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泰泉;马劲光;刘广慧;肖华
目的 研究中药神经再生素(NRF)和神经生长液对成年兔视神经挫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兔右眼视神经挫伤模型后,分别将载有0.06 mL NRF(浓度为2 g/L,实验组)或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于视神经损伤处;并向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 mL NRF(浓度为2 g/L,实验组)或等量PBS(对照组).实验组兔术后每日喂服神经生长液(5 mL/kg),共6周.伤后1 d、2周、8周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挫伤后8周时作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视神经的改变,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视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术后8周时实验组致伤眼与未致伤眼FVEP幅值比为0.774±0.184,对照组为0.409±0.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8周时的光镜和电镜检查示:实验组RGC、视神经纤维的退变较对照组轻.两组视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5 045±716.2)根/mm2(实验组)和(7 898±608.8)根/mm2(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NRF和神经生长液联合应用能够增加RGC的存活,促进轴突的再生,因而对视神经挫伤后的修复、视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志敏;管怀进;程新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脑血肿液中甘露醇含量的变化.方法 60例脑出血患者,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及脑血肿液中甘露醇含量.结果 (1)正常人血清中甘露醇8 h排出96%;(2)脑血肿液中甘露醇含量逐日增加,第5天达1 289μg/mL;(3)脑脊液中甘露醇排出缓慢,停止输入甘露醇21 d后,仍残留226.1μg/mL.结论 静脉滴人甘露醇时,脑血肿液中甘露醇含量逐日增加,脑脊液中甘露醇亦相应增加.甘露醇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脑出血患者甘露醇输入不宜超过5 d.
作者:夏昱;陈彦勇;耿世平;殷亚楠;王艳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内血肿周围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来建立脑出血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府物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生化指标(tPA、PAI-1含量与活性)变化,RT-PCR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与PAI-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鼠脑血肿周围脑组织tPA蛋白的表达.结果 水蛭提取液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tPA含量、提高其活性,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tPA mRNA表达,增强tPA免疫表达.而不影响PAI-1含量与活性或mRNA表达.结论 水蛭提取液促进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的机制可能为通过对tPA的转录、翻译及合成蛋白的加工修饰来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对PAI-1无影响.
作者:吴文斌;胡长林;杨友松;郭富强;孙红斌;肖军;罗永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收集2003年1月~2007年5月海南省临高县医院收治的28例脑室内积血(intraventricular hematoma,IVH)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9.3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外伤史2例,10例病史不详.
作者:周春良;李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骶骨前脊膜膨出是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自1837年Brycnl叙述该畸形性疾患以来,国外报道约180例[1],我国仅有零星报告[2,3],结合文献复习,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骶骨前脊膜膨出报道如下.
作者:吕泰泉;马劲光;刘广慧;肖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临床疗效的长期影响.方法 以40例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难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设立非手术组(43例)和正常组(32例)进行对照.采用美国NICOLET SPRIRIT脑诱发电位生理仪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测临床表现.结果 与术前比较,随访时手术组P300表现为靶刺激N2、P3、P4潜伏期和非靶刺激P2潜伏期缩短P<0.05),靶刺激N1潜伏期延迟(P<0.05),靶刺激P2、P3波幅和非靶刺激P,波幅降低(P<0.05),靶刺激P4波幅升高(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靶刺激N1、N2、P3潜伏期和靶刺激P2、P3、P4波幅及非靶刺激P2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术前手术组和非手术组P300表现为靶刺激N2、P3、P4潜伏期延迟(P<0.05),靶刺激N1潜伏期缩短(P<0.05),靶刺激P3波幅、非靶刺激P2波幅降低和靶刺激P4波幅升高(P<0.05);术后手术组P300各潜伏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波幅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手术组潜伏期和波幅的主要指标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手术组相比较,随访时手术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依从性显著升高(P<0.05),锥体束外症状发生率、病残率、复发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脑立体定向手术对Cz脑区事件相关电位P300产生明显影响,并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症状和社会生存能力.
作者:高存友;甘景梨;毋江;史建军;孔素丽;刘贵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3例确诊的DR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14.69±4.01)岁(10~27岁),病程6月~16年.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步态、姿势异常及震颤,症状日间波动明显,容易误诊为脑瘫、帕金森病、神经症等.服用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结论 DRD患者具有症状多样及日间波动的特点.对儿童及青壮年本病患者可首选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
作者:刘若卓;于生元;田成林;蒲传强;吴卫平;黄旭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治疗及效果.方法 收治29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6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较小(包括2例活检),因颅高压不能承受进一步的治疗;7例术后接受放疗;16例术后接受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出院后皆随访.结果 单纯手术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3.20个月,手术+放疗和手术+放疗+化疗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2及40个月,综合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结论 单纯手术不能有效控制PCNSL的发展,术后及时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手术应以充分降低颅内压为目的,使患者能承受进一步的放疗和化疗.
