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4例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卢莘生;钟剑萍

关键词:脑梗死, 危险因素, 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94例复发脑梗死与100例未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心脏病、酗酒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为密切,OR值分别为2.206、2.842、2.366,P值均<0.05,预防性治疗则为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294.结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酗酒史,而预防性治疗是防止脑梗死复发的有意义的保护因素.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血钠与血浆醛固酮、心钠素关系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患者血钠与血浆醛固酮(ALD)、心钠素(ANP)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发生低血钠的原因,为低钠血症的预防及处理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方法随机选择垂体腺瘤患者20例,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第一个24 h尿钠丢失量及血清钠、血浆ALD、ANP含量.结果20例患者手术后血钠下降9例,其中2例发生低钠血症;该9例患者术后尿钠丢失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ALD分泌减少.11例患者术后血钠不下降,尿钠丢失量无明显变化,血浆ALD分泌增加.血浆ANP含量在手术前、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排钠因素占优势,尿钠丢失增加与血浆ALD代偿不足有关,是引起血钠下降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樊宪义;曹燕;孟庆虎;孙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大鼠胶质瘤及其微血管密度改变

    目的探讨重组Endostatin基因(EScDNA)对大鼠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对质粒包埋的Endostatin基因(pSecTagA-EScDNA)测序鉴定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验证Endostatin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C6胶质瘤细胞植于SD大鼠腋部皮下制作胶质瘤模型,将pSecTagA-EScDNA直接瘤内注射.分别观察记录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对肿瘤标本进行微血管标记、计数,并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后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使肿瘤退缩至休眠甚至完全消失;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结论重组Endostatin基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对大鼠胶质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蔺玉昌;苗增利;张敬宁;缪以峰;孙继勇;黄红雨;张熔熔;唐威;王丽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救治脑疝病人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救治脑疝病人的疗效.方法对105例外伤性脑疝病人施以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全部病人均进行随访,按GOS评分法判断预后.结果术后3个月至半年随访,恢复良好20例,中残19例,重残22例,植物生存18例,死亡26例.死亡者中45岁以上者为9例,45岁以下者17例.入院时为脑疝者63例,术后死亡20例;入院后逐渐出现脑疝者42例,术后死亡6例.脑疝发生后2 h内手术者89例,死亡17例;大于2 h手术者16例,死亡9例.结论及早、彻底地施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能明显提高脑疝病人的疗效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洪正;戴黎萌;许燕球;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53例,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加用高压氧治疗(0.2MPa,吸纯氧40min×2次,其间吸空气10 min).B组47例,为常规治疗组,在使用甘露醇、速尿的基础上加用甘油及七叶皂苷等药物治疗.结果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结论对临床众多的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患者来说,高压氧治疗是目前疗效好的方法.

    作者:王文浩;杨少春;陈文彬;林国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单孔钻颅冲洗引流疗效好.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鹏飞;程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震荡患者心理障碍的探讨

    目的探讨脑震荡患者心理障碍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震荡患者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并与常模(正常人阳性症状均分)比较.结果脑震荡患者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常模,暴力伤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的心理障碍较严重.结论脑震荡可导致患者心理障碍的产生,患者的心理障碍与受伤方式和患者的文化程度有关,应早期就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作者:杨本生;赵鹏洲;欧英雄;谭社练;方胜;赵伯端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头朝向细胞研究进展

    头朝向细胞是一种头朝向依赖性神经元,其放电活动只与头在水平面的朝向有关,而与动物的位置、姿势、行为无关.头朝向细胞对于指导动物的运动有重要作用,并受环境,方向暗示等因素的影响.现就头朝向细胞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陈胤;隋建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直径4 mm的30°、70°硬性神经内镜的引导下,切除蝶窦前壁和部分筛窦,暴露部分前颅底、蝶骨平台、鞍结节、鞍底和两侧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起,磨除肿瘤基底部颅底骨质,然后内镜下切除肿瘤和肿瘤浸润的基底部硬膜.结果内镜下全切除肿瘤2例,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1例一过性多尿,1例一过性脑脊液鼻漏.术后2例视力视野均有恢复.1例术后随访18个月,另1例术后随访6个月,MRI未见肿瘤复发.无嗅觉丧失、无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可行和安全的,同时也是鞍区中线肿瘤手术治疗的一种微侵袭入路.

    作者:鲁晓杰;王清;季卫阳;陈开来;李兵;孙继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脑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脑结核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手术疗效.结果13例全切除,1例全切加减压,术后均予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脑结核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项永生;刘灵慧;陈善成;谭卫国;杜天明;冯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大鼠电点燃模型海马可塑性改变及其致病机制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海马结构的可塑性改变,探讨其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24只Wistar大鼠右侧海马植入双极电极,平分为2组:对照组和电刺激组,观察动物发作行为,记录脑电发放,行右侧海马部尼氏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癫痫发作组出现明显的神经元缺失、胶质细胞增生和BDNF表达上调.结论本模型中海马结构的可塑性改变可促进癫痫发作,是慢性癫痫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结构基础.

