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GLUT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李方成;李军亮;吴中华;张培峰;黄文林;刘然义

关键词:葡萄糖转运体3, 基因克隆, 重组腺病毒
摘要:目的 构建携带大鼠葡萄糖转运体3(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GLUT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获取大鼠GLUT3基因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穿梭质粒pShuttle中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GLUT3,经酶切后与线性化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no-X体外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酶切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反复扩增数代后,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的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结果 经DNA测序和PCR分析显示GLUT3 cDNA序列正确.成功筛选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后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出重组病毒,包装后冻融细胞行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腺病毒包装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

    目的 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 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 结果 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 结论 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梁秦川;高国栋;王学廉;李维新;郭效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 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 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 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康德智;林建华;余良宏;雷盛民;吴朝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六例被长期误诊的脑实质内生殖细胞性肿瘤的MRI特点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生殖细胞性肿瘤(GC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被长期误诊的脑实质内GCT患者MRI的动态变化,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次MRI平扫和1次增强扫描.结果 初次MRI检查4例表现为软化灶,2例表现脱髓鞘样改变,无占位性病变;5例患者在确诊时出现占位性病变,分别位于基底节区和胼胝体,囊性变多见,病灶有明显增强;5例患者出现病灶侧大脑脚萎缩,3例出现病灶侧的皮层萎缩,多数在首次MRI检查时已出现.结论 脑实质内GCT早期常无占位性病变,容易导致同侧皮层和大脑脚的萎缩,往往到晚期才出现占位性病变,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

    作者:田成林;蒲传强;黄旭升;吴卫平;张家堂;黄德晖;杨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微创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 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作者:李志立;黄光富;张天;袁利民;刘卫东;陈勇;陈隆益;唐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意义初探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近年发病有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其发病原因至今未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易导致儿童感染,为此我们对86例TS儿童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HCMVpp65抗原与血浆HCMV DNA定量检测,以期探讨HCMV感染与儿童TS的关系.

    作者:卢银平;董继华;刘朝;管世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 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 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岁,平均22.6岁.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 cm,适合选用幕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 cm×8 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 cm×5 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 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的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的目的.

    作者:王向宇;徐如祥;许平;柯以铨;杨志林;叶衍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诊半年~7年,术后26例头痛患者中24例得到不同程度缓解,24例视力视野障碍患者中22例得到改善. 结论 鞍区Rathke囊肿临床症状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MRI检查的诊断价值优于CT.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国军;张建林;张修宝;苏吉春;宁波;于春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慢性难治性丛集性头痛的深部脑刺激治疗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一种剧烈的爆炸样原发性疼痛,位于一侧眼眶、球后和额颞部,并伴有同侧眼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及Horner综合征等[1,2].此病人群发病率为(2~6)/10 000[3],年龄20~50岁,平均约30岁[4],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约10%的CH病人可发展为慢性CH(chronic cluster headache,CCH)并且持续1年以上不消退[6].对于急性发作的CH药物或者吸氧等治疗作用尚可,而对于一些难治性的CCH药物效果欠佳,外科使用三叉神经毁损术效果也不理想[7],且并发症较多.自用深部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jmulation,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收得良好临床效果以来[8],一些学者尝试用DBS来治疗CCH,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现就CCH的诊断、病理生理、DBS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费小瑞;牛朝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额叶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epilepsy,ADNFL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1994年首先由Schefier等[1]描述,夜间成串的运动症状发作为显著的临床特征.1995年Steinlein等[2]首先发现其致病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由基因变异引起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本文对其临床特点、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时霄冰;郎森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生大鼠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分化特性

    目的 建立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方法,观察其生长、增殖和分化特点.方法 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新生大鼠海马、室管膜下区分离NSCs,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传代观察.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技术,观察鉴定NSCs及其分化结果.结果 分离获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均可形成细胞克隆,克隆中的细胞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显微镜下观察见典型的于细胞特征,诱导后可分化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上法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NSCs,可诱导分化为终末神经细胞.

    作者:石德金;郭英;梁朝峰;胡黎平;李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合并天幕裂孔疝形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皖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该类患者11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天幕裂孔切开术;对照组55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不行天幕裂孔切开术. 结果 治疗组脑积水、术后脑梗塞、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幕裂孔切开术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吴江;黎国雄;王传湄;甄云;周育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早期支气管镜配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并气道误吸的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配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呼衰)并气道误吸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呼衰并气道误吸的患者于伤后3 h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下经纤支镜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观察术前、中、后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吸气峰压(PIP)、吸氧浓度(FiO2)变化.结果 32例患者均术程顺利,未发生并发症.术中HR、BP、PaO2、OI较术前无改变(P>0.05),术后FiO2较术前显著减少,HR、PaO2、OI明显好转(P<0.01).经治疗无一例出现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结论 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对防止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的发生,预防和纠正低氧血症,保证脑供氧,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樊勋;程小曲;于朝群;简洁玲;黄荣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取靠近血肿旁约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 h以内组6例、6~12 h组7例、12~24 h组5例、24~72 h组6例、72 h以上组6例;取7例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6 h以内6例,6~12 h 1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组织病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和Tunel、促凋亡相关基因(Bax)、抑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表达情况. 结果 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 h以内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 h组损伤较重,24~48 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免疫组化显示:TNF-α蛋白和mRNA及IL-1β和IL-6 mRNA表达于12~72 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降低.Tunel、Bax蛋白和mRNA表达在12~72 h达峰值(P<0.05,P<0.01).Bcl-x蛋白及mRNA表达在12~72 h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TNF-α蛋白和mRNA、IL-1β及IL-6 mRNA的表达与Tunel、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Bcl-x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与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相致.

