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刘勇;邓江涛;崔波;郭晓鹏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术后24 h开始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第10天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并检测体质量和氮平衡变化.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在组内营养支持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体质量、白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术后第10天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均处于负氮平衡,术后第10天两组均恢复正氮平衡且EN组较PN组更显著(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作者:王丽波;杨玉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 术前牵引复位,术中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39例.结果 随访3~26月,平均随访14月,按Frankel分级进行术前、术中神经功能评定,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无钢板螺钉松动、植骨块滑脱等并发症出现.术后6月复查X片示植骨块愈合良好.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结合高压氧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术后即时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患者恢复快,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李秋明;刘勇;邓江涛;崔波;郭晓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带牙列上颌骨及高强纤维束带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牙周病夹板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分别应用Mimics、Freeform、Ansys等软件建立终形成带牙周膜的上颌前牙及牙槽骨三维数字化模型,以模拟伢典everStick PERIO高强纤维束带牙周夹板固定后的牙周膜状态.并通过对网格划分后模型进行应力加载,初步验证该模型准确性.结果 建成后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实验共生成113437个单元,186869个节点,与实体尺寸相一致.加载后的应力云图可见等效应力和第一主应力主要集中在牙根唇侧区域,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结论 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和三维有限元的方法 相结合,建立的高强纤维束带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临床实际情况,可为后续的不同夹板固定高度及牙槽骨吸收水平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有效平台.
作者:陈敏;邵龙泉;欧阳钧;张美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06±2.380(5~13),术后JOA评分:13.63±1.40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5%.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作者:胡孔和;靳安民;吴强;席新华;卢海波;段扬;李文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bF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方法 及可行性.方法 构建bFGF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法介导转染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ELISA法、及RT-PCR方法 检测bF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功性,以及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bFGF基因成功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能持续稳定的分泌bFGF蛋白,可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 bFGF基因可以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能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软骨方向分化.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卢小虎;李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pIRES-EGFP载体构建含有人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CMV)启动子调控表达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tHSP70)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CMV-hsp70-IRES-EGFP.方法 根据mtHSP70基因全长cDNA的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mtHSP70基因序列.将PCR产物进行T载体克隆获得重组质粒PMD-18T-mtHSP70,测序分析选定序列正确的克隆提取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Xho I和EcoR I酶切pMD 18 T-TK和pCMV-IRES-EGFP质粒.将mtHSP70基因定向亚克隆至pCMV-IRES-EGFP载体,酶切鉴定,构建获得含mtHSP70和EGFP基因的重组质粒.Lipofectamine介导下转染B16细胞,并分别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和以Western blot检测mtHSP70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酶切见特异酶切图谱,该载体在瞬时表达时获得mtHSP70/EGFP的良好表达.结论 含mtHSP70和EGFP基因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CMV-mtHSP70-IRES-EGFP构建成功,为研究基于以GFP为报告基因的mtHSP70的肿瘤DNA疫苗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曾曙光;张积仁;章锦才;吴世卿;刘启才;艾伟健;薛国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Caco-2细胞体外吸收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 方法 将细胞接种在Snapwell转运培养槽的微孔滤膜上,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形态学、跨膜电阻值、甘露醇透过率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对细胞模型进行检测.结果 培养21 d后,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跨膜电阻值达到恒定值,为(620±47) Ω·cm2;甘露醇透过率低于0.3% h-1·cm-2;肠腔侧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基底侧酶活性. 结论 在本实验室条件下构建的Caco-2细胞模型在形态上与小肠上皮细胞相似,细胞已产生极性,可作为小肠吸收的体外模型.
