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分析

姚鹏飞;程刚

关键词:血肿, 硬膜下, 慢性, 单孔钻颅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单孔钻颅冲洗引流疗效好.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干占位病变治疗及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探讨脑干占位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手术入路、切除方式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方法分析总结1999~2005年我院住院治疗的55例脑干占位病变的临床资料.接受显微手术治疗40例,其中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经中孔一小脑延髓裂入路15例,经蚓体切开入路12例,经小脑半球切开入路2例,经桥小脑角脑干侧方入路4例,经纵裂一第三脑室入路2例.术后接受放疗和(或)化疗13例.非手术治疗15例,接受放疗5例,化疗3例.结果手术治疗者术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8例,70~80分17例,40~60分6例,20~30分3例,10~0分6例(手术后1个月内死亡).非手术治疗者住院后6个月随访,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为90~100分1例,70~80分4例,40~60分2例,20~30分3例,10~0分5例(死亡4例).结论脑干占位病变以出血性病变(包括海绵状血管畸形)、星型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出血患者多数可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出血较少和已进入出血后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脑干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常见,除弥漫生长型不适合手术和放化疗外,其他生长类型的肿瘤都可以进行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根据病理性质接受放化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和脑干切开的部位取决于病变在脑干中的位置,可以利用的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可以耐受的神经功能缺损;在具体操作时采取循瘤原则、短原则和避重就轻原则.经中孔-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满足大部分经脑干背侧切除占位病变的需要.

    作者:王向宇;柯以铨;王清华;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救治脑疝病人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救治脑疝病人的疗效.方法对105例外伤性脑疝病人施以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全部病人均进行随访,按GOS评分法判断预后.结果术后3个月至半年随访,恢复良好20例,中残19例,重残22例,植物生存18例,死亡26例.死亡者中45岁以上者为9例,45岁以下者17例.入院时为脑疝者63例,术后死亡20例;入院后逐渐出现脑疝者42例,术后死亡6例.脑疝发生后2 h内手术者89例,死亡17例;大于2 h手术者16例,死亡9例.结论及早、彻底地施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能明显提高脑疝病人的疗效及降低死亡率.

    作者:王洪正;戴黎萌;许燕球;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胰岛素与颅脑损伤

    胰岛素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不可缺少的激素,在生理状态下由血液中代谢底物水平的升高刺激胰腺胰岛β细胞分泌,参与单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摄取并转化为糖原、甘油三酯和蛋白质.随着其在颅脑损伤中作用及机理的不断研究,临床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杨海贵;高强;高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潘力雄;刘运生;陈忠平;李少鹏;刘小红;刘锡川;蔡涛;付万新;宋敏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垂体腺瘤患者围手术期血钠与血浆醛固酮、心钠素关系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患者血钠与血浆醛固酮(ALD)、心钠素(ANP)的变化,探讨手术后发生低血钠的原因,为低钠血症的预防及处理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方法随机选择垂体腺瘤患者20例,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第一个24 h尿钠丢失量及血清钠、血浆ALD、ANP含量.结果20例患者手术后血钠下降9例,其中2例发生低钠血症;该9例患者术后尿钠丢失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ALD分泌减少.11例患者术后血钠不下降,尿钠丢失量无明显变化,血浆ALD分泌增加.血浆ANP含量在手术前、后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排钠因素占优势,尿钠丢失增加与血浆ALD代偿不足有关,是引起血钠下降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樊宪义;曹燕;孟庆虎;孙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脑肿瘤居成人恶性肿瘤发病率前十位,同时也是儿童因实体肿瘤而死亡的主要肿瘤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作者:王静;王修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53例,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加用高压氧治疗(0.2MPa,吸纯氧40min×2次,其间吸空气10 min).B组47例,为常规治疗组,在使用甘露醇、速尿的基础上加用甘油及七叶皂苷等药物治疗.结果高压氧治疗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结论对临床众多的外伤性顽固性脑水肿患者来说,高压氧治疗是目前疗效好的方法.

    作者:王文浩;杨少春;陈文彬;林国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硬膜外血肿一例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raumatic subdural fluid,TSF)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ametoma,CSDH)国内外均见报道[1-3],但TSF转化为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ametoma,EDH)尚未见报道.我院遇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劲光;肖华;徐强;刘广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内皮抑素和反义/正义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NA真核共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

    目的构建大鼠内皮抑素cDNA和反义/正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NA真核共表达载体,并在C6胶质瘤细胞上获得表达.方法以1 d龄大鼠脑组织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法从中扩增出内皮抑素和反义/正义VEGF的cDNA,并将获得的目的cDNA依次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pBudCE 4.1上.重组子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后脂质体法转染C6细胞,zeocin抗性筛选.Western-blot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及MTT法鉴定含内皮抑素的阳性克隆子;ELISA方法检测各阳性克隆子上清液中VEGF含量. 结果构建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产物大小及基因序列与预期值相符.经抗性筛选的含内皮抑素cDNA的阳性克隆子可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内皮抑素:含反义VEGF cDNA的阳性克隆子VEGF均呈低表达,其中转染有内皮抑素cDNA和反义VEGF cDNA共表达载体的克隆子的VEGF表达低;转染有内皮抑素cDNA和正义VEGFcDNA共表达载体的克隆子的VEGF也呈低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大鼠内皮抑素和反义/正义VEGFcDNA真核共表达载体并在C6细胞上获得表达,内皮抑素可下调VEGF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

