特点,不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近年来,我们对154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作双期增强扫描,探讨获得佳的动脉期、门脉期显像参数,现将资料完整的病例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钟锐;郑庆生;李立;陈林;卓水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EA-重组痘苗病毒对CEA阳性肿瘤的预防作用.方法:构建CEA阳性小鼠Hepa肝癌细胞模型(Hepa-CEA+).将实验鼠分为4组,先分别皮下接种痘苗病毒(野生型W-VV或重组型CEA-rV)3次,再分别颈背部皮下注射CEA阳性或CEA阴性同源鼠Hepa肝癌细胞.观察动物反应并在接种癌细胞后每周测量一次肿瘤大小.结果:3个对照组各鼠颈背部皮下均可见有瘤块形成,并且以相近速率快速增长,3组之间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接种CEA-rV/Hepa-CEA+组各鼠在观察期限内均无肿瘤形成.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鼠未表现有毒副反应.结论:CEA-rV通过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CEA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反应,能有效预防小鼠移植性CEA阳性肿瘤的形成.
作者:卢方安;黄冰;杨洁;罗超权;杨英浩;伍新尧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