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移植肾排异反应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廖明松;李树森;赵金英;刘金模;梁燕;王利玲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移植肾, 排异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在移植肾排异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PI对72例移植肾患者和41例正常人的肾脏声像图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移植肾患者肾功能稳定期, 肾脏CDPI表现与正常人相似, 各级肾动脉血流信号丰富, 呈连续性树枝状;(2)急性排异反应患者, 移植肾肾实质血流信号稀少, 以舒张期更为显著, 主肾动脉和段动脉血流呈连续性, 叶间动脉呈断续的闪烁状, 弓形动脉几乎无血流信号;(3)慢性排异反应患者, 主肾动脉和段动脉血流束变细, 信号减少, 叶间动脉仅显示部分, 且呈点状或短条状, 弓形动脉几乎不显示或仅有散在点状闪烁血流信号;(4)无论是急性或慢性排异反应, 给予有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减轻, 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 CDPI检查, 移植肾肾实质血流灌注情况也有所改善, 这种变化甚至比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还出现得早.结论:CDPI技术不仅对早期诊断移植肾排异反应很有价值, 而且对治疗效果的监测和指导用药也很有意义.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室心尖部的力学分析及其异常运动现象的2-D超声心动图观察

    目的:本文分析了左室射血期心尖部的受力状态, 并以此为据, 首次系统观察了心尖部的室壁运动.方法:适当降低超声仪前场增益, 局部放大心尖部图像, 动态观察:在冠心病患者, 在胸闷、胸痛间断发作大于一年又无法确诊为冠心病者, 大都能看到心尖部室壁运动的异常现象.而大部分正常人的心尖部室壁运动正常.结果:异常现象是指:在收缩期心室壁作向心运动时, 心尖部局部室壁作离心性运动, 舒张期它们各自的运动方向相反.其异常运动幅度有轻、中、重之分.结论:心尖部室壁运动的异常现象是缺血缺氧的结果, 是长期胸闷、胸痛症状容易捕捉到的形态学表现, 是心尖部室壁瘤逐渐形成的基础, 是心肌早期缺血的观察窗口.

    作者:耿世钊;程秀琴;李炳华;章新新;何怡华;伍时桂;孙彤;孙琳;吴山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心肌组织特征超声显像评价临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目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局部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会引起心肌组织密度的变化.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声学组织密度定量技术测量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声学组织密度参数, 评价该技术在临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5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病例组, 2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 录像记录左室二尖瓣和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取舒张末期图像, 计算机对图像进行视频分析, 左心室分成室间隔、前壁、侧壁及后壁四个节段, 得出每个区域心肌灰阶的均值、离散度、中位数、小值、大值等指标.以心腔血流的灰阶水平作为本底对数据进行校正.结果:二尖瓣和乳头肌切面, 病例组在室间隔、左心室前壁、侧壁和后壁的各声学组织密度参数(灰阶均值、灰阶离散度、大灰阶值、灰阶极差)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定量声学组织密度参数可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与正常人区别, 该技术可望成为一种可靠、简便、无创伤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辅助检测方法.

    作者:陈祎;沈学东;杨英珍;虞敏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B超诊断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肝脾肿大1例

    患者,男, 65岁.因急性腹痛, 腹胀3天, 来我院就诊.体检:BP:14/9.5kPa, 心界不大, 心率81次, 律齐,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 腹紧, 叩击音呈实音, 腹壁浅静脉曲张, 肝肋下7cm, 质较硬, 脾肋下4cm, 双下肢中度浮肿.

    作者:杨德献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三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测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卵巢三维容积, 观察其血流特征, 探讨三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COS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0例PCOS和20例正常已婚妇女的卵巢三维容积、血流动力学指标;仪器采用Voluson 530D经阴道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结果:PCOS组的卵巢容积(9.41±3.08)ml、基质容积(8.31±3.07)ml和卵泡数量(11.25±4.33)ml显著大于对照组(5.66±2.30)ml、(4.54±1.83)ml和(3.55±1.57)ml; PCOS组卵巢髓质内血流PI(0.95±0.15)和RI(0.59±0.05), 显著低于对照组(1.22±0.29和0.62±0.06), PSV(12.66±3.35)cm/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8.42±1.91)cm/s.结论:三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加了鉴别PCOS的客观定量指标.

