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孔和;靳安民;吴强;席新华;卢海波;段扬;李文俊
目的 探讨微小RNA let-7a在HeLa细胞不同周期时相的差异表达.方法 应用经典的双胸苷阻断法将HeLa细胞同步化于不同的周期时相,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同步化的效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 检测不同周期时相的HeLa细胞中let-7a的表达水平.结果 HeLa细胞G1、S和G2/M期细胞同步化效率分别约为84.81%、83.65%和77.69%;let-7a在不同周期时相均有表达且存在差异,G1和S期表达水平较低,G2/M期表达水平较高.结论 细胞周期对let-7a的表达有较大的影响,这为理解细胞周期调控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周珏宇;马文丽;余海浪;肖维威;郑文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失败后主要治疗方法 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合理选择治疗措施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 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6年2期),MEDLINE(1966~2006.7)、EMBASE(1984~2006.7)、CNKI(1994~2006.7)、CBMdisc(1980~2006.7),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手工检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8种杂志及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溶栓失败后主要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人独立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8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9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补救性PCI与传统疗法比较,补救性PCI组病死率低于传统疗法组[RR=0.64,95%CI(0.41~0.98)];补救性PCI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高于传统疗法组[RR=4.39,95%CI(1.14~16.87);RR=2.79,95%CI(1.55~5.02)].(2)再溶栓与传统疗法比较:再溶栓组血管再通率高于传统疗法组[RR=2.92,95%CI(1.75~4.85)].(3)补救性PCI与再溶栓比较:补救性PCI组血运重建率低于再溶栓组[RR=0.57,95%CI(0.34~0.95)];补救性PCI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再溶栓组[RR=2.15,95%CI(1.27~3.63)].(4)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与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病死率、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种溶栓失败后的治疗方法,除补救性PCI较传统疗法能降低病死率外,其余疗法尚无确切证据支持哪种更有效,且存在出血的并发症,因此还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方案.
作者:张小利;李静;艾昌林;袁文明;何林;张冬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近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群变迁、临床表现及特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对流脑疑似病例,通过脑脊液及急性期血液分离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特异片断进行确诊.对临床确诊及病原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尤其对抗生素的疗效.结果 7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确诊),其中3例脑脊液经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片断,而同时送检的血清标本,则未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基因片断.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结论 九江地区有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散在发生.脑膜炎奈瑟菌基因核酸检测方法 可以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高素香;王芳;曹海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带牙列上颌骨及高强纤维束带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牙周病夹板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分别应用Mimics、Freeform、Ansys等软件建立终形成带牙周膜的上颌前牙及牙槽骨三维数字化模型,以模拟伢典everStick PERIO高强纤维束带牙周夹板固定后的牙周膜状态.并通过对网格划分后模型进行应力加载,初步验证该模型准确性.结果 建成后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实验共生成113437个单元,186869个节点,与实体尺寸相一致.加载后的应力云图可见等效应力和第一主应力主要集中在牙根唇侧区域,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结论 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和三维有限元的方法 相结合,建立的高强纤维束带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临床实际情况,可为后续的不同夹板固定高度及牙槽骨吸收水平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有效平台.