作者:查龙应;罗海吉;邓红;楚心唯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地高辛与倍他乐克控制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的疗效.方法 9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地高辛0.25 mg/d治疗1周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维持原治疗,另一组加用倍他乐克25~50 mg/d,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地高辛联用倍他乐克组治疗前、后静息心室率分别为(93.1±13.6)/min和(72.9±8.5)/min,降低21.8%;运动后高心室率分别为(147.1±18.8)/min和(106.2±14.8)/min,降低24.8%;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单用地高辛治疗者的静息心室率有所下降,但运动后的高心室率无显著改善.结论 地高辛与倍他乐克联用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
作者:吕红松;贺彬彬;黄贵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木蹄层孔菌多糖(FFP)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免疫细胞的代谢活力, 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鸡红细胞吞噬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绵羊红细胞免疫法检测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结果 发现FFP(100,50,25 ?滋g/ml)可以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代谢活力,促进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显著增强腹腔渗出细胞代谢活力,促进腹腔渗出细胞分泌TNF-α.FFP(100、50、25 mg/kg)显著增强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小鼠特异性抗体生成.FFP(100、50 mg/kg)可以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CRBC)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结论 木蹄多糖可促进小鼠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和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作者:高慧灵;雷林生;余传林;朱正光;陈娜娜;吴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桑叶药材中芦丁、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 mol/L醋酸铵液(100 ml中含0.2 ml三乙胺,用冰醋酸调pH至3.50±0.05);流速1.0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 芦丁线性范围为0.196~1.960 μg,r=0.9998,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 2.69%;绿原酸线性范围为0.158~1.580 μg,r=0.9995,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RSD 2.10%;槲皮素线性范围为0.0848~0.848 μg,r=0.9992,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RSD 2.90%.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桑叶中芦丁、绿原酸、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戴开金;罗奇志;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片法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1月应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补网片法(TPIPOM)治疗125例腹股沟疝(其中嵌顿疝32例,双侧疝44例,复发疝26例),观察手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 ,并与64例行腹腔腹膜前网片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和53例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结果 相比较.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min):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30.8±10.3、68.4±22.4、和69.5±23.4(P<0.05);住院时间(d):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3.8±1.3、4.3±1.5和4.5±1.6(P<0.05);下床时间(d):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1.2±0.5、1.8±0.7和2.2±0.8(P<0.05);术后疼痛持续时间(d):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1.0±0.5、1.6±0.9和1.9±0.8(P<0.05);住院费用(元):TPIPOM组、TAPP组、TEP组分别为5000.8±800.5、8000.5±950.6和8900.2±750.3(P<0.05).三组均未发现阴囊水肿.所有病例随访(59.9±6.5)月,各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TPIPOM治疗腹股沟疝安全可行,且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不易复发,无肠梗阻等并发症.
作者: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高糖和棕榈酸(PA)慢性作用对胰岛INS-1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PA损害胰岛功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含5.5 mmol/L葡萄糖的BSA)、高糖组(含16.7 mmol/L葡萄糖的BSA)、棕榈酸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棕榈酸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PA作用48h后,分别分析ROS水平、UCP2mRNA和蛋白表达、基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GSIS).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棕榈酸组和高糖+棕榈酸组ROS水平明显增加(P均<0.05);高糖+棕榈酸组解偶联蛋白2(UCP2)mRNA和蛋白表达较其余三组明显增加(P均<0.05);并且它明显增加2.8 mmol/L葡萄糖时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16.7 mmol/L葡萄糖时的GSIS(P均<0.05). 结论 在胰岛INS-1细胞,高糖和棕榈酸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与线粒体解偶联功能改变有关.高糖和棕榈酸通过诱导ROS产生增多导致UCP2表达与作用增加,增强了线粒体呼吸链与ADP磷酸化解偶联,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损害胰岛功能.
作者:毛睿睿;薛耀明;沙建平;林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mRNA及其蛋白在Peutz- Jeghers(P-J)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J息肉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P-J息肉、正常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癌各16例组织中IFITM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P-J息肉、正常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癌各32例组织中IFITM1 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比较表达程度的差异. 结果 IFITM1 mRNA及其蛋白在上述组织中均有表达;IFITM1 mRNA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表达增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04,P=0.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FITM1蛋白的阳性着色分布于胞膜和/或胞浆,IFITM1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依次增高,经多组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差异具有显著性(?字2=36.705,P=0.000). 结论 IFITM1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依次增高,提示IFITM1可能与P-J息肉的发生及恶变有关,且有可能成为P-J恶变风险的良好标志物.
