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CT4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赵朋朋;刘春晓;许凯;郑少波;李虎林;徐亚文;徐啊白;李炳坤;黄鹏

关键词:膀胱癌, Oct4蛋白, 肿瘤转移
摘要:目的 检测干细胞标记物OCT4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 、qRT-PCR检测OCT4在5种膀胱癌细胞株及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株SV-HUC-1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46例患者膀胱癌根治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CT4蛋白的表达.结果 OCT4在人类膀胱癌细胞株RT-4、Tcc-Sup、KK47、T24、5637中均有表达,而在人膀胱永生化细胞株中无表达.OCT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1%,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其异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膀胱癌组织 OCT4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膀胱癌组织中的OC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膀胱癌的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与肿癌转移呈正相关(P<0.05 );与年龄、性别、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OCT4阳性膀胱癌患者及阴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2%和76.7%,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35.4%和59.2%,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转移相关,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分析有显著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术后及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宫颈锥切术(TCR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可行及临床疗效 方法 在宫腔镜下对CIN(Ⅲ级)患者74例行宫颈锥切术(TCRC组),65例行冷刀宫颈锥切术(CKC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病理 致率、复发率、宫颈粘连率、以及妊娠率等,结果 TCRC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5.1±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5± 1.8) ml,治愈率为94.6%,复发率为5.4%;CKC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8±3.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1.6±2.4) ml,治愈率为81.5%,复发率为18.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愈率、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与冷刀宫颈锥切术比较,宫腔镜下宫颈锥形切除术出血量少,耗时短,定位准确,并发癌少,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对妊娠无不良影响.

    作者:刘木彪;侯桂玉;何援利;彭冬先;王雪峰;陈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距舟关节在体运动与足内侧纵弓变化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数字化技术探讨距舟关节的在体运动特点及其对足内侧纵弓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集5名健康志愿者(4男1女)9例足部在进行内翻内收背伸运动时初始体位(中立位)和终未体位(大内翻内收背伸位)的足部CT影像、利用mimics和geomagic逆向工程软件.结合刚体运动学原理,计算出距舟关节在足部这一运动过程中的三维空间6个自由度的变化及其与足内侧纵弓变化之间关系 结果 足内翻内收背伸运动时,距舟关节发生了内翻内收跖屈运动、其内翻幅度:(3882±5.98)°,内收幅度:(19.71±6.33)°,跖屈幅度:(-5.09±6.89)°;距舟关节运动中足舟骨向内侧移位与足内弓顶角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数字化技术解决了距舟关节在体三维运动测量的难题,通过这一技术的测量与分析发现:距舟关节虽然是一个杵臼状关节,但其主要进行绕矢状轴旋转,距舟关节的运动是引起足内侧纵弓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文军;金丹;李鉴轶;张玉忠;罗吉伟;王钊;宋柯;郭小磊;陀永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载多烯紫杉醇脂质微泡增强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目的 制备载多烯紫杉醇脂质超声微泡、并研究其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技术(UTMD)对人胰腺癌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的脂质超声微泡,检测其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等性质,MTT法检测IC50,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与单纯多烯紫杉醇药物组、多烯紫杉醇药物+超声组等进行比较 结果 载多烯紫杉醇超声微泡平均粒径1.6 μm,微泡的包封率为64.2%,平均裁药量为16.1%;载多烯紫杉醇脂质微泡组的细胞毒性作用强于其他各组(P<0.01),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 P<0.01);载多烯紫杉醇脂质微泡组G2/M期细胞增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载多烯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UTMD能够增加G2/M期细胞阻滞,增强对BxPC3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载多烯紫杉醇脂质微泡有望成为一种治疗胰腺癌的新型药物载体.

    作者:杨健;康娟;曾妍;李奥;吴小翎;王志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SIRT1、UCP2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沉默调节蛋白1(SIRT1)、线粒体脱偶连蛋白2(UCP2)表达的情况,探讨T2DM合并NAFLD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和T2DM合并NAFLD模型组(MC组,12只)NC组喂以常规饲料,MC组喂以高脂高糖饲料,12周未隔夜空腹给予MC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1次,破坏部分胰岛,NC组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14周未测定两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及Real-time PCR法测定肝脏组织中SIRT1、UCP2的表达情况 结果 14周时MC组大鼠空腹血糖、谷内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防酸、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NC+组大鼠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较NC组减低(P<0.05)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NC组大鼠肝组织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紧密成肝索,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圆形;MC组大鼠肝细胞高度气球样变,胞质中有大量脂滴空泡、肝组织均可见中至重度脂肪肝在免疫组化和mRNA水平上表明、MC组肝脏SIRT1表达较NC组明显降低(P<0.05).而UCP2表达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在T2DM合并NAFLD大鼠肝脏组织中SORT1表达显著降低,UCP2表达显著升高

