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魏汝云;徐婧婧;王淑贞

关键词:C-反应蛋白, 脑缺血, 炎性反应
摘要:近研究发现,多种炎性介质介导或参与了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后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EGFP-N1-GGF2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大鼠脑内的表达

    目的 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1-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 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 d时融合蛋白表达多.7 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 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pEGFP-N1-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作者:韩晞;卢亦成;薛亚军;魏梅洋;胡国汉;葛军辉;蔡如珏;陈先震;骆纯;董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视频眼震电图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视频眼震电图(VNG)在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VNG技术检查6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并以40例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组中有自发性眼震18例(26.5%),位置性眼震31例(45.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视眼动系统检查共56例(82.3%)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32例(47.1%)异常,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24例、Ⅳ型改变5例共29例(42.6%)异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视动试验有8例(11.8%)出现视动性眼震或视动眼震减弱.温度试验单侧减弱异常28例(41.2%),优势偏向异常16例(23.5%),总慢相角速度降低7例(1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NG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庆煜;黎祥喷;肖颂华;叶剑虹;唐亚梅;彭英;区永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3例确诊的DR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14.69±4.01)岁(10~27岁),病程6月~16年.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步态、姿势异常及震颤,症状日间波动明显,容易误诊为脑瘫、帕金森病、神经症等.服用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结论 DRD患者具有症状多样及日间波动的特点.对儿童及青壮年本病患者可首选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

    作者:刘若卓;于生元;田成林;蒲传强;吴卫平;黄旭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血管内栓塞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26例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139例TCCF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通过再次人院、邮寄调查表或电话随访,其中再次人院完成及收回调查表共64例,电话随访62例,获随访126例(90.6%).结果 126例中26例术后行MRA检查,20例行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10例术后半年行DSA复查,未见复发.11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术后复发率不高,临床随访即可.

    作者:郭元星;李铁林;欧陕兴;段传志;尹方明;汪求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经期癫痫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在女性癫痫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其癫痫发作与月经周期相关,报道从10%~70%不等[1].

    作者:郭曦;汪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动脉内溶栓联合支架治疗基底动脉闭塞临床报道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置人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溶栓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溶栓加支架置人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溶栓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 7例溶栓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人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 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零达尚;王海东;缪中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神经再生素和神经生长液联合应用对成年兔视神经挫伤后修复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神经再生素(NRF)和神经生长液对成年兔视神经挫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兔右眼视神经挫伤模型后,分别将载有0.06 mL NRF(浓度为2 g/L,实验组)或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于视神经损伤处;并向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 mL NRF(浓度为2 g/L,实验组)或等量PBS(对照组).实验组兔术后每日喂服神经生长液(5 mL/kg),共6周.伤后1 d、2周、8周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挫伤后8周时作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视神经的改变,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视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术后8周时实验组致伤眼与未致伤眼FVEP幅值比为0.774±0.184,对照组为0.409±0.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8周时的光镜和电镜检查示:实验组RGC、视神经纤维的退变较对照组轻.两组视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5 045±716.2)根/mm2(实验组)和(7 898±608.8)根/mm2(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NRF和神经生长液联合应用能够增加RGC的存活,促进轴突的再生,因而对视神经挫伤后的修复、视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志敏;管怀进;程新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大脑胶质瘤病的MRI特点研究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MRI特点.方法 对1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以头痛(12/14)和癫痫(7/14)为常见,后期多出现严重颅高压征象.MRI提示病灶呈多灶性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5例,至少累及2叶脑组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为等或高信号灶,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常见肿瘤轻度强化.星形胶质瘤Ⅰ级7例,Ⅱ级5例,少枝胶质瘤Ⅱ级1例,少枝-星形混合胶质瘤Ⅱ级1例.结论 大脑胶质瘤病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影像与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桂华;廖遇平;彭光春;刘凡;李文政;雷光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内血肿周围组织tPA、PAI-1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内血肿周围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来建立脑出血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府物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生化指标(tPA、PAI-1含量与活性)变化,RT-PCR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与PAI-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蛋白的表达.结果 水蛭提取液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tPA含量、提高其活性,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tPA mRNA表达,增强tPA免疫表达.而不影响PAI-1含量与活性或mRNA表达.结论 水蛭提取液促进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的机制可能为通过对tPA的转录、翻译及合成蛋白的加工修饰来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对PAI-1无影响.

