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卵巢低反应者超促排卵中的作用

刘芸;邢福祺;何凌云;黄吴键

关键词:芳香化酶抑制剂, 来曲唑, 卵巢低反应, 体外受精
摘要:目的 研究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对卵巢低反应者超促排卵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至少接受过1次超促排卵治疗,卵巢反应低下者45例,分为研究组24例,周期第1~3天口服来曲唑 2.5 mg,1次/d,周期第4天开始应用醋酸曲普瑞林及基因重组促卵泡激素超促排卵,按体外受精程序进行治疗;对照组21例不使用来曲唑,周期第4天开始治疗同研究组.两组均于第4天、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抽取静脉血,检测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总睾酮、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收集卵泡液,检测雌二醇、总睾酮、AMH、抑制素B,比较两组FSH使用总剂量、hCG日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注射FSH总剂量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G日内膜厚度无明显降低,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但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显著增加(P<0.05).研究组第4天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总睾酮、AMH、抑制素 B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FSH、促黄体生成激素无显著差异.hCG日血清总睾酮升高(P<0.05),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组取卵日卵泡液总睾酮、抑制素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雌二醇及AMH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卵巢低反应者,超促排卵前短期低剂量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提高血清或卵泡液内雄激素、AMH、抑制素B水平募集更多卵泡,可以使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增多,不改变内膜厚度和形态,对提高妊娠率起到有利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丁苯酞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72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和吡拉西坦对照组,其中每组各30例完成了8周的临床观察,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进行评估,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CDR 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OD活性较治疗前增高(P<0.05),MD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吡拉西坦对照组MMSE、ADL、CDR、SOD、MDA等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丁苯酞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侯德仁;陈坤;王艳;田怡;万顺;唐交春;宋治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聚肌苷酸胞苷酸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目的 探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肝癌SMMC-7721细胞经不同剂量Poly I:C作用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TLR3、TRIF、IFN-βmRNA的表达.结果 Poly I:C 高剂量组的生长抑制率高,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oly I:C同一剂量组生长抑制率72 h高,48 h次之,24 h时低,每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Poly I:C可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随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Poly I:C组细胞处于G1期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LR3、TRIF、IFN-βmRNA的表达均增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oly I:C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1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TLR3通路激活,诱导产生IFN-β,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申鹏;蒋廷旺;陆慧琦;张玲珍;韩焕兴;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mRNA及其蛋白在Peutz- Jeghers(P-J)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J息肉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P-J息肉、正常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癌各16例组织中IFITM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P-J息肉、正常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癌各32例组织中IFITM1 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比较表达程度的差异. 结果 IFITM1 mRNA及其蛋白在上述组织中均有表达;IFITM1 mRNA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表达增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04,P=0.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FITM1蛋白的阳性着色分布于胞膜和/或胞浆,IFITM1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依次增高,经多组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差异具有显著性(?字2=36.705,P=0.000). 结论 IFITM1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依次增高,提示IFITM1可能与P-J息肉的发生及恶变有关,且有可能成为P-J恶变风险的良好标志物.

    作者:马娅梅;吴保平;夏欧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中ERK5的表达

    目的 检测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hepG2/ADM和BEL-7402/5-FU)及亲本细胞(hepG和BEL-7402)中ERK5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多种化疗药物的交叉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K5在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及亲本细胞中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ERK5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hepG2/ADM对ADM、5-FU 、CDDP的耐药指数分别为12.34、5.74、3.81;BEL-7402/ 5-FU对5-FU、VCR、OHP、MTX和ADM的耐药指数分别为15.32、10.08、5.85、6.74和3.26.与亲本细胞相比较,在hepG2/ADM细胞中ERK5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而在BEL-7402/5-FU细胞中ERK5 mRNA表达降低,ERK5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ERK5的表达与人肝癌多药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为逆转治疗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闫峰;王效民;潘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将其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表型,明确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抽取10月龄健康中国青山羊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体外培养至第4代时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并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其成分包括10% FBS高糖DMEM培养基、6.25 μg/ml 胰岛素、6.25 μg/ml 转铁蛋白、50 μmol/ml抗坏血酸、100 nmol/L地塞米松及10 ng/ml TGF-β1.分别于0、1、2、4周行细胞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II型胶原和Aggrecan的表达.结果 山羊BMSCs生长良好,传至第4代时细胞纯度较高.加入诱导培养基后,山羊BMSCs在1、2、4周均可看到软骨细胞表型的表达,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II型胶原及Aggreca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2周时即可达到较好的诱导效果.结论 本实验采取一种简易的方法 分离、培养并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山羊BMSCs,证实其具有分化为软骨细胞的潜能,为山羊用于骨软骨组织工程的体内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晓强;李旭;吴涛;黎健伟;杜浩;裴国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梗死PTCA治疗前后心肌存活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作者:孟志华;丁彦青;全显跃;徐新;唐良秋;马绍椿;潘高升;卢雨零;陈振松;雷淑妃;杨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氩氦靶向冷冻消融对肝门区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观察肝脏Glisson管道系统一级分支区域组织的病理变化,探讨氩氦靶向消融对第一肝门区域的效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经皮穿刺肝脏氩氦靶向冷冻,于消融后第3天和第28天分批宰杀,观察消融靶区和Glisson管道系统一级分支的病理变化. 结果 术后门静脉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血管周围肝组织均被灭活坏死.一级胆管系统在氩氦刀冷冻消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未见穿孔、胆管壁全层坏死等严重损伤,大部分损害表现为可逆的短暂性损伤.第28天时活检消融损伤区大小明显小于第3天时(P<0.05).在术后急性期(1~3 d),其ALT、AST值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而在术后1~4周其ALT、AST值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氩氦靶向冷冻区与病理坏死区范围基本一致(P>0.05). 结论 经皮微创近距离的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治疗可以可靠地完全灭活门静脉周围的肝组织,门静脉血管壁在热池效应的保护下不致损伤.氩氦冷冻消融对于肝门部胆管的损伤较轻,该治疗对于肝功能的影响不大.可用肉眼所见的冷冻区大小预测冷冻坏死范围.肝脏肿瘤的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实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

