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自测健康量表的对比

徐娟;贾随旺;许军;钟绮丽;杨慧倩

关键词:尖锐湿疣, 心理护理, 自测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前后自测健康量表的变化,评价心理护理对其治疗前后自测健康量表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50例正常人群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3月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的评定.尖锐湿疣患者分为激光+干扰素,激光+干扰素+心理护理2组.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健康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增加心理护理治疗后,患者的自测健康改善显著.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心理和社会健康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加强心理护理十分重要.SRHMS为尖锐湿疣患者的健康测量与治疗监测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汕头地区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致病菌种874株分析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念珠菌感染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应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检测包皮龟头炎、尿道炎、阴道炎和皮肤念珠菌病患者共2134名.结果:2134份标本培养阳性855例,共分离菌株874株,其中白念珠菌占76.89%,光滑念珠菌占9.84%,热带念珠菌占2.52%,克柔念珠菌占0.92%,其他念珠菌86株,占9.84%,两种念珠菌合并感染38例,占培养阳性数的4.44%.结论:本地区念珠菌病致病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光滑念珠菌排第二位.

    作者:黄进波;陈升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一核细胞体外培养观察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T辅助细胞不同功能亚群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检则PBMC体外培养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后Th1类(IFN-γ)和Th2类(IL-4)细胞因子的变化,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的PBMC在PHA诱导下产生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而IFN-γ的诱导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这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黄小雄;邹循辉;黄和文;蔡志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O2激光治疗阴囊血管角皮瘤35例报告

    作者自1995年~2003年采用广州市激光研究所生产的30WC02激光机治疗阴囊血管角皮瘤35例,经术后多年随访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建华;罗权;徐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老年脂溢性皮炎7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老年脂溢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对144例56岁~65岁脂溢性皮炎患者,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各72例,两组均予口服脑益嗪25mg,每日3次,同时予2%酮康唑霜和10%硫磺膏外搽,每日2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加用本院协定中药处方湿疹洗剂(由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龙胆草、苦参、金银花组成)煎水外洗,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1125及4.823,P<0.05),3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508,P<0.01).结论:本组中西药结合治疗中老年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选用.

    作者:徐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广东省惠州市1951年~200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及评价其防治效果,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市1951年~200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历年发现病人1 926例,多菌型728例,少菌型1 198例.患病率从高的1962年的0.586‰下降到1996年的0.004‰,发病率从高的1954年的9.521/10万下降到1996年的0.078/10万.结论:广东省惠州市麻风病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各项指标均已达到麻风基本消失的标准以下.

    作者:赖庆平;黄小雄;陈坤梅;朱伟文;邹循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接触蜜柚皮致局部皮肤黑变36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363例手部皮肤黑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8年1月~2003年12月经门诊确诊的363例手部皮肤黑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作斑贴试验.结果:363例手部皮肤黑变患者,均为接触蜜柚皮后致病,发生在暴露伸侧部位.结论:蜜柚皮可致局部皮肤黑变,黑变皮损在3~4周后均自行消退.

    作者:梁东;邹兴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汕头市区2003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汕头市2003年性传播疾病(STD)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部门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汕头市STD年报资料及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汕头市2003年STD报告数为2 163例,较2002年增长15.24%,年报告总发病率为158.38/10万.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发病数仍高,尖锐湿疣、淋病仍居STD第二、第三位.结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CA)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HIV/AIDS、先天梅毒的形势较严峻,应引起重视.

    作者:郭义龙;许敏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穴位注射加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33例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56例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应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口服阿昔洛韦,同时配合艾炙治疗;对照组23例,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并对2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达93.55%.止疱、结痂、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疗法治愈率高,起效快,病程缩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降低,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疗法.

    作者:杜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76例重型斑秃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斑秃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近4年诊治的76例重型斑秃病例.结果:重型斑秃中女性患者的病程比男性患者长(P<0.05),与重型斑秃中的斑秃相比,甲异常改变更多见于全秃和普秃患者(P<0.05),有家族斑秃史患者与无家族斑秃史患者比较,两者的初次发病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前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比无伴有精神神经因素诱发者病程要短(P<0.05).结论:女性重型斑秃患者可能病程更容易持续延绵、迁移反复,重型斑秃中有家族斑秃史者,它的发病年龄更早,甲异常改变不但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反复的患者,而且也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全秃和普秃患者甲异常改变更多见,重型斑秃的治疗应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及强调综合治疗.

