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巳奕;包映晖;江基尧
癫痫持续状态病情重,部分患者抽搐难以控制,治疗棘手,死亡率高.本文报道丙泊酚(propofol)成功救治3例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
作者:黄流清;吉玉龙;庄建华;周晖;赵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首发脑卒中住院的急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初脑卒中严重性如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尿失禁(U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脑卒中类型;3月后随访其功能康复情况:牛津残障评分(OHS),并分析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GCS,UI和NIHSS独立地与脑卒中后3个月预后不良显著相关.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GCS评分高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是脑卒中后3个月死亡或严重残疾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杜敢琴;黄丽娜;富奇志;尚学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切除的意义.方法利用立体定向神经导航切除颅内肿瘤28例.结果转移瘤、脑膜瘤均全切,胶质瘤全切8例,次全切2例,随访18例,时间6个月.结论在神经导航下切除颅内肿瘤,定位准确,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刘平;陈旭;马大鹏;谭学书;黄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性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指征.方法对14例合并脑挫裂伤的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11例,保守治疗3例,全部治愈.结论掌握好手术指征,早期手术能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王德全;蒲景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致瘤性.方法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刀豆球蛋白A凝集试验和双层软琼脂培养以探明其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表面结构及生长特性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和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成瘤性.结果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不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在不同刀豆球蛋白A浓度下均未见明显的凝集反应,在双层软琼脂不能形成细胞克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c-myc、c-fos和p53基因均呈阴性表达,而端粒酶逆转录酶呈弱阳性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亦未见其它组织形成.结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内和体外的各项指标均未提示其具有致瘤性,体外的培养条件没有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从致瘤性方面证实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的安全性.
作者:金澎;徐如祥;姜晓丹;邹雨汐;蔡颖谦;杜谋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生存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结构独特的凋亡抑制蛋白,由于它能抑制各种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参与血管的形成,因此在缺血性卒中、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佟琳;龚晓梅;李作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对人类干细胞的研究,加速了利用干细胞治疗人类疾病的步伐.但是,在将干细胞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由于要涉及到人体应用,因此对干细胞移植可能引发的人体安全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研究是干细胞临床应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干细胞临床移植可能面临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徐如祥;金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脑干出血的救治成功率.方法积极实施气管切开术、亚低温疗法以降低脑细胞代谢、晶体与胶体脱水剂联用并兼顾肾脏保护、抗氧化脑保护剂的早期大量应用、较早投用活血化瘀药物,多学科协作及完善的护理与康复训练.结果18例病人中12例好转出院;2例闭锁状态;2例经积极救治病情稳定,因经济拮据放弃治疗出院;2例死亡,救治成功率77.8%(14/18).结论脑干出血综合救治的成功率高,收效显著,值得向同仁推荐.
作者:陈健;刘尧斌;刘捷;黄帆;纪家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强烈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临床综合征.PTSD创伤记忆有其复杂性.本文对PTSD中创伤记忆的特点、创伤记忆重建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临床、动物实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高洁;伍亚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效果.方法将起病到就诊时间为120 d内的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两组(单数为第1组,双数为第2组),每组150例,共300例.第1组用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第2组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激素、B族维生素、扩血管药物、理疗、按摩、针灸、中医药等).通过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的疗程和治疗效果出现显著差异(t检验,P<0.05),第1组的疗程明显短于第2组,治愈率明显高于第2组,后遗症明显少于第2组,效果显著.结论茎乳孔和同侧星状神经节同时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二者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能使面神经功能较快恢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丁常云;丁常聪;雷开健;蔡苗;刘盛君;刘久富;张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Tau蛋白是在神经系统发育中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人脑内含量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其功能异常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本文就tau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及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所建立的各种tau蛋白转基因动物模型.
