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片修补腹股沟疝

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肖方联

关键词:腹股沟疝, 腹腔镜, 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片法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片法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1月应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补网片法(TPIPOM)治疗125例腹股沟疝(其中嵌顿疝32例,双侧疝44例,复发疝26例),观察手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 ,并与64例行腹腔腹膜前网片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53例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结果 相比较.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min):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30.8±10.3、68.4±22.4、和69.5±23.4(P<0.05);住院时间(d):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3.8±1.3、4.3±1.5和4.5±1.6(P<0.05);下床时间(d):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1.2±0.5、1.8±0.7和2.2±0.8(P<0.05);术后疼痛持续时间(d):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1.0±0.5、1.6±0.9和1.9±0.8(P<0.05);住院费用(元):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5000.8±800.5、8000.5±950.6和8900.2±750.3(P<0.05).三组均未发现阴囊水肿.所有病例随访(59.9±6.5)月,各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TPIPOM治疗腹股沟疝安全可行,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不易复发,无肠梗阻等并发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非小细胞肺癌SATB1 的表达和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探讨SATB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用TRIZOL提取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总RNA后,将其反转录为cDNA,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SATB1 mRNA的表达,分析SATB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癌组织中SATB1 mRNA表达量为正常组织13倍,两者差异显著(P<0.001),其中有、无转移组分别为正常组织23.63倍和5.57倍.结论 SATB1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周来勇;刘芳;童健;陈群请;张福伟;郭琳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与ELISA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的比对分析

    目的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异同.方法 抽取确诊或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125例,同时采用IIFA法和ELISA法检测 ANA 82例,抗ds-DNA抗体检测57例,其中14例同时检测ANA和抗ds-DNA抗体.对两种方法 检测结果 不符者采用免疫印迹法复查抗可溶性核抗原(ENA).结果 82例 ANA阳性率IIFA法与ELISA法分别为87.8%和73.1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57例血清中抗ds-DNA抗体检测阳性率IIFA法与ELISA法分别为77.19%和71.9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cutoff值时两种方法 符合率比较,ANA、抗ds-DNA抗体检测结果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法对一些稀有核型ANA检测符合率较低,而抗ds-DNA抗体的符合率在不同核型上没有差异.ANA检测以1:100为cutoff滴度,抗ds-DNA抗体以弱阳性为cutoff值时,两种方法 可获得较高的符合率,但在检测滴度1:100 ANA、弱阳性抗ds-DNA抗体时两种方法 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结论 IIFA法检测总ANA、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均高于ELISA法, IIFA法作为ANA的筛查方法 ,阳性标本再进行ELISA法检测,可在获得荧光核型信息同时观察抗体滴度的变化情况,并且更快捷经济.两种或多种不同方法 学原理的实验互相佐证,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

    作者:秦雪;陶瑕;陈志坚;蒋杰球;徐明辉;李若林;李泰阶;林发全;李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06±2.380(5~13),术后JOA评分:13.63±1.40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5%.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作者:胡孔和;靳安民;吴强;席新华;卢海波;段扬;李文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妇安口服液中阿魏酸的含量

    目的 建立妇安口服液的质量标准. 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对处方中主要药材蒲公英中的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鉴别蒲公英和柴胡.高效毛细管电泳条件:石英毛细管柱 (70 μm×60 cm),运行缓冲液为20 mmol/L硼砂溶液(pH=9.18),分离电压12 kV,真空进样时间5 s,柱温25 ℃,紫外检测波长313 nm. 结果 薄层色谱法结果 可见清晰的斑点,重复性好,阴性样品无干扰.高效毛细管电泳结果 显示:阿魏酸在8~4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Y=360.5Х-207.4(r=0.9997,n=5).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8%;RSD均小于3%(n=3). 结论 本方法 简便可靠,专属性、重现性好,为妇安口服液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指标.

    作者:李亦蕾;郑萍;晏媛;杨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影像诊断

    目的 探讨Gardner综合征临床及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 Gardner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肠道外肿瘤,CT和MRI检查见腹腔肠系膜区、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论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以结肠息肉、骨瘤及软组织肿瘤为特征,诊断依赖于临床和病理,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结合临床有利于更准确对其做出诊断,并更全面反映其病情.

