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胶质瘤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李刚;张庆林;田志刚

关键词:脑胶质瘤, 生物治疗
摘要: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50%,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使各种治疗手段均难以达到根治程度.尽管近年来在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脑胶质瘤病人总的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因此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抗肿瘤模式.肿瘤的生物疗法是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抗肿瘤模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肿瘤的生物疗法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就生物疗法在脑胶质瘤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妇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妇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方法:以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者为研究组(127例),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缝合盆腹膜者为对照组(114例),对比两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发病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阳性率为8.66%,对照组为24.56%,后者为前者的2.84倍(P值<0.01).结论:术中缝合盆腹膜是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重要原因.术中开放盆腹膜能显著减少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作者:熊樱;李孟达;梁立治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X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疗效分析

    立体放射外科(SRS)以其定位准确,对周围正常的脑组织保护好,可对颅内小体积病灶的单次大量照射,具有精确、靶区边缘剂量陡降的特点,因此对脑转移瘤这种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的肿瘤是非常有效的.脑转移瘤的生物和物理学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放射外科靶.现报道我们使用X刀治疗颅内转移瘤7例的情况.

    作者:翁志成;黄民权;吴贵华;吴家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肾上腺皮质腺癌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7例,术前作B超(27例)、CT(25例)、IVP(7例)检查.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结果:B超及CT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19%(23/27)、84.00%(21/25).绝大多数瘤体直经>6cm.术后平均生存期16.4个月.结论:就诊时是否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B超和CT是肾上腺肿瘤诊断的合适和有效的方法.IVP应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手术应尽量切除肾上腺肿瘤并作淋巴结清扫.手术切口以上腹部横切口为宜.

    作者:梁月有;郑克立;戴宇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16、CyclinD1、Cdk4、Rb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16、CyclinD1、Cdk4、Rb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CyclinD1、Cdk4、Rb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p16和CyclinD1在胰腺癌中的存在状况.结果:p16在胰腺癌中低表达,CyclinD1和Cdk4过度表达,未发现Rb在胰腺癌标本中缺失;p16与CyclinD1,p16与Rb呈负相关关系(P<0.05),Cdk4与Cyclin D1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胰腺癌发生机制涉及p16、Cyclin D1、Cdk4和Rb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p16低表达和Cyclin D1过度表达可能起在胰腺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何劲松;赖焕辉;姜立华;吕新生;曹亚;卓缨;黄幸青;王江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癌组织中RB基因17、21外显子突变的分析

    胃癌发生的分子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RB基因与肿瘤发生、生长调节密切相关.已在骨肉瘤、膀胱癌、食管癌[1]等中发现有RB基因的缺失、突变,而关于胃癌中RB基因突变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采用PCR-SSCP方法,对胃癌组织中RB基因部分特殊区域进行了突变分析,以探讨胃癌发生与RB基因之间的关系.

    作者:阮绪芝;严世荣;骆传祖;易建华;黄永章;熊秀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53基因功能检测

    目的:通过以p21作为标志物的功能检测方法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p53基因功能状况.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未经阿霉素诱导及阿霉素诱导后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中p53及p21蛋白表达.结果:对25例慢粒患者白血病细胞进行了检测,显示5例p53基因功能异常,其中1例为慢性期,显示p53基因为野生型,但无功能;1例为加速期;3例急变期,分别为急粒变、急单变和多克隆急变,在急淋变中未见.p53基因功能异常者预后差.结论:p53基因功能异常多出现于慢粒急性髓细胞变,与患者预后相关.除因基因本身改变而致p53功能丧失外,慢粒中可能存在p53抑制因子或结合蛋白,致使p53功能丧失.

