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钢;柯以铨
大脑巾动脉动脉瘤可以由1975年Yasargil提出的经典的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尽管这种方法较易于判别动脉瘤的方向,但是其在外科治疗仍然存在着争议,而且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人的预后不总是令人满意.近由于微侵袭技术发展,为神经外科专家治疗这种疾病提供较多的选择.外科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力是入路选择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伴随着手术显微镜,双极电凝甚至是目前流行的神经内窥镜的微创手术的发展,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治疗上并不令人满意.我们无可置疑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将会得到更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关注.
作者:赵澎;郑永日;权柄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肿瘤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6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6例脑室内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其中大一例肿瘤直径6 cm.结论临床表现结合CT、MRI影像可做初步诊断,MRI结合脑血管造影可帮助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脑室内脑膜瘤效果满意.
作者:郄福忠;李毅平;刘兴吉;鞠砚;慕广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沃尔特·鲁道夫·赫斯(Walter RidolfHess)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2,以表彰他发现了间脑对内脏活动的协调功能.另外1/2奖授予了依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以表彰他发现了额叶脑白质切除术在精神病治疗方面的价值.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结节性硬化症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认识其影像特征.方法对19例脑结节性硬化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皮层和皮层下病灶:CT显示病灶58个,面包圈样改变病灶23个,局部小片状高密度7个病灶,等密度伴有钙化点病灶28个.(2)脑白质病灶:CT发现6个病灶有钙化点,提示该处有病灶.(3)室管膜下病灶:CT发现钙化结节127个.其巾2例合并巨细胞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结论CT不仅可以显示室管膜下钙化结节,也可以较好地显示出皮层及皮层下结节.
作者:朱正兵;俞志坚;张宝和;曹惠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在术后面神经肿瘤侵犯段功能评估上的价值和对早期面神经修复的指导意义.方法比较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和术后2周、6个月患侧面神经功能的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分级恢复到Ⅰ-Ⅱ级者,术末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均>0.3.结论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是判断术后面神经远期功能,特别是肿瘤侵犯段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术中直接修复面神经提供了指导依据.
作者:赵建农;王宇田;刘小丘;王嘉充;李俊驹;张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硝酸银(AgNO3)对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模型引流静脉压(draining vein pressure,DVP)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AVM模型.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应用AgNO3处理两实验组的引流静脉,在不同时间段测定作用点前、后的DVP.结果AgNO3作用点以前的DVP先短暂轻微上升,6min后降至处理前水平.作用点以后的DVP亦先短暂轻微上升,3min后降至处理前水平,随后继续下降,0.5 h后降至处理前水平的一半,并维持至1 h.结论AgNO3处理AVM血管巢及其边缘的引流静脉,在1 h内不会造成DVP骤升,相反可通过降低DVP,保护引流静脉,安全切除AVM.
作者:陈陆馗;何理盛;康德智;龙新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双侧脑室内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经过,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报告6例双侧脑室内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为21~35岁.均因头痛数月就诊.MRI特征:肿瘤直径≥4.5 cm,位于双侧脑室体部前2/3,多以一侧为主;与双侧脑室体各壁接触,阻塞室间孔伴梗阻性脑积水;T1、T2像为大体上等信号或略高信号,有钙化和囊变所致的散在异常信号区;增强明显,边界尚清楚;在肿瘤周边有较多的血管流空影,肿瘤中间部分有血管流空影从基底节和丘脑延伸而来.手术治疗:5例从额中回经皮质-侧脑室前角入路,1例经纵裂胼胝体人路;2例全切除,其中1例因丘脑和基底节区水肿和出血死亡,另1例因同样原因致严重意识障碍17 d;4例大部分切除,术后均有3~7 d的轻度意识障碍.其它治疗:5例存活患者接受放疗和/或化疗.随访1~4年,4例部分切除患者的残存肿瘤迅速缩小至消失.结论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与丘脑和基底节区常有明显粘连,常有血供来自于穿动脉,且肿瘤周围有重要的深部静脉,因此不宜手术全切除,以免伤及重要结构致死致残.手术的目的是次全切除肿瘤,重建和保持脑室系统畅通,不损害脑室周围神经和血管结构.残存肿瘤对放疗和/或化疗有效.
作者:王向宇;徐如祥;柯以铨;杨俊;张世忠;杨志林;张旺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误诊原因、诊断、手术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2年收治的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患儿48例.结果本组48例,临床治愈27例,好转10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8例;其巾18例手术者中,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并颅内出血,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发病突然,部分病例有前驱感染和使用抗生素的病史,易于误诊.CT检查、PT检验和维生素K治疗可有效确诊.对有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华春华;袁荣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数目多的一类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星形胶质细胞32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
作者:杨志军;魏玲;徐如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在胶质瘤的基因治疗巾,利用脑胶质瘤组织中相对特异性的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端粒及端粒酶等实现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的靶向性表达;同时对病毒载体进行重组,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等实现选择性地、高效地对肿瘤组织的转染.
