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周冼苡;胡永轩;胡燕卿;刘康兴;王露霞;魏清柱;韩雪;朱德江;卢艳;毛祖豪;吴中

关键词:暗色丝孢霉病, 甄氏外瓶霉, 皮肤, 皮下组织, 肾移植
摘要:报道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患者男,66岁,右中指、腕部、前臂皮肤结节、脓疱5月余,无痒痛.脓液涂片显微镜下见分隔、分支,淡棕色菌丝;组织病理见炎性肉芽肿囊性变,其内散在真菌菌丝,PAS、六胺银染色亦见真菌菌丝;沙堡培养基26℃培养菌落呈榄黑色绒毛样,玻片小培养符合甄氏外瓶霉;对所分离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与甄氏外瓶霉同源性为100%;采用Etest法检测了6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其中二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5-氟胞嘧啶、卡泊芬净耐药.局部注射二性霉素B与口服伏立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及时切除好转较慢及新发皮疹,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为广东省内首次报道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亦为肾移植术后所致该病的国内首次报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酮联合克拉霉素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鼻窦及咽部损伤

    目的 观察丹参酮与克拉霉素联合用药对鼻咽癌放疗后鼻-鼻窦及咽部损伤的治疗效果,以探索鼻咽癌放疗后鼻-鼻窦及咽部损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255例中放疗后出现鼻-鼻窦及咽部损伤的鼻咽癌患者,按发生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克拉霉素组(A组)丹参酮组(B组)以及克拉霉素+丹参酮联合用药组(C组),观察各组的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A、B、C3组均有治疗效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而C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多元化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鼻窦及咽部损伤治疗的趋势,克拉霉素+丹参酮联合用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及咽部损伤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作者:李辉;王华东;马玉坤;赵建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鼠肺组织甲状腺转录因子及波形蛋白的表达意义

    目的 观察高氧暴露新生鼠肺泡Ⅱ型细胞(AECⅡ)标记[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及成纤维细胞标记[波形蛋白,( Vimentin)]的表达规律,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机制.方法 新生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BPD组,高浓度氧暴露制作BPD小鼠模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于实验后3、7、14、21 d应用免疫荧光双标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TF-1及Vimentin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PD组高氧暴露后小鼠肺组织逐渐出现肺泡发育障碍、胶原沉积明显;AECⅡ标记TTF-1表达逐渐减弱,成纤维细胞标记Vimentin表达逐渐增强,14、21d时两者可见明显的共表达;BPD组21 d TTF-1mRNA表达较同时间对照组下调(P<0.05),而Vimentin mRNA表达较同时间对照组上凋(P<0.05).结论 高氧致AECⅡ向成纤维细胞转化可能是BPD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作者:陈坤;蒋朴;邓世雄;王念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干扰Nrf2可增强HirsutanolsA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干扰Nrf2对Hirsutanols A 抑制人结肠癌细胞SW480、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Hirsutanols A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NRF2蛋白表达的效果.结果 Hirsutanols A( 1.25、2.5、5、10、20和40 μmol/L)对SW480、HepG2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Hirsutanols A 处理SW480(15 μmol/L)、HepG2(30 μmol/L)细胞后,诱导细胞中过氧化氢迅速增加,并引起细胞凋亡,用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5mmol/L)预处理完全抑制HirsutanolsA诱导的ROS增加及细胞凋亡.siRNA有效地干扰Nrf2表达后可极大增强HirsutanolsA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HirsutanolsA通过增加细胞内ROS诱导其凋亡同时激活Nrf2,Nrf2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干扰其表达可增强Hirsutanols A 的凋亡诱导作用.