    作者:谢红宁;秦幸吉;高桥健太郞;宫崎康二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阴道壁囊肿1例

    患者女, 40岁.4年前发觉阴道内有一肿物且逐年增大, 并向阴道口膨出, 无疼痛, 无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 不影响正常生活.月经正常.23岁结婚, 婚后孕3产2, 均为剖宫产, 9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

    作者:吴振文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B型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 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用B型超声诊断的31例嗜铬细胞瘤声像图表现,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9例肿瘤起源于右侧肾上腺, 13例起源于左侧肾上腺, 5例为双侧肾上腺, 另外4例为异位.超声诊断符合率94%(29/31), 超声定位符合率97%(30/31).结论:B型超声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尤其在指导手术切除方面意义更大.

    作者:李国杰;周永昌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并和钼靶X线造影结果作比较.结果:3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彩超有异常发现者29例, 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2例, 诊断符合率为68.8%; 而21例行钼靶检查者综合平片及导管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 诊断符合率为76.2%.并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进行了分型.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超诊断符合率虽略低于X线钼靶造影, 但由于高频彩超多能显示该病直接或间接征像, 且操作简便, 无放射损伤, 无痛苦, 是诊断本病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蒋天安;赵君康;陈芬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B超诊断原发性卵巢中期妊娠破裂1例

    患者,女29岁.停经4月, 无任何诱因突然发生剧烈的右下腹疼痛, 即感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急诊入院.患者结婚六年来一直未孕.平素月经正常, 身体健康.本次停经4月, 有早孕反应.

    作者:李贤兰;程荣昆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B超诊断异位病理甲状腺1例

    患者, 女, 14岁.发现颈正中肿块10年, 伴进行性增大.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 生长发育正常.颈正中甲状软骨上方见一约5cm×3cm肿块, 质软, 边界清,表面光滑, 随吞咽上下运动, 无压痛.生化检查:T3、T4分别为1.8nmol/L,66nmol/L均在正常范围, 入院时诊断:甲状舌骨囊肿?异位甲状腺?

    作者:潘碧君;严志娟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急性肾衰时血肌酐、尿素氮与肾血流参数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兔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时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与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兔后腿肌注50%的甘油12~15ml/kg, 建立ARF动物模型, 分别于注射前(T0)、注射后1、3...13天(T1、T3...T13)共8个时间点行超声检查, 并同时抽血测定血Cr、BUN, 将化验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肾叶间动脉PI与BUN及血Cr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0.57; 肾叶间动脉RI与BUN及血Cr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63;叶间动脉舒张末期流速(Vmin)与BUN及血Cr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3.结论:ARF时肾血管PI、RI与BUN水平成直线相关;Vmin与BUN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各血流参数与血Cr水平无直线相关关系.各参数中BUN及血Cr升高较早, 但异常持续时间长, 而PI、RI恢复较早, 是评价疗效及估计预后的敏感性指标.

