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16基因在鼻咽癌中缺失和表达改变的研究--p16基因在鼻咽癌中的改变系列研究(Ⅰ)

卓缨;曹亚

关键词:p16基因, 表达下调, 缺失
摘要:目的:探讨p16基因是否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存在高频的失活,以确定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状况.并用比较多重PCR-Southern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这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基因外显子1α和外显子2可能的缺失,以了解导致p16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结果:在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有12例(~85%)缺乏p16蛋白的表达,但其中只有2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存在外显子2的缺失.结论:以上的数据显示p16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高频率的失活,提示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上述结果也提示p16基因的缺失并不是鼻咽癌中造成p16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浸润性乳腺癌组织表达α-5、β-1整合蛋白的临床病理意义

    整合蛋白(integrin)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表面膜蛋白,为重要的细胞粘附因子[1~2].它在结构上具有多态性,由α和β二个亚单位构成异源性二聚体复合物,其不同状态的复合物可与不同的粘附蛋白结合.我们近研究发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乳腺癌细胞外基质(ECM)中占较大比例,并且表达量多与患者预后好有明显关系[3].国外研究证实α-5、β-1整合蛋白是大多数细胞表面较大的FN受体,它与FN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对恶性肿瘤发生多方面的作用[1~2][4~5].但它在乳腺癌实体瘤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还不十分明确.为了进一步证明其作用和意义,我们对α-5、β-1整合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观察.

    作者:皋岚湘;丁华野;邓永江;刘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养阴清热方防治急性放射性反应的研究

    目的:用中药减轻放疗毒副反应.方法:116例鼻咽癌分为两组,每组58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放疗中,实验组服用中药养阴清热方,对照组用维斯克含漱并用维斯克或雷佛奴尔外敷放疗皮损处.结果:口腔粘膜和皮肤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实验组分别为62.07%(39/58)和17.24%(10/58);对照组为96.55%(56/58)和55.17%(32/58);口腔粘膜损伤者中,其损伤出现时的放射剂量,实验组为41.154Gy±11.559Gy,对照组为30.321Gy±11.032Gy.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值<0.01);放疗中呕吐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2%(5/58)、22.41%(13/58),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的差异,放疗结束时局部病灶的残留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实验组服用养阴清热方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养阴清热方能明显地减轻放射对粘膜、皮肤的急性放射性损伤和放射性呕吐,但不降低放疗对肿瘤病灶的疗效.

    作者:徐伯平;胡丕丽;陈勇;张蓓;陈徐贤;黄国贤;孟忠;陈英福;涂明耻;黄惠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后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MRI在评价NPC放疗后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NPC放疗后患者行MRI检查,其中15例为RF,21例RNPC,3例RF及3例RNPC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经病理活检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或随访追踪证实.MRI扫描使用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SE序列T1、T2加权横断、冠状、矢状位成像,其中34例(16例RNPC,18例RF)加行Gd-DTPAT1W增强扫描.结果:21例(21/21)RNPC、8例(8/18)RF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16例RNPC(16/16)及1例RF(1/18)有强化,12例(12/16)RNPC呈均匀强化;RF随时间演变信号变化大;咽旁淋巴结增大8例,2例为良性,6例为转移癌.结论:T2WI对鉴别RF与RNPC有一定价值,而Gd-DTPA增强扫描价值重大.对于NPC有咽旁淋巴结增大者应常规使用增强扫描以确定其为良性增生或淋巴结转移癌.

    作者:梁碧玲;沈君;林云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疗效分析

    立体放射外科(SRS)以其定位准确,对周围正常的脑组织保护好,可对颅内小体积病灶的单次大量照射,具有精确、靶区边缘剂量陡降的特点,因此对脑转移瘤这种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的肿瘤是非常有效的.脑转移瘤的生物和物理学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放射外科靶.现报道我们使用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的情况.

    作者:翁志成;黄民权;吴贵华;吴家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及TNF-α的诱生作用

    目的:探讨灵芝复康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则定不同剂量芝复康宝对S180荷瘤小鼠血清IL-2、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小剂量组(0.5mg/kg体重)血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和TNF-α均有一定的诱生作用,提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可能通过调节宿主BRM(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系统而发挥其抑制肿瘤的作用.