    作者:黎蕾;张刚;刘婷;成官迅;李国新;刘思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色甘酸钠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及脑组织TNF-α和 IL-1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色甘酸钠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清洁级蒙古沙土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阻断脑血流;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游离双侧颈总动脉并阻断脑血;模型+色甘酸钠组(色甘酸钠组):再灌注后色甘酸钠25 mg/kg间隔1 h分两次经舌静脉注入.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丘脑,10%甲醛固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剩余脑组织左侧制成组织匀浆,测定TNF-α和IL-1β水平,右侧脑组织分别称湿、干重和计算脑含水量. 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高,色甘酸钠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脑组织光镜下损伤重,色甘酸钠组损伤减轻,对照组无明显损伤.3组中,TNF-α和IL-1β水平模型组高(P<0.05);正常组TNF-α水平与色甘酸钠组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IL-1β水平低于色甘酸钠组(P<0.05). 结论 色甘酸钠可减轻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可能机制为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

    作者:沈宁;甘小亮;庞红宇;黑子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桑叶中芦丁、绿原酸和槲皮素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桑叶药材中芦丁、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 mol/L醋酸铵液(100 ml中含0.2 ml三乙胺,用冰醋酸调pH至3.50±0.05);流速1.0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 芦丁线性范围为0.196~1.960 μg,r=0.9998,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 2.69%;绿原酸线性范围为0.158~1.580 μg,r=0.9995,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 2.10%;槲皮素线性范围为0.0848~0.848 μg,r=0.9992,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RSD 2.90%.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桑叶中芦丁、绿原酸、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戴开金;罗奇志;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国汉族人群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言语流畅性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言语流畅性障碍与多巴胺转运体基因(DAT)和多巴胺D2受体基因(DRD2)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检测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DAT基因的C252T,C1804T和C1820T;DRD2基因的T1054C,C1072T)在112名中国汉族口吃者和112名性别匹配的中国汉族对照中的分布情况,确定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中国汉族人群言语流畅性障碍的作用.通过PCR-焦磷酸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 C1804T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不具有多态性,因此不进行后续的分析.C1072T的等位基因C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T的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中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252T,C1820T和T1054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研究结果 表明,DRD2基因C1072T的等位基因C会增加中国汉族人群言语流畅性障碍发生的易感性,而等位基因T具有抵抗发病的保护作用.

    作者:潘春卉;宋鲁平;杜杰;兰洁;吴春眉;吴立娟;林岚;王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HPV18L1全长基因的重叠PCR合成

    目的 以重叠PCR方法 合成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后的人乳头瘤病毒18L1全长基因.方法 自GenBank获取国内外所发布的HPV18L1全长基因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定目标序列,经Synthetic Gene Designer及JCat(Java Codon Adaptation Tool)分析软件将此序列原始密码子改造为植物偏爱密码子,在C端加入蛋白纯化标签His-tag,获得改造后的HPV18L1全长序列(mHPV18L1).结合酶切位点分析将mHPV18L1设计为204~477 bp的五个大片段LS1-LS5,再将每个大片段分割成57~59 bp的 5~11个寡聚核苷酸短链,设计合成5对内引物和1对外引物,经重叠PCR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基因,纯化后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酶切、测序鉴定插入子.结果 以重叠PCR成功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pMD18T-mHPV18L1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均得到预期1749 bp大小的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论 获得以植物偏爱密码子进行序列优化的mHPV18L1全长基因及其重组质粒pMD18T-mHPV18L1,为后续mHPV18L1的植物转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作者:赵莹;张丽仪;刘昌政;周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失败后主要治疗方法 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失败后主要治疗方法 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合理选择治疗措施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 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6年2期),MEDLINE(1966~2006.7)、EMBASE(1984~2006.7)、CNKI(1994~2006.7)、CBMdisc(1980~2006.7),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手工检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8种杂志及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溶栓失败后主要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人独立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8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9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补救性PCI与传统疗法比较,补救性PCI组病死率低于传统疗法组[RR=0.64,95%CI(0.41~0.98)];补救性PCI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高于传统疗法组[RR=4.39,95%CI(1.14~16.87);RR=2.79,95%CI(1.55~5.02)].(2)再溶栓与传统疗法比较:再溶栓组血管再通率高于传统疗法组[RR=2.92,95%CI(1.75~4.85)].(3)补救性PCI与再溶栓比较:补救性PCI组血运重建率低于再溶栓组[RR=0.57,95%CI(0.34~0.95)];补救性PCI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再溶栓组[RR=2.15,95%CI(1.27~3.63)].(4)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与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病死率、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种溶栓失败后的治疗方法,除补救性PCI较传统疗法能降低病死率外,其余疗法尚无确切证据支持哪种更有效,且存在出血的并发症,因此还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方案.

