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红
合理的饮食指导对于腹膜透析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患者从蛋白质、热量、水和钠盐以及磷等方面控制饮食,可使 PD 患者的营养不良得以改善,无显性及隐形水肿,心血管并发症减少,高血压得到控制,使 PD 患者的住院率下降,从而提高 PD 患者的生命质量,使长期腹膜透析成为可能。
作者:刘焱;金弢;熊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02至2012-06于对来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检测,同时进行有关合并症、并发症的问卷调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量确定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GHbA1c>7%)患者66例,对照组(GHbA1c≤7%)患者48例。结果:研究组合并高血压病和脑血管事件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合并冠心病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周围血管病变及视网膜病变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肾病、糖尿病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控制血红蛋白量,降低血糖能够控制减少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群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2005年12月-2012年12月我病区(颅脑、五官)收治颌面部、眼、颅脑复合外伤108例,现谈一些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刘桂芹;张记全;刘国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并且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再手术率较高(30%~40%)。目前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癌公认的首选模式,并且手术效果也不错。但是医学上手术的原则是在不损伤尽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范围内可能清除癌组织和清除可能已发生转移的颈部淋巴结。手术难以完全将甲状腺切除干净,虽然手术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术后复发。
作者:霍德秋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肝硬化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需定期复查,规范治疗,伴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为此,笔者对部分老年肝硬化后抑郁情况进行了临床调查与指导,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曙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配合操作的白血病患儿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对89例次白血病患儿由两名护士协同进行留置针穿刺,操作者和助手共同评估静脉情况,助手安慰鼓励并固定好患儿穿刺侧肢体,操作者穿刺,见回血后由助手协助送入导管,留置成功后仍固定好患儿直至敷贴贴好为止。结果:85例次一次性留置成功,成功率95%。前臂静脉1例穿破血管壁导致失败,手背静脉1例及足背静脉1例送管困难至导管折叠,手背静脉1例送管过程中穿破血管壁导致失败。后4例均采取重新穿刺成功。通过此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职业成就感。
作者:李小丽;何玮;李汝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临床的意义。方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腹症,由于临床医生对由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引起的腹痛未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对136例腹痛的患儿进行腹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小儿肠系膜肿大淋巴结,内部结构显示清晰。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晰、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岩;佟克龙;唐锦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合理安置手术体位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手术体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骨科手术尤其对体位的要求更高,其目的是暴露手术野,使病人舒适和安全,避免损伤。骨科手术常用手术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一些大手术由于手术难度大,操作时间长,并且术中不能变换体位,因而会引起体位不当性手术并发症,如:神经损伤、皮肤压伤、病人的呼吸循环受影响,给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和痛苦。我院手术室自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2546例大手术及长时间手术病人进行合理的手术体位安置无1例手术体位并发症发生。
作者:龙小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总结2010年-2012年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以临床症状消失或完全消失作为治愈标准,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血肿复发5例,继发性癫痫1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和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康复期护理,是提手术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阮灵芝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某县级中医医院近三年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找出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医疗纠纷处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收集某县级中医医院2010年-2012年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结果:医疗纠纷发生数量稳定,医闹减少。但在处理方式上仍存在一定问题。结论: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加强医患沟通,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坚持依法处理以及正确引导舆论有利于医疗纠纷的解决。
作者:张亚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离开了原来的部位,经腹壁或盆腔壁的薄弱或缺损处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包块称腹外疝。腹外疝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多见,占全部腹外疝的75%以上。腹外疝护理是减少和消除腹外疝复发的因素,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必须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后的护理和出院指导工作,以防止术后复发。
作者:林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与及时停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8.1%,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的止血时间为3.96±0.22d,对照组为5.12±0.19d,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法莫替丁的应用有利于加快止血,提高疗效。
作者:万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设备的安装验收来全面分析 IGRT 的安装与 QC。方法:利用参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例和试验的研究,探索出 IGRT 的应用优劣。结果:对于提高治疗精准度 IGRT 技术有明显的效果,对设备及使用人员的 QC 作出更高的要求。结论:尖端设备及正确的 QC 支持是 IGRT 技术发展重要的依托,为肿瘤精确放射提供了新方法及尝试,QC 为放疗质量提供保证与支持。
作者:列灿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探讨产后出血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年来9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59例)、胎盘因素(23例)、产道损伤(7例)等。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均低于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剖宫产较自然阴道分娩更易发生产后出血,且出血量较多。
作者:纪晓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中上段食管癌常采取颈胸腹改良三切口手术,但颈部吻合口瘘是该术式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0%-25%[1]。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就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科实施了110例颈胸腹改良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其中23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0.9%,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除2例患者基本好转出院,其余病人均治愈出院。
作者:陈伟琴;童雅萍;苏琪琴;王婷;盛华英;汪和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对策。方法:回顾我院9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数据研究分析,并提出防范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对策。结果:在94例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经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的患者有21例(22.34%),不良反应转好显效的患者有37例(39.36%),治疗后不良反应有效的患者有28例(29.78%),经救治无效导致死亡的患者有8例(8.51%)。结论:要对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得到重视,在临床治疗中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作者:武爱民;白小平;张建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腹腔镜二孔法儿童阑尾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13年6月165例腹腔镜二孔法儿童阑尾切除术。年龄2~13岁(平均年龄7.5岁)。单纯性阑尾炎51例,占30.9%;化脓性阑尾炎82例,占49.7%;坏疽穿孔性阑尾炎32例,占19.4%,均未合并阑尾周围脓肿和弥漫性腹膜炎。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顺利出院,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二孔法儿童阑尾切除术效果好。
作者:刘志新;陈小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科学进步,影像科的医技护理工作已从过去诊断检查护理走向全方位发展。治疗性护理越来越广泛应用,突破了医疗影像只用于诊断检查的局限,把影像诊断技术护理和系统治疗护理相结合,使病人明确了诊断,又得到治疗。为跟上高科技的发展,使单一护理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治疗护理:为此,我们对影像科的护理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过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酸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酸注射液20mg混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一日一次,连续使用15天。对照组使用参麦注射液60ml 混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一日一次,并口服盐酸硝酸异梨酯片10mg,一日三次。结果:两组中,治疗组41例,病死率为4.8%;对照组41例,病死率12.2%。治疗组41例,心绞痛发生率为8%,心律失常发生率5%;对照组41例,心绞痛发生率为39%。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酸注射液,能够有效的防治心肌梗死后并发症,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具有起效快、疗效高、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血管药物,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基本药物,在心肌梗塞后并发症中的常规用药。
作者:索新娟;胡诚;于江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前言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死亡,同时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1]。
作者:刘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