    作者:林志雄;杨丽娟;黄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剂量3-NPA对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线粒体毒素3-硝基丙酸(3-NPA)预处理对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20 mg/kg 3-NPA(4 mg/mL)或生理盐水后24 h制作大鼠癫痫模型及对照模型,7 d后分别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剂量3-NPA预处理对KA致痫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3-NPA预处理组较对照组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减少,p53蛋白表达减弱. 结论小剂量3-NPA预处理可以对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3-NPA预处理可能对KA致痫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陈利锋;柯以铨;王松青;练学淦;姜晓丹;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药物依赖患者大脑皮层组织电镜观察

    目的研究药物依赖患者大脑皮层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对24例不同的药物依赖患者中的7例在立体定向手术时取右侧脑额叶脑皮层组织,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脑皮层组织中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突触、髓鞘等出现Galgi器发达、脂褐素沉着、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变性、空泡形成等变化,呈慢性变性、缺氧、坏死等改变.结论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中毒性、缺氧性脑疾病.

    作者:黄勤;刘秋华;黄新;张鉴文;黄进能;朱寿鸿;李亚平;许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NF-κB在继发性脑外伤中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所激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在伤情的发展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局部神经组织的变性坏死、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的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血管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损伤区神经组织生化代谢的紊乱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脑组织的修复等都与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1].

    作者:孟伟;钱锁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直径4 mm的30°、70°硬性神经内镜的引导下,切除蝶窦前壁和部分筛窦,暴露部分前颅底、蝶骨平台、鞍结节、鞍底和两侧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起,磨除肿瘤基底部颅底骨质,然后内镜下切除肿瘤和肿瘤浸润的基底部硬膜.结果内镜下全切除肿瘤2例,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1例一过性多尿,1例一过性脑脊液鼻漏.术后2例视力视野均有恢复.1例术后随访18个月,另1例术后随访6个月,MRI未见肿瘤复发.无嗅觉丧失、无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内-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可行和安全的,同时也是鞍区中线肿瘤手术治疗的一种微侵袭入路.

    作者:鲁晓杰;王清;季卫阳;陈开来;李兵;孙继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

    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的机械性压迫和血肿周围水肿,缺血、出血后凝血酶和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是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这些损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2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对4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治疗,以观察其对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薛彦忠;郝培来;黄宝荣;项建平;庞守良;姚金国;郭仕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脑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脑结核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手术疗效.结果13例全切除,1例全切加减压,术后均予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脑结核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项永生;刘灵慧;陈善成;谭卫国;杜天明;冯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渗盐复合液对冷冻性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高渗盐复合液对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运用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模型,分别以乳酸林格氏液和高渗盐复合液复苏,监测颅内压变化,并用TUNEL法检测不同脑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渗盐复合液组休克成功复苏并维持4 h所需的液体量为乳酸林格氏液组的十分之一,而且颅内压较低.不同脑区的TUNEL 阳性细胞数也较少.结论高渗盐复合液可有效复苏冷冻性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陈世文;周晓平;胡小吾;赵超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头朝向细胞研究进展

    头朝向细胞是一种头朝向依赖性神经元,其放电活动只与头在水平面的朝向有关,而与动物的位置、姿势、行为无关.头朝向细胞对于指导动物的运动有重要作用,并受环境,方向暗示等因素的影响.现就头朝向细胞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陈胤;隋建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原、复发性胶质瘤中VEGF、MMPs表达及其与血管相关超微结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复发性胶质瘤中血管形成及浸润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67例原发性胶质瘤和14对原、复发性胶质瘤中VEGF、MMP-2和MMP-9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中血管相关超微结构.结果VEGF、MMP-2和MMP-9的表达随原发性胶质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强,VEGF与MMP-2、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复发胶质瘤中VEGF、MMP-2和MMP-9的阳性程度较原发肿瘤有所增强.电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向基膜外突出,部分基膜有虫蚀样空洞,血管周间隙可见水肿、血浆外渗.结论VEGF、MMP-2和MMP-9在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浸润性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强;袁先厚;吴涛;吴志敏;文志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大鼠胶质瘤及其微血管密度改变

    目的探讨重组Endostatin基因(EScDNA)对大鼠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对质粒包埋的Endostatin基因(pSecTagA-EScDNA)测序鉴定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验证Endostatin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C6胶质瘤细胞植于SD大鼠腋部皮下制作胶质瘤模型,将pSecTagA-EScDNA直接瘤内注射.分别观察记录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对肿瘤标本进行微血管标记、计数,并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重组Endostatin基因治疗后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使肿瘤退缩至休眠甚至完全消失;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结论重组Endostatin基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对大鼠胶质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蔺玉昌;苗增利;张敬宁;缪以峰;孙继勇;黄红雨;张熔熔;唐威;王丽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闭塞病人的疗效.方法一侧颈动脉闭塞,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人21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8例,接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组13例,接受内科药物治疗.临床和超声波随访1年半.结果A组患者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8%,颈内动脉支架放置成功,术后狭窄程度小于10%,除1例偶发一次一过性脑出血(TI)外,其他病人未再出现TIA和中风发作,颈动脉超声随访1年半,未见明显的管腔再狭窄(狭窄<30%).B组病人9例再次卒中(5例发生脑梗塞,其中2例死亡,4例反复TIA),另4例病情无变化.超声波检查发现7例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增多增大,管腔进一步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短-中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作者:马荣耀;石军峰;王天才;杨玉坤;朱新臣;王相阁;秦鸥;张红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