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矢状窦切开置管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张成峰;刘选平

关键词:矢状窦, 抗凝, 静脉窦血栓
摘要:颅内静脉窦通常因大脑的血液循环血流较快,不易造成血栓形成,但在外伤及一些高凝状态等情况下也可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YST).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作者:赵春平;赵国良;罗永春;秦家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干细胞壁龛与脑肿瘤干细胞壁龛的相关性研究

    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 stem cells,BTSCs)发现以来,BTSCs的来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TSCs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sells,NSCs)的基因突变 [1],而新提出的干细胞壁龛(niche)学说认为壁龛作为十细胞生存的微环境,通过与干细胞之间的直接和(或)间接作用影响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李明武;牛朝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损伤性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和额叶突触蛋白的动态表达

    目的 通过观察FeCl2皮层注射致损伤性癫痫(PTE)模型大鼠海马、额叶突触蛋白P38的表达变化.探讨突触可塑性在PT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20).采取立体定向皮层注射FeCl2(0.1 moL/L,10μL)建立PTE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观察各组大鼠EEG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大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1 h、7 d、14 d、30 d)海马、额叶P38的表达. 结果大多数模型组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右侧额叶P38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致痫1h后,CA3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层和齿状回(DG)分子层P38表达均无明显变化,7 d后P38表达增加,维持到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突触蛋白P38表达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元相;徐如祥;姜晓丹;康德智;柯以铨;杜谋选;许丽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内镜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例松果体区占位患者运用神经内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同时在神经内镜下行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 结果 20例患者均解除脑积水,并同时明确病理,均为生殖细胞瘤. 结论 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治中,神经内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诊疗方法 .

    作者:赵虎林;田增民;徐永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卒中预防

    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再发风险均较高,且临床过程不可逆,因此预防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关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患者卒中预防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陈孝东;王光胜;曹勇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4排螺旋CTA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作者:叶华卫;李宏伟;宋彧;周永生;吴良贵;于辉天;王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域STAT3激活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域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激活变化,探讨其与梗死面积变化的关系. 方法 99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2 h、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组,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组动物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脑,取相应部位脑组织行TTC染色.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缺血后TTC染色可见部分右侧大脑半球失染呈白色.缺血6h组再灌注0 h较缺血2 h再灌注0 h TTC失染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失染面积较灌注0 h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定位:STAT3在胞浆中表达,磷酸化STAT3(P-STAT3)在胞核中表达.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结果:缺血再灌注不引起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但P-STAT3表达增加,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24 h达到峰值.STATS激活的水平与TTC失染面积变化呈负性相关(缺血2 h组:r=-0.680,P<0.05;缺血6 h组:r=-0.672,P<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STAT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可诱导缺血区域磷酸化水平增加,其激活水平与梗死面积相关.

    作者:吴文娟;徐凯;荣玉涛;马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的预后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GCS≤8分),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常温治疗组(40例).常温治疗组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合并应用冰毯实行亚低温治疗(患者躺在冰毯垫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2~34℃,并根据病情需要维持3~14 d).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贾军;钟天安;叶宇;石小峰;尹勇;尹夕龙;仪立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抑制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

    目的 利用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观察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OCH-L1)抑制剂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5、10、25、50、75、100 μmol/L)的UCH-L1抑制剂作用SK-N-SH细胞24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检测凋亡的细胞核及Western blot检测UCH-L1蛋白、单个泛素分子及多聚化泛素蛋白的表达、荧光检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的功能. 结果经UCH-L1抑制剂处理24 h后SK-N-SH细胞突起样结构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随着UCH-L1抑制剂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进一步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在抑制剂浓度为50μmol/L时.作用24h后即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染色可见凋亡细胞碎裂的细胞核;Western blot检测到细胞内UCH-L1蛋白表达没有变化、单个泛素分子水平下降、多聚泛素化蛋白增加;荧光检测显示UPS功能下降.结论 UCH-L1抑制剂在体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在凋亡过程中,UPS功能下降、细胞内多聚泛素化蛋白堆积可能发挥了作用.

