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瓅;陈雪婉;郑瑞丹;孟加榕;陆伦根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胆囊结石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微机检索及溯源方法 ,按照筛选标准收集1997~2008年已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胆囊结石与大肠癌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原始文献,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共有5篇文献入选.由周定效应模型计算得到的胆囊结石与大肠癌发生关系的合并OR值为1.79,其95%可信区间为(1.40,2.29),总效应测定结果 Z=4.65,P<0.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人群大肠癌的发生与胆囊结石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高明;曹明溶;劳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2例稳定期支气管扩张患者,予以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8μg每日1次吸人治疗.于研究第1天、第28天检测1 s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用力呼气量(FVC)、FEVI/FVC等指标及记录症状评分表,记录BODE指数.结果 22例患者使用噻托溴铵1月后FEV1%与使用前对照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t=1.857,P>0.05);症状评分用药后1月与用药前比较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t=7.091,P<0.001);BODE指数用药后1月较用药前降低(t=2.982,P<0.05).结论 长期规律使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能改善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BODE指数,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作者:李小玲;蔡绍曦;赵海金;董利民;沈湘波;刘来昱;胡国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D4+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浓度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09年7月在我院进行的180例肾移植受者中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28例患者及30例正常志愿者.采用ATP生物发光法测定通过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的CD4+细胞ATP浓度的变化观察手术前后(0、1、2、4周)及治疗前后(0、2、4周)受者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CD4+细胞ATP浓度为(402±58)ng/ml,明显低于正常志愿者的(458±196)ng/ml(P<0.05),术后1周左右降至低,采用抗体诱导者尤其明显;2周左右开始回升,4周时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抗体诱导者回升相对较慢.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时,CD4+细胞ATP浓度下降.且略低于术后1周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1),病情加重时下降更加明显:治疗好转后(治疗后2周)ATP浓度有所回升,4周后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CD4+细胞ATP浓度可较准确地反映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时的整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对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有预示和监测作用,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张长征;聂海波;朱云松;陈政良;胡卫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特布他林对肺泡Ⅰ型细胞(AT Ⅰ)和Ⅱ型细胞(ATⅡ)上Na+转运机制的影响.方法 分离ATⅡ,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应用全细胞钠通道(ENaC)阻断剂amiloride和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CNG)阻断剂ZnCl2观察ATⅡ ENaC和CNG电流及特布他林对两者的影响.结果 ATⅡ全细胞电流主要为amiloride敏感电流和Zn2+敏感电流,两者比例无差别(P>0.05);特布他林可使amiloride敏感电流和Zn2+敏感电流明显增加(P<0.05),amiloride敏感电流所占比例约为Zn2+敏感电流的1.7倍(P<0.05).结论 急性分离ATⅡ上存在功能性ENaC和CNG,并且Na+转运以两者为主.特布他林增强肺水吸收主要通过增加AT Ⅰ和ATⅡ上ENaC和CNG通道的Na+转运实现.
作者:徐建光;李涛平;王沛;申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的疗效.方法 87例肝硬化张力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接受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和利尿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例数、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血钠、血清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和肌酐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血钠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放腹水加静滴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君彦;李成安;宋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额叶、海马区c-fos、c-jun、Bcl-2、Bax基因表达在大鼠衰老过程中的变化,以探讨衰老与特定脑区某些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3月龄和20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各20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迷宫试验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后,分别将大鼠断头处死,比较测定其额叶、海马区c-fos、c-jun、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20月龄组大鼠额叶、海马区c-fos、c-jun、Bcl-2、Bax基因表达显著增高于3月龄组大鼠(P<0.05).结论 随着月龄的增大,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而额叶、海马区的c-fos、c-iun、Bcl-2、Bax基因表达却有所增加,提示学习记忆与年龄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某些脑区的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王凤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者EBV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B-LCLs),筛选、获得人源抗HBs及其分泌细胞.方法 常规技术获得乙肝疫苗强化免疫后志愿者的特异性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EBV转染,加入CpGDNA免疫调节基序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孢菌素A(CyA)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雅培法定量动态检测水生化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HBs滴度,取高滴度抗HBs孔的B-LCLs细胞有限稀释法培养.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细胞分化状况及抗HBs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分泌抗HBs的永生化.B-LCLs;培养上清抗HBs滴度维持较高水平3周左右,之后逐渐降低;免疫组化鉴定B-LCLs细胞培养3个月时,永生化细胞仍然为抗HBs合成细胞.结论 采用改进的EBV永生化技术转化强化接种后获得的特殊PBMC,可高效获得永生化的B-LCLs,并有效表达抗HBs.