    作者:徐静;李楠;王俊红;张春虹;丁石梅;焦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背景颜色对4种全瓷底层材料饰瓷后颜色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桩核材料背景色对Vita In-Ceram AL2色瓷沉积氧化铝、Z21色瓷沉积氧化锆、Cercon base color氧化锆及Cercon base氧化锆全瓷材料饰瓷后颜色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光测色计测量各组试样在贵金属、镍铬合金、银汞合金和树脂背景下的色度值并计算组间色差值.结果 Z21色瓷沉积氧化锆饰瓷后在银汞合金背景下与贵金属合金、复合树脂背景下之间的色差值大,但4种全瓷底层材料饰瓷后在不同背景下的色差值均不能够为人眼所识别(△E<1.5).结论 4种全瓷底层材料饰瓷后,受背景颜色的影响均较小,不遮蔽背景色时,修复体可达到较好的美学修复效果.

    作者:刘一涵;刘洪臣;邵龙泉;温宁;伊元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姜黄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大鼠平滑肌细胞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Syndecan-4蛋白及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20 ng/ml TNF-α、20 μmol/L姜黄素、20 ng/ml TNF-α联合20μmol/L姜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24 h,MTS/PMS法检测VSMCs的增殖状态,Westem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VSMCs中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结果 (1)统计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TNF-α能显著刺激大鼠VSMCs的增殖(P<0.01),单独应用姜黄素对大鼠VSMCs增殖无显著作用(P>0.05).与TNF-α组比较,姜黄素能显著抑制TNF-α所诱导的大鼠VSMCs的增殖(P<0.01);(2)统计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能显著刺激大鼠VSMCs中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P<0.01),TNF-α的这一作用能被姜黄素所抑制(P<0.01),单独应用姜黄素对大鼠VSMCs中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姜黄素可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Syndecan-4蛋白及磷酸化p44/42MAPK的表达.

    作者:罗烨;欧阳平;赖文岩;许顶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聚环氧乙烷对内毒素休克兔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应用超声监测内毒素休克新西兰免肾血流,观察聚环氧乙烷(PEO)对内毒素休克免肾血流的影响和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NS)和溶于生理盐水的减阻剂组(PEO),每组10只每只兔静脉注射内毒素0.6 mg/kg造内毒素休克免模型.待血压下降≥30%时开始复苏,NS组使用生理盐水复苏,5 ml·h-1·kg-1),PEO组使用等剂量含20 ng/g PEO的生理盐水复苏.分别于休克前,休克期、复苏1h后经超声观察肾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抽血查肾功能试验全程监测心率和动脉血压 结果 两组兔各级肾动脉休克期流速明显低于休克前(P<0.05),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 RI)明显增高;复苏1h后,NS组各级肾动脉血流流速下降,三级肾静脉流速减慢,PI 、RI无明显降低;而PEO组肾段动脉及叶间动脉流速较休克前明显增快(P<0.05),三级动脉PI、RI较之NS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肾功能指标:两组免休克期BUN、Cr均升高,复苏1h后PEO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 小剂量聚环氧乙烷能够有效增加感染性体克肾脏的血流灌注,对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所致的早期肾脏损害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方琴;胡振华;陈仲清;段星星;陈辉;傅卫军;魏红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弓形束导航技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评价

    目的 评价弓形束导航技术临床应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 43例语言区病变,分别于手术前后重建弓形束并评价语言功能.术前记录病变至弓形束的短距离D1与术前失语指数AQ1,术后记录残腔至弓形束的短距离D2与术后失语指数AQ2,分析D1与AQ1以及D2与AQ2的相关关系.术后随访时,评价患者语言功能.结果 43例患者的弓形束均得到重建,不同操作者重建的同一患者的弓形束重复性良好.D1与AQ1(P<0.001),D2与AQ2(P=0.001)均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术后随访,仅2例(4.7%)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结论 弓形束导航技术能够准确、可靠地重建和定位弓形束纤维,有助于保护语言功能.

