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诊断胎儿双肾母细胞瘤并胆总管囊肿1例

周兴祥;吴鹏;盛明洪

关键词:超声, 断胎儿, 肾母细胞瘤, 胎儿肝脏, 实质性肿块, 检查诊断, 回声, 腹主动脉, 包膜, 驼峰征, 肾畸形, 显示, 图像, 声强, 肾脏, 妊娠, 内壁, 患者, 膈肌, 复查
摘要:患者女,28岁.妊娠28周在外院作产前常规B超检查诊断为胎儿双肾畸形,来我院复查.B超发现胎儿腹主动脉两侧分别见一个大小约8.9cm×4.3cm(左)、7.7cm×3.4cm(右)实质性肿块,边界清,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强弱不均,部份包膜凸凹不平,呈现驼峰征(图1).胎儿肝脏被右侧肿块向上推移,膈肌上抬,未能显示正常肾脏图像.并于胎儿肝脏内见一个大小约3.8cm×2.1cm的囊性无回声区,内壁光整(图2).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腺性膀胱炎的超声诊断与分型

    目的:研究腺性膀胱炎的声像图特点、病理基础、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的声像图资料,就其病理与超声显像的关系及超声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9%(11/14例).根据超声所见并结合手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声像图表现分为四型:Ⅰ型:乳头增生型2例;Ⅱ型:结节增生型2例;Ⅲ型:弥漫增生肥厚型4例;Ⅳ型:混合增生型6例.结论:超声对腺性膀胱炎的定位和定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减少误诊.

    作者:殷军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彩超诊断阴道壁动脉瘤1例

    患者女,39岁.2年前妇检发现阴道右侧壁肿物,无搏动,CT示阴道右侧壁软组织肿块,B超示盆腔囊性占位病变,因无任何不适未做处理.近来B超发现肿物增大,患者有肛门轻度坠胀感,入院诊治.妇检:阴道右侧壁上1/3处触及一(约5.0cm×2.5cm)条形囊性肿物,表面张力大,可触及搏动感,无明显触痛,肿物上界超过穹窿部上部,与骨盆左侧壁贴近,疑诊阴道壁动脉瘤行彩超检查.

    作者:黄志平;王建中;肖菊英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B超诊断女性盆腔包虫病21例

    本文报告21例盆腔包虫病声像特征,患者年龄21~52岁.生活在牧区15例,居住城镇6例,均有与犬羊接触史.其中7例曾行肝包虫摘除术.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受检者常规充盈膀胱在下腹部作多切面超声扫查,观察囊肿与周围脏器组织的关系.

    作者:于兰;曹晖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高频超声及乳腺导管声学造影诊断乳腺导管疾患

    目的:探索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疾患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频探头沿乳头作放射状扫查观察35例乳头溢血(或溢液)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其中20例辅以乳腺导管声学造影.造影剂包括3%双氧水、生理盐水、76%泛影葡胺、空气等.并对100例正常妇女进行乳腺大、小导管内径测量.结果:正常妇女非妊娠或哺乳时乳腺大导管内径为1.42±0.2mm,小导管0.83±0.1mm.液体造影剂可扩张输乳管,便于观察病变.双氧水既可扩张导管又可产生微气泡强光点从而对病变导管进行定位.超声显示导管扩大符合率100%,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符合率71%.结论:高频探头沿乳头作放射状扫查是诊断乳腺导管疾患有价值的检查方法,辅以乳腺导管声学造影可提高其准确性.

    作者:杜伊林;彭玉梅;杨素华;李进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超声新技术名词解释(二)

    B1、B型血流显示技术 B-FLOWB-FLOW是一种临床上很有前途的工具,数字编码超声(Di. gtally Encoded Ultrasound;DEU)可以使操作者观察到实时血液动力学的血流与有关静态的组织的关系.

    作者:燕山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自然组织谐波成像改善二维图像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与常规超声即基波成像(FI)的对比观察,研究自然组织谐波成像(NTHI)改善二维图像质量,尤其在提高心内膜边界显示方面的价值;探讨NTHI改善心内膜显示后对左室收缩功能测量的准确性.方法:①对30例各种心脏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选用LAX、SAX、A4C、A2C 4种标准切面,对每个节段心内膜清晰度进行半定量分析(0~3分);并且对四种标准切面的整体图像质量进行评价;②对27例TDE患者分别计算FI和NTHI的EDV、ESV和EF,并与静息心肌灌注显像(RMPI)的测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FI与NTHI各种评分(0~3分)的心内膜节段数不同,其中达3分者,NTHI为267个节段(40.5%),FI仅有104个(15.8%)(P<0.005);30例患者660个心肌节段的心内膜清晰度平均计分,FI和NTHI分别为1.39±0.95分,2.22±0.86分(P<0.001),同时,NTHI各切面整体图像质量明显优于FI(P<0.01);②27例TDE患者NTHI的EDV、ESV、EF与RMPI测值高度相关,明显高于FI(P<0.05).结论:①NTHI可提高二维图像的分辨力和对比度,明显增强心内膜边界识别能力,改善图像质量;②由于NTHI明显提高心内膜显示,使其对左室收缩功能测量的准确性高于FI,而且操作简便,为心脏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超声诊断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作者:袁霞萍;刘望彭;康春松;邢晋放;李天亮;陈武;杨永生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瘤术后复发并假性动脉瘤1例