作者:买正军;孙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术中出现脑膨出的18例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迟发颅内出血、低氧血症、天幕裂孔疝所致脑干受压、广泛脑挫伤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膨出的主要原因.降低颅压、清除迟发血肿、过度通气、使用脱水剂、提高胶体渗透压、控制血压是防治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结论对于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林宁;梁维邦;倪红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应用B超在颅脑损伤术中探查多发性血肿并导向手术,对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床旁监测.方法应用超声显像仪,对术巾急性脑膨出,疑有多发性颅内血肿者实时术中B超扫查,开颅后在血肿清除部位彻底止血,将探头用无菌乳胶膜包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扫查.术后则经骨缺损区或颅骨钻孔处进行水平、冠状、矢状或滑行扫查.结果术中扫查54例,不同部位的颅内血肿或积血42例,同侧脑内血肿6例,脑挫裂伤脑水肿6例.B超引导下手术清除血肿42例,术后50例进行了CT检查,损伤部位和范围与B超及手术发现基本一致.术后检查118例,其中114例经CT扫描检查,总体符合率为74.56%,与CT参照对比P>0.05.结论术中B超扫查对多发性颅内血肿能准确定位,对明确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术后经骨缺损对迟发性血肿能准确检出,对脑挫伤,脑水肿的扫查无意义.
作者:唐运涛;刘伦波;陈宏刚;梅华;刘弟模;李元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海马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取海马区创伤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海马CA1区伤后6 h,bFGF基因表达增加,12 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24 h达高峰,72 h回复到对照水平.结论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bFGF、VEG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作者:吕文;陈建良;杨地;吴耀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抗癫痫药性脑病作为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临床上并不多见,医生往往缺乏足够认识.本文综述了常用抗癫痫药物所致脑病的临床特点、危害、可能发生机制、处理及预后,以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作者:荀坤林;李国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颅内结构性病变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并提出手术方法.方法对62例颅内结构性病变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历以AVM多见,其次是颅脑肿瘤;癫痫发作为唯一主诉症状,其临床的发作形式与其性质和部位有关.结论CT及MRI是诊断颅内结构性病变的重要方法;综合治疗该类病变是可能的有效途径.
作者:马德选;徐如祥;张新伟;柯以铨;周谷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引言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1817年首先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描述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静止性震颤(tremor)、肌强直(rigidity)、动作缓慢或运动不能(dystonia or bradykinesia)及以行走困难为主的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
作者:张世忠;徐如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设计原代培养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方法取新生第2~3 d SD红皮鼠,无菌操作下取大脑皮质,剪碎、胰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使细胞分散,网筛过滤,差速粘附处理去除成纤维细胞,将未粘附的细胞悬液接种培养9~12d,置摇床,舍弃含脱落细胞的细胞悬液,以去除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细胞传代,GFAP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原代神经胶质细胞,并进行了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化,GFAP鉴定星形胶质细胞比例为95%以上.结论建立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总结操作关键,以此为实验材料对于比较学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周洪语;路丽明;沈建康;罗其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促醒途径.方法自1986年5月~1999年12月,对142例严重脑外伤病人集中后续治疔,并进行头颅CT、MRI、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随访研究.结果102例(71.83%)在经过平均92天的昏迷期(30天~36个月)后恢复意识,其中25例(24.5%)恢复工作或学习,生活自理52例(51%)及25例仍需他人照料.结论认为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后,其中部分病人可望恢复意识,头颅CT、MRI、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能从不同角度对脑外伤长期昏迷者预后估价提供明确客观指标.
作者:顾志恺;邓传宗;杨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神经干细胞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神经干细胞可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和成年干细胞,前者包括早期胚胎细胞和胎儿神经组织细胞,由于从胚胎获取干细胞面临伦理学的束缚,从成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将是未来临床应用更具可行性的途径.成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包括存在于成年神经组织中的干细胞和从其他组织中分化得到的干细胞,其中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目前备受关注.
作者:李钢;柯以铨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的手术适应症并分析其疗效.方法15例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应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CT复查均见脑组织从减压窗膨出,中线结构移位减轻,基底池闭塞好转.15例均得到随访,恢复良好3例,轻、中残6例,重残4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13.3%.结论恶化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只要出现意识恶化,CT见完全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继发脑水肿并有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受压,无其他器官的严重病变即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缓解大面积大脑梗死继发的颅内高压,对术前已有脑疝形成的病人行内减压并小脑幕切开术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作者:赖润龙;郑丰任;杨应明;周德祥;郑少钦;许锦成;蔡楚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