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立;黄光富;张天;袁利民;刘卫东;陈勇;陈隆益;唐健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近年发病有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其发病原因至今未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易导致儿童感染,为此我们对86例TS儿童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HCMVpp65抗原与血浆HCMV DNA定量检测,以期探讨HCMV感染与儿童TS的关系.
作者:卢银平;董继华;刘朝;管世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 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 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康德智;林建华;余良宏;雷盛民;吴朝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 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作者:程树来;任安洲;段传志;钟朋标;李铁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一种剧烈的爆炸样原发性疼痛,位于一侧眼眶、球后和额颞部,并伴有同侧眼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及Horner综合征等[1,2].此病人群发病率为(2~6)/10 000[3],年龄20~50岁,平均约30岁[4],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约10%的CH病人可发展为慢性CH(chronic cluster headache,CCH)并且持续1年以上不消退[6].对于急性发作的CH药物或者吸氧等治疗作用尚可,而对于一些难治性的CCH药物效果欠佳,外科使用三叉神经毁损术效果也不理想[7],且并发症较多.自用深部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jmulation,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收得良好临床效果以来[8],一些学者尝试用DBS来治疗CCH,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现就CCH的诊断、病理生理、DBS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费小瑞;牛朝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扩增人类谷氨酸脱羧酶(GAD)67基因,并构建pEGFP-C2-GAD67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采用反转录PCR方法对来自人类脑组织cDNA中编码GAD67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插入PUC57克隆载体,经Xho Ⅰ和BamH Ⅰ双酶切出GAD67基因片段,再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后构建pEGFP-C2-GAD67重组载体,经PCR扩增、酶切后测序鉴定. 结果 人类GAD67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1 785 bp,编码594个氨基酸残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表明为正确重组子,PCR正确扩增出目的条带.与GenBank中人类GAD67基因序列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达99.78%和99.66%. 结论 人类GAD67基因克隆后,可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GAD67,为进一步该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痫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刘智良;马宏伟;姚志彬;徐如祥;张世忠;王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ICH)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基底节区以制备ICH模型;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ICH组及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以制作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IGF-1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 结果 ICH后2h血肿周围脑组织表达IGF-1,24h达表达高峰,7d时恢复正常;TUNEL染色阳性细胞于ICH后8h开始出现,3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给予外源性IGF-1后,凋亡细胞显著减少,与同时点ICH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结论 ICH后IGF-1可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ICH后继发性脑损伤.
作者:储照虎;费世早;马领松;周向阳;吴家幂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儿分流调整失败后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应用单纯内镜手术方法,对6例脑室-腹腔分流调整失败患儿进行分流管调整术,脉络丛烧灼术,第三脑室造瘘术.结果 5例先天性梗阻性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占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堵塞患儿,应用神经内镜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顺利;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2~7 d;随访6个月至24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脑积水改善,分流管通畅.结论 神经内镜对脑室-腹腔分流调整失败患儿进行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准确、并发症少、经济等优点,是神经外科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吕务军;关健伟;李在雨;李钢;樊伟强;王海东;吴耀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以获取高产量、低成本、高纯度且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DNF蛋白.方法 以人的全长BDNFc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成熟区BDNF的cDNA,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BDNF cDNA克隆到质粒pET-30a(+)中,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LysS,经IPTG诱导表达后,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取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另,噻唑蓝(MTT)法检测重组蛋白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扩增出的人BDNF cDNA片段克隆进了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核酸测序鉴定,得到了正确的重组质粒pET-BD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纯化后的蛋白经考马氏亮蓝染色呈单一条带;用抗BDNF的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明目的蛋白获得了表达.基因重组BDNF蛋白能够促进PC12细胞增殖.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基因重组人BDNF的原核表达载体,基因重组人BDNF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和纯化,所获得的基因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马蕾蕾;苏丹;季爱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 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 结果 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 结论 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秦川;高国栋;王学廉;李维新;郭效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合并天幕裂孔疝形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皖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该类患者11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天幕裂孔切开术;对照组55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不行天幕裂孔切开术. 结果 治疗组脑积水、术后脑梗塞、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幕裂孔切开术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吴江;黎国雄;王传湄;甄云;周育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颞叶癫痫是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主要类型,约有40%的人类癫痫起源于颞叶,这与海马结构独特的神经元环路及纤维联系有关.海马结构中异位突触的形成被认为与颞叶癫痫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海马结构的突触重排中,研究多而且被充分证明的就是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现就海马MFS的形态学特性、诱发因素、出芽机理及其与颞叶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娆;徐如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孪生子患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临床特征与卵型鉴定.方法 对一对患单纯型HSP孪生兄弟的临床特点和症状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同时作孪生子卵型鉴定.结果 (1)孪生子均缓慢起病,步态不稳,下肢笨拙,上下楼困难,逐渐发展为双下肢痉挛性不完全性截瘫;(2)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性病理反射阳性;(3)16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均相同,提示为同卵双生.结论 孪生子同患单纯型HSP的临床特点与一般HSP无异,作16个STR位点的PCR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孪生子的卵型.