    作者:郑振;沈自尹;俞红;姚明;黄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核基质的改变及意义

    真核细胞核内的核基质结构和功能复杂,已知核基质的功能与细胞的分化、增殖等生命活动过程有关,且与细胞的癌变和凋亡有关[1],我们比较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及凋亡过程核基质蛋白的改变,并分析了核基质蛋白在K562细胞凋亡过程的可能作用及其意义.

    作者:李娟;罗绍凯;张国材;彭爱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12的含量及其意义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目前人们研究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对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的水平进行了检测.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多重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6基因纯合缺失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基因纯合缺失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多重PCR检测了4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病人p16基因纯合缺失情况,结果:35.7%(15/42)的ALL病人出现了p16基因纯合缺失,p16基因纯合缺失的ALL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骨髓中幼稚细胞百分比高、多个器官易受累、风险因素高、治疗效果差,但与性别,年龄关系不大.部分病人p16基因纯合缺失还随病情改变呈间歇性变化,结论:检测p16基因纯合缺失有助于判断ALL病人的恶性程度、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作者:许多荣;洪文德;郑冬;童秀珍;罗绍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53蛋白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国内外有关p53蛋白和PCNA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关系报道较多,但尚存在较大争论.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10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胃癌.其中70例为石蜡包埋标本,取自1983年~1988年资料完整病例;新鲜标本40例,为1995年~1996年胃癌手术切除标本.

    作者:陈映波;林奕中;张昌卿;吴雪强;周志伟;陈功;万德森;潘志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nm23参与α粒子辐射致大鼠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原发过程

    目的:克隆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识别原代大鼠气管上皮细胞同由α粒子辐射诱发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之间的差别表达基因.结果:共克隆到15个可能同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s),共向GenBank登录7条新基因序列.其中克隆ZC66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高度同源,经Northerm杂交证实其在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中高表达,序列分析提示nm23在此恶转细胞中存在突变.结论: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辐射致癌提供了线索,并提示nm23基因可能参与α粒子辐射致大鼠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原发过程.

    作者:李刚;吴德昌;胡迎春;赵永良;项晓琼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53基因功能检测

    目的:通过以p21作为标志物的功能检测方法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53基因功能状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未经阿霉素诱导及阿霉素诱导后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中p53及p21蛋白表达.结果:对25例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进行了检测,显示5例p53基因功能异常,其中1例为慢性期,显示p53基因为野生型,但无功能;1例为加速期;3例急变期,分别为急粒变、急单变和多克隆急变,在急淋变中未见.p53基因功能异常者预后差.结论:p53基因功能异常多出现于慢粒急性髓细胞变,与患者预后相关.除因基因本身改变而致p53功能丧失外,慢粒中可能存在p53抑制因子或结合蛋白,致使p53功能丧失.

    作者:毕丹;周淑芸;曾木圣;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Flt3、FL基因对恶性血液病影响的新进展

    Flt3基因(fms-like tyrosine kinase3),也称FLK-2/STK-1,属于拥有内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人类和鼠Flt3基因分别定位于染色体13q12和5号染色体.Flt3配体(FL)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基因,在调节早期造血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Flt3在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和前体细胞选择性表达.但是,新近发现它也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且FL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提示Flt3/FL基因和白血病密切相关.本文拟就Flt3与FL基因对恶性血液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李东;顾庆礼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不同性质大肠粘膜细胞EGFR表达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了正常大肠粘膜上皮细胞、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不同部位粘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痔切除时,用活检钳咬取并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直肠粘膜10例.经纤维结肠镜咬取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大肠腺瘤20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大肠癌30例,标本离体后,立即沿肠管纵轴剖开铺展,在自然伸展状态下,分别取远癌旁(距肿瘤边缘5~10cm)、近癌旁(距肿瘤边缘2cm)和癌粘膜各1块(0.5cm×0.5cm×0.5cm).30例大肠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22例,低分化2例.分期:A期5例,B期14例,C期9例,D期2例.