    作者:于洪波;葛成林;黄宗海;王灏;刘增义;张积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及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的意义. 方法 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伴左室肥厚组(EH+LVH组)和不伴左室肥厚组(EH组),给予氯沙坦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超声心动图指标、血浆TGF-β1的变化. 结果 经过氯沙坦治疗后,EH+LVH组和EH组血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EH+LVH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显著减低,E/A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LVMI)显著降低(P<0.01),同时EH+LVH组血浆TGF-β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EH组血浆TGF-β1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TGF-β1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与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伴左室肥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TGF-β1升高,降低TGF-β1表达,可能是氯沙坦逆转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机制之一.

    作者:邬真力;许顶立;李杨;赖文岩;黄鹏;白书昌;苏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群变迁、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对流脑疑似病例,通过脑脊液及急性期血液分离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片断进行确诊.对临床确诊及病原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尤其对抗生素的疗效.结果 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确诊),其中3例脑脊液经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片断,而同时送检的血清标本,则未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片断.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结论 九江地区有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在发生.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检测方法 可以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高素香;王芳;曹海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SARS 冠状病毒S2蛋白胞外段的原核表达及其细胞膜融合效应研究

    目的 构建SARS冠状病毒S2蛋白胞外段( S2ED)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获得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目的 蛋白.方法 在生物信息学预测基础上,利用PCR方法 扩增S2ED和EGFP的编码序列,插入到质粒pET-14b中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His-S2ED-EGFP.采用Ni-NTA亲和树脂纯化融合蛋白可溶部分,利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的方法 鉴定纯化后的蛋白,通过荧光显微镜考察S2ED与Hela细胞胞膜能否发生融合效应.结果 重组质粒pET-14b-S2ED- EGFP的构建正确无误,并能够在BL21(DE3)中高效表达.纯化后的蛋白与Hela细胞孵育后,未观察到蛋白通过膜融合的过程内化进入细胞.结论 S2ED的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了部分可溶的表达和有效的纯化.虽然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未能在Hela细胞上发挥预期的生物学效应,但是该工作将为加深S2蛋白介导的胞膜融合过程的认识以及未来进行以特异性细胞结合肽为基础的定向靶细胞转运系统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刘芸;刘爱华;邓鹏;吴向玲;李涛;刘亚伟;徐佳;姜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原地区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9例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术前牵引复位,术中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39例.结果 随访3~26月,平均随访14月,按Frankel分级进行术前、术中神经功能评定,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无钢板螺钉松动、植骨块滑脱等并发症出现.术后6月复查X片示植骨块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术后即时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患者恢复快,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李秋明;刘勇;邓江涛;崔波;郭晓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刺五加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刺五加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MSCs ) 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含刺五加的无血清DMEM/ F12 诱导MSCs 的分化.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巢蛋白(nestin)、β-Tubulin III及GFAP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至第3代,CD44 、CD54表达阳性已达90%以上,而CD14表达阳性下降至2.37%.刺五加诱导后,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均显示刺五加诱导后的细胞nestin、β-Tubulin III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GFAP表达阴性.结论 刺五加可以在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杨琴;杨军;谢鹏;曾志磊;李傲;张小东;李咏梅;吕发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1)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性.方法 选择250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50例非房颤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BCA1基因的多态性,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CR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浓度;比较两组不同基因型、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布及CRP、HDL-C的血清浓度.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ABCA1 R219K RR 型、RK型、KK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42.8 %、15.2%和34.0%、43.2%、22.8%,房颤组KK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房颤组与对照组R等位基因、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63.4%、36.6%和55.6%、44.4 %,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房颤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2);房颤组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HDL-C浓度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基因型之间CRP、HDL-C浓度比较中发现,RR 基因型CRP 浓度显著高于KK型(P=0.013);而HDL-C浓度RR 基因型低于RK型和KK型(P 分别为 0.009、0.027).结论 房颤的炎性指标CRP显著升高;ABCA1 R219K位点K等位基因可能是房颤发生的一种保护因素.

