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姜明春;刘锋;吕世刚;宋书欣;朱健明;沈晓黎;祝新根;程祖珏

关键词:脑膜瘤, 上矢状窦, 大脑镰, 显微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上矢状窭、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处理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的方法,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行显微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术中对受累的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做相应的处理。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Ⅱ级12例,SimpsonⅢ级2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5例;单侧肢体瘫痪(肌力Ⅰ~Ⅳ级)5例,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1例,经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1~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2例复发。 结论通过术前充分的MRI、MRA、DSA、CTA等影像学评估及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控制出血、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受累的上吻合静脉、避免正常脑组织医源性损伤、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肿瘤干细胞壁龛与肿瘤微血管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50%以上。尽管目前在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多数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其原因主要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拥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对于常规治疗手段有着较强的耐受性[1]。

    作者:贺虎;牛朝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术中肌电监测在累及第四脑室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监测在累及第四脑室底面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方法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后组颅神经肌电监测下完成累及第四脑室底面肿瘤切除术32例,其中髓母细胞瘤11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干起源外生性胶质瘤4例,脑干背侧血管网状细胞瘤2例。分析术中肌电监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其干扰因素。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2例;无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9例,轻度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中度后组颅神经损伤5例,无严重损伤者。肌电监测结果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双极电凝产生的外泻电流、肌松药物的过多使用、麻醉深度的改变、以及患者体温、冲洗盐水温度、血压急剧变化等。 结论术中肌电监测可以为累及第四脑底面肿瘤切除术中颅神经核团的位置及功能保护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潘军;漆松涛;陆云涛;张喜安;刘文;樊俊;彭俊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的中期脑梗死事件和死亡的预测能力

    目的探讨ABCI2评分对中国人群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的中期脑梗死事件及死亡的预测能力,以便利用其识别高危TIA患者。 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开始收治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179例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对就诊的TIA患者行ABCD2评分,追踪记录其TIA发作后18月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事件,并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以病程第18月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统计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情况,并根据是否临床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史等各指标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 结果179例TIA患者中无脑梗死组127例,脑梗死组52例。脑梗死组就诊时血压≥140/90 mm Hg(86.5%)、肢体无力(42.3%)、症状持续时间≥60 min(55.8%)、症状持续时间10~59 min(40.4%)和患糖尿病(80.8%)比例较无脑梗死组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ABCD2评分比无脑梗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患者患脑梗死情况,其曲线下面积为0.874,P=0.000,95%可信区间为0.817~0.931,Cutoff值为4.5分。179例TIA患者中生存组144例,死亡组35例。死亡组ABCI2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患者死亡情况,其曲线下面积为0.492,P=0.889,95%可信区间为0.389~0.596。 结论ABCD2评分系统在判断TIA后中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一定预测价值,对TIA后中期死亡危险度无预测作用。

    作者:高聪;李威;林美容;占婷婷;林哲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放射外科治疗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病理改变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放射外科治疗后星形胶质细胞瘤的病理、超微结构及肿瘤相关因子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 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1995年11月至2008年7月间行放射外科治疗后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标本25例(治疗组),同期未接受任何放、化疗原发性脑胶质瘤标本25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由术者留取8例戊二醛固定的电镜标本,观察标本常规病理(HE染色)及肿瘤中心、边缘及瘤周2cm范围内水肿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标本Ki-67、VEGF、MVD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星形细胞瘤坏死程度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r=0.649,P=0.001);电镜下放疗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器、微血管、血脑屏障分别在肿瘤的中心、肿瘤边缘、瘤周水肿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而对照组胶质瘤细胞器完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2组标本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肿瘤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组同级别胶质瘤比较,治疗组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MVD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凋亡、微血管血脑屏障破坏,为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提供重要佐证。

    作者:张雷;陈隆益;何永生;谭海斌;徐玉川;董丹丹;杨果;刘卫东;黄光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昏迷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后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索。 方法对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自2001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以昏迷就诊或在入院6h内出现不同程度昏迷的3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0.5~10年,本组患者中12例无明显颅内压增高、脑深静脉血栓及相关脑血管意外,8例死亡,2例重残,8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或智力语言障碍。CVST后昏迷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恶性肿瘤、脑深静脉血栓形成、癫痫及颅内出血等改变时患者预后差,其中恶性肿瘤患者重残或死亡率高达50%。 结论CVST后发生昏迷的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及早诊治并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黄中坚;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治疗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相关因素。 方法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7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本组78例患者栓塞治疗均成功,术后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20例(25.6%),不同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14例恢复正常,3例中度致残,3例放弃治疗。 结论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与神经功能损害和出血量大小有关,腰大池引流对降低血管痉挛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马荣耀;朱帅;李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米诺环素对癫痫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癫痫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青霉素组、米诺环素治疗组和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每组各10只。大鼠腹腔注射青霉素G 740万~760万单位/kg以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造模后第1、3天海马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肿瘤生长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1)癫痫发作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与青霉素组比较,大鼠癫痫发作后第1、3天米诺环素治疗组、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抑制性更突出。(2)大鼠癫痫发作后第1、3天青霉索组、米诺环素治疗组、米诺环素预处理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霉素组比较,米诺环素治疗组、米诺环素预处理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米诺环素预处理组更明显。 结论米诺环素可有效抑制癫痫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增生和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