    作者:戴永强;胡学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干占位病变治疗及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手术入路、切除方式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方法分析总结1999~2005年我院住院治疗的55例脑干占位病变的临床资料.接受显微手术治疗40例,其中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经中孔一小脑延髓裂入路15例,经蚓体切开入路12例,经小脑半球切开入路2例,经桥小脑角脑干侧方入路4例,经纵裂一第三脑室入路2例.术后接受放疗和(或)化疗13例.非手术治疗15例,接受放疗5例,化疗3例.结果手术治疗者术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8例,70~80分17例,40~60分6例,20~30分3例,10~0分6例(手术后1个月内死亡).非手术治疗者住院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1例,70~80分4例,40~60分2例,20~30分3例,10~0分5例(死亡4例).结论脑干占位病变以出血性病变(包括海绵状血管畸形)、星型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出血患者多数可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出血较少和已进入出血后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脑干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常见,除弥漫生长型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外,其他生长类型的肿瘤都可以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性质接受放化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干切开的部位取决于病变在脑干中的位置,可以利用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可以耐受的神经功能缺损;在具体操作时采取循瘤原则、短原则和避重就轻原则.经中孔-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满足大部分经脑干背侧切除占位病变的需要.

    作者:王向宇;柯以铨;王清华;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剂量3-NPA对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线粒体毒素3-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20 mg/kg 3-NPA(4 mg/mL)或生理盐水后24 h制作大鼠癫痫模型及对照模型,7 d后分别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剂量3-NPA预处理对KA致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3-NPA预处理组较对照组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减少,p53蛋白表达减弱. 结论小剂量3-NPA预处理可以对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3-NPA预处理可能对KA致痫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陈利锋;柯以铨;王松青;练学淦;姜晓丹;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利用分类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人脑创伤的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检测人创伤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神经生物学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寻找脑创伤防治的新的分子生物学策略.方法利用含187个神经生物学相关基因的人寡核苷酸芯片,分别检测6例创伤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6例创伤脑组织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数为3个,均表达上调.结论基因芯片筛选出以前文献中未曾报道过的脑创伤神经生物学相关类基因,对其干预有望成为脑创伤防治的新的分子生物学策略.

    作者:雷平;杨树源;张建宁;杨新宇;雪亮;王增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NF-κB在继发性脑外伤中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所激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在伤情的发展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局部神经组织的变性坏死、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的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血管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损伤区神经组织生化代谢的紊乱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脑组织的修复等都与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1].

    作者:孟伟;钱锁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术中电刺激杏仁及伏隔核诱发类海洛因欣快感的临床观察

    目的术中电刺激杏仁核及伏隔核,观察患者的反应.方法戒毒手术中,在毁损双侧杏仁核及伏隔核前、后均进行电刺激,观察患者主观感受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在完成脱毒的61例患者中有43例电刺激杏仁核及伏隔核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类似吸毒的欣快感,其中有2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心率增快;9例未脱毒的患者在刺激后无一例出现上述感觉.结论术中电兴奋法可以更准确的对杏仁核及伏隔核进行定位,并且验证了海洛因依赖过程中中脑腹侧被盖与伏隔核及杏仁核之间存在着纤维联系.

    作者:顾建文;郑崇勋;杨文涛;李汛;贺伟旗;曾凡俊;杨立斌;夏勋;马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外血肿一例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fluid,TSF)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metoma,CSDH)国内外均见报道[1-3],但TSF转化为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ametoma,EDH)尚未见报道.我院遇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劲光;肖华;徐强;刘广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带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二例

    目的报告带膜支架成功治疗两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数字减影(DSA)下采用带膜支架治疗.结果支架成功置入动脉瘤颈处,造影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病例1术后神经功能明显好转,4 d后出院;病例2术后2周出院,动眼神经麻痹正在恢复中.结论带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宽颈动脉瘤可获满意效果.

    作者:齐铁伟;石忠松;郭少雷;田作军;李兴;黄正松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患者的临床上较多见,以往多归因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r antid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SIADH)或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 DI).

    作者:姚太俊;黄先梅;王向宇;罗成义;周振军;代广辉;冯清亮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胰岛素与颅脑损伤

    胰岛素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不可缺少的激素,在生理状态下由血液中代谢底物水平的升高刺激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参与单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摄取并转化为糖原、甘油三酯和蛋白质.随着其在颅脑损伤中作用及机理的不断研究,临床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杨海贵;高强;高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原、复发性胶质瘤中VEGF、MMPs表达及其与血管相关超微结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复发性胶质瘤中血管形成及浸润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67例原发性胶质瘤和14对原、复发性胶质瘤中VEGF、MMP-2和MMP-9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中血管相关超微结构.结果VEGF、MMP-2和MMP-9的表达随原发性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强,VEGF与MMP-2、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复发胶质瘤中VEGF、MMP-2和MMP-9的阳性程度较原发肿瘤有所增强.电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向基膜外突出,部分基膜有虫蚀样空洞,血管周间隙可见水肿、血浆外渗.结论VEGF、MMP-2和MMP-9在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浸润性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强;袁先厚;吴涛;吴志敏;文志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