    作者:马建国;李厚金;邓蓉;冯公侃;朱孝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蛋白质组学筛选抑癌基因CCDC19在鼻咽癌中的调控蛋白

    目的 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筛选抑癌候选基因CCDC19在鼻咽癌中可能调控蛋白.方法 提取CCDC19稳定高表达的鼻咽癌3D8和对照鼻咽癌C6细胞蛋白,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PAGE)技术进行有效分离,图像扫描后获得高分辨率的2D-PAGE图谱.选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蛋白位点,然后用肽质量指纹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和数据库检索技术给予鉴定.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质谱分析显示,FASN、CTSD和PGK1在CCDC 19过表达的3D8细胞中表达下调,分别为-3.28、-1.64和-6.97倍.荧光定量PCR在mRNA水平验证了FASN、CTSD和PGK1以及Westem blot在蛋白水平验证CTSD蛋白在3D8细胞中表达下调.结论 FASN、CTSD和PGK1可能是CCDC19在鼻咽癌中调控的靶基因.

    作者:方唯意;江庆萍;刘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一种改良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目的 对目前常用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以期建立较为容易获取纯化的小鼠PMVECs的方法.方法 应用C57小鼠,采用改进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PMVECs,光镜观察细胞形态,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培养的PMVECs,并比较改良培养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的优越性.结果 体外培养的原代PMVECs在光镜下呈类圆形或短梭形,形成单层后呈铺路石样排列,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荧光染色阳性,利用改良的培养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较传统方法更加快速,分布更加均匀.结论 改良的PMVECs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克服细胞生长缓慢、杂细胞容易污染等难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培养方法.

    作者:胡国栋;陈英华;刘爱华;周国红;康静;蔡绍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替代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对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需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30例/组.对照组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实验组于术前5d起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金双歧片)2.0 9,3次/d,代替术前肠道抗菌药的使用,术后24 h起口服金双歧片2.0g,3次/d,至术后第7天.于入院时、术后第7天收集两组新鲜大便以及空腹外周静脉血,比较两组肠道菌群比例,以及血清白介素-2(IL-2)、IgA、IgG和IgM浓度、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及CD4+/CD8+比值.结果 肠道菌群:术后第7天实验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液免疫功能:术后第7天实验组IL-2、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免疫功能:术后第7天实验组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代替传统的术前口服肠道抗菌药,不仅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还具有改善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

    作者:朱达坚;陈小伍;伍锦浩;剧永乐;封静;陆光生;欧阳满照;任宝军;李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宫颈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和共面等分设野调强放疗计划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癌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共面等分设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靶区及其周围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CT扫描、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处方剂量50 Gy.分别进行3D-CRT和共面等分设野IMRT计划设计,计算靶区剂量均匀度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大受照剂量、小受照剂量、平均受照剂量和危及器官照射体积等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F-IMRT、7F-IMRT和9F-IMRT在靶区适形度方面明显优于3D-CRT;在危及器官(膀胱V30 、V40 、V50,小肠V50和直肠V30、V40、V50)保护方面,5F-IMRT、7F-IMRT和9F-IMRT明显优于3D-CRT,P<0.05.而各IMRT计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共面等分IMRT计划无论在靶区适形度还是正常组织保护方面均优于3D-CRT,同时也证实7野或9野IMRT未必较5野获益更多.5野与7、9野的IMRT相比、在治疗时间及费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蒋军;张利文;廖珊;黄荣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双氯芬酸对人巨噬细胞钾通道Kv1.3、Kir2.1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膜电位和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

    目的 分研究双氯芬酸对人巨噬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1.3、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以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源性巨噬细胞为对象,采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研究双氯芬酸对Kv1.3和Kir2.1表达的影响;电压敏感染料膜电位标测技术分析膜电位的变化,并用酶荧光化学法检测摄取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CE)的构成比率.结果 双氯芬酸(1.5和15 μmol/L)抑制巨噬细胞Kv1.3和Kir2.1的表达.同对照组相比,Kv1.3mRNA下降分别超过80%和90%(P<0.05),Kit2.1 mRNA下降分别超过20%和30%(P>0.05);两种钾通道蛋白水平的下降均分别超过10%和60%,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5).同时,双氯芬酸可剂量依赖性减弱巨噬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使膜电位分别下降约28%和54%(P<0.05).巨噬细胞同30 mg/L OxLDL孵育60 h后,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且有许多红色的脂质颗粒沉积于细胞质内,CE/TC的百分比超过50%.1 5和15 μmol/L双氯芬酸分别使摄取OxLDL的巨噬细胞内CE的百分比显著减少到(23.624±3.34)%和(13.601±2.916)%,但缺乏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结论 双氯芬酸显著下调人巨噬细胞Kv1.3和Kit2.1的表达,降低细胞膜电位,并抑制泡沫细胞形成.