    作者:范燕明;杨炼红;刘淑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测量帕金森病黑质铁沉积面积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PD患者脑铁沉积面积测量中的初步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自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头颅MR检查的原发性PD患者30例,设为患者组,另设同期健康体检及正常志愿者19例为对照组。对2组成员行头颅SWI序列扫描。其中患者组成员再根据Hoehn-Yahr分级分为I~Ⅱ级组(19例),Ⅲ~Ⅳ级组(11例);根据病程分为≤5年组(8例)及>5年组(22例),分别测量不同级别及病程的2组患者黑质铁沉积面积。 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成员黑质铁沉积面积分别为(380.6±63.6) pixel和(507.6±97.6)pixe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I~Ⅱ级与Ⅲ~Ⅳ级PD患者、≤5年和>5年PD患者之间黑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对铁沉积非常敏感,可以通过测量黑质铁沉积面积客观评价PD患者脑铁沉积情况。

    作者:黄新明;孙斌;薛蕴菁;王莉莉;段青;戴勇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上矢状窭、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处理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的方法,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行显微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术中对受累的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做相应的处理。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Ⅱ级12例,SimpsonⅢ级2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5例;单侧肢体瘫痪(肌力Ⅰ~Ⅳ级)5例,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1例,经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1~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2例复发。 结论通过术前充分的MRI、MRA、DSA、CTA等影像学评估及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控制出血、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受累的上吻合静脉、避免正常脑组织医源性损伤、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姜明春;刘锋;吕世刚;宋书欣;朱健明;沈晓黎;祝新根;程祖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室管膜下区与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脑肿瘤细胞的起源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脑肿瘤中存在少量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即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s),它们是引发肿瘤并维持其生长的细胞来源[l]。BTSCs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存在诸多相似性。成人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是NSCs集中的部位。目前,寻找胶质瘤和SVZ区的相关性以便解释脑胶质瘤的起源之谜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其作以如下综述。

    作者:马佳琪;杨健;鱼博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八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MRI特点、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漳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确诊的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MRI特点。 结果临床可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肢体无力、智能改变,可类似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较经常累及;MRI检查示5例出现脊髓损害:病变部位以颈胸髓为主,颈髓2例,胸髓2例,1例同时累及颈髓和胸髓,病灶可大片状、散在斑片状,可轻度、明显强化或不强化,5例出现颅内损害:病变部位可见于延髓背外侧、丘脑、海马、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旁、侧脑室旁,可表现为皮质下及脑室旁白质多发小缺血灶,可类似韦尼克脑病,l例出现颈动脉夹层,7例使用了激素后病情有一定改善。 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

    作者:易婷玉;吴宗忠;吴燕敏;詹阿来;陈跃鸿;张梅芳;陈文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术后不同方案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海军总医院放射肿瘤科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间采用不同方案治疗经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59例,均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其中联合替莫唑胺(TMZ)化疗患者21例(A组,Ⅲ级13例,Ⅳ级8例),联合尼莫司汀(ACNU)加替尼泊苷(VM-26)化疗患者26例(B组,Ⅲ级14例、Ⅳ级12例),未联合化疗患者12例(C组,Ⅲ级8例,Ⅳ级4例)。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率。 结果A、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副反应的发生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5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3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生存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生存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放疗,可提高肿瘤治疗有效率及患者的PFS和OS。化疗方案推荐使用TMZ单药化疗,其与ACNU加VM26联合化疗疗效相当,但毒副反应更低。

    作者:郑伟;聂青;康静波;温居一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1/pAdtrack-CMV-GFP-β-NGF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小鼠β-NGF重组腺病毒载体。 方法利用RT-PCR法从小鼠颌下腺总mRNA中扩增β-NGF全长cDNA片断,定向克隆于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已标记绿色荧光蛋白)中;在细菌中与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pAdeasy-1进行同源重组,构建Adeasy- 1/pAdtrack-CMV-GFP-β-NGF载体,并进行酶切鉴定。 结果成功获得小鼠-NGF全长扩增片段;pAdTrack-CMV-β-NGF测序验证含有目的基因;双酶切鉴定成功构建重组pAdTrack-CMV-β-NGF质粒;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结果证明成功构建同源重组的Adeasy-1/pAdtrack-CMV-GFP-β-NGF载体。 结论本实验所用方法可高效、安全构建腺病毒载体pAdeasy- 1/pAdtrack-CMV-GFP-β-NGF。