作者:娄海波;周元平;周福元;张明霞;魏君锋;曾艳丽;王俊洁;王燕军;吴爱华;侯金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加压钢板内固定(61例)及逆行髓内钉(78例)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比较两种方法 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疗效指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钢板组(P<0.05),而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长期随访,髓内钉组优良率为89.5%,高于钢板组的8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钢板相比,髓内钉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
作者:刘竹林;刘牛庆;李玉民;袁义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作为医师与教师双重身份的临床教师(医师)承受职业总体压力的水平、来源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的<高校临床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广州市三所高校附属医院(三甲)的临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670份,获得有效问卷614份.结果 临床学院不同学历、职称层次和不同授课性质的教师在职业总压力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临床教师的学历越高,职业总体压力则越小(P<0.01):相对于单纯理论授课的教师,承担见习课、临床带教、见习兼临床带教的教师的职业总体压力较大(P<0.05),且以单纯参与临床带教的教师的职业总体压力大;其余因素的职业总体压力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当前影响高校临床教师职业总体压力的因索主要是学历和工作层次性质,因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
作者:黄丹华;纪泽泉;余天浩;凌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脑膜癌病组(MC,21例)、结核性脑膜炎组(TBM,72例)和原发颅内肿瘤组(PTT,23例).MC组分腺癌组(13例)和非腺癌组(8例)两个亚组.采用罗氏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及脑脊液的CEA、CA125、CA15-3、CA19-9、CA72-4、CYFRA21-1、AFP和NSE含量.结果 MC组脑脊液CEA、CA125、CA19-9和CYFRA21-1含量均显著高于TBM和PTT组.MC组血清CEA、CA125、CA153、CA199和AFP含量均显著高于TBM和PTT组.腺癌组脑脊液CEA与CA15-3含量均显著高于非腺癌组,两组间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脊液CEA、CA125、CA15-3、CA72-4和CYFRA21-1含量与其血清中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脑脊液CA19-9含量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年龄与各项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脑脊液肿瘤标志物可以早期诊断脑膜癌病,尤其是CEA、CA125、CA19-9和CYFRA21-1更具价值,CEA和CA15-3可作为腺癌和非腺癌的鉴别指标.
作者:石强;蒲传强;吴卫平;黄旭升;于生元;田成林;黄德晖;张家堂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蛋白质锚定技术与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相结合在小鼠表浅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只雌性C57BL/6j小鼠分为5组:正常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PBS对照组、可溶hTNF-α治疗组、SA-GFP锚定组、SA-hTNF-α锚定治疗组,每组22只小鼠.建立小鼠正位表浅膀胱癌模型,24 h后,将小鼠膀胱内膜生物素化,继而将hTNF-α融合蛋白灌注人小鼠膀胱中.每4 d重复膀胱灌注锚定治疗1次,共6次.免疫组化检测SA-hTNF-α融合蛋白在生物素化的小鼠膀胱黏膜的存留时间及膀胱黏膜和肿瘤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分布,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的生存期.检测肿瘤特异性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用MB49细胞再次攻击对SA-hTNF-α融合蛋白治疗有效的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的存活期.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SA-hTNF-α融合蛋白可以在膀胱黏膜表面上稳定存留7d;MB49肿瘤细胞膀胱内种植后第60天,SA-hTNF-α锚定治疗组有18只小鼠存活(18/22),其中9只小鼠体外无触及肿瘤;PBS组全部死亡.对9只无瘤存活的小鼠再次用MB49细胞皮下攻击,60d后5只小鼠仍存活(5/9),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癌病灶中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SA-hTNF-α锚定治疗组较PBS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SA.hTNF-α锚定治疗组小鼠的杀伤效应明显强于正常组小鼠(P<0.05).结论 SA-hTNF-α稳定的原位锚定于小鼠膀胱黏膜表面,可有效抑制小鼠表浅膀胱癌进展,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有效抵抗同源肿瘤细胞的再次攻击.
