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TGF-β1的影响

肖寒;马陈斌;张利霞;罗永燕;刘尹正泽;邵婕

关键词: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 TGF-β1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与TGF-β1变化,分析其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按随机原则分为恩替卡韦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33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17例、重度7例,分别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d,同时加用一般护肝药;对照组30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单用一般护肝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检测血清中HBV DNA、TGF-β1的含量.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恩替卡韦试验组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治疗后呈下降趋势,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治疗后呈下降趋势,重度患者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试验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载量明显下降,同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血清中的TGF-β1均有下降趋势,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TGF-β1水平明显下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的疗效观察:一项基于倾向评分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单用氯吡格雷与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CCB)的疗效.方法 选自2000年1月~2011年2月有完整住院资料及门诊随访记录,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21名,其中单用氯吡格雷402例,氯吡格雷联用CCB 619例,其中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547例,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72例;P糖蛋白(Pgp)抑制剂的钙拮抗剂患者357例,非PgP抑制剂的CCB患者262例.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期内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绞痛再入院,心梗再入院,血管再通术(PCI或CABG),脑卒中,TIA.结果 氯吡格雷组和联用CCB组发病密度(全因死亡)分别是50.55/1000、42.02/1000,粗RR 0.83 (95% CI:0.55~1.26),调整RR 0.47 (95%CI:0.14~1.6),两组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混杂因素进行倾向评分加权后,非二氢吡啶类CCB比二氢吡啶类CCB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SMRW调整OR=1.97( 95%:1.2~3.23),P=0.007;氯吡格雷联用CCB组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加权前后全因死亡率及终点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代谢途径CCB加权前后全因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联用氯吡格雷及CCB治疗不增加全因死亡及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不同代谢途径CCB之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非二氢吡啶类CCB与氯吡格雷联用时比二氢吡啶类CCB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

    作者:高燕;卢学春;曹剑;刘先锋;马聪;范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早期心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涡流特征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的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定量评估早期心肌缺血患者左室涡流的结构及位置等特征,以期发现有助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新指标.方法 疑似心绞痛患者共105例,射血分数正常,既往无心脏病史和心梗病史.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早期心肌缺血组(冠脉狭窄>75%,n=56)和对照组(无明显冠脉狭窄或<75%,n=49例),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后,行VFM检查,存图后将VFM资料导入超声工作站脱机分析得到涡流各项参数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涡流各项参数包括:涡量(QMAX)、涡流半径、直径(r、R)、面积(S)及涡强(Q/S).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涡流的流量、面积及半径等参数无差异(P>0.05),但是早期心肌缺血组涡强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两者比较有差异,分别为:23.68±11.66/20.20±6.29 (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的VFM技术对于定量评估左室涡流的可行性较高,其中涡强(Q/S)可能成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新指标.

    作者:童锴;张瑾;王晶;周肖;徐勇;智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无功能型垂体腺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无功能型垂体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通过2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治疗经过,并结合现有文献对本病进行探讨.结果 2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患者经过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肿瘤仍旧复发,分别在发病后3个月和5个月死亡.结论 垂体腺癌非常罕见,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细胞学、免疫组化等进行诊断,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办法控制肿瘤进展.

    作者:宋烨;漆松涛;彭玉平;龙浩;刘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芥菜籽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芥菜籽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芥菜籽组、正常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芥菜籽组喂养含5%芥菜籽饲料.3周后,以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小鼠ACD模型,耳部激发24 h后,观察芥菜籽对小鼠耳肿胀度,组织病理改变,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LC)浸润、局部促炎细胞因子及血清IFN-γ等因子的水平.结果 芥菜籽能抑制ACD小鼠的耳肿胀度、降低皮损处LC浸润、降低IL-1β、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但对血清IFN-γ、IL-4、IL-17水平没有影响(P>0.05).结论 芥菜籽对小鼠ACD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LC的迁移及降低炎症因子有关.

