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陈东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 敏感抗生素, 骨髓炎治疗, 组织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组织缺损修复, 治愈, 细菌生物被膜, 手术, 局部, 骨骼, 修复骨缺损, 皮肤软组织, 开放性骨折, 急性骨髓炎, 骨组织重建, 阻碍作用, 治疗进展, 治疗方法, 直接感染
摘要:骨髓炎是骨骼受到化脓菌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本病为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可由开放性骨折伤口直接感染到骨骼,也可由血流转移到骨骼,或直接从附近组织感染蔓延而来,其中以血源性为常见。急慢性骨髓炎在急性发作时往往出现大量脓性渗出物,造成局部皮肤软组织的浸润、破溃,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延长疾病周期。骨髓炎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过程,不同类型的骨髓炎常需要不同的手术及抗生素治疗方法,本文就骨髓炎的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急性骨髓炎有时单独通过早期敏感抗生素治疗即可治愈;慢性骨髓炎伴有无血运的坏死组织及对抗生素渗透有阻碍作用的细菌生物被膜,一般单独采用抗生素治疗很难达到痊愈,手术清创是治愈骨髓炎必须的手段,联合全身或局部抗生素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骨髓炎的治愈率。骨髓炎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彻底清除病灶、消灭残存细菌、积极适时骨组织重建修复骨缺损、皮肤全组织缺损修复、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24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研究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的再骨折原因,并探讨针对此类患者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确诊收治的24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再骨折原因以及手术方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4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再骨折的原因是骨强度有所减弱,4例患者再骨折原因是因为初次手术的内固定不牢固,其余5例患者的再骨折原因均为过早负重。24例患者均于检查后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跟踪随访6~12个月,2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返院检查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生活均能自理。2例患者由于术后局部供血不足,骨折愈合较为缓慢。结论:针对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可以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术中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固定材料,术后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知识教育并鼓励患者多进行康复训练。

    作者:邹培标;陈薇(通讯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解析肝硬化失代偿期老年患者的营养管理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老年患者的营养管理要点与效果。方法:选取7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病症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症与白蛋白及总胆红素生化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对肝硬化失代偿期老年患者行营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症与生化指标,相比于常规治疗与护理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舒梅芳;郭舒;王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胃脘痛辨治心悟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常规的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病因、病理分析,进而采取辨证施治。然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论述颇多,并且杂乱。笔者通过十五年来对脾胃病的临床诊治,总结出在胃脘痛诊治方面,首辨病因,次辨缓急,再辨寒热、虚实、气血;后辨证与辨病结合,起到了执简驭繁的效果。今将临床常见证型提出来,并把自己的治疗经验融入其中,期与同道商确。

    作者:韩振杰;张凤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云林街道家庭健康档案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为了解云林街道老年居民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健康档案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林街道户籍居民5455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78.6%的老年人有慢性病史,常见慢性病患病率前10位的是: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前列腺增生、冠心病、慢性胃炎、骨关节病、哮喘、糖尿病。体重指数、视听能力、体能、日常生活功能及健康状况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结论: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应大力普及健康教育,强化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加强慢性病的防治,积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治疗。

    作者:华力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利用小剂量肝素钠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的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急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下利用小剂量的肝素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治疗并口服硝苯呲啶、利尿的药物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1.4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蛋白尿、血尿、尿少、浮肿等临床症状明显得到了缓解,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结论:在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时利用小剂量的肝素钠能有效的减小患者的临床病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能有效防止肾功能的衰竭。

    作者:张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护理干预的效果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时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NHL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化疗期间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焦虑状况明显改善,患者遵医行为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 患者化疗时进行个体化护理的干预,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作者:覃舒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预警干预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卧床患者褥疮发病中的应用

    目的: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实施预警干预护理,探讨和分析其预防患者发生褥疮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此次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根据Braden评分法来对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度进行预测。同时按照分值来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传统型的分级护理;试验组:对患者采用预警干预护理。结果:试验组:发生褥疮的患者为2例,占4.0%;其中I期1例,II期1例。对照组:发生褥疮的患者为7例,占14.0%;其中I期5例, II期2例。试验组患者发生褥疮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脑卒中卧床患者采用Braden评分法进行预警干预护理,降低患者发生褥疮的几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白洁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四川省基层卫生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四川省各地区基层卫生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调查,了解他们继续教育的现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川省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中随机抽取10个市,每个市再随机抽取一两个县(区)做问卷调查。发现基层卫生单位从业人员学历偏低,接受再教育的情况较差,年龄结构以年轻医生为主。因此,本课题组对基层卫生继续教育现状作出了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王嘉聆;林志武;黎树冰;孟艳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住院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度和满意度的认知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深刻地解释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单体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设计了人类疾病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健康是人类的需求,医生则是维护健康的保护神,同时也是服务者,这就要求医学服务要从单纯的技术治疗型尽快转化为综合性预防保健康复型。以满足病人对自我保健与生理、心理康复的需求。本文通过5004例住院患者经治疗前后对医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客观反映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找出医务人员对患者健康的治疗新途径。