作者:陈忠;谭万龙;黄鑫;梁中锟;徐翠香;高基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复合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20~60岁、ASA Ⅰ~Ⅱ级、择期第一台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托咪酯组(E组)在诱导和维持中选用依托咪酯,丙泊酚组(P组)在诱导和维持中选用丙泊酚,每组2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患者麻醉前(8Am)、术后当日4Pm和术后24 h静脉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 两组间比较,各时点皮质醇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术后当日皮质醇浓度均较术前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高于正常值,术后24h时皮质醇浓度均较术前增高(p<0.01).结论 短时间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患者使用依托咪酯诱导与维持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皮质醇合成和分泌无明显影响.
作者:谢咏秋;焦赫娜;郭曲练;陈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分成4大组,分别为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V5-His-TOPO)或空病毒Ad组、pcDNA3.1/V5-His-TOPO-PGC-1转染组或d-PGC-1α感染组,以及PGC-1αsiRNA转染组.并分别将四组细胞置于正常糖(5 mmol/L)及高精(30 mmol/L)环境中进行培养.裂解细胞,提取细胞总DNA,应用Southern blot以细胞色素b cDNA为探针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 与对照组、空质粒组或空病毒组对比,通过质粒转染或腺病毒感染过渡表达PGC-1α,Southem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增加,应用小分子干扰RNA转染技术抑制细胞内PGC-1α蛋白的表达,Southern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减少.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内过度表达PGC-1α可以显著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PGC-1α的表达,线粒体生物合成显著降低.
作者:陈淑娟;汪新宇;李海燕;薛耀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甘草不同粒径粉末的粉体学特征和体外溶出度,对粒径大小与甘草黄酮溶出特点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甘草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粒径粉末的粉末形貌和细胞特征,并对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粒径分布进行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成分甘草苷的含量;用恒温搅拌溶出法对4种粉末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苷的溶出特点进行研究.结果 甘草超微粉和普通粉的粉体学特征、表面形态差异较大;甘草超微粉中甘草总黄酮和甘草苷溶出的速度与溶出量要高于普通粉.结论 超微粉碎后有助于甘草饮片中甘草黄酮的溶出,粉碎粒度对甘草黄酮的溶出有显著影响.微粉化能促进甘草黄酮的充分利用.