    患者女,19岁.自诉2年前因右膝部血管瘤行手术治疗.术后右膝部逐渐又形成肿块,并缓慢长大,伴阵发性搏动性疼痛.查体:右膝部扪及质韧包块,边界不清,表面颜色较正常皮肤稍暗.临床诊断为血管瘤复发.彩超所见:右膝偏内侧探及3.6cm×1.7cm×3.9cm大小团块,边界不清,内见较多条索状无回声区,粗细不一,部分相互连通.CDFI:团块内无回声区充满红色及蓝色血流信号(图1),PW探及静脉型血流频谱.该团块右侧探及3.9cm×1.1cm±4.2cm大小无回声,边界较清晰,边缘探及不规则中低回声.

    作者:崔广和;刘灿;张永桂;齐春英;李丽霞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心肌梗塞合并乳头肌功能障碍超声心动图特点的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心肌梗塞合并乳头肌功能障碍(PMD)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旨在进一步评价其临床作用.方法:251例心肌梗塞住院病例,超声心动图检出合并PMD36例(平均年龄64.5±7.5岁).将PMD病例按病变解剖部位分为前组、后组、双组三组.乳头肌解剖形态分为A型(游离型)、B型(附着型)、C型(中间型).二维超声测量乳头肌舒张末和收缩末长度变化率,观察其形态、回声强度.观测二尖瓣,除外风湿性、先天性、老年退行性病变.计算左心腔径及心功能.结果:36例PMD(36/251 14%),乳头肌类型A型18例、B型7例、C型11例,以A型所占比例高.功能障碍的乳头肌形态变异呈不规则、增大或萎缩,回声增强,运动减低或消失.本组病例后组发生率高(56.3% P<0.05).与冠脉造影对照PMD与心肌梗塞部位、冠脉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有关.PMD致二尖瓣返流呈偏心状,偏心范围及方向与受累瓣叶有关.心功能指标示左房、左室内径增大(43.2±5.6mm、59.7±5.9mm),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139.5±36mm),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25.1±3.6mm),EPSS增宽(15.3±5.5mm),EF值尚在正常范围(54.1%±10.8%).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明确检测心肌梗塞合并PMD,并发现受累乳头肌及对二尖瓣产生的影响程度.在三种类型乳头肌中以A型后组PMD发生率高.心功能明显差于非PMD组.

    作者:吴雅峰;董云霞;顼志敏;胡大一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目的:本文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进行的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共计60例.结果:床旁超声检查的诊断阳性率为87%(52/60),其中,冠心病20例(33.3%,20/60,与心电图和临床生化检查一起协助诊断急性心梗4例);单发或者合并心包、胸腔积液13例(22% 13/60);瓣膜病11例(18%,11/60);外科术后患者9例(15%,9/60);高血压心脏病4例(6.7%,4/60);心肌病4例(6.7%,4/60);肺心病3例(5%,3/60);先心病1例(1.7%,1/60);夹层2例;其他6例.结论: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无论在诊断阳性率方面,还是在对临床干预的结果方面,均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郜朝晖;杨浣宜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心肌声学造影与二次谐波技术

    1.二次谐波显像的基本原理目前测定左、右室血流的方法是用Doppler技术,而心肌内的血流由于量少(仅占心肌的6%),血流速度很低,很难用Doppler技术测出.一些研究用冠脉内注射造影剂与常规超声结合,也不能明确区分出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1].为了区分血流与周围组织,现发明一种新的技术-Harmonic成像技术[1、2],使用新型声学造影剂静脉内注射和二次谐波技术相结合,经胸超声即可证实心肌灌注的情况.

    作者:陈爱华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肝枯否氏细胞肉瘤1例

    患者女,42岁.健康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来诊.一般状态佳,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肾功、乙肝六项、AFP均阴性.超声显示:肝右前叶见一约3.9cm×2.9cm不均质回声区,边界尚清,周边呈稍强回声,中心呈不规则无回声及强回声;CDFI显示其内血流丰富多为低阻血流,无回声区内未探及血流,余肝脏未见占位病变.考虑:肝良性病变.CT增强扫描示:肝右叶约3.5cm×3cm大小肿物,周边见环形强化,内部为不规则低密度区.考虑:肝肿物性质待定,结核或转移瘤.