    作者:杨精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与专业化医疗相结合慢性病管理体会

    目的:探索有效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方法。方法:采用社区卫生与临床医疗相结合的方式,以健康档案为依托,“专科化”的全科医生为核心,成立慢性病管理团队,主动、连续进行慢性病管理。结果:慢性病管理工作由《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的2种拓展到5种以上,提升了社区医生的工作能力,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诊疗方案,赢得患者信赖。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与专业化医疗相结合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提升社区医生的工作能力,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诊疗方案。

    作者:肖宝忠;杨百锁;石引娣;李云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92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参松养心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对照组应用普罗帕酮,口服,150 mg,每日3次,连续应用二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7%,不良反应发生率8.6%。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孙立群;宁桂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影响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出防范措施,以控制手术切口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与前瞻性调查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来外科行剖腹手术的患者资料248例,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例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率为4.84%。结论: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手术切口部位、年龄、病人全身健康状况、手术时间与类别、医务人员素质及应用抗生素等方面有着重要关系,医务人员应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积极科学的处理切口,减少手术切口感染,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永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甲状腺危象的护理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甲亢未治疗或控制不良的患者,在感染、手术、创伤或突然停药后出现以高热(体温>39℃)、大汗、心动过速(140次∕分~240次∕分)、心律失常、严重呕泻、意识障碍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减弱,短时间内大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释放入血有关。主要诱因:(1)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2)严重躯体疾病,如心力衰竭、低血糖症、败血症、脑卒中、严重创伤或急腹症等;(3)严重精神创伤;(4)口服过量甲状腺素制剂。

    作者:涂芸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帕金森发病中作用

    近年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证据表明,肿瘤坏死因子( TNF)-α通过诱导核转录因子-κB ( NF-κB)参与帕金森的发病过程。本文就 TNF-α在帕金森发病中的机制和作用进行综述。1 TNF 作用TNF 是一种效性多样,调节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单核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病毒复制、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等过程。人的TNF-α基因长约2.76kb,均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1。TNF分为TNF-α和TNF-β,TNF受体分两型Ⅰ型TNF-R和Ⅱ型TNF-R。Ⅰ型TNF-R参与溶细胞活性Ⅱ型TNF-R 参与信号传递和T细胞增殖。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淋巴细胞、枯否氏细胞也能产生,通过特异性细胞膜连接受体发挥作用,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作用2。其作用机制不清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直接杀伤作用:TNF-α与受体结合,靶细胞对其识别后进入细胞内,细胞内溶酶体摄取后导致溶酶体稳定性被破坏细胞破坏。2 TNF-α与受体结合激活磷脂酶释放超氧化物引起DNA断裂。3改变靶细胞糖代谢导致细胞死亡。4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刺激炎症反应发生。5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通过T细胞抗原表达,增强细胞增殖能力。

    作者:徐秀芝;宁海波;林黎明(通讯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金水六君煎合生脉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金水六君煎合生脉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金水六君煎合生脉散治疗;对照组采用金水六君煎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一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测定生活质量评分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住院治疗例数及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生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住院治疗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分别为(41.2±2.1)分比(49.2±2.0)分,30%(12/40)比75%(30/40),15%(6/40)比20%(30/40),(8.0±0.3)d分比(14.0±0.4)d,均P<0.05]。结论:金水六君煎合生脉散能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对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急性加重的发作有确切效果。

    作者:黄承智;吴兆怀;何修进;庞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HGPRT基因突变试验评价川奇消食化积口服液的致突变性

    目的:通过 HGPRT 基因突变试验研究川奇消食化积口服液的致突变性。方法:在代谢活化及非代谢活化条件下,进行川奇消食化积口服液中国仓鼠肺细胞株(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测定HG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受试物四个剂量组在代谢活化及非代谢活化条件下均未产生细胞毒性,HG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未见明显升高。结论:川奇消食化积口服液不引起小鼠中国仓鼠肺细胞株(V79)HGPRT基因位点突变。

    作者:张昦昉;邵文;陈天焱;王璐茜;乔艳玲;王均;梁春华;卢海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钢丝张力带治疗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23例

    目的:探讨膝后交叉韧带(PCL)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方法: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共治疗23例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病人,采用张力带钢丝复位固定,并对关节腔进行修整。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年,膝关节功能按照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22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95.7﹪,其中1例老年患者,术前即有骨性关节炎,关节间隙狭窄,不愿做全膝置换,术后仍有慢性疼痛及曲伸功能障碍。结论:张力带钢丝治疗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宏政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50例前置胎盘剖宫产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手术技巧与出血量关系。方法:选取并回顾性研究2009-05至2012-05于我院妇产科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50例,其中中央型18例,部分型11例,边缘型21例。比较三种类型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中央型胎盘前置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对于部分型和边缘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中出血量多于或少于500ml时胎儿窒息的例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死亡及患者DIC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严格执行产前检查,积极处理前置胎盘出血,有效积极治疗等有助于提高胎儿存活率,而术中术后有效止血能降低产妇并发症。

    作者:罗明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设备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势在必行。1职业暴露概念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的特定环境中,周围存在着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因素。

    作者:李海君;王晓荣;刘君富;陈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的预防和处理

    目的:分析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妇产科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控制方法两个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结果: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护理质量,让患者更加满意。结论: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来应对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减少了护理工作中发生错误的次数,也避免了医患之间的纠纷。

    作者:柏明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