    作者:张家墅;陈晓雷;赵岩;李昉晔;郑刚;李晋江;张挺;胡深;许百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抗体对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 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 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24.48,P<0.01).45 例阳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 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中139例在术后有39例发生早期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 中国人群中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作者:于立新;张新科;罗敏;肖露露;徐健;杜传福;刘如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碱性环境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疏水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碱性环境对饥饿期炎肠球菌表而疏水性的影响,了解氢氧化钙影响细菌粘附的机制.方法 收集饥饿期粪肠球菌,在pH值为7.3、8.3、9.3、10.3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孵育15 min和1h,采用微生物粘着碳氢化合物法(MATH)检测细菌表面疏水率;扫描电镜观测不同pH值的碱性环境中粪肠球菌对人牙本质片粘附量的变化 结果 随着氢氧化钙溶液pH值上升,饥饿期炎肠球菌表面疏水率逐渐升高(P<0.01);相同pH值条件下,1 h细菌表面的疏水率高于 15 min(P<0.05);电镜下细菌对牙本质粘附量随溶液pH值上升而增多 结论 碱性环境可提高饥饿期粪肠球菌表面疏水性,促进细菌初始粘附.

    作者:卢婷;徐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不同剂量ATG-F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F)在重型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方法 将重型β地贫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方案ATG-F分为2个剂量组(低剂量15 mg/kg和高剂量30 mg/kg组)进行比较分析.预处理方案主要包括环磷酰胺,白消安,氟达拉宾赛替哌,以及ATG-F.结果 两组在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上无差别.Ⅱ-Ⅳ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12.5%,9.4%,低剂量组有更高的发生趋势,Ⅲ-Ⅳ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低剂量和高剂量分别是12.5%和6.3%,但无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的ATG-F组临床拟诊真菌感染患儿较低剂量组显著高(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年的总的生存率分别是90.6%、93.8%.结论 两组不同剂量的ATG-F作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是可行的.

    作者:李春富;王彦华;吴学东;裴夫瑜;何岳林;冯晓勤;刘华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丙戊酸钠对人肺癌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人肺癌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及克降形成抑制实验观察丙戊酸钠对肺癌SPC-A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水平,Wc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抗凋亡蛋白Bcl-xl,Bcl-2,Mcl-1及Caspase-9,Caspase-3表达的改变.结果 不同浓度的丙戊酸钠作用于肺癌SPC-A1细胞48h,均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SPC-A1细胞的IC50为1.8 mmol/L;丙戊酸钠能显著抑制SPC-A1细胞克隆形成,且导致显著的细胞凋亡,8 mmol/L的丙戊酸钠作用细胞48 h,细胞早期凋亡率达60.44%,细胞抗凋亡蛋白Bcl-xl,Bcl-2,Mcl-1表达减少,Caspasc-9,Caspase-3蛋白酶切活化.结论 丙戊酸钠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显著抑制肺癌SPC-A1细胞的增殖.

    作者:黄志宏;陈庆;马刘红;陈志明;陈文朴;覃莉;蒋建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5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1月~2011年7月入院的15例PHP患者(男/女:9/6)的临床资料 结果 15例患者诊时病程长短不一(3 d~21年),均有手足抽搐、乏力等症状,并多有癫痫发作病史.实验室检查常提示低血钙,高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等.9例头颅CT提示多发颅内钙化灶,4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本病需终生补充钙及维生素D制剂以防止急性发作和病情进展 结论 PHP为罕见遗传病,首诊误诊率高,对反复手足抽搐,药物控制不良的癫痫样发作及儿童先天性发育缺陷的患者应尽早行血钙、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及头颅CT等检查 长期治疗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或其衍生物,患者若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性腺功能减退,应予以相应治疗.

    作者:曲玲;张婷婷;母义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抗氧化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抗氧化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方法 制定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电子检索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 (1978~2011年)、Embase( 1978~2011年)、OVID数据库(1978~2011年)和所有的中文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 后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合成.采用肝活检组织学(包括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好转率,生化学指标(ALT变化)评价所有抗氧化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和安全,性统计学处理采用Revman5.0.24软件,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值或标准化均数差值及其95%可信信区间,计数资料计算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一共检索到14个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共包括1284例患者进入本系统评价 所纳入的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不一(使用异质性检验方法进行处理),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抗氧化剂不能改善非酒精性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脏的脂变、炎症、纤维化及肝功 结论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抗氧化剂可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故不推荐抗氧化剂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曾明曦;王一平;伍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OCT4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干细胞标记物OCT4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 、qRT-PCR检测OCT4在5种膀胱癌细胞株及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株SV-HUC-1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46例患者膀胱癌根治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CT4蛋白的表达.结果 OCT4在人类膀胱癌细胞株RT-4、Tcc-Sup、KK47、T24、5637中均有表达,而在人膀胱永生化细胞株中无表达.OCT4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1%,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其异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膀胱癌组织 OCT4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膀胱癌组织中的OC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膀胱癌的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与肿癌转移呈正相关(P<0.05 );与年龄、性别、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OCT4阳性膀胱癌患者及阴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2%和76.7%,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35.4%和59.2%,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OC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转移相关,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分析有显著意义.