作者:刘莉;吴柳萍;刘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三种人体学指标[体重指数(BMI)、腰高比(WHtR)、腰臀比(WHR)]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理病例-对照研究由77名NAFLD患者和50名非NAFLD患者组成,且每位患者的BMI、WHtR、WHR数据均被收集记录.相关性分析采用危险因素相关分析M-H卡方统计量检验的方法 .结果 NAFLD与WHR(x2MH=59.609,P<0.001;OR=30.522;95%CI:12.815;72.695),WHtR(x2MH=45.316,P<0.001;OR=21.037;95%CI:8.665;51.072)明显相关,并与BMI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χ2=25.017,P<0.001).结论 结果 表明NAFLD与上述三项人体学指标高度相关,提示BMI、WHR与WHtR可以作为预测NAFLD的重要指标,在评价和预测NAFLD高危人群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蒋瓅;陈雪婉;郑瑞丹;孟加榕;陆伦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各种不同的心肾疾病与心肾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心肾综合征分型的合理性.方法 自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入本院并做过NT-ProBNP和肌酐测量的住院患者共841例,其中男性600例,女性241例.根据入院临床诊断进行分类,并与心肾标记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NT-proBNP和肌酐较高,eGFR较女性为低,心肾乘积较高,差异显著(P<0.01).心肾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肾生物标记物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按照Ronco的分型标准分组,可见从Ⅳ型到Ⅰ型NT-proBNP逐次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慢性原发肾脏继发心脏病血肌酐高,急性原发心脏病继发肾脏病肌酐增高也很明显,eGFR也是同样变化趋势.Ⅲ型心肾综合征主要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心衰和肾动脉狭窄,NT-proBNP、肌酐、eGFR呈中度的变化.改良分型分为3型.心.肾综合征主要以NT-proBNP增高为主,而肾心综合征主要以肌酐增高和eGFR下降为主,差异显著(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心衰和肾动脉狭窄是一特殊的心肾综合征,心肾的损害都比较轻,差异显著(P<0.05),心肾乘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心肾生物标记物与临床诊断在质和量上都密切相关,心肾乘积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肾功能的联动量变.改良的心肾综合征分型能更好地反映心肾标记物的分级变化,心肾综合征以心为主,肾心综合征以肾为主,冠脉综合征、左心衰和肾动脉狭窄只有轻度的心肾功能损害.
作者:盖兢泾;盖鲁粤;刘宏斌;王志国;陈练;孙志军;陈韵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Mimics和Unigraphics NX软件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虚拟手术,为术前精确设计手术方案提供真实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利用 Mimics软件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虚拟复位,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的建模功能对测量的动力髋螺钉(DHS)手术器械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然后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手术,初步指导临床应用.结果 虚拟手术过程真实逼真,立体可视化效果好,DHS螺钉进钉方向和角度准确,可充分预测骨折复位状态及手术效果.结论 利用Mimics和UnigraphicsNX软件进行虚拟手术,对于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风险评估、临床教学训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对于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丹;谢叻;裴国献;刘永刚;金丹;赵志球;姜晓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CPM组(A组与非CPM组(B组).A组术后第2周开始训练;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两只,行b-FGF细胞因子表达检测.结果 术后2周,两组染色均为阳性,A组颜色较B组稍深,面积稍显广泛;术后4周,A组染色颜色较B组明显加深,面积明显广泛.A组大量阳性表达的成纤维细胞沿腱外膜平行排列;术后6周,两组染色阳性,A颜色深度较前无明显变化,B组较前变浅;术后8周,两组染色仍为阳性,颜色深度较前均变浅.B组变浅较明显.结论 被动应力训练(CPM)能够促进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修复早期b-FGF表达,从而增进Ⅲ型胶原合成,加快肩袖损伤术后早期腱-骨修复进程.
作者:李森;闵少雄;张辉;付国建;王鹏程;靳安民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8例外伤后硬膜下积液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明胶酶谱法,分别检测演变前后硬膜下积液和积血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同时检测血肿内膜和外膜的MMP-2和MMP-9活性.结果 血肿液中MMP-2和MMP-9活性明显高于演变前的硬膜下积液(P<0.01),血肿外膜MMP-2和MMP-9活性显著高于血肿内膜(P<0.01).结论 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MMP在其演变中有促进作用,其作用部位是血肿的外膜.
作者:王知非;廖达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探讨联合监测多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患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人选因胸闷、胸痛为主诉人院的患者264例(男180例,女84例),年龄64(55~69)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变化,决定是否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将所有患者分为急诊CAG组和择期CAG组两组.每位患者在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髓过氧化物酶(MP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slCAM-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7(IL-27)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①急诊CAG组和择期CAG组之间NT-proBNP,hs-CRP,MPO,sCD40L,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化标记物为NT-proBNP,hs-CRP,MPO,IL-27和CK-MB,建立预测ACS患者危险分层模型,进一步刀切法进行效果预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98.1,提示该模型对ACS患者入院病情变化或发展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联合检测生化标志物有助于对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
作者:刘北;付强;严全能;靳文;陶丹萍;华经海;李志樑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