作者:李才明;张成;卢锡林;张鸿炼;柳太云;冯善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诊半年~7年,术后26例头痛患者中24例得到不同程度缓解,24例视力视野障碍患者中22例得到改善. 结论 鞍区Rathke囊肿临床症状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MRI检查的诊断价值优于CT.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国军;张建林;张修宝;苏吉春;宁波;于春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后24 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19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17例.采用免疫浊度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浆CRP含量.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RP含量显著升高(P<0.0);术后4周治疗组CRP显著降低(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致血清CRP升高,辛伐他汀可降低CRP含量,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应用于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作者:梁辉;杨期东;高小平;胡美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测量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颅脑MRI片上的海马结构(HF)、胼胝体(CC)、侧脑室(LV)、外侧裂(SL)、白质疏松(LA)体积,建立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提高区分AD组、VD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NC)间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AD组、VD组、NC组各20例进行颅脑扫描,根据体视学的卡瓦列里原理,构建测试网格,对HF、CC、LV、SL、LA体积进行测量,建立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 结果 AD组、VD组HF、CC体积均显著小于NC组,LV、SL、LA体积显著大于NC组;AD组的HF、LA体积均显著小于VD组.Fisher判别函数示判别总符合率为83.3%,AD组为95%,VD组为75%,NC组为80%. 结论 测量颅脑MRI的HF、CC、LV、SL、LA体积,建立判别函数,对AD、VD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俊抛;何国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内皮因子受体A(ET-A)mRNA在脑血管畸形血管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 对14例脑血管畸形和8例正常脑血管标本分别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ET-AmRNA的表达,然后行DNA电泳鉴定,并进行光密度扫描,半定量计算ET-AmRNA的表达.结果 在脑血管畸形血管中ET-A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脑血管中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脑血管畸形血管与正常脑血管中ET-A mRNA表达有差异性,为研究其在病理情况下的作用作了前期工作.
作者:曾现伟;孙青芳;卞留贯;沈建康;赵卫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1月共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41岁).36例共计38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大小3~60 mm,其中3~7 mm 9个,8~14 mm 17个,15~24 mm 7个,≥25 mm 5个.术前破裂出血 30例,其中14例形成脑内血肿;6例因其它疾病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病例经DSA检查,部分病人同时行MRA或CTA检查,其中2例病人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而CTA则清楚显示动脉瘤.4例病人合并有其它部位动脉瘤,2例为双侧镜影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0个,分叉部近端7个、远端1个.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打开侧裂,依动脉瘤部位,逆行或顺行沿大脑中动脉主干(支)寻找分离动脉瘤,并夹闭之.结果 全部38个动脉瘤均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其中8个大或巨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大部瘤体以解除其占位效应.术后恢复良好28例,发生偏瘫失语7例(因局部脑梗塞所致),死亡1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防止术后发生脑梗塞造成患者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张剑宁;章翔;曹卫东;李侠;郭庆东;李兵;姬西团;刘恩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携带大鼠葡萄糖转运体3(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GLUT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获取大鼠GLUT3基因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穿梭质粒pShuttle中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GLUT3,经酶切后与线性化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no-X体外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酶切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反复扩增数代后,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的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结果 经DNA测序和PCR分析显示GLUT3 cDNA序列正确.成功筛选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后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出重组病毒,包装后冻融细胞行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腺病毒包装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
作者:李方成;李军亮;吴中华;张培峰;黄文林;刘然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缺失对感觉皮质功能柱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从纯合子鼠血液提取DNA,对FMR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电泳观察结果.并选用子代幼龄FMR1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共16只,按基因型和年龄分为1周龄FMR1基因敲除型组(KO1),1周龄野生型组(WT1),4周龄FMR1基因敲除型组(KO4),4周龄野生型组(WT4),每组各4只.采用快速Golgi染色法分别观察不同发育时间段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神经元的功能柱中心和周边两个方向上树突分支、树突棘密度和长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幼龄FMR1基因敲除鼠树突棘密度显著增高(P<0.05)而长度无变化,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中心朝向的树突棘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周边朝向的树突棘密度KO1、KO4分别高于WT1、WT4,并且主要表现在距胞体10~80μm段的密度异常(P<0.01). 结论 FMRP缺失导致树突棘密度增高和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树突棘修剪异常,并且树突棘修剪和树突修剪的机制不同.
作者:张爱武;易咏红;姜涛;孙卫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 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作者:李志立;黄光富;张天;袁利民;刘卫东;陈勇;陈隆益;唐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