    作者:雷新军;张葳;林显丰;王东琦;袁祖贻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报道广东首例肾移植术后甄氏外瓶霉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患者男,66岁,右中指、腕部、前臂皮肤结节、脓疱5月余,无痒痛.脓液涂片显微镜下见分隔、分支,淡棕色菌丝;组织病理见炎性肉芽肿囊性变,其内散在真菌菌丝,PAS、六胺银染色亦见真菌菌丝;沙堡培养基26℃培养菌落呈榄黑色绒毛样,玻片小培养符合甄氏外瓶霉;对所分离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与甄氏外瓶霉同源性为100%;采用Etest法检测了6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其中二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5-氟胞嘧啶、卡泊芬净耐药.局部注射二性霉素B与口服伏立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及时切除好转较慢及新发皮疹,治疗效果满意.本病例为广东省内首次报道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亦为肾移植术后所致该病的国内首次报道.

    作者:周冼苡;胡永轩;胡燕卿;刘康兴;王露霞;魏清柱;韩雪;朱德江;卢艳;毛祖豪;吴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Genistein抑制Livin基因对恶性黑色素瘤LiBr细胞凋亡、周期及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genistein抑制Livin基因对恶性黑色素瘤LiBr细胞凋亡、周期及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检测不同浓度genistein作用LiBr细胞48 h后Livin的表达变化;取适浓度的genistein作用LiBr细胞后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PI单染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细胞周期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对凋亡效应蛋白C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 Genistein可增加LiBr细胞早、晚期凋亡率[分别为(27.87±5.38)%和(11.87±3.86)%],诱导LiBr细胞凋亡(P<0.01);引起细胞G0/G1期阻滞[G0/G1=(72.11±5.89)%、S=(14.53±3.47)%、G2/M=(12.36±2.64)%];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及抑制细胞增殖(P<0.01).结论 Genistein可诱导LiBr细胞凋亡、使细胞增殖周期进展受阻、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杨一飞;王昊;汪京峡;李向花;马梅;杨文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特异性全长抗体基因库的构建与分析

    目的 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儿童个体特异性哺乳动物细胞表面展示的全长人抗体基因库.方法 采集SLE确诊患儿外周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用RT-PCR扩增全长Kappa轻链(LCk)和重链可变区(VH)基因、构建抗体轻链基因库和抗体重链基因库,将抗体基因库转染293T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抗体在293T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 以0.8 μg总RNA为模板,用6套引物成功扩增全长Kappa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插入表达载体,构建获得的重链基因库容量为9.4×104,轻链基因库容量为8.4×104.随机挑选的10个重链克隆有8个含有正确的阅读框架,编码8个不同的氨基酸序列,10个轻链克隆7个含有正确的阅读框架,编码7个不同的氨基酸序列.流式细胞仪分析挑选的单克隆和抗体基因库,均检测到全长抗体在293T细胞表面的表达,理论上抗体库中可表达的抗体多样性可以达到109.结论 以0.8μg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成功构建SLE儿童特异性全长人抗体基因库,并在293T细胞表面成功展示SLE儿童个体抗体库中的全长抗体,为进一步研究SLE儿童自身抗体的特点及自身抗体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周志刚;朱美华;梁中锟;陈振瑞;贺微;李长征;谭万龙;姜世勃;刘叔文;周烨;周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螺内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螺内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大鼠.分组如下:假手术组(Sham组);胆总管结扎组(BDL组),予行胆总管结扎术;螺内酯治疗组(BDL+SP组),于手术后第2天给予螺内酯20 mg/kg灌胃处理,1次/d.于4周后取材.Masson三色染色检测胶原和大鼠的肝组织学改变.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qPCR)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 BDL+SP组纤维化程度较BDL组低[(2.84±0.44)vs(19.73±3.54),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DL组vWF表达较Sham组增高[(3.08±o.17)vs(0.98±0.11),P=0.00],BDL+SP组较BDL组表达下降[(1.15±0.09)vs (3.08±0.17),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BDL组VEGF-A mRNA的表达增加,BDL+SP组则表达下降[(0.71±0.12)vs(1.75±0.15),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分组中VEGF-A mRNA的表达与vWF表达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0.890,P=0.000).结论 螺内酯通过抑制肝脏VEGF-A mRNA的表达抑制肝窦毛细血管生成.

