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秀荣
对于白内障晶状体摘除术而言,选择正确的散瞳剂,做好瞳孔准备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目的是对比分析双星明和复方托吡卡胺两种散瞳剂的药物安全性以及术前散瞳效果。
作者:黄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期获得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0例和对照组120例,2组均4给予利巴韦林片治疗,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对照组加用头孢羟氨苄胶囊,1疗程均为3d,采用症状轻、重程度分级评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积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辅助利巴韦林片可有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作者:路永刚;季荣星;路兰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查房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每日2次评估性的晨晚间护理查房,随机性的重点查房,和每月1次的整体护理查房及疑难、危重病例查房。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与发生率较查房前明显降低。结论:护理安全查房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
作者:王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描述职业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索和分析有效沟通在职业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金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11月于我院就诊的130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中成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我院引进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配合治疗。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脉冲磁性治疗可辅助药物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作者:黄帆;贺丽娟;何春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深化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处理。方法:在爱婴区内初产妇宫颈口开大2cm,有规律宫缩,经产妇从临产开始被送入待产室内到分娩后2h送回爱婴区,由1名专门责任助产土来提供分娩全程服务,内容之一有心理护理。根据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产程进展,提供心理护理。尽力让其顺利分娩。结果:全程陪伴分娩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子安危。结论:深化全程陪伴分娩中产妇的心理护理,以人为本,保证了产程观察和分娩的完整性,有利于早发现,早处理,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张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与糖代谢状况及血管病变的内在关联。方法:本组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45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着患者体内糖代谢异常症状不断加重,患者的腰围、体重逐渐增加,本文中IFG组与NGT组患者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IFG组、NGT组与IGT组或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表现为腰围与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几率明显高于单纯的高血压患者(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有必要进行常规的糖耐量检测,要定期对自身的血脂、体质量指数、血尿酸、MA及hs-CRP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用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修正,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发生糖尿病,以降低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作者:刘亚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华法林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日趋增多,减少了临床上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但因服用及监测不及时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现拟结合临床实践案例对此做一探讨。1病史摘要患者骆**,女,66岁,身高165cm,体重65kg,BMI 23.9kg/ m2。主诉:房颤射频消融术后1月,腹痛、尿色改变1周。现病史:患者2012年10月23日因心悸在外院住院治疗,诊断心房颤动,10月29日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转复窦律,出院时PTINR 2.33,出院后一直口服华法林治疗。11月23日患者自觉右侧腰部酸痛不适,伴下腹部轻度隐痛,程度较轻,可忍受,贴止痛膏后约1小时左右疼痛自行缓解,未予重视,患者自觉小便颜色改变,先为粉红色,2天前尿色渐加深至茶色,11月29日在我院门诊,查 PTINR 4.08,遵门诊医生医嘱停用华法林,当日晚上患者开始尿色鲜红,11月30日中午11时左右患者再次突发右侧腰部及下腹部疼痛不适,程度较前加重,持续约5分钟自行缓解,现为进一步诊治住院治疗。
作者:贺彦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阴道试产分娩成功43例(82.69%),未发现子宫破裂,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与同期自然分娩50例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再次剖宫产128例,出血量、手术时间、非甲级切口愈合率均较同期130例首次剖宫产者高(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需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阴道分娩是一种可选择的可行性措施。
作者:曹淩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肺内韦格肉芽肿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研究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内韦格肉芽肿16例,均行CT平扫及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胸部CT主要表现为两肺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灶3例,单发肺内结节2例,实变影2例,肺内磨玻璃样高密度影2例,肺内广泛网结节影2例,气胸2例,肺门淋巴结增大1例,两侧胸腔积液2例。可见多种肺内病变并存3例,肺内病变合并肺门淋巴结增大及两侧胸腔积液1例。结论:胸部CT扫描可显示部分肺内改变,HRCT扫描后可以显示病变内特异性改变,提高该病的检出率。但明确病变,仍需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作者:柳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实验室工作中,实现检验工作流程的全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实验室管理。方法:检验科将条形码技术贯穿于医嘱生成、收费、标本采集、送检、检测及报告回复的整个检验工作流程。结果:条形码作为标本的唯一标识,应用于整个分析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分析差错,方便医生和患者获取相关信息。结论:条形码技术是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检验室管理水平,降低检验室运行成本,使实验室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作者:罗小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易患肠梗阻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12月~2013年6月期间,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患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患病的原因和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精神科住院患者易患肠梗阻的原因主要有保护性约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饮食因素及衰退期。结论:精神科住院患者出现肠梗阻也有护理人员护理不当的原因,护理人员应定期为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测,同时减少保护性约束,对于已患肠梗阻的患者,一定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