    作者:徐德龙;王克诚;刘宁青;肖文华;魏梅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500例良恶性肿瘤ICM-DNA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各种恶性肿瘤及相应良性病变中DNA含量及倍体的变化,分析其对诊断、分级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DIPAS-200生物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常见恶性肿瘤及其良性病变共500例作ICM-DNA分析研究.结果:(1)宫颈鳞癌、卵巢常见恶性肿瘤(浆液性及粘液性囊腺癌)、滤泡性淋巴瘤的DNA含量和超二倍体率均显著高于相应起源组织或良性肿瘤;(2)结直肠高分化腺癌与良性病变之间、各种类型甲状腺癌与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和良性肿瘤之间的DNA含量和倍体无显著差异;(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宫颈鳞癌、结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DNA含量均越高,超二倍体率也越高.结论:ICM-DNA检测能在定量水平分析肿瘤,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特别是对一些交界性肿瘤和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DNA含量和DNA倍体特征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分化状态有关.

    作者:许良中;周晓燕;杨文涛;朱伟萍;施宗高;李小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对腹膜后原发性肿瘤(RPT)和肿瘤样病变(RTLD)的定位和良恶性鉴别能力.资料和方法:本文共收集150例(共157个病灶)腹部肿物患者(用于定位分析),其中80例(共87个病灶)为RPT和RTLD病人(用于定性分析).男性9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8岁.全部病例均获病理学证实.结果:超声定位准确性达88.54%(139/157),敏感性达90.80%(79/87),特异性达85.71%(60/70).80例RPT和RTLD病人中,61例(76.25%)可正确鉴别良恶性.内部异质性、边界清晰与不清晰、外形规则与不规则、以及移动性,这些超声征象对于良恶性鉴别较有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于RPT和RTLD的发现和定位是很好的影像诊断方法;进行超声影像的综合分析,能对大多数病人做出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朱强;严昆;孟焱;陈敏华;陈素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肾上腺皮质腺癌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7例,术前作B超(27例)、CT(25例)、IVP(7例)检查.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结果:B超及CT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19%(23/27)、84.00%(21/25).绝大多数瘤体直经>6cm.术后平均生存期16.4个月.结论:就诊时是否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B超和CT是肾上腺肿瘤诊断的合适和有效的方法.IVP应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手术应尽量切除肾上腺肿瘤并作淋巴结清扫.手术切口以上腹部横切口为宜.

    作者:梁月有;郑克立;戴宇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脑胶质瘤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使各种治疗手段均难以达到根治程度.尽管近年来在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脑胶质瘤病人总的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因此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抗肿瘤模式.肿瘤的生物疗法是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抗肿瘤模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肿瘤的生物疗法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就生物疗法在脑胶质瘤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李刚;张庆林;田志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16、CyclinD1、Cdk4、Rb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16、CyclinD1、Cdk4、Rb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CyclinD1、Cdk4、Rb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p16和CyclinD1在胰腺癌中的存在状况.结果:p16在胰腺癌中低表达,CyclinD1和Cdk4过度表达,未发现Rb在胰腺癌标本中缺失;p16与CyclinD1,p16与Rb呈负相关关系(P<0.05),Cdk4与Cyclin D1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胰腺癌发生机制涉及p16、Cyclin D1、Cdk4和Rb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p16低表达和Cyclin D1过度表达可能起在胰腺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何劲松;赖焕辉;姜立华;吕新生;曹亚;卓缨;黄幸青;王江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方法:本组70例均作X线检查,34例行CT扫描;66例接受手术治疗,恶性肿瘤行综合治疗.结果:良性肿瘤60例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5例平均生存32个月,1例生存在18年.结论: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CT扫描更有价值.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预后差.

    作者:曾灿光;戎铁华;吴一龙;黄植蕃;杨名添;苏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重组人淋巴毒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淋巴毒素(rhLT)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采用MTT法测rhLT对人胃癌细胞MKN-45的细胞毒作用,体内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结果:rhLT对体外培养的MKN-45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为1.98×10-2μg/ml;rhLT对小鼠体内移植的S180实体瘤和小鼠Ehrlich氏实体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34.13%和34.08%;在rhLT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中发现rhLT有很好的疗效,各组的抑瘤率分别为:rhLT预防组,30.61%;rhLT治疗组,59.45%;rhLT预防治疗组79.23%.结论:rhLT在体内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有潜在的预防转移作用.

    作者:李纯懿;任文龙;李昌本;李平;姚玉龙;戴静芝;刘全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