作者:陈敏;邵龙泉;欧阳钧;张美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以重叠PCR方法 合成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后的人乳头瘤病毒18L1全长基因.方法 自GenBank获取国内外所发布的HPV18L1全长基因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定目标序列,经Synthetic Gene Designer及JCat(Java Codon Adaptation Tool)分析软件将此序列原始密码子改造为植物偏爱密码子,在C端加入蛋白纯化标签His-tag,获得改造后的HPV18L1全长序列(mHPV18L1).结合酶切位点分析将mHPV18L1设计为204~477 bp的五个大片段LS1-LS5,再将每个大片段分割成57~59 bp的 5~11个寡聚核苷酸短链,设计合成5对内引物和1对外引物,经重叠PCR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基因,纯化后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酶切、测序鉴定插入子.结果 以重叠PCR成功扩增获得mHPV18L1全长,pMD18T-mHPV18L1重组质粒经酶切、PCR鉴定均得到预期1749 bp大小的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论 获得以植物偏爱密码子进行序列优化的mHPV18L1全长基因及其重组质粒pMD18T-mHPV18L1,为后续mHPV18L1的植物转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作者:赵莹;张丽仪;刘昌政;周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术前牵引复位,术中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39例.结果 随访3~26月,平均随访14月,按Frankel分级进行术前、术中神经功能评定,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无钢板螺钉松动、植骨块滑脱等并发症出现.术后6月复查X片示植骨块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术后即时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患者恢复快,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李秋明;刘勇;邓江涛;崔波;郭晓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经皮给药(TDD)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血清中IL-4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用卵蛋白致敏法制作实验性豚鼠哮喘模型,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TDD药贴组及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卵蛋白致敏并诱喘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予地塞米松、TDD药贴进行治疗,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加任何药物干预;观察并记录每组豚鼠诱喘潜伏期及诱喘后0~1 min内腹式呼吸的次数,待治疗结束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豚鼠血清IL-4的水平.结果 模型组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TDD药贴组、地塞米松组IL-4水平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TDD药贴组与地塞米松组豚鼠血清IL-4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地塞米松组、TDD药贴组豚鼠引喘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引喘后腹式呼吸明显减少(P<0.01).结论 TDD药贴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IL-4的水平,从而起到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和高反应性.这可能是TDD药贴对哮喘的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廖韩波;唐纯志;黄泳;刘强;王升旭;王艳杰;王平平;郭佳铨;汪崇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肝癌SMMC-7721细胞经不同剂量Poly I:C作用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TLR3、TRIF、IFN-βmRNA的表达.结果 Poly I:C 高剂量组的生长抑制率高,高、中、低三个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oly I:C同一剂量组生长抑制率72 h高,48 h次之,24 h时低,每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Poly I:C可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随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Poly I:C组细胞处于G1期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LR3、TRIF、IFN-βmRNA的表达均增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oly I:C对体外培养的SMMC-7721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TLR3通路激活,诱导产生IFN-β,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申鹏;蒋廷旺;陆慧琦;张玲珍;韩焕兴;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X线照射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后p35,p25的表达及Cdk5激酶活性变化,为放射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 Gy X射线单次照射培养至12 d的海马神经元,用Western-blotting检测Cdk5的激活蛋白p35、p25的水平,用DAPI染核方法 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p35蛋白水平在照射后3.5和4 h分别比对照组升高(1.51±0.13)、(1.45±0.1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25蛋白水平在照射后6 h比对照组升高(1.62±0.2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Gy组在照射后24 h核固缩百分数为(24.8±3.97)%,与对照组(1.82%±1.08%)有显著性差异(P<0.01);30 Gy+roscovitine组在照射后24 h核固缩百分数为(7.74±2.27)%,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X线照射培养海马神经元后p35、p25 蛋白表达增加,激活cdk5;应用Cdk5抑制剂roscovitine抑制Cdk5活性可以显著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韩永清;孙爱民;刘鹊凌;陈龙华;袁亚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作者:孟志华;丁彦青;全显跃;徐新;唐良秋;马绍椿;潘高升;卢雨零;陈振松;雷淑妃;杨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耳硬化症患者临床听力资料,探讨与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7年耳硬化症资料完整病例88例(162耳),术前1~3 d均行纯音测听,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 k、2 kHz)纯音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观察carhart切迹在单纯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这两组中的发生率及在耳硬化症早、中、晚期中的发生率.结果 carhart切迹在单纯传导性聋和早期耳硬化症听力图中出现率较高,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常见为镫骨性耳硬化症,病变先侵及前庭窗、环韧带及镫骨底板等传声系统,在中晚期病灶向耳蜗基底部发展出现蜗性损害,因而从carhart切迹可判断患者病程发展程度.
作者:冯晓华;谢南屏;万良财;孙文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22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定位后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通过引流管向胸腔内注射尿激酶20万U,夹管4~6 h后放开引流,必要时反复注射尿激酶.结果 22例中,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平均引流量350 ml.结论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并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萍;王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1)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性.方法 选择250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50例非房颤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BCA1基因的多态性,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CR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浓度;比较两组不同基因型、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布及CRP、HDL-C的血清浓度.结果 房颤组与对照组ABCA1 R219K RR 型、RK型、KK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42.8 %、15.2%和34.0%、43.2%、22.8%,房颤组KK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房颤组与对照组R等位基因、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63.4%、36.6%和55.6%、44.4 %,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房颤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2);房颤组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HDL-C浓度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基因型之间CRP、HDL-C浓度比较中发现,RR 基因型CRP 浓度显著高于KK型(P=0.013);而HDL-C浓度RR 基因型低于RK型和KK型(P 分别为 0.009、0.027).结论 房颤的炎性指标CRP显著升高;ABCA1 R219K位点K等位基因可能是房颤发生的一种保护因素.