作者:马娅梅;吴保平;夏欧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3.5%牛磺胆酸钠诱导SD大鼠SAP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应用TUNEL染色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腺组织凋亡调控基因Fas和FasL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白藜芦醇治疗对腺泡细胞凋亡及Fas和FasL表达的影响,光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SAP组相比,白藜芦醇治疗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病理损害评分明显下降,腺泡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FasL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 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胰腺组织凋亡调控基因FasL的表达诱导损伤的胰腺细胞凋亡以减轻胰腺组织病理损害,可能对SAP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震东;马清涌;罗羽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制备链亲和素(SA)/人白细胞介素-15 (hIL-15)融合蛋白SA-hIL15和hIL-15-SA,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4a-6His-SA-hIL-15和pET32a-hIL-15-SA-6His,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镍金属螯合(Ni-NTA)层析柱进行纯化,并对其进行复性.CCK-8检测融合蛋白PHA刺激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融合蛋白对生物素化的B16.F10细胞锚定修饰率.结果 成功构建了两种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实现了高效表达,目标蛋白的表达约占细菌总蛋白的20%.经纯化、复性的SA/hIL-15融合蛋白具有双重活性,即:能促进PHA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hIL-15活性,和SA介导的高效结合至表面已生物素化的B16.F10肿瘤细胞的功能(表面锚定修饰效率大于95%).SA-hIL-15双功能融合蛋白促进PHA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高于hIL-15-SA双功能融合蛋白.结论 SA/hIL-15双功能融合蛋白的制备为hIL-15表面锚定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作者:苏华;陈艳丽;陈素云;余宏盛;文波;胡志明;高基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耳硬化症患者临床听力资料,探讨与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7年耳硬化症资料完整病例88例(162耳),术前1~3 d均行纯音测听,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 k、2 kHz)纯音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观察carhart切迹在单纯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这两组中的发生率及在耳硬化症早、中、晚期中的发生率.结果 carhart切迹在单纯传导性聋和早期耳硬化症听力图中出现率较高,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常见为镫骨性耳硬化症,病变先侵及前庭窗、环韧带及镫骨底板等传声系统,在中晚期病灶向耳蜗基底部发展出现蜗性损害,因而从carhart切迹可判断患者病程发展程度.
作者:冯晓华;谢南屏;万良财;孙文青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22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定位后行微创胸腔闭式引流,通过引流管向胸腔内注射尿激酶20万U,夹管4~6 h后放开引流,必要时反复注射尿激酶.结果 22例中,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平均引流量350 ml.结论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并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丽萍;王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从健康儿童滞留的乳牙牙髓组织中分离出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体外培养观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酶消化法培养SHED,观察细胞形态、克隆形成能力,以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多种抗原表达情况及细胞周期,并进行体外分化实验,诱导SHED形成脂肪组织及矿化结节.结果 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所得的细胞多形性明显,克隆形成效率为16~18/103细胞,其中富含有表达STRO-1表型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所培养细胞具有定向分化能力.结论 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获得的细胞中,包含自我更新能力强、有一定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即SHED.
作者:许诺;陈柯;申元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别取4例R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1例软骨瘤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和1名健康人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FLS,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RA第4代FLS细胞培养液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受体I型(IL-1RI)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养出FLS.RA患者FLS细胞4~7 d细胞数量明显增加,8~12 d细胞可以长满瓶底.第3代以后细胞均质性好,3~7代细胞稳定且增殖活跃,8代以后增长缓慢并逐渐老化.软骨瘤患者和健康人滑膜组织培养7 d后才有散在单个FLS细胞爬出,大约16 d后FLS细胞可以长满瓶底.FCM分析RA第4代FLS CD90+细胞的百分率为99.04%,CD3+为2.73%,CD3-CD19+为0.29%,CD3-CD16+CD56+为2.81%,CD14+为5.89%,CD55+为54.17%.RA第4代FLS细胞培养上清液IL-1RI浓度为(158.63±20.32) pg /ml,IL-1β为(4.67±0.82) pg/ml. 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能有效分离RA患者FLS,FLS具有高水平表达CD90、IL-1RI和IL-1β的特性.
作者:黄宪章;王前;郑磊;陈晓;肖萍;熊石龙;包杰;丁海明;黄妩姣;庄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7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组,24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检测,采用ELISA测定血清CRP浓度,分析两组cfPWV及CRP的变化特征.以cfPWV≥9 m/s作为诊断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RP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cfPWV及CR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51±1.6 vs 9.81±1.1,P<0.001; 4.96±1.15 vs 3.52±0.33,P<0.001);CRP与收缩压及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584,P<0.001; r=0.624,P<0.001),在控制年龄、收缩压及脉压的情况下CRP与cfPWV亦密切相关(r=0.746,P<0.001);CRP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根据ROC曲线特征发现CRP佳分界点为3.85 mg/L,此时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6.8%,误诊率为13.2%.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动脉硬化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CRP≥3.85 mg/L可作为诊断原发性高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
作者:邓烈华;黄榕;邬真力;许顶立 刊期: 2009年第03期