    作者:张小利;李静;艾昌林;袁文明;何林;张冬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丙戊酸对HL-60/HT细胞P27Kip1 、P170表达水平及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丙戊酸对白血病细胞P27Kip1、P170表达水平和耐药性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递增压力选择培养法建立白血病耐药细胞株HL-60/HT,MTT法检测丙戊酸作用前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Ara-C耐药性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HL-60细胞、HL-60/HT细胞中P27Kip1、P170的表达和细胞周期. 结果 成功诱导培养建立耐药HL-60/HT细胞,其对HT、VCR、DNR、Ara-C的耐药倍数分别为9.30、5.20、4.91、3.65倍,耐药性能稳定.HL-60/HT细胞P27Ki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P<0.05),P170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人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P<0.05). 丙戊酸+Ara-C联合用药对HL-60、HL-60/HT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的丙戊酸组和Ara-C组,q值分别为1.37和1.51,说明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丙戊酸作用于HL-60、HL-60/HT细胞后,细胞中P27Kip1表达水平、G1期细胞比加药前增加(P<0.05);P170表达水平在加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耐药白血病HL-60/HT细胞中P27Kip1的表达低于敏感细胞HL-60,丙戊酸能抑制HL-60/HT细胞增殖,并降低其对Ara-C的耐药性.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P27Kip1的表达、增加G1期细胞含量有关,与P170作用无关.

    作者:李益清;尹松梅;谢双锋;马丽萍;聂大年;王秀菊;吴裕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AT-1受体、ACE基因静默对肝星状细胞NF-κB 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星状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静默对肝星状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HSC-T6细胞系.构建pSilencer/AT-1 α受体siRNA、pSilencer/ACE siRNA质粒,将其转染HSC-T6,予10-6 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干预,设立对照组.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EMSA)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结果 EMSA显示:AngⅡ可刺激肝星状细胞NF-κB DNA 结合活性增强;pSilencer/AT-1 α受体siRNA 转染细胞后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NF-κB DNA 结合活性增强.pSilencer/ ACE siRNA 转染细胞后可抑制NF-κB DNA 结合活性.结论 AT-1受体、ACE基因静默可抑制肝星状细胞NF-κB 的活性.

    作者:李旭;张艺军;孟莹;周高速;张振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共表达质粒的构建

    目的 利用pIRES-EGFP载体构建含有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CMV)启动子调控表达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tHSP70)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CMV-hsp70-IRES-EGFP.方法 根据mtHSP70基因全长cDNA的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mtHSP70基因序列.将PCR产物进行T载体克隆获得重组质粒PMD-18T-mtHSP70,测序分析选定序列正确的克隆提取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Xho I和EcoR I酶切pMD 18 T-TK和pCMV-IRES-EGFP质粒.将mtHSP70基因定向亚克隆至pCMV-IRES-EGFP载体,酶切鉴定,构建获得含mtHSP70和EGFP基因的重组质粒.Lipofectamine介导下转染B16细胞,并分别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和以Western blot检测mtHSP70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酶切见特异酶切图谱,该载体在瞬时表达时获得mtHSP70/EGFP的良好表达.结论 含mtHSP70和EGFP基因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CMV-mtHSP70-IRES-EGFP构建成功,为研究基于以GFP为报告基因的mtHSP70的肿瘤DNA疫苗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曾曙光;张积仁;章锦才;吴世卿;刘启才;艾伟健;薛国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88例耳硬化症纯音听力学分析

    目的 分析耳硬化症患者临床听力资料,探讨与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7年耳硬化症资料完整病例88例(162耳),术前1~3 d均行纯音测听,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 k、2 kHz)纯音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观察carhart切迹在单纯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这两组中的发生率及在耳硬化症早、中、晚期中的发生率.结果 carhart切迹在单纯传导性聋和早期耳硬化症听力图中出现率较高,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常见为镫骨性耳硬化症,病变先侵及前庭窗、环韧带及镫骨底板等传声系统,在中晚期病灶向耳蜗基底部发展出现蜗性损害,因而从carhart切迹可判断患者病程发展程度.