    作者:谭凤明;侯显曾;张滨岳;熊春萍;卢浩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胸腺肽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

    目的:观察胸腺肽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应用常规方法检测50例白癜风患者的外周血象,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应用胸腺肽皮损内注射,观察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外周血象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比健康对照组升高(P<0.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健康对照组降低(P<0.001).经胸腺肽治疗后,白细胞(WB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白癜风患者外周血象存在异常;胸腺肽治疗可调节白癜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李其林;朱培成;杨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痤疮病程与圆形糠秕孢子菌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痤疮病程与圆形糠秕孢子菌(P.orb)感染的关系.方法:按病程分组对113例该类患者进行皮损内容物镜检、真菌培养、病理检查及抗真菌治疗.结果:Ⅰ组23例(63.9%)患者阳性,Ⅱ组17例(40.5%)阳性,Ⅲ组4例(16%)阳性.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χ2=4.25,P<0.05和χ2=13.71,P<0.001),)Ⅱ组明显高于Ⅲ组(y2=4.36,P<0.05).结论:痤疮病程越长,糠秕孢子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刘水萍;宾光明;范春颖;刘小娟;赵忠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健康教育对性病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性病门诊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为控制性病流行提供较为科学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在2001年3月~9月性病门诊中确诊的初发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采取自填性病、艾滋病和安全套相关健康知识问卷后,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千预,3个月后两组进行第2次问卷凋查,利用SPSS 10.1统计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项目评估.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对照组的性病患者的艾滋病、性病、安全套相关知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加强对性病患者进行性病、艾滋病和安全套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可减少或避免其再感染性病或传染他人,进而减少性病、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

    作者:郑道城;陈永锋;刘德辉;王庆生;钟山;曾仁山;杨健;刁(钅监)兴;刘青;阮伟雄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河源市1992年~2002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河源市1992年~2002年梅毒的流行趋势和病例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市性病疫情报表及个案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目前河源市梅毒疫情仍处在较高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以20岁~49岁为多,占85.89%,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占89.51%,婚姻状况中:未婚占28.28%,传染途径以非婚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47%.结论:应加强梅毒防治工作的力度,规范梅毒的诊治,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邹辉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13例皮肌炎临床和血清肌酶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皮肤科门诊定期就诊的皮肌炎患者临床和血清肌酶特征及长期皮质类固醇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方法:分析213例皮肌炎的首发症状及病程中临床表现和血清肌酶分析情况,并按年龄、性别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一般特征、临床表现和血清肌酶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首发症状为肌无力者占96.24%,成年组伴发恶性肿瘤者为23.94%.结论:儿童皮肌炎预后较好,而成人皮肌炎伴发肿瘤和肺部受累提示预后较差,皮质类固醇副作用以合并浅表真菌感染常见.

    作者:钟桂书;史丙俊;陈德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护理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除行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其并发症使用各种护理措施.结果:经1疗程治疗及护理,10例病人8例完全康复,2例显效.结论:头面部带状疱疹及早合理用药治疗及配合有效护理措施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清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每日口服地氯雷他定5mg,疗程2周;对照组每日口服咪唑斯汀10mg,疗程2周.结果:共治疗156例,试验组81例,对照组75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8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10.9%,对照组为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郭义龙;许敏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隐翅虫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隐翅虫皮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季德胜蛇药片,每次10片,每日2次,同时用炉甘石洗剂加季德胜蛇药片研末混合外搽,每日3次搽患处,对照组使用炉甘石洗剂与10%氨水交替搽患处,每日3次,疗程10天.结果:治疗组治愈73例(85.88%),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27例(33.75%),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季德胜蛇药片治疗隐翅虫皮炎的疗效肯定,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莫盈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银屑病皮损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银屑病皮损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bax和Fas-L、穿孔素的检测,探讨细胞凋亡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化ABC法、SABC法.结果:银屑病中细胞凋亡较正常人增多.抑凋亡基因bcl-2几乎不表达,而促凋亡基因Fas、bax阳性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Fas-L和穿孔素两条途径起作用.结论:细胞凋亡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娟;贾随旺;钟绮丽;杨慧倩;郑茂荣;顾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自体疣埋植联合乌体林斯针治疗泛发性跖疣56例疗效观察

    自2000年3月-2003年5月,我们应用自体疣埋植联合乌体林斯针治疗泛发性跖疣5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艳;王吉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0.1%他扎罗汀凝胶接触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0.1%他扎罗汀凝胶短期接触治疗轻、中度面部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入选病例外涂试验药物,每天2次,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疗后2、4、8、12周的有效率分别为24%、40%、60%、68%;对照组分别为19.2%(P=0.631)、23.1%(P=0.175)、30.8%(P=0.034)、30.8%(P=0.008).结论:0.1%他扎罗汀凝胶短期接触治疗轻中度面部寻常痤疮疗效好,不良反应轻,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张国学;李定;史建强;陈秋霞;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