作者:曹月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以DSA为对照探讨多层螺旋 CT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可疑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MSCT 检查,采用5.0 mm层厚平扫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重建分析诊断,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 DSA对照。结果:10例临床拟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MSCT 明确诊断出血部位9例,出血显示率90%(9/10)。1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及肠道异常。其中MSCT明确出血9例中5例行 DSA,4例显示出血灶,出血显示率80%(4/5),1例表现阴性。CT显示出血部位:空肠出血3例,回肠出血4例,降结肠出血2例,其中肿瘤3例,溃疡1例,炎症3例,血管畸形2例。结论:多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作者:杨丽;张自力;莫本成;刘振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探讨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我院一共收治了68例产后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34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按摩子宫和静脉或者宫体注射缩宫素以及使用止血药物、切除子宫等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对患者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在排尿量和阴道出血量以及生命体征平稳、月经恢复正常、恶露排出干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出血情况,提高治疗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王素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三腔喂养管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10月在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7例中,将57例患者做为对照组选择留置鼻胃管行胃内营养,42例做为观察组选择留置三腔喂养管行空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发生呛咳、吸入性肺炎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发生吸入性肺炎8例,呛咳1例;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22例,呛咳16例。两组上述两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腔喂养管在行空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胃腔减压及时吸引胃内潴留物减少误吸发生,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作者:郭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儿外科手术的喉罩全麻+骶管阻滞的优势。方法:外科手术小儿600例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B组与C组各200例,A组采用喉罩全麻,B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骶管阻滞,C组采用喉罩全麻+骶管阻滞。结果:C组术后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明显少于A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喉痉挛、返流、呛咳、恶心呕吐等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外科手术的喉罩全麻+骶管阻滞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启忠;李志勤;姚向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安顺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情况,了解家长对视力保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我院儿保门诊3220名1岁至6岁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同时了解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安顺市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占91.46%,屈光异常类型以散光为主占37.45%,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光异常发生率逐渐降低;家长对儿童视力保护知识的知晓率低,保护视力力度不足。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应定期做视力筛查,动态监测儿童视力发育;卫生保健部门、教育部门应大力宣传眼保健知识,家长应加强学习对儿童视力保护的知识和行为。
作者:张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丙泊酚配伍芬太尼两种麻醉方式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效果,并加强对患者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自愿要求行无痛人流术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配伍芬太尼复合麻醉,对照组单用丙泊酚麻醉。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中丙泊酚追加量和总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丙泊酚麻醉相比,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的麻醉方式用药无痛人流可明显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丙泊酚用量,提高患者的苏醒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躯体疾病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5月-20012年4月上海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292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伴躯体疾病的患病率为54.11%,前3位疾病类别依次为:心脑血管病、皮肤病和电解质紊乱。结论: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多与躯体疾病共病或多病共存。护理上应高度重视和识别躯体疾病,早发现非常重要,需要做好生命体征的测量,注意消毒隔离和自我防护,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使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躯体疾病能够及时救治。
作者:万敏;陈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提高临床诊疗过程中肺癌脑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0例以脑转移首诊神经科的肺癌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完成头部及胸部CT 检查。结果:首诊神经科的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结论:掌握肺癌脑转移的临床CT 特点,提高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徐燕;张信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