    作者:谭玉燕;王志全;周海燕;陈生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治疗听神经瘤的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经验. 方法 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8例听神经瘤进行切除手术.距乙状窦后缘内侧1.5 cm做一小直切口,形成直径2.5~3.0 cm大小骨窗,术毕骨瓣复位固定. 结果本组听神经瘤全切33例,次全切5例;3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听力保留;无死亡病例,脑脊液漏1例,术中无一例输血,无皮下积液.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可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进行听神经瘤切除,明显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切口愈合好,具备微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智斌;黄戈;董家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作者:谭燕;马崔;刘继元;施海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方炔诺酮片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一例

    患者女,31岁,既往长期口服避孕药(复方炔诺酮片)14年,每天1片.此次因突发头痛、呕吐10d,伴意识不清、肢体抽搐1次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

    作者:朱振国;黄艳君;邵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也称为脑外伤,其发生率高、死残率高、后遗症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TBI的严重后果包括:运动功能缺陷、知觉障碍、认知缺陷、语言障碍、外伤性癫痫、人格改变等,其中认知障碍为持久和严重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在注意力和记忆力两方面.研究表明空间记忆缺失发生于各种程度的TBI之后,而有关TBI之后认知障碍的确切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作者:郭章;康德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以动态TCD高颅压为主要表现的小脑蚓部肿瘤一例

    患者 男性,32岁,以反复发作性头痛50 d于2005年3月30日入院.头痛以顶、枕部胀痛为主,改变体位时加重;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出汗,5~10min自行缓解;病程中曾出现意识不清、四肢抽搐,持续10min左右自行缓解.

    作者:高凤玲;王俊芳;徐忠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乌拉地尔降低脑温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乌拉地尔降低脑温的效果. 方法 选取90名南沙巡防区战士,分成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口服乌拉地尔片剂)3组,在湿热环境下20 min内跑步3000 m,测定跑步前后的体温,以反映脑温的变化. 结果跑步前3组战士之间的体温没有明显差别,跑步后3组战士之间的体温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新战士服药组上升幅度小,新战士组升高幅度大. 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中新、老战士出现的耐受和适应情况不同,口服乌拉地尔片剂可以明显降低脑温.

    作者:周青;张世忠;彭萍;刘策;伍刚;徐永革;周敬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CD11b、CD18和TNF-α表达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D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 方法 165例ACI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一般康复组(50例)、综合康复组(65例)3组,并选择32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测定4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外周血多形核细胞(PMN)、单核细胞(MN)黏附分子CD11b、CD1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并分别用改良爱丁保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评定表(MESSS)、Fugle-Meyer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评定功能评分. 结果 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组较一般康复组疗效更优.对照组、一般康复组、综合康复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2、4周时PMN、MN CD11b、CD1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康复组、综合康复组治疗后1周PMN、MN CD11b、CD18和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综合康复组较一般康复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时一般康复组、综合康复组MN CD11b、CD18和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综合康复组较一般康复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康复组、综合康复组治疗后2、4周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综合康复组较一般康复组降低更明显;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组较一般康复组增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康复组、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后4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综合康复组较一般康复组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结合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ACI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CD11b、CD18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金良;谭峰;丁德权;黄涛;吴海科;张明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咽管瘤侵袭第三脑室的方式对手术切除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型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的关系在肿瘤切除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白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共采用手术治疗大型颅咽管瘤患者72例.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所见对其进行分类,每一类肿瘤根据大小及其与第三腩室底的关系分为3级,根据术中判断和术后CT和(或)MPd增强扫描结果确定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程度,分析肿瘤分级与手术切除程度的关系. 结果颅咽管瘤总体上可以分为第三脑室内型(本组7例)和第三脑室累及型(本组65例)两大类;手术切除程度在不同分级肿瘤间总体分布位置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明确大型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及下丘腩结构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型颅咽管瘤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漆松涛;骆实;张喜安;樊俊;彭俊祥;潘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剂量不足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例报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 h,且没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明确证据 [1].TIA病因多种多样,在此报道1例因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剂量不足,致心动过缓从而影响脑灌注的病例.

    作者:苏净;常高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带纤毛弹簧罔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9月共收治4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3个动脉瘤),均用新型带纤毛弹簧罔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或CT脑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了解颅内动脉瘤复发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41例患者中死亡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复发1例,脑积水2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级为0级9例,1级19例,2级7例,3级3例,4级1例,5级和6级各1例. 结论 新型带纤毛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小动脉瘤(<5 mm)有相对优势,对载瘤动脉闭塞有一定优势;但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等较细载瘤动脉,因纤毛的致栓作用可能会造成脑梗死,因此封闭瘤颈时应用此罔要谨慎.

    作者:李西锋;段传志;冯金福;汪求精;何旭英;郭燕舞;柳晓秋;闫中杰;赵信德;林建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加味四逆汤治疗脑出血伴血管源性脑水肿23例

    四逆汤为<伤寒论>名方,由附子、干姜、炙干草组成,中医理论认为它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临床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阳衰阴盛者,药理研究已证实其具有显著的升压、强心、抗休克等作用.

    作者:梁伟雄;张世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