    作者:汶春苗;杨闰平;胡坚;焦泽龙;杨宇光;杨剑凌;李恒进;赵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atwalk系统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目的 应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采用重物坠落模型制作脑损伤模型.成年Wistar大鼠分成3组:移植治疗组,脑损伤后第7天移植DiO标记的UC-MSCs;损伤对照组,损伤后第7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接收任何手术和治疗.按照分组,分别在大鼠损伤前、损伤后3d以及UC-MSCs移植治疗后7d,以改良神经损伤程度评分(mNSS)为经典评估参照指标,同步对实验鼠进行Catwalk步态分析检测,并于移植后14d进行脑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评价以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检测UC-MSCs治疗脑损伤后功能恢复情况的灵敏度.结果 细胞移植后7d,损伤组和移植组的mN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atwalk则从大鼠每一只爪子的压力、长度、宽度、面积、步幅等不同量化的角度,呈示了损伤组各参数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P<0.05),以及移植组和损伤组之间的部分差异;移植治疗组的损伤灶区显示,DiO标记的UC-MSCs呈GFAP和β-Tubulin Ⅲ阳性表达.结论 以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损伤大鼠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情况更为敏感客观,可准确评价UC-MSCs移植治疗TBI并促进脑功能恢复的情况.

    作者:张润;秦琨;法志强;刘翼;李鹏;蔡颖谦;姜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个体间肠道双歧杆菌的差异

    目的 研究2型精尿病患者与健康个体之间肠道双歧杆菌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品,提取样品中细菌总DNA,根据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总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的属种特异性引物,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人群粪便样品中的以上细菌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组肠道双歧杆菌总菌和青春双歧杆菌的数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

    作者:许小津;惠宏襄;蔡德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25二羟基维生素D3联合5-氟尿嘧啶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移植瘤的影响

    目的 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5-氟尿嘧啶单独或联合作用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裸鼠移植瘤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食管癌Eca-109细胞,BALB/c裸小鼠皮下接种荷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1,25二羟基维生素D3组(B)、5-氟尿嘧啶组(C)、联合用药组(D),2.5 μg/kg 1,25二羟基维生素D3、25 mg/kg 5-氟尿嘧啶单独或联合腹腔注射,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瘤体生长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IGFBP-3蛋白表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钙离子水平、Von kossa染色观察肾脏钙沉积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C、D组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较小,IGFBP-3阳性蛋白染色较深,且表达量较多(P<0.05);而D组较B、C组移植瘤IGFBP-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C、D组血清钙离子水平较A组稍有升高,但肾脏组织切片Von kossa染色未见钙沉积.结论 1,25二羟基维生素D3、5-氟尿嘧啶均能抑制移植瘤生长,且联合用药效果更为显著,可能与上调移植瘤组织IGFBP-3蛋白表达有关.肾脏Von kossa染色未见钙沉积.

    作者:李钢;蒋迎九;吴庆琛;李强;余敏;汤为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TNF-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鼠营养状态和呼吸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鼠的营养状态和呼吸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率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70只,对照组(B)20只.采用气管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熏香烟和限制营养的方法建立COPD鼠模型和COPD营养不良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A组分为COPD营养正常组(A1),COPD营养不良组(A2)和COPD营养不良干预组(A3).A3组采用尾静脉注射TNF-αMcAb 0.1 mg/kg,进行干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呼吸肌匀浆中TNF-α含量,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浆葡萄糖、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呼吸肌中三甲基组氨酸(3-MH)、酪氨酸(Tyr)含量.结果 1:A2组血清和呼吸肌匀浆TNF-α含量和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B、A1和A3组(P<0.01);A2组膈肌重量,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B、A1和A3组(P<0.01); 2:A2组呼吸肌匀浆中3-MH、Tyr含量均明显高于B、A1和A3组(P<0.01);3:A2组呼吸肌TNF-α含量与3-MH、Tyr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866,P<0.01;R=0.883,P<0.01),TNF-αMcAb干预后,蛋白质分解代谢率降低.结论 TNF-α是引起COPD鼠发生营养不良和呼吸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作者:刘建明;廖前德;唐文祥;孙圣华;刘备战;刘新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排泄分泌抗原(LESA)与成虫抗原(AWA),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感染小鼠,21 d后取小鼠脑内幼虫进行体外培养,收集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并与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匀浆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分别用两种抗原建立LESA-ELISA和AWA-ELISA以检测小鼠血清和不同人群血清.结果 SDS-PAGE和Western blot显示幼虫排泄分泌蛋白条带和抗原反应带较成虫少;LESA与小鼠感染血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在M,40000和Mr26000处均出现强反应带;感染小鼠血清中抗LESA和AWA的IgG和IgM抗体自感染后开始上升,5d后达到高峰,第10天后开始下降;LESA-ELISA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人血清阳性率低于AWA-ELISA;检测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病人血清的交叉阳性率明显低于AWA-ELISA;检测献血员血清及其他非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血清时,假阳性数较AWA-ELISA少.结论 LESA的抗原反应带较AWA少,尽管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疑似病例血清抗体阳性率略低于AWA,但其特异性高;具有潜在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早期诊断和现症感染诊断价值.