作者:应春怡;陈系古;陈汝筑;汪雪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时间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通过CT观察99例脑出血病人血肿从发病至完全吸收所用的时间,整理出院时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组血肿平均每天吸收0.55 mL,其中血肿≤10 mL者平均每天吸收0.34 mL,10~20mL者0.52 mL,>20 mL者0.8 mL.吸收时间与病人性别、血肿形状、有无破入脑室、入院时意识、肝病、糖尿病、饮酒史、有无合并呼吸道感染、每天的平均血压、血脂无关;抗纤溶药的应用、入院时肝功能异常、年龄较轻、较长时间与较大量应用甘露醇可减慢血肿的吸收.结论本组血肿平均每天吸收0.55 mL,血肿越小相应吸收越慢,血肿的大小、年龄、肝功能状况、应用甘露醇的量及时间对血肿吸收产生影响.
作者:马英文;李辉;刘捷;马英;彭连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GCS 3~5分特重型颅脑伤中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救治方法.方法脑外伤致GCS 3~5分幕上单纯硬膜外血肿共28例,其中A组10例采用单纯血肿清除术,B组18例采用血肿清除及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行小剂量多次脱水以及扩血管药物、高压氧等治疗.术后24 h复查CT.结果A组病人均出现严重脑梗塞以及脑水肿,死亡9例(90%),B组病人也全部出现脑水肿,其中10例出现脑梗塞,但大部分病例较A组程度轻,严重脑梗塞以及脑水肿6例(33%)均死亡.结论GCS 3~5分特重型颅脑伤单纯硬膜外血肿病人术后脑水肿及脑梗塞发生率极高,故应行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给予小剂量多次脱水及血管扩张药等,可明显降低病人死亡率.
作者:王建奇;卢洪流;赵庆平;陈光中;柯以铨;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带蒂颞肌筋膜瓣修补硬脑膜缺损的应用经验.方法对实施该项手术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恢复良好40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没有出现脑嵌顿、皮下积液、脑脊液切口漏、感染和颞肌下坠等并发症.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是一种理想的硬脑膜修补材料,具有裁剪方便,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
作者:江野峰;梁庆新;何锦;庄志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 249±0.268)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 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作者:朱军;付爱军;肖海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实施特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5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实施了特大骨瓣减压术.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0例,良好2例,中残8例,重残21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3例.37例存活者出院后随访1~4年,再次GOS评定:恢复2例,良好5例,中残10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共死亡20例,总死亡率40%.结论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实施特大骨瓣减压术是挽救该类垂危病人的首选办法.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同时,确定、实施适当手术方案,并减张缝合修复硬膜,是值得提倡的手术措施,辅以术后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李元柱;李文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重型颅脑损伤131例.结果临床结果根据GOS标准判断:Ⅴ级(良好)91例,Ⅳ级(中残)10例,Ⅲ级(重残)6例,Ⅱ级(植物生存)0例,Ⅰ级(死亡)24例.结论儿童在颅脑解剖、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及病理生理方面有其固有的特性,颅脑损伤后耐受性差,病情常突变,而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如及时解除脑受压,神经功能恢复快,疗效好.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吴明灿;陈世洁;罗国才;许先平;张志文;余辉;姚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制备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标本,以常规染色和G显带进行染色体的核型分析.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未见非整倍体染色体像;G显带图像核型分析显示其为二倍体正常核型,染色体中未发现有缺失、倒位、易位、双着丝粒和环状染色体等结构异常.结论体外培养分化形成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遗传学上的稳定性,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金澎;徐如祥;姜晓丹;蔡颖谦;邹雨汐;杜谋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体外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物对PCI2细胞的活性作用,并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培养至第4代第7天的SD大鼠MSCs培养上清,按不同的体积百分比浓度加入到PC12细胞培养体系中,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1 d和4 d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用丙二酸钠对PC12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加入不同体积百分比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采用MTT法测定24 h后的细胞活性.结果有突细胞/总细胞数、长突起长度随培养时间及MSC培养上清体积百分比的增加而增加;PC12细胞氧化损伤后,加入一定浓度MSC培养上清组的PC12细胞活性较未加入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SCs能够合成和分泌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物质,该物质能诱导PC12细胞分化并减轻氧化应激对PC12细胞的损伤.
作者:郑梅;樊东升;张俊;宋德懋;范少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