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清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将78例尿路感染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对照组38例给予单纯加替沙星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尿路感染,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姜明刚;尹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所以又称“戴明环”。PDCA是改善管理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一个循环过程结束又是新的循环开始,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质量管理循环过程。对于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找出原因成为下一个循环中应解决的目标,以求在新的PDCA循环中得到解决。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质量标准,使质量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循环后不断提高,使任何一项活动具有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
作者:罗丹凤;蔡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UVC)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2012年l月至2013年9月新生儿科住院的13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行UV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UV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UVC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结果:137例患儿全部穿刺成功,留置时间3-22天,平均11.96±4.01天,置管期间1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8.76%,其中导管感染5例,堵管3例,腹胀3例、渗液l例。结论:脐静脉插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是早产儿一种可靠的静脉通道,值得推广应用,但应严格无菌操作、标准化护理,大可能地减少并发症。
作者:康莺歌;于凤琴;白妙琴;闫永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生临床带教的具体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对带教老师的选择和系统性、规范化的带教。结果:明显提高带教质量,培养了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结论:临床的带教工作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角色转换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雏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21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预防堵管的防范措施,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堵管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堵管者与未堵管者的相应资料,总结堵管原因。结果:观察组堵管发生率为8.57%,对照组堵管发生率为23.81%。观察组堵管率较对照组低(P<0.05);堵管原因主要为:封管液剂量不足、封管操作不当、输注营养液、刺激性药物后冲洗不彻底、留置针在静脉中留置时间过长、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等。结论:造成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的原因较为复杂,在临床护理中应积极采取有效对策进行预防,以减少堵管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
作者:唐桂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分析待诊患儿家属心理,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还可提高满意度。
作者:毛凤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于气管切开患者鼻饲造成胃内容物反流的临床效果与意义。方法:取我院收治的各类气管切开病人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病人则在此基础上行系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病人RDQ量表变化以及临床治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出现误吸、反流以及吸入性肺炎例数更低,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胃内容物潜血试验阳性率、反食、反酸、呃逆等评分值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而言,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因鼻饲造成的胃内容物反流情况,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守群;朱华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术后早期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ASA I~II级行脊柱手术的男性患者随即等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静脉通道建立后静脉给予Dex1ug/kg,采用微量泵注射10min,之后按0.2~0.4 ug.kg-1.h-1持续泵注,并于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均于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麻醉苏醒参考Steward评分,评分在4分及以上者拔除气管导管,并于拔管后5min(T1),15min (T2)及30min(T3)时进行手术切口舒适度评分、尿路疼痛评分并记录这三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SpO2值。结果:两组患者在T1时尿路疼痛满意率无差异,T2、T3时观察组尿路疼痛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切口的BCS评分均高,满意例数各时点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点MAP无明显变化;T3时HR较T1明显减慢,p<0.01。对照组患者T3时血压较T1明显升高,p<0.01;T2、T3时HR较T1明显增快,p<0.01。组间比较,T2、T3时对照组患者 MAP 和 HR 较观察组有明显变化,p<0.01。SpO2在不同时点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Dex 能有效地减轻男性患者因全麻后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疼痛,降低麻醉恢复期间躁动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
作者:李旭兰;张代英;丁玉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目前治疗该病较先进的方法是吸入皮质激素法,但此法疗程长,费用高,副作用多,给患者及其家属,尤其是基层患者带来了不少烦恼。故在治疗上仍停留在对症治疗、抗菌消炎上,对原发病灶则无特异性治疗。本病的发病率高,治愈率低,且近年发病人数有逐渐上升趋势。“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是一种将穴位与药物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特异性的外治方法,它容治病与防病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的防治效果,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尤其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消炎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自2005年7月起我院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间脑性癫痫又称自助神经性癫痫,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自助神经紊乱综合征,在国际点癫痫分类中属于单纯部分性发作【1】。间脑癫痫发作出现头痛、眩晕、眼花、耳鸣、流泪、瞳孔散大或缩小、阵发性烦躁不安、流涎、多汗、体温升高、胸痛等,可累及人体各个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等。2013年10月本院收治了一名重度颅脑外伤术后呼吸衰竭间脑癫痫发作的患者,经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稳定,转诊康复医院。
作者:倪一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中急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卒中单元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对SAP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探讨防治对策。结果:对符合入组标准的5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8例并发SAP作为观察组,未出现SAP患者4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基础疾病、糖尿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鼻饲治疗是SAP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根据其特点及时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
作者:朱长征;王秀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及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方法:将80例分娩前孕妇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观察组接受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照组未进行功能性锻炼。比较2组分娩前盆底肌肉张力、分娩产程时间以及分娩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分娩前盆底肌肉张力评定级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阴道助产、会阴侧切、阴道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分娩结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盆底肌力恢复效果显著,应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张建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的系统、统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36例慢乙肝初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半年时患者的规律服药情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正确疾病自我观察及坚持疾病复查与回访等情况。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规律服药情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正确疾病自我观察及坚持疾病复查与回访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长期服药治疗的慢乙肝患者,通过向患者及家属开展系统的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治疗慢乙肝的知识掌握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杨莎;游建平;吴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要求,总结些许护理经验以分析其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接受内分泌护理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抽取,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人文护理,即从提高护理质量、健康指导、心理护理和加强沟通等方面进行护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满意度作为此次研究效果的评价依据。结果:观察组中满意者18例,基本满意者11例,不满意者1例,满意度为96.7%,对照组则分别为7例、14例、9例,满意度为7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内分泌护理中施行人文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欣;王小娜;赵正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加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环节质量管理后的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10月院内转运患者286例,全部采用转运前评估、转运中管理、转运后交接以及转运前评估表和转运交接表使用等改进措施,与既往转运效果比较。结果:加强环节质量管理后院内转运安全性明显提高。
作者:李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医嘱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随机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全方位自我护理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对提高糖尿病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孙爱莲;向玉珍;赵国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N氨基末端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0-2012年运城市中心医院行PCI手术的患者2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介入后常规治疗,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每次2粒,对照组不给予,跟随观察1年内不同时间点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PCI术后患者口服麝香保心丸组患者LDL-C 和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麝香保心丸可降低PCI术后患者LDL-C和NT-proBNP水平,可使患者进一步获益,减少术后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作者:冉琴;边云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文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说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中在吸氧、药物、生活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吸氧护理应以患者疼痛状况及心电监护状况为判断,合理给氧,在用药护理方面,使用止痛剂、硝酸酣类药物要谨慎。生活护理需要同时注意饮食及排便两个方面。有效护理地配合才能促使患者的病情好转。
作者:陆丽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对妇产科厌氧菌感染患者采用奥硝唑注射液和替硝唑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此次所收治的58例厌氧菌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试验组:对患者采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试验组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18/30)、6.0%(2/30)明显优于对照组50%(14/28)、13.8%(19/2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厌氧菌感染患者采用奥硝唑注射液治疗,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保障患者的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俊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研究渐进抗阻训练对于脑瘫患儿临床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选取了2010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17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应用Thera-Band训练台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在连续治疗60d后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结果:经过60d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显效的患者共占82.35%,对照组显效的患者共占23.53%,研究组的康复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肌力,提高本体感觉的输入能力,进而使得脑瘫患儿顺利建立起科学的运动认知能力,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鲍克秀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