    作者:张鑫;刘敏;吴雅欣;莫泽珣;沈浩贤;陈代雄;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5例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细胞来源的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INHL)在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间明确诊断的PINHL病例,分别统计B细胞来源与T细胞来源的PINHL在临床表现、内镜表现、诊断治疗,并随访预后.结果 共纳入PINHL 85例,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为3.05:1,B细胞来源58例(68.2%),T细胞来源27例(31.8%).T细胞淋巴瘤较B细胞淋巴瘤具有发病年龄小(32岁vs56岁,P<0.01);发热、便血、腹泻、盗汗多(P<0.05);病变以多部位弥漫性分布和肠镜下以溃疡及溃疡浸润性表现为主;确诊时间长(4月vs2月,P<0.01);误诊率高(16/27vs12/58,P<0.01);预后差等特点;且T细胞淋巴瘤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结论 我院PINHL中,T细胞来源淋巴瘤比例高,发病年龄更早,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总体预后差,病理分型以结外NK/T淋巴瘤为主.

    作者:冉文斌;欧阳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化皮瓣的构建

    目的 应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脂肪并与已构建的复合皮组装培育,试构建出含脂肪层的组织工程化皮瓣.方法 (1)构建组织工程脂肪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SCs并进行三系分化诱导鉴定.ASCs与胶原凝胶混合并进行体外成脂诱导,诱导15d后分别进行倒置显微镜、油红O染色及HE染色观察.(2)构建复合皮从包皮组织中分离培养表皮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Fb与胶原凝胶混合后培养5d,将Kc接种到含有Fb的凝胶表面,在液面下培养4d后移至气-液界面继续培养10d形成复合皮.(3)构建含皮下脂肪组织的3层结构的皮肤复合组织将培养的复合皮与脂肪组织按正常皮肤结构顺序组装后继续培养3d并行HE染色观察.结果 (1)ASCs具有成脂、成软骨和成骨分化能力.ASCs凝胶复合物体外成脂诱导15d后,可见细胞内充满圆形脂滴,呈单房或多房形,油红O染色及HE染色均显示为成熟脂滴.(2)经过气-液界面培养后,Kc成层分化,形成基底上层.(3)组装培育后的皮肤复合组织分3层,表层Kc成层分化并形成基底上层;中层和底层连接处细胞聚集;成脂分化的ASCs位于底层.结论 分别应用Kc、Fb和ASCs三种细胞,在体外构建出组织工程化脂肪和复合皮,且按序组装培育,可构建出组织工程化皮瓣.

    作者:陈伟;姜平;陈晓炜;廖云君;高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杏仁中央核μ阿片受体参与蔗糖溶液摄入的调节

    目的 探讨杏仁中央核内μ阿片受体是否参与大鼠蔗糖溶液摄入的调节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杏仁中央核内注入μ阿片受体激动剂DAMGO或生理盐水,测量大鼠在双瓶选择试验中对蔗糖溶液及蒸馏水的摄入量;利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大鼠摄入蔗糖溶液或蒸馏水后,观察杏仁中央核内μ阿片受体/Fos免疫阳性双标记神经元的数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杏仁中央核内注入DAMGO增加了大鼠3h内的蔗糖溶液摄入量;与蒸馏水摄入组相比,大鼠摄入蔗糖溶液后,杏仁中央核内c-Fos阳性神经元及μ阿片受体/Fos共表达神经元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杏仁中央核参与大鼠蔗糖溶液摄入的调节,该调节作用可能部分是由μ阿片受体介导的.