    作者:毕丹;周淑芸;曾木圣;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16基因在鼻咽癌中缺失和表达改变的研究--p16基因在鼻咽癌中的改变系列研究(Ⅰ)

    目的:探讨p16基因是否在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存在高频的失活,以确定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状况.并用比较多重PCR-Southern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这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p16基因外显子1α和外显子2可能的缺失,以了解导致p16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结果:在14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有12例(~85%)缺乏p16蛋白的表达,但其中只有2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存在外显子2的缺失.结论:以上的数据显示p16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高频率的失活,提示该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上述结果也提示p16基因的缺失并不是鼻咽癌中造成p16基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作者:卓缨;曹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同时性十二指肠壶腹血管内皮肉瘤与胰尾鳞癌并存一例

    十二指肠壶腹部血管内皮肉瘤极为罕见,胰尾鳞癌也极少见,同时并存国内文献未见报道.我们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8岁.上腹部不适2个月,纳差、全身皮肤黄染7天,于1998年3月5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体格检查:消瘦,全身皮肤黄染,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腹水征(-).

    作者:董双菊;张崇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后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MRI在评价NPC放疗后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NPC放疗后患者行MRI检查,其中15例为RF,21例RNPC,3例RF及3例RNPC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病例经病理活检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或随访追踪证实.MRI扫描使用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常规SE序列T1、T2加权横断、冠状、矢状位成像,其中34例(16例RNPC,18例RF)加行Gd-DTPAT1W增强扫描.结果:21例(21/21)RNPC、8例(8/18)RF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16例RNPC(16/16)及1例RF(1/18)有强化,12例(12/16)RNPC呈均匀强化;RF随时间演变信号变化大;咽旁淋巴结增大8例,2例为良性,6例为转移癌.结论:T2WI对鉴别RF与RNPC有一定价值,而Gd-DTPA增强扫描价值重大.对于NPC有咽旁淋巴结增大者应常规使用增强扫描以确定其为良性增生或淋巴结转移癌.

    作者:梁碧玲;沈君;林云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人脑肿瘤中SV40大T抗原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

    目的:探讨SV40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大T抗原(Tag)表达及与抑癌蛋白pRb的相互作用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43例人脑肿瘤组织及5例正常人脑组织中Tag的表达,并对15例Tag阳性瘤组织检测Tag-pRb复合物的存在.结果:Tag在5例室管膜瘤及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中全部表达,垂体腺瘤(5/6)、星形胶质细胞瘤(7/10)、脑膜瘤(4/6)、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5)及髓母细胞瘤(1/5)均有Tag的表达;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松果体瘤及5例正常人脑组织无Tag表达.15例Tag阳性瘤组织中均发现Tag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结论:在人脑肿瘤组织中Tag广泛表达,Tag可与p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Tag-pRb特异性复合物的形成导致pRb失活,可能是人脑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理.

    作者:甄海宁;章翔;步星耀;黄文晋;张志文;肖华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39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病理学特征与其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总结1983年-1997年间经病理证实3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分析其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关系.结果: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发生部位:乳上部15.4%(6/39),乳下部12.8%(5/39),乳周部71.8%(28/39).病理类型:息肉菜化型71.8%(28/39),溃疡浸润型25.6%(10/39),缩窄型2.6%(1/39).组织学:乳头管状腺癌76.9%(30/39)低分化腺癌12.8%(5/39),粘液腺癌5.1%(2/39),类癌5.1%(2/39).临床主要症状是黄疸,上腹部隐痛,腹胀呕吐,呕血黑便.诊断符合率,钡餐72.2%(13/18),内窥镜87.5%(14/16).手术切除率:67.6%(25/37),胆胰漏发生率10.8%(4/37).手术死亡率5.4%(2/37).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好发于乳周部且以息肉菜花型多见,组织学主要是乳头管状腺癌.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钡餐结合内窥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方法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其它术式在不同情况下也可酌情应用.

    作者:常家聪;刘弋;王瑞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12的含量及其意义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目前人们研究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IL-1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我们对3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12的水平进行了检测.

    作者:乔森;陈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nm23参与α粒子辐射致大鼠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原发过程

    目的:克隆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基因.方法: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识别原代大鼠气管上皮细胞同由α粒子辐射诱发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之间的差别表达基因.结果:共克隆到15个可能同α粒子辐射致细胞恶性转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s),共向GenBank登录7条新基因序列.其中克隆ZC66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高度同源,经Northerm杂交证实其在恶转的大鼠气管上皮细胞中高表达,序列分析提示nm23在此恶转细胞中存在突变.结论:上述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辐射致癌提供了线索,并提示nm23基因可能参与α粒子辐射致大鼠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原发过程.