    作者:赵国庆;肖哲;袁军;韩天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价值

    尽管目前癫痫的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20%~30%的患者对癫痫药物治疗反应差,部分癫痫发作难以有效控制,即所谓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癫痫病灶切除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找到确切病灶,而且部分患者手术后效果不佳。1988年,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开始应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部分性癫痫,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强强;徐纪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黄体酮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黄体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将42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再按再灌注时间分为缺血2h再灌注3h、6h、12h、24 h、48 h及72h组(各6只)。缺血再灌注组用线栓法制备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缺血侧脑组织中伊文氏蓝(EB)含量来评价血脑屏障的通透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ZO-1和occludin的表达。取EB漏出多组的时间点,增设黄体酮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各6只),与相同时间点的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观察黄体酮对ZO-1、occludin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结果 缺血2h再灌注3h时脑组织EB含量开始增加,再灌注24 h时达高峰;ZO-1、occludin的表达在缺血2h再灌注3h时开始下降,再灌注24 h时达低。黄体酮干预组EB含量明显低于缺血2h再灌注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酮干预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缺血2h再灌注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黄体酮町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的降低,从而起到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

    作者:赵春艳;王建平;赵源征;朱中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高泌乳素血症166例分析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与泌乳素腺瘤的关系。方法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确诊为HPRL的166例患者临床资料、激素指标,其中4年为回顾性分析,1年为前瞻性研究。 结果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0~40岁,月经不调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见于141例患者(84.9%);其次是溢乳,见于114例患者(68.7%)。发病原因中,泌乳素微腺瘤见于62例患者(37.3%),无功能性垂体大腺瘤见于26例患者(15.7%)。泌乳素微腺瘤患者泌乳素水平为(161.2±60.6)ng/mL,和其他任一原因导致的HPRL患者泌乳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泌乳素微腺瘤是HPRL常见的病因,其次为特发性HPRL。单从血清泌乳素的水平并不能确定患者是否一定存在微腺瘤。

    作者:魏社鹏;赵继宗;周范民;丁侃;张巍峰;孙志扬;张燕飞;魏亮;杨成;张夔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以远椎动脉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以远椎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中山大学附属佛山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对2例PICA以远椎动脉瘤破裂患者行介入载瘤动脉电解可脱弹簧圈(GDC)闭塞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栓塞疗效。 结果2例患者术后PICA以远载瘤动脉合并动脉瘤均成功获得完全闭塞,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造影复查证实动脉瘤体无充盈,同时PICA通畅,4年内无再出血发生。 结论对于开颅手术夹必困难的PICA以远椎动脉瘤,在PICA远端处闭塞一侧载瘤椎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智良;徐如祥;戴宜武;邓其峻;王国福;罗永春;卢洪流;杨志军;李运军;秦家振;魏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4-(4-氯-3-三氟甲基苯基)吡啶中毒致急性帕金森综合征二例报告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的疾病,其主要鉴别诊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1]。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收治2例因4-(4-氯-3-三氟甲基苯基)吡啶中毒引起的急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侯世芳;刘银红;盛爱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广州市中老年人群肥胖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的肥胖类型对中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CI)的影响。 方法以《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为平台,收集第一、二期年龄在50~85岁的19181例广州中老年人的基线资料,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详细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认知能力的测量用10单词延迟记忆得分来评价。分析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等反映肥胖的测量参数与认知评价得分的相关性。结果(1)除空腹血糖及高血压在正常与异常认知得分人群中无差异外,男女两性在年龄、教育、吸烟状况、喝酒状况、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及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腰臀比在男女性均显示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当以认知得分≤3分作为有无轻度认知功能受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腰臀比增大的中老年人群患MCI的危险性均明显增加,女性OR及95%CI为1.57(1.42-1.72),男性为1.22(1.05-1.41)。 结论 中心性肥胖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联,且这种关系在女性更明显,以腰臀比预测认知功能比其他肥胖测量指数更敏感。

    作者:周海林;江朝强;张维森;刘斌;朱彤;靳雅丽;郑家强;林大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质网蛋白29在大鼠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内质网蛋白29(ERp29)的表达变化,进而探讨其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只,不做处理)和实验组(50只,在脑立体定位仪下采用自体血注入尾状核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实验组再分为术后6h、12h、18h、24 h、48 h5个时相点,对各个时相点的模型鼠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脑组织中ERp29和内质网伴侣蛋白Bip/GRp78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脑出血大鼠模型中,BiP/GRp78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12h开始升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术后18h、24h、48 h继续逐渐升高,于术后48 h达顶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29 mRNA及蛋白表达在术后6h、12h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8h、24h、48h ERp29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脑出血后18h时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中发生了内质网应激反应,而ERp29在此过程中表达升高,推测其有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因子并以与BiP/GRp78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的形式来抵抗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进而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损害。

    作者:王李卓;田伟;高家林;姚燕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