    作者:孙波;闫剑群;王倩;赵小林;李金容;闫薇;陈坷;杨雪娟;赵师儒;闫君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小热休克蛋白Sjp40的RNA干扰效应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小热休克蛋白(sHSP)Sjp40基因的RNA干扰效应及其干扰后日本血吸虫HSP60、HSP70、HSP90基因在mRNA水平出现的协同效应,观察各期虫体Sjp40、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mRNA表达水平.方法 以双链RNA(dsRNA)实现RNA干扰.体外转录合成dsRNA,将Sjp40的dsRNA(dsSjp40)及阴性对照GFP的dsRNA(dsGFP)通过浸泡法转染到日本血吸虫成虫中,体外培养7d后用TRIZOL法提取其总RNA及总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Sjp40基因及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jp40蛋白表达产物.提取各期虫体总RNA,qPCR检测Sjp40、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转染后Sjp40 dsRNA转染组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较阴性对照GFP dsRNA转染组下降了80%左右;蛋白质水平较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组(dsGFP)出现明显降低,qPCR结果显示在Sjp40基因RNA干扰后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未发现明显变化.此四种HSPs在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不同时期m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Sjp40基因在虫卵期mRAN水平表达相对其他HSPs基因高.结论 dsSjp40 RNAi可特异性抑制Sjp40的表达,但对SjHSP60、SjHSP70、SjHSP90基因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陈敏芳;麦荣嘉;莫倩珍;周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雷帕霉素对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自噬抑制、氧化损伤和衰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高糖诱导的原代大鼠系膜细胞自噬、氧化损伤及衰老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肾分离培养原代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雷帕霉素(自噬增强剂)及高糖+3-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干预组.在细胞培养24h、72h及10d时,Western blotting观测自噬标志物-自噬相关基因LC3及泛素结合蛋白p62/SQSTM1的表达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细胞脂质损伤产物-丙二醛(MDA)水平,2,4-二硝基苯肼(DNPH)比色法测定细胞蛋白质损伤产物-羰基含量,通过进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 SA-β-gal)染色及衰老相关异染色质斑块(SAHF)分析检测细胞的衰老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经高糖处理72h和10d后,自噬标志物LC3表达降低,p62/SQSTMI升高,MDA及羰基含量上升(均P<0.05);处理72h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增加(P<0.05),细胞核异染色质斑块形成增加.高糖培养的细胞用雷帕霉素干预72h和10d后,LC3表达升高,p62/SQSTMI表达下降,MDA及蛋白质羰基含量均下降(均P<0.05),72h后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下降(P<0.05),细胞核异染色质斑块形成减少;高糖培养的细胞用3-MA干预72 h和l0d后,LC3表达下降,p62/SQSTMI表达升高,MDA及蛋白质羰基含量升高(均P<0.05).72h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上升(P<0.05),细胞核斑块形成增多.结论 高糖可抑制系膜细胞自噬功能,促进系膜细胞氧化损伤,加速细胞衰老;雷帕霉素干预可减轻高糖对系膜细胞自噬功能抑制,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3-MA加重高糖对系膜细胞自噬功能的抑制,进一步加重细胞氧化损伤,加速衰老.

    作者:李锦;白雪源;崔少远;傅博;陈香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轴索损害的病理学分析

    目的 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 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双染标记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BP,以及轴索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MBP.结果 脑和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袖套改变,伴有大片状脱髓鞘,轴索结构排列紊乱,呈空泡样缺失.SMI-32染色证明发病14d脊髓白质内出现大量非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可见APP堆积形成轴突卵形体.表明发病早期即出现了明显的轴索损害,且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的发生不同步.结论 EAE大鼠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病高峰期的炎症浸润明显.EAE的轴索损害开始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断进展.