    作者:吴文斌;胡长林;杨友松;郭富强;孙红斌;肖军;罗永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评价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脑血管畸形行3.0T常规MRI和SW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1例CE-MRA检查,7例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常规增强扫描.SWI采用新的3D静态梯度回调采集(GRASS)序列覆盖全脑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4.2工作站及小强度投影技术获得完整的静脉血管形态.结果 在21例脑血管畸形中,包括动静脉畸形(AVM)4例,静脉畸形8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均在SWI清楚显示,其中4例AVM常规MRI和MRA与SWI情况基本一致;8例静脉畸形在常规MRJ和MRA检查均未见显示,但5例增强扫描的图像有3例显示异常静脉畸形血管,与SWI所见一致;9例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显示7例,且SWI所显示的瘤体轮廓比常规图像更加清楚.结论 SWI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AVM、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早期检出和由此引起的出血或微出血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高明勇;谭湘萍;卢瑞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脊髓空洞MRI表现与病因分析

    目的 分析21例不种病因所致脊髓空洞的MRI表现.方法 21例脊髓空洞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部位、形态和信号特点.结果 21例脊髓空洞中,脊髓肿瘤性空洞9例,Chiari畸形所致4例,创伤后空洞4例,自发性脊髓空洞2例,脊柱侧弯2例;空洞累及颈髓或胸髓,空洞均位于脊髓中央管,范围从2~13个脊髓节段不等,空洞内信号变化同脑脊液.结论 脊髓空洞主要由于脊髓肿瘤、Chiari畸形、创伤、脊柱侧弯、自发性脊髓空洞等引起,不同病因空洞的MRI表现各不相同,籍此可进行鉴别诊断并分析其病因.

    作者:匡勇;袁明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脑立体定向手术对慢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临床疗效的长期影响.方法 以40例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难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设立非手术组(43例)和正常组(32例)进行对照.采用美国NICOLET SPRIRIT脑诱发电位生理仪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测临床表现.结果 与术前比较,随访时手术组P300表现为靶刺激N2、P3、P4潜伏期和非靶刺激P2潜伏期缩短P<0.05),靶刺激N1潜伏期延迟(P<0.05),靶刺激P2、P3波幅和非靶刺激P,波幅降低(P<0.05),靶刺激P4波幅升高(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靶刺激N1、N2、P3潜伏期和靶刺激P2、P3、P4波幅及非靶刺激P2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术前手术组和非手术组P300表现为靶刺激N2、P3、P4潜伏期延迟(P<0.05),靶刺激N1潜伏期缩短(P<0.05),靶刺激P3波幅、非靶刺激P2波幅降低和靶刺激P4波幅升高(P<0.05);术后手术组P300各潜伏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波幅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手术组潜伏期和波幅的主要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手术组相比较,随访时手术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依从性显著升高(P<0.05),锥体束外症状发生率、病残率、复发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脑立体定向手术对Cz脑区事件相关电位P300产生明显影响,并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症状和社会生存能力.

    作者:高存友;甘景梨;毋江;史建军;孔素丽;刘贵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颅颈部蛛网膜下腔改变对颅底陷入在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蛛网膜下腔形态学改变对颅底陷入患者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20例颅底陷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后颅窝减压术患者(A组)与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合并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患者(B组)进行蛛网膜下腔形态学改变的对比.结果 影像学上:B组比A组蛛网膜下腔容积增加约12.58mL,枕大池亦明显扩大;临床上:A组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例症状好转、6例无变化,B组8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症状好转.结论 蛛网膜下腔形态学改变对颅底陷入手术预后的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隋昕;张旭;贾海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骶骨前脊膜膨出一例报道

    骶骨前脊膜膨出是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自1837年Brycnl叙述该畸形性疾患以来,国外报道约180例[1],我国仅有零星报告[2,3],结合文献复习,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骶骨前脊膜膨出报道如下.

    作者:吕泰泉;马劲光;刘广慧;肖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成人幕上室管膜瘤X刀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 X刀治疗12例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例,Ⅱ级6例,Ⅰ级2例.3例在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 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 Gy,边缘剂量9~16 Gy.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1、2、3年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 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陈苏;王如密;王守森;张锡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神经黏附分子neurexin和neuroligin对突触分化及其功能的调控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神经黏附分子neurexin和neuroligin是分别位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跨膜蛋白.

    作者:许雪梅;袁榴娣;王大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经静脉途径栓塞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其中海绵窦区22例,侧窦区10例,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9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3例.9例患者术后眼球突出、结膜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2年,临床症状消失21例,症状明显缓解11例.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作者:练学淦;于苏文;赵建法;陈升东;黄祥芳;段传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缺血预处理上调TROY表达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耐受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 expressed on the mouse embryo(TROY)表达的影响.方法 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 h组(IPC-6组,11只)、预处理72 h组(IPC-72组,11只)和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 10 min作为IPC,IPC-6和IPC-72组分别在IPC后6 h和72 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 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 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 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TROY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 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作者:王强;徐礼鲜;侯立朝;陈绍洋;张惠;熊利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9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治疗及效果.方法 收治29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6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较小(包括2例活检),因颅高压不能承受进一步的治疗;7例术后接受放疗;16例术后接受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出院后皆随访.结果 单纯手术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3.20个月,手术+放疗和手术+放疗+化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2及40个月,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结论 单纯手术不能有效控制PCNSL的发展,术后及时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手术应以充分降低颅内压为目的,使患者能承受进一步的放疗和化疗.

    作者:张建;李卫;胡明军;蔡林波;岑波;朱泳鹏;林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癫痫苔藓纤维出芽的研究进展

    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作为癫痫发作后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与癫痫的反复自发性发作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有不少的研究从苔藓纤维出芽的角度探讨癫痫的发生、发展,并为癫痫的治疗提出新的观点.现就癫痫苔藓纤维出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祖才;陈阳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