    作者: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杨友松;孙红斌;徐玉川;赵冬冬;唐健;杨正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后24 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19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17例.采用免疫浊度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浆CRP含量.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RP含量显著升高(P<0.0);术后4周治疗组CRP显著降低(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致血清CRP升高,辛伐他汀可降低CRP含量,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应用于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作者:梁辉;杨期东;高小平;胡美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分流失败小儿脑积水的神经内镜治疗

    目的 探讨小儿分流调整失败后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应用单纯内镜手术方法,对6例脑室-腹腔分流调整失败患儿进行分流管调整术,脉络丛烧灼术,第三脑室造瘘术.结果 5例先天性梗阻性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占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堵塞患儿,应用神经内镜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顺利;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2~7 d;随访6个月至24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脑积水改善,分流管通畅.结论 神经内镜对脑室-腹腔分流调整失败患儿进行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准确、并发症少、经济等优点,是神经外科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吕务军;关健伟;李在雨;李钢;樊伟强;王海东;吴耀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36例

    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是指颅内疾病导致肾脏钠及水排出量增多,临床表现为低钠血症、尿钠尿量增多及低血容量的一组综合征.以往文献报道CSWS多发生于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及其术后.为探讨CSWS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各种急性脑血管病518例进行顺序跟踪观察,其中36例并发CSWS,报道如下.

    作者:陈传民;郑希涛;曹义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颅脑核磁共振定量研究

    目的 测量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颅脑MRI片上的海马结构(HF)、胼胝体(CC)、侧脑室(LV)、外侧裂(SL)、白质疏松(LA)体积,建立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提高区分AD组、VD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NC)间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AD组、VD组、NC组各20例进行颅脑扫描,根据体视学的卡瓦列里原理,构建测试网格,对HF、CC、LV、SL、LA体积进行测量,建立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 结果 AD组、VD组HF、CC体积均显著小于NC组,LV、SL、LA体积显著大于NC组;AD组的HF、LA体积均显著小于VD组.Fisher判别函数示判别总符合率为83.3%,AD组为95%,VD组为75%,NC组为80%. 结论 测量颅脑MRI的HF、CC、LV、SL、LA体积,建立判别函数,对AD、VD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俊抛;何国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1月共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41岁).36例共计38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大小3~60 mm,其中3~7 mm 9个,8~14 mm 17个,15~24 mm 7个,≥25 mm 5个.术前破裂出血 30例,其中14例形成脑内血肿;6例因其它疾病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病例经DSA检查,部分病人同时行MRA或CTA检查,其中2例病人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而CTA则清楚显示动脉瘤.4例病人合并有其它部位动脉瘤,2例为双侧镜影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0个,分叉部近端7个、远端1个.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打开侧裂,依动脉瘤部位,逆行或顺行沿大脑中动脉主干(支)寻找分离动脉瘤,并夹闭之.结果 全部38个动脉瘤均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其中8个大或巨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大部瘤体以解除其占位效应.术后恢复良好28例,发生偏瘫失语7例(因局部脑梗塞所致),死亡1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防止术后发生脑梗塞造成患者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张剑宁;章翔;曹卫东;李侠;郭庆东;李兵;姬西团;刘恩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伴脑性瘫痪一例报告

    患者男,21个月,因全身松软伴反复抽搐、间断发热21个月入院.第2胎第1产(第1胎为人工流产),足月顺产,无明确产前及产时高危因素.生后即发现全身松软,第二天因发热伴抽搐1次转入NICU,查优生指标均为阴性,予以抗感染治疗,调节箱温及止痉等处理,18 d后好转出院.但患儿仍间断发热,多在炎热季节及太阳直晒时,易高热,服用退热药效果差,物理降温或进入阴凉地方热易退.平素汗少,偶见前额部皮肤有少量汗液.中高热时曾突发全身性强直性抖动十余次,可自行缓解.6个月时仍不会抬头,在外院就诊予以补钙、锌等,效果差.目前患儿仍不能独坐,不会站立.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史.查体:T 37.5℃,体重12kg,身高78 cm,营养好,皮肤弹性好.头颅五官无畸形,毛发稀疏,乳牙稍细小.精神神经系统检查:正常面容,表情丰富,喜欢与人玩,逗其能大笑,能发出些单音,认知尚可.视物跟踪好,双耳对声音定向反应稍差.头控好,能支撑坐.俯卧位双臂支撑欠佳,不会双手支撑,不会爬,不能完成卧位与坐位间的转移动作.双下肢随意运动少,扶站时负重差.双手抓握可.

    作者:方素珍;李宏;伍先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鼠GLUT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携带大鼠葡萄糖转运体3(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GLUT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获取大鼠GLUT3基因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穿梭质粒pShuttle中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GLUT3,经酶切后与线性化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no-X体外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酶切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反复扩增数代后,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的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结果 经DNA测序和PCR分析显示GLUT3 cDNA序列正确.成功筛选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后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出重组病毒,包装后冻融细胞行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腺病毒包装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

    作者:李方成;李军亮;吴中华;张培峰;黄文林;刘然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