    作者:王圆圆;吕田明;刘晓加;方敏;梁彦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靶向纳米微泡下高强度聚焦超声增效的声像图相关函数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在靶向纳米微泡条件下,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声像图相关函数与HIFU辐照发生凝固性坏死的关系,以提高监控超声的判断灵敏度.方法 60只双侧第二乳腺建模成功的VX2移植性肿瘤兔随机分为90 W,120W,150W组,每组20只,采用HIFU定点辐照,辐照时间统一为3s,辐照左侧肿瘤时注射微泡造影剂,右侧作对照,观测靶区辐照前后声像图变化和灰度值变化,并对靶区声像图进行相关函数运算,比较灰度判别方式与相关函数判别方式的准确性与灵敏性.结果 对120个样本进行辐照前后声像图相关函数分析,总判对率为83.3%,高于灰度判对率68.3%,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辐照条件下,微泡组坏死样本声像图相关函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相关函数分析辐照前后靶区声像图,较灰度评价,其准确性、灵敏性更高,能有效提高HIFU疗效.

    作者:郭宇;邹建中;闵加艳;王冬;郭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TGF-β1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前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与TGF-β1变化,分析其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按随机原则分为恩替卡韦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33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17例、重度7例,分别口服恩替卡韦0.5 mg,1次/d,同时加用一般护肝药;对照组30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单用一般护肝药.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检测血清中HBV DNA、TGF-β1的含量.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恩替卡韦试验组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治疗后呈下降趋势,治疗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度和重度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治疗后呈下降趋势,重度患者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试验组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载量明显下降,同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血清中的TGF-β1均有下降趋势,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TGF-β1水平明显下降.

    作者:肖寒;马陈斌;张利霞;罗永燕;刘尹正泽;邵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同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随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 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作者:叶云林;秦自科;卞军;陈明坤;黄燕平;袁小旭;孙祥宙;戴宇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鼠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抗原活性检测

    目的 RT-PCR扩增小鼠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PSC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42a-mPSCA,诱导mPSCA蛋白表达并纯化,并检测mPSCA蛋白的抗原活性.方法 利用RT-PCR的方法从小鼠前列腺癌细胞系RM-1细胞中扩增mPSCA基因,测序正确后PCR的方法去掉mPSCA的信号肽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2a中构建重组载体pET-42a-mPSCA.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随后将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经SDS-PAGE分析后,Western blot检测纯化的蛋白,将纯化蛋白进一步包板后用ELISA法对其抗原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成功扩增出全长mPSCA基因;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pET-42a-mPSC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化后可以成功诱导并纯化出大小与预期一致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证实纯化的蛋白能与特异性的抗体发生反应;ELISA检测显示纯化后的mPSCA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结论 成功扩增出小鼠全长PSCA基因,成功构建了mPSC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纯化的mPSCA蛋白,该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为进一步研究以PSCA为靶点的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董金凯;罗津;阎瑾琦;张亮;高江平;于继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上下文加工的任务概率效应:事件相关电位时空模式分析

    目的 利用AX型连续操作测试(AX-CP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时空模式探讨上下文加工的任务概率效应及其脑机制.方法 在AX-CPT任务中,18名大学生仅要求针对反应线索A后的反应探针X按键,而对抑制线索B后的各类探针X或Y均不反应.设立3组互补的AX型/AY型任务概率:0.55/0.15,0.35/0.35,0.15/0.55;保持BX型和BY型任务概率恒定,均为0.15.行为绩效和ERP数据分别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反应线索A概率愈高,AX型反应愈快且BX型虚警愈多.ERP的F值统计参数映像显示概率效应显著脑区和时段分别是:线索A:顶中央区(300~350 ms)与左枕区(450~500ms);线索B:右前额(350~500ms)和左前额(750~950 ms).AX型探针:右额顶(200~250ms)、左额极、右背前额及双顶区(300~400 ms)和双顶枕区(400~650 ms);AY型探针:额中央区(350~500 ms )-P3效应;BX型探针:右颞区及左枕区(300~350ms);BY型探针:左颞区(150~250 ms).结论 任务概率不仅影响反应型线索编码和抑制型线索期待,而且分别调节了四种类型探针加工相关的神经集群.

    作者:黄金君;周曙;赵艳杰;赵云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