    作者:冯晓华;谢南屏;万良财;孙文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的控制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地高辛与倍他乐克控制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的疗效.方法 9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地高辛0.25 mg/d治疗1周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维持原治疗,另一组加用倍他乐克25~50 mg/d,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地高辛联用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后静息心室率分别为(93.1±13.6)/min和(72.9±8.5)/min,降低21.8%;运动后高心室率分别为(147.1±18.8)/min和(106.2±14.8)/min,降低24.8%;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单用地高辛治疗者的静息心室率有所下降,但运动后的高心室率无显著改善.结论 地高辛与倍他乐克联用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

    作者:吕红松;贺彬彬;黄贵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中ERK5的表达

    目的 检测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hepG2/ADM和BEL-7402/5-FU)及亲本细胞(hepG和BEL-7402)中ERK5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多种化疗药物的交叉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K5在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及亲本细胞中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ERK5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hepG2/ADM对ADM、5-FU 、CDDP的耐药指数分别为12.34、5.74、3.81;BEL-7402/ 5-FU对5-FU、VCR、OHP、MTX和ADM的耐药指数分别为15.32、10.08、5.85、6.74和3.26.与亲本细胞相比较,在hepG2/ADM细胞中ERK5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而在BEL-7402/5-FU细胞中ERK5 mRNA表达降低,ERK5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ERK5的表达与人肝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为逆转治疗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闫峰;王效民;潘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胶原酶硬膜外腔前间隙注射治疗突出型、膨出型、脱出型三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疗效,探讨疗效差异.方法 患者258例,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且均由CT或 MRI确诊,均采用硬膜外腔前间隙穿刺法给药.通过复诊和随访,于术后1年综合评定疗效.结果 突出型211例,治愈133例(63.03%),有效58例(27.49%),差11例(5.21%),无效9例(4.27%),总有效率95.73%;膨出型39例, 治愈14例(35.90%),有效10例(25.64%),差11例(28.20%),无效4例(10.26%),总有效率85.74%;脱出型8例均无效,突出型手术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1).结论 硬膜外腔前间隙穿刺胶原酶溶解术对于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顾福祥;路大鹏;韩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丁苯酞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72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和吡拉西坦对照组,其中每组各30例完成了8周的临床观察,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进行评估,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CDR 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OD活性较治疗前增高(P<0.05),MD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吡拉西坦对照组MMSE、ADL、CDR、SOD、MDA等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丁苯酞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侯德仁;陈坤;王艳;田怡;万顺;唐交春;宋治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9例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术前牵引复位,术中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39例.结果 随访3~26月,平均随访14月,按Frankel分级进行术前、术中神经功能评定,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无钢板螺钉松动、植骨块滑脱等并发症出现.术后6月复查X片示植骨块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术后即时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患者恢复快,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李秋明;刘勇;邓江涛;崔波;郭晓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动态量化通气指标评估老年患者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

    目的 探讨吸气峰压(Ppeak)、肺顺应性数值(Cdyn)变化的量化指标和肺顺应性环的改变评估老年患者无隆突钩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96例行胸科手术老年患者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插管深度插入Mallinckrodt 右DLT,在单肺通气(OLV)时出现Ppeak超过双肺通气(TLV)的1.5倍, Cdyn低于TLV的0.5倍,且Ppeak超过22 cmH2O共22例.在TLV 15 min后(S1),右侧OLV 5 min(S2),以纤维支气管镜(FOB)观察并调整管端至正确位置,右侧OLV 15min(S3).结果 FOB发现19例DLT管端位于右中间支气管,3例管端进入右下肺支气管,需退出0.5~1.9 cm.S2 OLV后124±39 s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始下降.S2的Ppeak比S1增加91.0%,S3比S1仅增加43.4%;S2 的Cdyn比S1减少62.7%,S3比S1仅减少33.6%.S2的压力-容量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流速-容量环体面积减少.结论 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时采用上述量化指标,在SpO2下降前以FOB观察调整DLT管端位置,使FOB的应用时机提前.

    作者:叶靖;欧阳葆怡;董庆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