    作者:李旭;蔡双明;宁佐伟;李洋;张文雍;张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干扰β-catenin的人胚胎干细胞系

    目的 建立β-catenin稳定干扰的人胚胎干细胞系.方法 利用β-catenin慢病毒干扰质粒PLKO.1-puro-β-catenin转染包装细胞293FT制备重组慢病毒,并感染人胚胎干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shβ-catenin人胚胎干细胞克隆;试验分为稳定转染β-catenin干扰质粒组(Shβ-catenin)、稳定转染空白载体组(VECTOR)和对照未感染组(WT)三组,RT-PCR检测干扰后β-catenin mRNA表达;进一步免疫荧光检测干扰后细胞β-catenin和OCT4的蛋白表达.结果 β-catenin特异性shRNA的慢病毒感染人胚胎干细胞后,获得稳定表达shβ-catenin的人胚胎干细胞系,Shβ-catenin组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只有WT组mRNA表达的1%,而VECTOR组和WT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验证shβ-catenin组中基本无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但表达多能性标记OCT4.结论 通过β-catenin特异性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了稳定干扰β-catenin的人胚胎干细胞系.

    作者:孙懿;曾思聪;卢光琇;林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血液炎症标记物在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血液中炎症标记物在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AA)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东山区第二人民医院近4年51例4~12岁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及16例无手术的非特腹痛患儿血样,检测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严重急性阑尾炎患儿(蜂窝织性或坏疸性阑尾炎和阑尾穿孔)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IL-6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特腹痛患儿及单纯性小儿急性阑尾炎.ROC分析表明,IL-6和TNF-α用于鉴别诊断严重小儿急性阑尾炎均优于白细胞计数(P<0.05).结论 IL-6和TNF-α水平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辅助诊断信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

    作者:黄党生;韩溟;谢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 总结氯胺酮相关性泌尿系统损害(KAU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诊断KAUD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 同顾性分析45例KAUD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超声(45例)、X线(38例)、CT(28例)、MRl( 10例)及SPECT(25例),描述各类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及影像特点,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结果 KAUD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和胆道系统.基本的影像学特征包括:①膀胱壁增厚,呈炎性改变;②膀胱挛缩,容量减小;③集合系统扩张,多数双侧同时出现,输尿管壁增厚,输尿管狭窄;④肾实质损害;⑤胆道系统扩张;⑥邻近脏器及淋巴结的炎性改变.结论 KAUD的影像学改变具备典型的特征性,对于具有严重LUTS症状的患者如果出现了相应的改变应该考虑KAUD的可能性,结合氯胺酮滥用史可明确KAUD的诊断.

    作者:吴芃;赵洁;高利生;王一;郑晖;黄泽海;古迪;黄俊;郑少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 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1~31日在本院产检门诊正规产检并选择阴道试产的孕妇,临产后,无硬膜外镇痛禁忌证者,根据有无镇痛要求分别纳入镇痛组(166例),及对照组(162例).对比两组第1、2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等指标,探讨硬膜外镇痛对于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 镇痛组第1产程(497.9±168.4)min、第2产程(54.3±43.8)min、总产程时间(522.1±178.9)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4.2-156.0)min,(31.5±19.8)min,(435.8±159.2)min(P值均<0.05);两组催产素使用率、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羊水胎粪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会使产程延长,尤其是延长第2产程,但不增加急诊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器械助产率,明显降低了社会因素手术率,对分娩结局无不良影响,用于分娩镇痛是安全的.