    作者:陈良川;彭健;赖文岩;曾国良;张忠栋;谭珍妮;邓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06±2.380(5~13),术后JOA评分:13.63±1.40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5%.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作者:胡孔和;靳安民;吴强;席新华;卢海波;段扬;李文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α1-抗胰蛋白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细胞内定位

    目的 构建鼠α1-抗胰蛋白酶(AAT)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NIH 3T3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方法 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AAT编码序列.然后将该编码序列克隆到带有血凝素(HA)标记的载体pcDNA3-HA上,随后转染NIH 3T3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 重组质粒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转染实验发现,该质粒能够在NIH 3T3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结论 成功构建带HA标签的AAT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AAT在细胞内的相关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作者:刘承武;胡水旺;陈登宇;冯国开;邓鹏;姜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下肢静脉淤血性慢性溃疡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淤血性慢性溃疡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110个患肢) 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淤血性慢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单侧下肢单发溃疡59例,2个或以上溃疡51例.62条肢体(56.4%)存在穿通静脉瓣功能不全,30条肢体(27.3%)合并深静脉倒流.结果 76例(84条肢体)患者行大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加小腿曲张浅静脉点状抽剥术加深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24例(26条肢体)行小腿曲张浅静脉点状抽剥术加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结扎术,12条肢体行股浅静脉瓣血管外包窄术.陈旧性溃疡不予处理,46例溃疡面积≥4 cm2者予以Ⅰ期行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64例溃疡面积< 4 cm2者局部彻底清创.46个Ⅰ期植皮中,44个溃疡愈合,2例Ⅱ期植皮愈合.64个未植皮溃疡中,58例愈合,6例予以Ⅱ期植皮愈合.79条肢体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3例植皮后溃疡复发,1例于小腿发生新生溃疡灶,再次手术后愈合.结论 在治疗下肢静脉淤血性慢性溃疡时,应做到解除下肢静脉高压和控制创面感染并重,纠正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尤为重要.

    作者:潘春球;武钢;周忠信;鲍光欣;桑显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木蹄层孔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木蹄层孔菌多糖(FFP)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免疫细胞的代谢活力, 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鸡红细胞吞噬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绵羊红细胞免疫法检测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结果 发现FFP(100,50,25 ?滋g/ml)可以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代谢活力,促进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显著增强腹腔渗出细胞代谢活力,促进腹腔渗出细胞分泌TNF-α.FFP(100、50、25 mg/kg)显著增强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小鼠特异性抗体生成.FFP(100、50 mg/kg)可以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CRBC)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结论 木蹄多糖可促进小鼠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和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作者:高慧灵;雷林生;余传林;朱正光;陈娜娜;吴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影像诊断

    目的 探讨Gardner综合征临床及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证实的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 Gardner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肠道外肿瘤,CT和MRI检查见腹腔肠系膜区、腹膜后及盆腔内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论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疾病,以结肠息肉、骨瘤及软组织肿瘤为特征,诊断依赖于临床和病理,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结合临床有利于更准确对其做出诊断,并更全面反映其病情.

    作者:黎蕾;张刚;刘婷;成官迅;李国新;刘思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色甘酸钠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及脑组织TNF-α和 IL-1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色甘酸钠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清洁级蒙古沙土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阻断脑血流;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游离双侧颈总动脉并阻断脑血;模型+色甘酸钠组(色甘酸钠组):再灌注后色甘酸钠25 mg/kg间隔1 h分两次经舌静脉注入.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丘脑,10%甲醛固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剩余脑组织左侧制成组织匀浆,测定TNF-α和IL-1β水平,右侧脑组织分别称湿、干重和计算脑含水量. 结果 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高,色甘酸钠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脑组织光镜下损伤重,色甘酸钠组损伤减轻,对照组无明显损伤.3组中,TNF-α和IL-1β水平模型组高(P<0.05);正常组TNF-α水平与色甘酸钠组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IL-1β水平低于色甘酸钠组(P<0.05). 结论 色甘酸钠可减轻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可能机制为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

    作者:沈宁;甘小亮;庞红宇;黑子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别取4例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1例软骨瘤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和1名健康人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FLS,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RA第4代FLS细胞培养液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受体I型(IL-1RI)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养出FLS.RA患者FLS细胞4~7 d细胞数量明显增加,8~12 d细胞可以长满瓶底.第3代以后细胞均质性好,3~7代细胞稳定且增殖活跃,8代以后增长缓慢并逐渐老化.软骨瘤患者和健康人滑膜组织培养7 d后才有散在单个FLS细胞爬出,大约16 d后FLS细胞可以长满瓶底.FCM分析RA第4代FLS CD90+细胞的百分率为99.04%,CD3+为2.73%,CD3-CD19+为0.29%,CD3-CD16+CD56+为2.81%,CD14+为5.89%,CD55+为54.17%.RA第4代FLS细胞培养上清液IL-1RI浓度为(158.63±20.32) pg /ml,IL-1β为(4.67±0.82) pg/ml. 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能有效分离RA患者FLS,FLS具有高水平表达CD90、IL-1RI和IL-1β的特性.

    作者:黄宪章;王前;郑磊;陈晓;肖萍;熊石龙;包杰;丁海明;黄妩姣;庄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