    作者:赵朋朋;刘春晓;许凯;郑少波;李虎林;徐亚文;徐啊白;李炳坤;黄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孕激素膜受体1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目的 探讨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检测60例乳腺癌PGRMC1的表达,并评价其与病理分级,临术分期、转移,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60例乳腺癌组织PGRMC1表达阳性37例,阴性23例PGRMC1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P=0.004)、肿瘤大小(P=0.03)和临床分期(P=0.039)密切相关;与年龄(P=0.196)和肿瘤病理分级(=0.526)无关.PGRMC1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Log-rank=15.638; P=0.0001) 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4.443; P=0.035)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GRMC1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子(P=0.002)结论 PGRMC1的表达乳腺癌随转移和临术分期升高而增强,可能是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之一.

    作者:纪术峰;吴爱国;杨华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晚期肺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55例晚期肺腺癌初治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疗效间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55例晚期肺腺癌初治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总T细胞(CD3+)、Th细胞(CD3+CD4+)、Tc细胞(CD3+CD8+)、CD4+/CD8+、记忆T细胞(CD45RO+)、原始T细胞(CD45RA)的比例.结果 化疗无效组患者外周血原始T细胞高于有效组(P=0.04);化疗有效组患者外周血记忆T细胞较高,但差异尚不具统计学意义(P=0.25);两组总T细胞、Th细胞、Tc细胞及CD4+/CD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晚期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原始T细胞与化疗疗效相关,原始T细胞较高者近期疗效差.检测患者外周血原始T细胞对预测患者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赵晓;燕翔;孙胜杰;吴志勇;焦顺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人甘油激酶慢病毒干涉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 构建人甘油激酶( GK)基因 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获得稳定下凋GK表达的慢病毒.方法 将具有干涉效果的siRNA序列克隆入慢病毒核心质粒pSicoR中,并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用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并应用FACS测定病毒滴度.以GK 干涉慢病毒感染人肝细胞系L02细胞后,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GK的表达 结果 成功构建GK干涉慢病毒pSicoR-GK载体并获得慢病毒颗粒,病毒滴度检测可达3×10 pfu/ml,GK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至对照的约20%.结论 成功构建人GK基因RNAi慢病毒,为后续GK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刘悦;郝玉娥;詹轶群;许望翔;杨永升;葛常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的常见突变是该疾病新发生突变的热点区域

    目的 对肾上腺皮质增生患者及家属(CAH)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突变来源 方法 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识别突变位点的酶学方法对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诊断、通过PCR测序的方法对收集到的家系进行DNA测序,分析确定肾上腺皮质增生致病基因21-羟化酶的突变.运用基因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STR)分型技术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用以确定突变位点来源.结果 患者(病例号7424)21-羟化酶基因存在12g和1172N两个已知突变.12g突变遗传自母亲(病例号7536),1172N系新发生突变.STR分析结果表明该患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母亲(病例号7536),一半来自父亲(病例号7535),二者系患者的生物学父母.结论 肾上腺皮质增生疾病中出现的常见基因突变在遗传过程中也是新发生突变的热点区域.

    作者:张前军;李汶;李双飞;汤蔚琳;李麓芸;卢光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肠毒素基因的调查分析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肠毒素基因,了解肠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与SA耐药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A mecA基因和肠毒素基因,了解肠毒素基因在SA中分布的状况,并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 结果 67株甲氧西林耐药的SA( MRSA)和57株甲氧西林敏感的SA(MSSA)肠毒素基因携带率(100% vs 83.5%)无明显差异(x2=0.203,P>0.05).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93.5%( 116株),其中SEA、SEB、SEC,SED和SEF的检出率分别为90.5% 、6.9%、61.3%、5.2%和25.9%,未检测出SEE基因.同时检出 2种及2种以上的肠毒素基因的菌株有78株(67.2%),以携带SEA+SEC、SEA+SEF和SEA+SEC+SEF基因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3.6%、7.8%和13.8%.与携带一种肠毒素基因的菌株耐药率相比,携带多种肠毒素基因的菌株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其中携带SEA+SEC+SEF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75.0%,高于单独携带SEA(28.6%)、SEA+SEC(38.7%)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SEA+SEC+SEF、SEA+SEF、SEA的菌株对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75.0%、77.0%和21.5%,前两者与携带SEA的菌株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分离的SA中携带多种肠毒素基因的菌株在耐药率上高于只携带一种肠毒素基因的菌株,提示肠毒素在SA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曹虹;王敏;郑荣;李先平;王芳;蒋云生;杨一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