作者:陈良川;彭健;赖文岩;曾国良;张忠栋;谭珍妮;邓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以大鼠为对象,初步探讨华支睾吸虫成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As)在华支睾吸虫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无菌培养华支睾吸虫成虫,收集CsESAs;腹腔注射CsESAs,Masson染色观察CsESAs对大鼠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的影响,HE染色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α-smooth muscle actin)的表达以观察CsESAs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生和活化的影响;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中抗CsESAs抗体滴度以探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结果 腹腔注射CsESAs,大鼠肝脏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增生和活化,但大鼠肝纤维化程度与注射的CsESAs量有关而与大鼠血清中抗CsESAs抗体存在量无关.结论 CsESAs可以导致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的发生,但抗原-抗体复合物不是CsESAs引起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主要途径.
作者:胡凤玉;胡旭初;马长玲;徐劲;余新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肝脏Glisson管道系统一级分支区域组织的病理变化,探讨氩氦靶向消融对第一肝门区域的效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12只健康犬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经皮穿刺肝脏氩氦靶向冷冻,于消融后第3天和第28天分批宰杀,观察消融靶区和Glisson管道系统一级分支的病理变化. 结果 术后门静脉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血管周围肝组织均被灭活坏死.一级胆管系统在氩氦刀冷冻消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未见穿孔、胆管壁全层坏死等严重损伤,大部分损害表现为可逆的短暂性损伤.第28天时活检消融损伤区大小明显小于第3天时(P<0.05).在术后急性期(1~3 d),其ALT、AST值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而在术后1~4周其ALT、AST值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氩氦靶向冷冻区与病理坏死区范围基本一致(P>0.05). 结论 经皮微创近距离的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治疗可以可靠地完全灭活门静脉周围的肝组织,门静脉血管壁在热池效应的保护下不致损伤.氩氦冷冻消融对于肝门部胆管的损伤较轻,该治疗对于肝功能的影响不大.可用肉眼所见的冷冻区大小预测冷冻坏死范围.肝脏肿瘤的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实的微创外科手术方法.
作者:于洪波;葛成林;黄宗海;王灏;刘增义;张积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赵学平;龚平;杨辉;张俊凯;陈明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秘鲁产绒毛钩藤的降血压作用及机制,并与国产钩藤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慢性应激诱发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绒毛钩藤和国产钩藤对大鼠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降压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结果 建立模型后,动物血压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7 d后,模型组动物的血压未见明显变化(P>0.05);绒毛钩藤组和国产钩藤组的血压均下降显著(P<0.01).组间比较,两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给药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AngII和ET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和国产钩藤、绒毛钩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模型组CGRP水平明显下降,与国产钩藤组、绒毛钩藤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绒毛钩藤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降血压作用可能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有关.国产钩藤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作者:杨运姣;彭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 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对CAG阳性组于PTCA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AECG监测并随访观察心功能与HRT的关系,分别计算各阶段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值. 结果 CAG阳性组TO和TT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或0.001),TS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TO和T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或<0.001),而TS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0.001);PTCA术后第1天单支或多支病变组TO、TS和T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随访左心功能不全组HRT现象均较无左心功能不全组明显减弱(P<0.05或<0.001). 结论 HR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PTCA术后HRT明显改善,后期的心功能不良是影响HRT现象减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林晓明;杨希立;肖长华;李健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地高辛与倍他乐克控制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的疗效.方法 9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地高辛0.25 mg/d治疗1周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维持原治疗,另一组加用倍他乐克25~50 mg/d,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地高辛联用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后静息心室率分别为(93.1±13.6)/min和(72.9±8.5)/min,降低21.8%;运动后高心室率分别为(147.1±18.8)/min和(106.2±14.8)/min,降低24.8%;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单用地高辛治疗者的静息心室率有所下降,但运动后的高心室率无显著改善.结论 地高辛与倍他乐克联用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
作者:吕红松;贺彬彬;黄贵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桑叶药材中芦丁、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 mol/L醋酸铵液(100 ml中含0.2 ml三乙胺,用冰醋酸调pH至3.50±0.05);流速1.0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 芦丁线性范围为0.196~1.960 μg,r=0.9998,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 2.69%;绿原酸线性范围为0.158~1.580 μg,r=0.9995,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 2.10%;槲皮素线性范围为0.0848~0.848 μg,r=0.9992,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RSD 2.90%.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桑叶中芦丁、绿原酸、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戴开金;罗奇志;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