作者:张建;李卫;胡明军;蔡林波;岑波;朱泳鹏;林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脑血管畸形行3.0T常规MRI和SW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1例CE-MRA检查,7例行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常规增强扫描.SWI采用新的3D静态梯度回调采集(GRASS)序列覆盖全脑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4.2工作站及小强度投影技术获得完整的静脉血管形态.结果 在21例脑血管畸形中,包括动静脉畸形(AVM)4例,静脉畸形8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均在SWI清楚显示,其中4例AVM常规MRI和MRA与SWI情况基本一致;8例静脉畸形在常规MRJ和MRA检查均未见显示,但5例增强扫描的图像有3例显示异常静脉畸形血管,与SWI所见一致;9例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显示7例,且SWI所显示的瘤体轮廓比常规图像更加清楚.结论 SWI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AVM、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早期检出和由此引起的出血或微出血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高明勇;谭湘萍;卢瑞梁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大脑胶质瘤病的MRI特点.方法 对1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病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脑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以头痛(12/14)和癫痫(7/14)为常见,后期多出现严重颅高压征象.MRI提示病灶呈多灶性生长9例,弥漫性生长5例,至少累及2叶脑组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为等或高信号灶,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常见肿瘤轻度强化.星形胶质瘤Ⅰ级7例,Ⅱ级5例,少枝胶质瘤Ⅱ级1例,少枝-星形混合胶质瘤Ⅱ级1例.结论 大脑胶质瘤病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影像与临床表现的结合,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桂华;廖遇平;彭光春;刘凡;李文政;雷光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中颞窗透声不良因素,评估经眼窗探测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1 632例患者的颞窗透声情况,所有颞窗透声不良者再行经眼窗探测颅内血流,同时选择50例40~60岁颞窗、眼窗透声良好的健康体检者,经眼窗探测颅内血流并与经颞窗探测的值比较.结果 1 632例患者共3 264个颞窗总数中,年龄<40岁,40~60岁和>60岁各组颞窗透声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2%,5.5%和25.8%,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40~60岁和>60岁组女性颞窗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1).304个颞窗不良总数中,经眼窗探出大脑前动脉(ACA)211支(69.4%),大脑中动脉(MCA)164支(53.9%).50例健康组中,经眼窗探测的ACA血流速度与经颞窗探测的AC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眼窗探测的MCA血流速度低于经颞窗所测,但仍有48支(48%)相差小于10%.结论 颞窗透声不良与年龄、性别有关;经眼窗探测可提高TCD的检出率:经眼窗探测ACA结果可靠,探测MCA有参考价值.
作者:阮利江;谢惠芳;黄伟;王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近研究发现,多种炎性介质介导或参与了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缺血后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炎症的一种敏感性指标.
作者:魏汝云;徐婧婧;王淑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置人支架的方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溶栓术后血管重新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宣武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动脉内溶栓加支架置人治疗的7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超选择动脉溶栓,溶栓后对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结果 7例溶栓后均再通.基底动脉尾段狭窄1例,主干狭窄4例,头段狭窄2例,动脉狭窄率平均为85%,即刻置人冠脉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形态良好,残留狭窄率小于20%.术后复查点片状脑出血2例.术后症状好转或消失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 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治疗能够防止血管再闭塞及卒中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零达尚;王海东;缪中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海绵窦上壁和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16例(32侧)湿性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结果 (1)93.75%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床突的气化率为12.50%,颈动脉床突孔和床突间骨桥的出现率分别为21.88%和9.38%.(2)颈内动脉沿垂体下1/3走行的情况常见,占43.75%,垂体有15.63%的情况出现侧突.(3)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壁上的隆起率分别为53.13%和 81.25%.结论 (1)经上壁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内绝大部分结构,对颅神经损伤的危险较小,同时应注意该区域的骨质变异.(2)在经内侧壁的手术中,颈内动脉的显露、移动和保护十分重要.
作者:黄忻涛;郝解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比较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和单纯放疗对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6月42例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放疗组(19例)仅行三维适形放疗,分次局部照射,2.0 Gy/次,1次/d,5 d/周,共持续6周,总剂量60 Gy;联合治疗组(23例)于三维适形放疗同时联合替莫唑胺化疗6周+辅助化疗6疗程.影像学动态观察患者肿瘤体积的变化及Karnofsky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放疗结束24周后,联合治疗组在影像学所示肿瘤实体的缩小和神经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 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可提高脑胶质瘤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解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罗生;刘智良;高兴旺;魏丽霞;郭雪霏;闵娜;贾彦征;廖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影像特点,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 对我院治疗的14例(男性11例,女性3例)急性外伤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常见的有3种情况:中线部位跨矢状窦血肿(5例),双侧对冲部位血肿(6例)以及一侧硬膜外血肿术后对侧迟发血肿(3例),均于伤后48h内诊断.患者入院时GCS 13~15分8例,9~12分1例,≤8分5例.手术治疗9例,其中一次手术7例,二次手术2例;保守治疗5例.除2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外,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头颅平片对预测急性双侧硬膜外血肿有重要意义,动态CT扫描是及时发现血肿并观察其变化的重要手段;双侧硬膜外血肿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者大多预后良好.
作者:朱锡德;张建宁;朱涛;洪国良;苏少波;王增光;杨树源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 X刀治疗12例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例,Ⅱ级6例,Ⅰ级2例.3例在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 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 Gy,边缘剂量9~16 Gy.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1、2、3年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 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陈苏;王如密;王守森;张锡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其中海绵窦区22例,侧窦区10例,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9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3例.9例患者术后眼球突出、结膜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2年,临床症状消失21例,症状明显缓解11例.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作者:练学淦;于苏文;赵建法;陈升东;黄祥芳;段传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丘脑间粘合(interthalamic adhesion,IA),又称中间块(massa intermedia),位于第三脑审内,室间孔的后方;属于丘脑中间核群,内含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具体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情感、行为等相关.
作者:李首春;史继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139例TCCF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通过再次人院、邮寄调查表或电话随访,其中再次人院完成及收回调查表共64例,电话随访62例,获随访126例(90.6%).结果 126例中26例术后行MRA检查,20例行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10例术后半年行DSA复查,未见复发.11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术后复发率不高,临床随访即可.
作者:郭元星;李铁林;欧陕兴;段传志;尹方明;汪求精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