    作者:王勇;郝玉芝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低渗热凝剂治疗肝癌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低渗热凝剂介入治疗肝癌可行性和疗效.方法:8个猪肝、16只兔和2只狗在超声引导下肝内注入低渗热凝剂,并测抗体、C3、C4,同时对20例肝癌患者瘤内注入低渗热凝剂.结果:动物肝内注入热凝剂后可见2cm×3cm凝固坏死区,周边有包膜,抗体、C3、C4升高.肝癌患者随访6月,均健在,治疗后肿块缩小,血流减少或消失,CT无强化,AFP下降或正常,全身情况改善,治疗后活检完全坏死.声像图改变与病理变化对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低渗热凝剂介入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文;余锋;陈丹;郑永才;陈先祥;余晓华;王宏;张丽;田林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胆囊大乳头状瘤1例

    患者女,30岁.因右上腹胀闷,时有恶心三个月入院.查体: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超声所见:胆囊形态及大小正常,近胆囊颈部囊壁可见一不规则实质偏强回声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宽0.8cm,肿物大小2.2cm×1.4cm×1.4cm,无移动性,囊壁厚3mm,不光滑(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可见肿物基底部有一束血流绕行,脉冲多普勒呈动脉血流频谱,峰值流速=20cm/s.超声提示:慢性胆囊炎,胆囊实质性肿物.

    作者:于德平;董雪菲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B超诊断胆囊破裂1例

    患者男,17岁.25天前与别人打架,上腹部被踢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吐出褐色胃内容物约200ml,腹痛呈钝痛,在当地医院治疗7天效果不佳,出院后仍感腹痛、恶心,近5天来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并腹部逐渐增大,来我院诊治.

    作者:宋戈萍;吐妮莎·艾沙;胡萍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彩超诊断巨大主动脉无冠窦瘤破入右房1例

    患者男,21岁,因心悸,气促,胸骨旁第三、四肋之间闻及Ⅳ级双期杂音并向胸前广泛传导,可触及震颤,颈静脉怒张,而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左房、左室、右房、右室增大,以右房、右室为明显,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见无冠窦呈花瓣状向右房内突出(图1),瘤体壁薄,底部大,内口1.45cm,顶部小外口0.65cm,瘤体长径达4.65cm.彩色多普勒示破口处及其附近见蓝色为主五色相间的双期血流束,以舒张期为明显.

    作者:李云安;刘燕;杨燕淑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非风湿性心房纤颤患者左心耳及左房功能的超声研究

    目的:了解非风湿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左心耳及左房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分析了27例患者左心耳和左房的超声表现.结果:左心耳血流频谱可为两种:清晰型(峰速≥25cm/s)占40.8%(11/27),模糊型(峰速<25cm/s)占59.2%(16/27).与清晰型相比,频谱模糊型患者的左心耳充盈血流峰速、排血峰速及左心耳面积变化率显著减小,左心耳内径及面积增大,自发性超声对比(SEC)现象检出率显著增高(P<0.05),且4例患者发现血栓.而两型间的左房功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功能改变有其特点,超声了解之有助临床预测血栓形成及指导治疗.

    作者:张平洋;倪薇华;朱向明;李劲;陈怡红;汪为枝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空间分布形成机理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探讨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空间分布的形成机理.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只猪,在全麻下实施开胸手术暴露心脏,并获得左室流出道长轴切面,使其长轴平行于超声声束方向.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测量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空间分布扭曲程度;2)观察左室流出道中轴线两侧彩色血流的对称性,判断血流会聚状态;3)根据二维图像测量室间隔角度.然后观察在整个射血期内上述三个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空间分布状态随左室流出道内血流会聚方式变化而变化.在射血早期,左室流出道内血流会聚方式不对称,大部分血流沿室间隔及左室前壁流向主动脉瓣口.相应地,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布的扭曲程度大,且大流速紧靠室间隔及左室前壁.射血中、晚期,左室流出道内血流逐渐变为呈中轴对称性地进入主动脉瓣口,此时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布变为平坦对称.然而,从左室射血早期到中、晚期,室间隔角度却逐渐增大.结论:左室流出道内的血流会聚方式是决定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玉清;Svein Faerestrand;张青萍;乐桂蓉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2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二尖瓣返流(MR)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了检测.结果:在静息状态下,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呈限制性充盈方式,E/A为2.3±1.5,E波减速时间(DT)为117.6±13.2ms;肺静脉血流收缩期与舒张期大流速(S/D)比值为0.54,心房收缩期逆向血流速度(PA)为28.2±14.3cm/s;左室-dp/dtmax、dp/dtmax和EF均减小,左室松弛时间常数(T)延长,收缩期左房压(SLAP)升高.应用多巴酚丁胺后E/A明显减小,DT延长,S波增加,PA波减小(P均<0.05),-dp/dtmax和dp/dtmax显著增加,T值缩短;主动脉血流量增加,二尖瓣返流量和返流口面积均减小.结论:DCM合并MR患者存在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降低,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心脏功能.

    作者:张梅;张运;徐新生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B超观察高压氧治疗胆道蛔虫症30例

    本文报告30例胆道蛔虫症均由B超检查诊断,经高压氧治疗后蛔虫完全退出胆道.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68岁.病程1小时~5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间歇性钻顶样疼痛.

    作者:陈芳琳;雷秀兰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B超诊断输卵管积水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1例

    患者女,32岁.左下腹不规则痛3天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均正常.左附件区触及一鹅卵大之包块,活动度差,轻微压痛,右附件未触及异常.临床诊断为左附件包块.B超检查:子宫前位,大小为6.3cm×4.2cm×4.0cm,左后壁包膜不光滑,肌层回声均匀,节育环显示在宫腔内.

    作者:韩淑杰 刊期: 1999年第12期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