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昱;靳安民;范卫华;章锦才
目的 研究急性大鼠肺泡Ⅱ型细胞钠通道各亚基的表达.方法 20只健康SD大鼠,对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ENaC三个亚单位α、β、γmRNA水平.结果 急性分离纯化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ENaC三个亚单化均有表达,其中α-业基mRNA表达强,显著高于β-和γ-业基,β-和γ-亚基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大鼠肺泡Ⅱ型细胞钠通道在DNA水平上表达以α-亚基为主,α-亚基在肺水清除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周望梅;何琳;李涛平;游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激活多巴胺D1受体对延髓脑片基本节律性呼吸放电的影响.方法 用SPF级新生SD大鼠(0~3 d)制备离体延髓脑片标本,随机分成Ⅰ~Ⅳ组(每组n=5),以改良的Kreb's液恒温灌流,稳定记录到与之相连的舌下神经根的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RRDA).Ⅰ组为对照组,只用Kreb's液灌注;Ⅱ~Ⅳ为实验组,分别给予1、2、5 μmol/L的多巴胺D1受体特异性激动剂cis-(±)-1-(aminomethyl)-3,4-dmydro-3-phenyl-1H-2-benzopyran-5,6一diolhydrochlo-ride(A68930)持续灌流10min:观察各组改灌前以及改灌后1、3、5min时舌下神经的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1)给药后RRDA的呼吸周期(RC)和呼气时间(TE)随时间延长逐渐缩短,放电积分幅度(LA)逐渐增大,5 min时RC、TE和IA的变化明显:在2、5μmol/L组与用药前比较三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2μmol/L组1 min时的IA与用药前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2)随用药浓度增大RC、TE逐渐减小,而IA逐渐增大,5 μmol/L时RC、TE、IA变化明显;用2、5μmol/L的A68930灌流后,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巴胺D1受体参与节律性呼吸的调节;多巴胺D1受体可能主要是通过缩短呼气时程增加呼吸的频率,通过增强吸气放电幅度来参与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
作者:焦勇钢;吴敏;吴中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支持,医药卫生人才来源于医学教育的培养.文章通过对广东省2002年至2006年医药卫生人才现况和医学教育需求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广东省医疗人力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提高培养层次,改变培养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合理配置医学教育资源等方面对医学教育发展进行了讨论.
作者:曾志嵘;王鹏飞;周增桓;徐庆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ARDS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是否院内死亡将人选病例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选取其确诊ARDS 24h内的年龄、性别及血气分析结果等25项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检验和因子主成分分析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 140例入选病例中,死亡组93例,年龄(48.45±16.88)岁;生存组47例,年龄(41.30±13.8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的年龄、总住院时间、P(A-aO2)、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肺外衰竭器官、血糖水平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年龄、pH、Glasscow昏迷评分、氧合指数、肺野数目、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六个因素是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综合评价患者病史.加强监测对ARDS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卢树标;蔡绍曦;张超;赵海金;佟万成;吴碧彤;刘涓涓;叶文慧;陈晓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筛查GSTM1基因SNPs位点,研究该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1270533G与鼻咽癌易感性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用PCR方法对中国人群27个个体DNA标本进行扩增、纯化及测序,从中获得GSTM1编码区、调控区和侧翼区及部分内含子区SNP位点,所获数据进行LD分析.选择编码区多态性位点T1270533G(该位点在中国人群罕见等位基因频率为22.2%),用tetra-PrimerARMS-PCR结合测序方法对鼻咽癌患者和对照人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测序共获取29个SNPs;其中13个SNPs位点之间均呈高度连锁不平衡;编码区多态性位点T1270533G的变异与鼻咽癌临床表型之间无明显关联(RR=0.170,95%CI=0.95-0.306 for homozygote TT).结论 编码区多态位点T1270533G虽然发生了碱基颠换,产生了错义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但并没有影响其解毒功能.该位点在鼻咽癌患者和对照人群中等位基因型频率差别很小,与中国广东地区鼻咽癌易感性无明显关联.