    作者:李刚;吴德昌;胡迎春;赵永良;项晓琼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肝双期增强螺旋CT佳参数设置

    螺旋CT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动态扫描,对肝细胞肝癌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普通CT机作常规增强扫描,由于扫描和成像速度慢,所获取图像多为门脉相或肝实质相,不能充分反映肝细胞癌血供特点,不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近年来,我们对154例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作双期增强扫描,探讨获得佳的动脉期、门脉期显像参数,现将资料完整的病例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钟锐;郑庆生;李立;陈林;卓水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7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方法:本组70例均作X线检查,34例行CT扫描;66例接受手术治疗,恶性肿瘤行综合治疗.结果:良性肿瘤60例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5例平均生存32个月,1例生存在18年.结论: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CT扫描更有价值.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预后差.

    作者:曾灿光;戎铁华;吴一龙;黄植蕃;杨名添;苏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Flt3、FL基因对恶性血液病影响的新进展

    Flt3基因(fms-like tyrosine kinase3),也称FLK-2/STK-1,属于拥有内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人类和鼠Flt3基因分别定位于染色体13q12和5号染色体.Flt3配体(FL)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基因,在调节早期造血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Flt3在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和前体细胞选择性表达.但是,新近发现它也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且FL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提示Flt3/FL基因和白血病密切相关.本文拟就Flt3与FL基因对恶性血液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李东;顾庆礼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咖啡因促进受照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受照后G2/M期阻滞和凋亡的关系及调控.方法:以K562细胞为对象,用流式细胞仪、形态学、DNA电泳和凋亡蛋白2.7(APO2.7)等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1)20Gyγ射线照射K562细胞后引起G2/M期阻滞,48hG2/M期比例为71.2%,流式细胞仪、形态学和APO2.7检测凋亡比例分别为2.6%、2.0%±1.1%和22.5%;(2)照前加入10mmol/L咖啡因,G2/M比例降低至12.0%,凋亡比例增至13.5%、20.1%±3.5%和34.4%,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P<0.01).咖啡因本身对细胞周期和凋亡没有影响.结论:抑制G2/M期阻滞可促进辐射诱导的凋亡,为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赵卫红;陈家佩;从玉文;吴岚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及TNF-α的诱生作用

    目的:探讨灵芝复康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则定不同剂量芝复康宝对S180荷瘤小鼠血清IL-2、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小剂量组(0.5mg/kg体重)血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对荷瘤鼠IL-2和TNF-α均有一定的诱生作用,提示小剂量的灵芝复康宝可能通过调节宿主BRM(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BRM)系统而发挥其抑制肿瘤的作用.

    作者:郑振;沈自尹;俞红;姚明;黄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食管贲门癌围手术期后的胸胃穿孔二例

    食管贲门癌术后围手术期的胸胃穿孔已逐渐被人们认识[1,2],出院后发生的胸胃穿孔少见,我们遇到的2例分别发生在术后55天和42天,1例直接穿通胸壁,口服美蓝证实,另1例经胃镜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陈明会;杨友德;张泉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500例良恶性肿瘤ICM-DNA分析研究

    目的:观察各种恶性肿瘤及相应良性病变中DNA含量及倍体的变化,分析其对诊断、分级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利用DIPAS-200生物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常见恶性肿瘤及其良性病变共500例作ICM-DNA分析研究.结果:(1)宫颈鳞癌、卵巢常见恶性肿瘤(浆液性及粘液性囊腺癌)、滤泡性淋巴瘤的DNA含量和超二倍体率均显著高于相应起源组织或良性肿瘤;(2)结直肠高分化腺癌与良性病变之间、各种类型甲状腺癌与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和良性肿瘤之间的DNA含量和倍体无显著差异;(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宫颈鳞癌、结直肠腺癌的分化程度越低,DNA含量均越高,超二倍体率也越高.结论:ICM-DNA检测能在定量水平分析肿瘤,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特别是对一些交界性肿瘤和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DNA含量和DNA倍体特征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分化状态有关.

    作者:许良中;周晓燕;杨文涛;朱伟萍;施宗高;李小秋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