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曦;汪昕
丘脑间粘合(interthalamic adhesion,IA),又称中间块(massa intermedia),位于第三脑审内,室间孔的后方;属于丘脑中间核群,内含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具体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情感、行为等相关.
作者:李首春;史继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腺瘤进行的10例内镜下单鼻孔手术.其中生长激素腺瘤3例,高泌乳素腺瘤4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2例.蝶窦冠状CT及蝶窦X线平片提示蝶窦形态,甲介型5例,鞍前型5例.术前行头部CT、MRI扫描,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症状(视力受损、尿崩症)均在术后消失,血液、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8例)复查:MRI均提示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所有病例均无出现颅内出血,视力、视野障碍,尿崩,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腺瘤手术,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能确保术中定位准确,术术野大而直观,有利于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作者:郭剑峰;王占祥;谭国伟;方耀春;朱宏伟;陈四方;沈上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 X刀治疗12例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例,Ⅱ级6例,Ⅰ级2例.3例在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 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 Gy,边缘剂量9~16 Gy.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1、2、3年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 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陈苏;王如密;王守森;张锡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其中海绵窦区22例,侧窦区10例,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9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3例.9例患者术后眼球突出、结膜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2年,临床症状消失21例,症状明显缓解11例.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作者:练学淦;于苏文;赵建法;陈升东;黄祥芳;段传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脑血管畸形行3.0T常规MRI和SW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1例CE-MRA检查,7例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常规增强扫描.SWI采用新的3D静态梯度回调采集(GRASS)序列覆盖全脑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4.2工作站及小强度投影技术获得完整的静脉血管形态.结果 在21例脑血管畸形中,包括动静脉畸形(AVM)4例,静脉畸形8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均在SWI清楚显示,其中4例AVM常规MRI和MRA与SWI情况基本一致;8例静脉畸形在常规MRJ和MRA检查均未见显示,但5例增强扫描的图像有3例显示异常静脉畸形血管,与SWI所见一致;9例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显示7例,且SWI所显示的瘤体轮廓比常规图像更加清楚.结论 SWI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AVM、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早期检出和由此引起的出血或微出血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高明勇;谭湘萍;卢瑞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神经黏附分子neurexin和neuroligin是分别位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跨膜蛋白.
作者:许雪梅;袁榴娣;王大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置人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溶栓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溶栓加支架置人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溶栓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 7例溶栓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人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 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零达尚;王海东;缪中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139例TCCF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通过再次人院、邮寄调查表或电话随访,其中再次人院完成及收回调查表共64例,电话随访62例,获随访126例(90.6%).结果 126例中26例术后行MRA检查,20例行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10例术后半年行DSA复查,未见复发.11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术后复发率不高,临床随访即可.
作者:郭元星;李铁林;欧陕兴;段传志;尹方明;汪求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海绵窦上壁和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16例(32侧)湿性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 (1)93.75%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床突的气化率为12.50%,颈动脉床突孔和床突间骨桥的出现率分别为21.88%和9.38%.(2)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的情况常见,占43.75%,垂体有15.63%的情况出现侧突.(3)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上的隆起率分别为53.13%和 81.25%.结论 (1)经上壁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内绝大部分结构,对颅神经损伤的危险较小,同时应注意该区域的骨质变异.(2)在经内侧壁的手术中,颈内动脉的显露、移动和保护十分重要.
作者:黄忻涛;郝解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研究发现,多种炎性介质介导或参与了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后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
作者:魏汝云;徐婧婧;王淑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症状性癫痫患者致痫灶电生理学、MR检查精确定位结果与微创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分析2004年9月~2006年3月经我院诊治且资料完整的91例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电生理学与MR检查的精确性,评定手术效果.结果 电生理检查与MR检查比较,MR检查漏诊率高,而精确度较好,电生理检查漏诊率低,但误诊率高,精确度差.本组手术满意率为96.70%.结论 本组病例应用综合精确定位技术进行致痫灶定位是可靠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判断致痫灶位置的参考指标,但在缺乏影像学检查支持时,并不足以成为判断致痫灶位置的确定指标.提高MR扫描的分辨率,降低MR漏诊率是必要的.