作者:何英;周钢桥;李欣;董晓佳;姚开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成员Aurora-B在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常规提取41例胶质瘤及11例正常脑组织中总RNA.在总RNA被逆转录成cD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Aurora-B基因mRNA在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差异;随后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验证Aurora-B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mRNA水平,Aurora-B基因的表达在胶质瘤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后发现,Aurora-B蛋白在胶质瘤组织细胞核内呈高表达,这与mRNA表达特征相一致.结论 Aurora-B基因mRNA和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明显高表达,其可能是胶质瘤发病过程中的恶性标志物之一.
作者:孙利波;付双林;罗毅男;陈儇;李文臣;葛鹏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磷酸化ERK1/2(p-ERK1/2)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调控作用,探讨PD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丢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PD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iNOS和P-ERK1/2的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给予人参皂甙Rg1(Rg1)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行为学症状.在MPTP第5次注射后7 d,与对照组相比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丢失77%(P<0.01),中脑黑质TH蛋白印记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约75%(P<0.01);Rg1预处理后,PD小鼠行为学症状减轻,与对照组相比TH上述指标分别下降约44%和41%(P<0.01).MPTP第3次注射后1.5 h P-ERK1/2核内始见,至6 h iNOS有较高表达.Rg1预处理可显著阻抑P-ERK1/2和iNOS的表达(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P-ERK1/2和iNOS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P-ERK1/2可能通过捌控iNOS表达进而导致PD黑质DA能神经元丢失,Rg1可能阻抑此通路以保护DA能神经元.
作者:石冲;张宇新;张作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世界首例小儿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3岁男孩,确诊为膀胱横纹肌肉瘤,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手术包括先行腹腔镜下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及膀胱切除,下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再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h,其中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部分时间约3.5 h.术中出血量约50 ml,术中输入200 ml浓缩红细胞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双侧盆腔淋巴结各清扫6个,均为阴性,术中输尿管及尿道切缘均为阴性.患儿术后3 d恢复肠蠕动.盆腔引流管于术后7d拔除,新膀胱造瘘管于术后14 d拔除,术后25 d行经尿道膀胱造影,确定无造影剂外漏后拔除导尿管及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患儿拔除导尿管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白天控尿及排尿功能.5个月后复查,提示新膀胱容量约为110ml,膀胱残余尿量约10ml,大尿流率约12ml/s.围手术期未见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无尿漏、输尿管返流及肠梗阻发生.结论 随着手术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患儿恢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小儿膀胱癌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刘春晓;郑少渡;许凯;李虎林;徐亚文;方平;徐啊白;陈玢屾;郭凯;林阳彦;申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抗HBc-IgM的检测试剂盒.方法 采用捕获法建立抗HBc IgM TRFIA检测试剂盒.对自制试剂盒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用自制质控品检测分析内和分析间的精密度分别为4.8~7.2%,7.5~8.6%;与抗-HBs,抗-HBc IgG和抗-HBe无交叉反应;对584份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与国产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对比,结果 显示自制试剂盒的灵敏度更高;300份健康者血清样本检测结果表明,该试剂盒的cutoff值=阴性对照荧光值×3.5.结论 试剂盒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酶免法试剂盒.
作者:胡妮娅;董志宁;周卓龙;李明;吴英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以高糖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C,应用RT-PCR.免疫组化、间接免疫荧光、Westem blotting等分析技术,检测高糖刺激24、48、72、96 h,以及20 d时HKC表达CTGFmRNA及蛋白的影响,并观察以SB203580特异性阻断p38MAPK信号传导途径后上述过程的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HKC的CTGF mRNA与蛋白含量极低,高糖刺激48 h后HKC表达CTGFmRNA水平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96 h时接近正常水平,但长期(20 d)高糖刺激的HKC,其表达CTGFmRNA水平稳定高于正常对照组2倍.而随高糖刺激时间的延长,HKC细胞表达CTGF蛋白水平进行性升高,长期(20 d)持续高糖刺激可使CTGF蛋白表达水平达到正常组的5倍左右.SB203580能显著抑制高糖引起的CTGFmRNA及蛋白的高表达.结论 持续高糖刺激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CTGF显著升高,提示CTGF高表达是糖尿病肾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的重要环节,而p38MAPK信号途径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汤珣;章俊;蔡德鸿;曾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方法 选取行腹部纵切口的肥胖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常规方法缝合: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1号丝线缝合皮肤;B组缝合方法:缝合前对切口适当清创,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切口张力大的患者用张力线全层缝合(非褥式);切口张力不大的患者,用4号丝线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褥式缝合.术后常规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7~10d拆线.对比两组的缝合时间,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Fishet's精确概率法.结果 B组缝合时间短于A组,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少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手术切口适当清创、全层缝合,有利于肥胖患者切口的愈合.