    作者:张广兰;冯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3D技术在复杂性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在复杂性肝切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因肝癌或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而行复杂性肝切除术者共24人,利用 MI-3DVS三维重建肝脏、肿瘤、血管等,术前行仿真手术,明确手术可行性;统计分析肿瘤直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发症、住院死亡率及1年生存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都安全并成功实施了肝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肝肿瘤直径(9.8±4.3) cm,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和600 ml,输血率91.7%(22/24),住院死亡率0,并发症发生率29.2%(7/24),1年生存率37.5%.结论 肝脏容积分析法、剩余肝血流障碍风险评估等3D技术可增加复杂性肝切除手术规划的准确率及手术安全性.

    作者:方驰华;刘星星;范应方;鲍苏苏;钟世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胃造瘘技术在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胃肠减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胃造瘘技术在膀胱全切同肠代膀胱手术中的应用及实际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0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手术的两种胃肠减压方式(胃造瘘组48例和经鼻留置胄管组50例)的患者资料,如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胃肠减压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所带来的影响,了解胃造瘘技术在该手术中的作用.结果 两种术后胃肠减压方式在胃肠道恢复、胃肠道并发症、切L愈合及住院天数上无明显差别,但术后肺部感染率胃造瘘组较经鼻留置胃管组为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造瘘技术成熟、安全、并发症低;在高龄患者或有潜在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的患者中,可以采用胃造瘘方式来进行胃肠减压来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冉;蒋宏毅;赵晓昆;钟朝晖;吴洪涛;张磊;侯轶;任伟刚;朱煊;李松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肠道处置

    目的 研究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肠道处置,为其在临床的使用和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方法 研究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采用Caco-2细胞模型和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脱水穿心莲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肠道处置.结果 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是11.92%.在Caco-2细胞模型中,脱水穿心莲内酯从基底膜到顶端膜方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5.37×10-5 cm/s)约等于其从相反方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4.56×10-5 cm/s),表明外排转运蛋白没有参与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细胞转运.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中,脱水穿心莲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没有代谢.脱水穿心莲内酯经胆汁排泄,其排泄量约占吸收量的0.1%.在P-糖蛋白和乳腺癌蛋白抑制剂的作用下,脱水穿心莲内酯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和胆汁排泄量都没有提高(P>0.05).结论 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11.92%.它在肠道中的吸收较好,不进行代谢.外排转运蛋白例如P-精蛋白和乳腺癌蛋白不参与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细胞转运.

    作者:叶玲;梁福贵;杨晓珊;石剑;王峰;刘薇;赵洁;刘中秋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过氧化氢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1主动释放

    目的 研究过氧化氢(H2O2)对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HMGB1表达、移位和释放的影响.方法 四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H2O2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H2O2刺激HBE胞核,胞浆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HMGB1浓度.免疫荧光观察HBE的HMGB1的定位和H2O2刺激后对HBE HMGB1的移位的影响.结果 125 μmmol/L刺激对HBE活力无影响,而250 μmmol/L会导致细胞活力下降(与对照组组比较,P<0.05),但是不引起细胞死亡,400 μmnol/L(与对照组比较,P=0.000)导致HBE死亡.在浓度依赖性实验,与对照组比较12.5、125、250 μmmol/LH2O2刺激HBE 24 h后培养上清HMGB1水平显著增加;在时间依赖性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125μmmol/LH2O2刺激HBE 12、24 h后细胞上清中的HMGB1显著升高( P<0.05);12.5 μmmol/LH2O2刺激HBE 24h后,HBE胞浆蛋白明显增加,胞核蛋白减少.而免疫荧光检测示HMGB1高丰度分布正常HBE的细胞核内,少量分布于细胞浆,125μmmol/L H2O2刺激HBE 12 h,HMGB1明显从HBE胞核向胞浆转位;125 μmmol/LH2O2刺激HBE 24 h后观察到HMGB1移位分布到胞膜上.结论 H2O2可以显著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HMGB1的表达、转位和释放,提示HMGB1可能参与了哮喘,COPD等慢性炎症疾病气道的氧化应激过程.

    作者:侯长春;赵海金;李文军;蔡绍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