作者:张新伟;徐如祥;周谷兰;张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内血肿周围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来建立脑出血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府物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生化指标(tPA、PAI-1含量与活性)变化,RT-PCR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与PAI-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蛋白的表达.结果 水蛭提取液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tPA含量、提高其活性,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tPA mRNA表达,增强tPA免疫表达.而不影响PAI-1含量与活性或mRNA表达.结论 水蛭提取液促进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的机制可能为通过对tPA的转录、翻译及合成蛋白的加工修饰来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对PAI-1无影响.
作者:吴文斌;胡长林;杨友松;郭富强;孙红斌;肖军;罗永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作为癫痫发作后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与癫痫的反复自发性发作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有不少的研究从苔藓纤维出芽的角度探讨癫痫的发生、发展,并为癫痫的治疗提出新的观点.现就癫痫苔藓纤维出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祖才;陈阳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 expressed on the mouse embryo(TROY)表达的影响.方法 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 h组(IPC-6组,11只)、预处理72 h组(IPC-72组,11只)和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 10 min作为IPC,IPC-6和IPC-72组分别在IPC后6 h和72 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 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 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 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TROY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 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作者:王强;徐礼鲜;侯立朝;陈绍洋;张惠;熊利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MRI特点.方法 对1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以头痛(12/14)和癫痫(7/14)为常见,后期多出现严重颅高压征象.MRI提示病灶呈多灶性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5例,至少累及2叶脑组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为等或高信号灶,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常见肿瘤轻度强化.星形胶质瘤Ⅰ级7例,Ⅱ级5例,少枝胶质瘤Ⅱ级1例,少枝-星形混合胶质瘤Ⅱ级1例.结论 大脑胶质瘤病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影像与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桂华;廖遇平;彭光春;刘凡;李文政;雷光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中颞窗透声不良因素,评估经眼窗探测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1 632例患者的颞窗透声情况,所有颞窗透声不良者再行经眼窗探测颅内血流,同时选择50例40~60岁颞窗、眼窗透声良好的健康体检者,经眼窗探测颅内血流并与经颞窗探测的值比较.结果 1 632例患者共3 264个颞窗总数中,年龄<40岁,40~60岁和>60岁各组颞窗透声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2%,5.5%和25.8%,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40~60岁和>60岁组女性颞窗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1).304个颞窗不良总数中,经眼窗探出大脑前动脉(ACA)211支(69.4%),大脑中动脉(MCA)164支(53.9%).50例健康组中,经眼窗探测的ACA血流速度与经颞窗探测的AC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眼窗探测的MCA血流速度低于经颞窗所测,但仍有48支(48%)相差小于10%.结论 颞窗透声不良与年龄、性别有关;经眼窗探测可提高TCD的检出率:经眼窗探测ACA结果可靠,探测MCA有参考价值.
作者:阮利江;谢惠芳;黄伟;王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1-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 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 d时融合蛋白表达多.7 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 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pEGFP-N1-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作者:韩晞;卢亦成;薛亚军;魏梅洋;胡国汉;葛军辉;蔡如珏;陈先震;骆纯;董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鼠脑室管膜bcl-2和caspase-3在低氧预适应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Blb/c近交系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0组)、低氧对照组(H1组)和低氧预适应组(H4组).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测定bcl-2和caspase-3表达的荧光强度.结果 H1和H4组的bcl-2表达均显著高于H0组,其中H4组又显著高于H1组.H1和H4组caspase-3的表达显著高于H0组,H4组显著低于H1组.结论 低氧预适应过程中,小鼠脑室管膜区通过bcl-2的高表达和caspase-3的低表达,抵御室管膜细胞凋亡,参与脑保护机制.
作者:张颜波;吕国蔚;杨明峰;王轩;牛敬忠;孙保亮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视频眼震电图(VNG)在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VNG技术检查6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并以4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中有自发性眼震18例(26.5%),位置性眼震31例(45.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眼动系统检查共56例(82.3%)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32例(47.1%)异常,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24例、Ⅳ型改变5例共29例(42.6%)异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视动试验有8例(11.8%)出现视动性眼震或视动眼震减弱.温度试验单侧减弱异常28例(41.2%),优势偏向异常16例(23.5%),总慢相角速度降低7例(1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NG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庆煜;黎祥喷;肖颂华;叶剑虹;唐亚梅;彭英;区永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 d.(2)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 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 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 h、2 d回升,3 d再次下降,至7 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 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 h微绒毛增多.伤后12 h~3 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 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作者:王长卿;王洪生;陈晓峰;赵佩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