作者:周水生;梅志雄;黄敏;李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改变,研究急性脑卒中致心电异常的特点及其与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脑CT确定病变部位,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心电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根据脑卒中的种类和部位分组观察,以了解其心电异常的特点.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异常发生率为75.89%,其中52.94%患者出现ST-T异常.急性脑卒中后病变性质和部位不同,心电异常的发生特点也不同,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异常率高,达88.6%,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67.6%(P<0.05.脑干卒中组心电异常率达85.7%,其他部位脑卒中组心电异常率为72.6%(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异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和ST-T异常,且与脑卒中的种类和部位有关.
作者:曾展生;李忠红;张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多房性囊性肾瘤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本例患者行2次肾囊肿去顶术后再行患肾切除术.病理报告示:多房性囊性肾瘤.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 部分多房性囊性肾瘤有恶性倾向,充分认识本病是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作者:龙兆麟;吴世皓;虞湘才;李俊;华庆生;林敬成;康凯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微乳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 以微乳(2.2%十二烷基硫酸钠-0.8%正辛烷-7.0%正丁醇-0.05%三氟乙酸)-0.05%三氟乙酸溶液(35:65)为流动相,色谱柱采用Hypersil BDS C18 5 μm(4.6 mm×150 mm),检测波长为280 nm,流速1 ml/min.结果 黄芩苷在0.088~0.8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1%,RSD为3.90%(n=6).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守尧;郭友立;王秉钧;林晓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69例患者行动态增强扫描,对确诊的53例(恶性组34例,良性组13例,活动性炎性组6例)进行分析,比较T-DC(时间-密度曲线)及相应的参数值.结果 强化增值及S/A比值3组间差异显著(P<0.001),均以炎性结节高,恶性结节次之,良性结节相对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强化增值≥25Hu或S/A10%作为诊断为恶性病变的阈值,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和准确度,3组结节增强后期末次扫描消退值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增强早期和后期的组织密度变化特点,即以强化增值≥25 Hu且0 Hu≤消退值<35 Hu作为鉴别良恶件的界值,可使单用强化增值作为诊断标准的假阳性率从57.89%降至47.37%.结论 利用16层螺旋CT及其配置的灌注分析软件对肺结节进行动态增强研究,方便快捷,有助于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新瑜;张雪林;张玉忠;陈斌;王建平;石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足月妊娠孕妇下肢深静脉内径、血液流速及血液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孕妇血栓前状态(PT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辅助依据.方法 具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足月妊娠孕妇A组128例、健康足月妊娠孕妇B组61例及健康非孕妇女C组42例,利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3组妇女双下肢深静脉进行检查,同时监测血液学指标D-D、PLT,HGB,HCT,TT,APTT,PT,FbgC值,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与B组比较:左/右侧股静脉(CFV)内径、左侧股浅静脉(SFV)内径显著增宽,左/右侧胴静脉(POPV)血流频谱峰值降低,HCT、D-D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POPV内径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左/右侧CFV、左/右侧SFV、POPV、胫后静脉(PTV)内径显著增宽,左/右侧CFV血流频谱峰值、左/右侧POPV血流频谱峰值显著降低.血液学指标监测均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足月妊娠孕妇较健康非孕妇女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而具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足月妊娠孕妇较健康足月妊娠孕妇更易处于血栓前状态,双下肢深静脉CDU检查对PTS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作者:裘毓雯;陈翠华;汪丽萍;孙桂芹;苏桂栋;宋天蓉;黎静;李颖嘉;王辰;钟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可视化仿真手术在肝移植供受者2型肝动脉变异动脉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例肝癌患者和1例末发现肝脏疾病的健康人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自主研发的图像程序分割重建系统进行程序分割、三维重建,然后导入到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进行修饰和平滑,利用系统的力反馈设备进行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仿真手术研究.结果 重建的模型具有肝脏、肝动脉、胆道系统、胆道癌栓及肿瘤,完整的显示肝动脉分支,肝动脉类型属Ⅱ型肝动脉变异.在建立的仿真环境中,使用PHANTOM操纵仿真手术刀及仿真缝针模拟了肝移植供体带补片的腹腔干与受者腹主动脉吻合的动脉重建手术过程.结论 可视化的重建模型有助于了解动脉的空间结构总体观,有利于肝移植术前准备及动脉重建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节省肝移植术动脉重建的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并发症.