    作者:黄晓玲;高云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腹部超声诊断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诊断卵巢囊性肿瘤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诊断卵巢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37例卵巢囊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 获取肿瘤不同切面的二维及三维图像, 并与术中及术后病理比较.结果:三维超声所建图像清晰、直观、立体感强, 能够描述内壁特征, 显示内部结构如间隔、乳头状突起, 确定病变与相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三维超声成像从多切面、多角度对病变进行重建观察, 获取更多的临床诊断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丛淑珍;王连生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超声在浅表淋巴结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在正常淋巴结和良、恶性肿大淋巴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30例正常人120个浅表淋巴结、71例239个良性肿大淋巴结及79例211个恶性肿大淋巴结的L/S比值、内部回声、CDFI、DPI表现及PWD频谱特征.结果:正常淋巴结和良、恶性肿大淋巴结三组L/S比值分别为3.14±0.21、1.94±0.22、1.46±0.27.髓质动脉干Vmax分别为(8.0±1.7)cm/s、(18.4±5.7)cm/s、(29.7±13.6)cm/s.RI分别为0.54±0.05、0.64±0.08、0.70±0.08.三项指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肿大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呈髓质增宽、增强, 皮质相对变狭, 恶性肿大淋巴结内部回声则反之.CDFI示良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多呈较丰富、较规则的树枝状分布, 而恶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则多呈不规则紊乱血流信号.DPI均比CDFI显示更为敏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意义, 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陈建荣;聂月娟;吕国兴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321例药物流产中B超检查的临床价值

    我们对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321例在服药前后均行超声监测, 以观察临床效果.其中早期妊娠(孕12W内)药流者275例, 中、晚期(孕12W后)药流者46例, 年龄18~45岁, 停经时间5~34周.

    作者:曹凤珍;曹凤霞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B型超声诊断双角子宫双侧妊娠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1例

    患者女,32岁.在第一次怀孕三月左右,阴道间断流出咖啡色血液,B超检查为过期流产,双角子宫,单宫颈,单阴道,左侧子宫妊娠,行清宫术.

    作者:宋延珍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术中超声引导计算机多弹头射频治疗肿瘤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多弹头射频治疗肿瘤的价值.方法:对3例无法手术切除的纵隔纤维肉瘤、肝肿瘤、膀胱肿瘤患者在术中超声引导下, 应用多弹头射频治疗.结果:3例患者经治疗后观察3月,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AFP值下降, B超、CT复查瘤体缩小1/3.结论:术中超声引导多弹头射频治疗, 定位准确, 安全可靠, 治疗时间短, 见效快, 为肿瘤无法切除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赵夏夏;柴福禄;李荣梓;李红梅;王怀禄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7例(76个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检查.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甲状腺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分级评价结节内部及周边的彩色血流图.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多为多发, 大部分边界清楚, 形态规则, 无晕环, 多数伴有囊性变或钙化.结节囊性变者甲状腺上动脉血流参数与正常组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内部及周边血供不丰富.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临床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

    作者:于铭;王全华;王建宏;周晓东;郭悦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整体舒张功能

    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评估冠心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TI技术, 对54例临床确诊(其中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舒张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进行测定, 并与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及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速度之比(Ea/Aa)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在冠心病松弛受损(IR)组与假性正常(PN)组, Ea/Aa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1);在限制型(RF)组, Ea与Aa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1), 但Ea/Aa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参数可用于无创评价冠心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

    作者:田新桥;钱蕴秋;周晓东;张军;李军;朱霆;朱永胜;刘丽文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二次谐波显像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二次谐波显像技术对临床怀疑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而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不能诊断的患者进行检查, 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能力.方法:临床怀疑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 而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未能诊断的20例连续患者.采用Hewlett Pardkard Sonos 5500心脏超声诊断仪和2~4MHz变频探头.该仪带有二次谐波超声显像功能.在二尖瓣水平至心尖部的左室短轴、心尖四腔、二腔及心尖长轴切面测量左室壁各节段的厚度.结果: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能够在89%的常规二维超声图像不佳, 而临床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中获得满意的图像, 其中82%的患者明确诊断该疾病, 而且50%的患者是弥漫性心尖部肥厚, 93%的患者舒张功能减退.结论: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能够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率, 是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不可缺少的补充.

    作者:潘文明;周京敏;舒先红;沈学东;施月芳;潘翠珍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主-肺动脉隔缺损合并大型室间隔缺损1例

    患者女,25岁.自幼起活动时感胸闷、气促、心慌.易患呼吸道感染.体查:发育差, 贫血貌,轻度紫绀.心脏听诊:胸骨左缘三、四肋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P2分裂、亢进.

    作者:林晰瑜 刊期: 2000年第08期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