作者:方驰华;鲁朝敏;黄燕鹏;李晓锋;廖其光;程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兔尿道脱细胞基质(UAMG),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并探讨其修复兔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兔UAMG,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结构特点.将体外培养的兔膀胱平滑肌细胞与UAMG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增殖情况.MTT法检测UAMG材料浸提液对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毒性.将UAMG植入兔背部皮下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取24只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手术切除2 cm尿道缺损,应用UAMG修复;对照组切除2 cm尿道缺损后即关闭切口依靠尿道自体组织再生修复缺损.实验兔分别在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兔UAMG为胶原纤维网状结构,无细胞残留.兔膀胱平滑肌细胞能够在UAMG表面正常生长,细胞形态良好.UAMG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或1级,皮下植入实验中动物无异常反应,材料能在体内逐渐降解,生物相容性好.UAMG修复兔尿道缺损后12周,修复区再生出结构完整的新尿道组织,与正常兔尿道组织近似.结论 UAM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诱导尿道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再生,可以作为尿道修复重建的替代材料.
作者:韩平;宋超;杨宇如;魏强;李虹;王坤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来证实哑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亚低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MBP含量.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100例,分为亚低温组50例和常温组5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及伤后不同时间采血,检测血清中MBP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MBP含量.结果 10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MBP含量测定结果证实,正常人血清MBP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常温组患者伤后血清MB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亚低温组与常温组患者相比血清MB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BP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由此我们推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腩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贾军;尹勇;钟天安;叶宇;石小峰;尹学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243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和听觉语言康复效果.方法 介绍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术前评估:主要包括听力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和智力心理评估.手术方法介绍了不同型号人工耳蜗插入电极的要领,特别强调了24R(Contuor Advance)型植入电极时,不要主动向外拔金属丝.术后评估:采用声场啭音听阈测定及言语识别率测试.结果 243例病人术后6个月用声场测听啭音语言频率平均听阚达到25~35 dB(nHE),平均(27.4±4.8)dB.开机后1年的开放词表言语分辨率平均达到87.7%.其中成人语后聋病人术后Mapping后全部能听到家人叫他名字.经2个月3~5次调试,声场测听阈在28.1±5.4dB,非限定词表(Open set)言语测听,识别率达82%~93%,平均91.6%.学龄前的语前聋儿童,开机后1~2个月,声场测听都能达到30 dB(nHL)或更佳.经过1年以上语训,测定63名可合作儿童的限定词表(Close set)言语测听,言语识别率平均达到88.6%,非限定词表(Open set)言语测听,识别率平均达83.7%.7岁以上语前聋的儿童,开机后12个月测定26例合作语前聋儿童的Close set言语识别率平均达到81.6%,Open set言语识别率平均达78.2%.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全聋患者的佳选择.对语前聋患者而言,植人年龄好在7岁前.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语言康复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医生和聋康老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郭梦和;钱宇虹;陈浩;李永贺;周晓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